第三十七章 走進生活與走出生活
秋思人生——獻給2007年秋天的禮物 作者:翁山夜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還有一首詩要問你,這首詩我苦思過許久,終究想不明白其中的寓意。”
“你還記得剛才那聯句嗎?你得把自己容進詩的國度裏去,問心,問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又總會被自己所束縛,就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你也需走出自己的身影,作為一個旁觀者去看自己,這樣才能認識自己,你隻有懂得了自己,才能去懂別人。”
“我還沒問,你怎麽就知道我要說什麽呢?”
“我知道你要問的是一個悟不透的佛家經典是嗎?”
“是的,我真的不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究竟我我們的思索是什麽?”
“其實他告訴我們的就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為什麽呢?這兩句似乎一點關係都沒有。”
“是的,就是因為你現在就已經陷入了他們彼此中,你需要的是從它們兩收詩中走出來。菩提本來就是極奇普通的樹,所以說菩提本無樹。我們要去認識這菩提就必須走出菩提的身影去看它,它隻不過是再普通不過的樹,但倘若你走不出來的話,你就認為他是覺悟之樹。其實這首詩告訴我們的是菩提隻是一棵普通的樹,你需要的是從‘覺悟之樹’中走出來,修一顆菩提之心你便能覺悟。倘若你在裏麵一直把他當成是覺悟之樹,即便你在那坐上幾十年上百年,你也不會悟得什麽。難道這不就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嗎?”
“記住世間的萬物都是這樣,你隻有走進去再走出來,才能知曉他,就我們自身一樣,隻有去理解了自己才能去懂別人,因為別人也是從我們中走來。”
“世間的萬物需要的是一顆認知自己的心靈,你才能去體悟他,理解他。你必須懂自我,有自我的意識。”
“生活中我們之所以一次次的被生活所困擾是因為我們自己走進了生活,而不懂得從生活中走出來,這便是你們人類的弊病。你們不是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嗎?明知道這生活中最簡單的哲理為什麽我們就不懂得去用呢?其實生活中最簡單的東西,就是最有用的。就像這空氣,它是在簡單普通不過的了,但倘若沒有了他,不隻是你們人類,或許全地球都沒有什麽可以存活。要記得生活中最普通的東西是最主要的,而我們就是因為陷入了普通之中而不會從中走出,所以許多東西我們明明知道而不會去用。”
“是的,我們的生活中的確太多東西我們明明知道而不會去用。或許這便是我們人類的庸人自擾吧!其實正如你說的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是個庸人,我們隻會在取笑別人是時候才會從庸人中走出來,卻不懂從自己的身影走出,著便是我們人類自從有了這成語就一直做著庸人的原因。”
“你還記得剛才那聯句嗎?你得把自己容進詩的國度裏去,問心,問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又總會被自己所束縛,就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你也需走出自己的身影,作為一個旁觀者去看自己,這樣才能認識自己,你隻有懂得了自己,才能去懂別人。”
“我還沒問,你怎麽就知道我要說什麽呢?”
“我知道你要問的是一個悟不透的佛家經典是嗎?”
“是的,我真的不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究竟我我們的思索是什麽?”
“其實他告訴我們的就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為什麽呢?這兩句似乎一點關係都沒有。”
“是的,就是因為你現在就已經陷入了他們彼此中,你需要的是從它們兩收詩中走出來。菩提本來就是極奇普通的樹,所以說菩提本無樹。我們要去認識這菩提就必須走出菩提的身影去看它,它隻不過是再普通不過的樹,但倘若你走不出來的話,你就認為他是覺悟之樹。其實這首詩告訴我們的是菩提隻是一棵普通的樹,你需要的是從‘覺悟之樹’中走出來,修一顆菩提之心你便能覺悟。倘若你在裏麵一直把他當成是覺悟之樹,即便你在那坐上幾十年上百年,你也不會悟得什麽。難道這不就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嗎?”
“記住世間的萬物都是這樣,你隻有走進去再走出來,才能知曉他,就我們自身一樣,隻有去理解了自己才能去懂別人,因為別人也是從我們中走來。”
“世間的萬物需要的是一顆認知自己的心靈,你才能去體悟他,理解他。你必須懂自我,有自我的意識。”
“生活中我們之所以一次次的被生活所困擾是因為我們自己走進了生活,而不懂得從生活中走出來,這便是你們人類的弊病。你們不是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嗎?明知道這生活中最簡單的哲理為什麽我們就不懂得去用呢?其實生活中最簡單的東西,就是最有用的。就像這空氣,它是在簡單普通不過的了,但倘若沒有了他,不隻是你們人類,或許全地球都沒有什麽可以存活。要記得生活中最普通的東西是最主要的,而我們就是因為陷入了普通之中而不會從中走出,所以許多東西我們明明知道而不會去用。”
“是的,我們的生活中的確太多東西我們明明知道而不會去用。或許這便是我們人類的庸人自擾吧!其實正如你說的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是個庸人,我們隻會在取笑別人是時候才會從庸人中走出來,卻不懂從自己的身影走出,著便是我們人類自從有了這成語就一直做著庸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