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金陵王家
我隻是一個老實的配角 作者:眼鏡熊博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的穿越似乎都是如此風平浪靜。她很滿意。
這個名叫容家村的地方,百姓大多數都是青磚房,瞧他們的穿著和臉上神情,料想過的日子哪怕趕不上富足,也能維持生計,吃飽穿暖。
剛剛進入村頭,就有人注意到他們了,主要是高頭大馬在這個地方還是比較罕見,一個孩童帶著兩個護衛來就更少見了。
張靖帶著人就等在村口的大槐樹底下,等到一個青壯年迎上來:“不知這位貴人到容家村有何貴幹?”
“我想找一個叫“王衍”的人,她的孫女托我帶來了一封信。”
張靖把信拿出來,示意信封上確實有這個名字。
還好這個青年村長識字,他確認了不是什麽找茬的人就鬆了一口氣,還邀請三人去小院裏喝茶水。張靖也沒拒絕,女主人很熱情地端上來了這裏的特色小吃,也別有一番風味。
沒吃兩口,村長就帶著一個彎腰弓背的老婆婆過來了。她穿著樸素,衣服料子是很普通的麻布,發髻也沒有多少裝飾,隻簡單地插了根木簪子,看不出來薑氏所說的富商家庭。
老婆婆蒼老地厲害,走路都顫顫巍巍地,張靖生怕她不小心摔了,起身要扶,老人輕輕擺手感激地拒絕了。
“這位小公子安好,老身就是王衍。”
張靖:“你可認識王秋水?”
王衍眼裏似乎有淚光閃爍:“迴小公子的話,當然認識,那是老身的小女兒,四十年前遠嫁上京,自此少有見麵。”
於是信被交到了老婆婆手裏,張靖溫聲解釋了一番事情的始末。
當王衍聽到如今孫女都已經二十多歲,已然嫁人,還惦記著母親的老家的時候,淚水終於從布滿溝壑的臉上落下來。
“我那小孫女,她如今可還好?她母親自娘胎裏身體就弱,我隻盼著小孫女能健碩些。”
“姨娘身體很好,府醫每一季都會來檢查一番,您不用擔心。”
張靖和老婦人細細聊了聊這些年在張府發生的事情,也問到了王家的相關事情,迴頭還要給薑氏帶一封信。
那老婦人一聽張靖是家裏的嫡子,但卻能不遠萬裏帶來庶母的書信的時候,雖然對孫女嫁為人妾有些心疼,但也知道這樣的結果在京城算是好的,因此放心了不少。
原來這王家還真是當年興盛一時的家族。王衍的丈夫乃是贅婿,早早就離世了。王衍並不是家業的繼承人,而是輔佐自己的哥哥。隻是後來這裏的官員貪腐嚴重,這個大家族也不免著了道,家財散盡,好不容易才把人保全了下來。
自此之後就各自分散隱居村落裏麵,不敢東山再起。
張靖微微眯了眯眼。
她在金陵這邊或許別的不了解,但官場政治卻是知曉不少的,畢竟京城可是政治中心,她又跟著自己那個四品大員爹學習。耳濡目染記住了不少東西。
她記得這邊的貪腐在二十年前確實嚴重,但那時在任的大理寺卿是個清正廉明的大好人,親自出差在這邊狠狠治理了一番。翻出來的貪汙除了安撫受害人,剩下的都進了國庫,大大充盈了大盛國力,讓陛下讚不絕口。
這也是為什麽那位大理寺卿鐵麵一張,卻少有人敢惹他的原因,無他,陛下就站在他後麵呀!
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一個維持了那麽久的經商家族,成員龐大,又怎麽會甘心就這麽寂寂無名?
老婦人似乎隱瞞了什麽,但對自己的子女倒是真心擔憂。
張靖也沒有深究,隻是安撫了一下情緒有些激動的老人:“我在金陵這邊求學,日後若是有機會,姨娘也會來這邊遊玩一番,您要保重身體。”
老人摩挲著那封信,淚眼啪嚓地點頭。
張靖又和村長一起聊了聊,天色已經暗淡下來,她被熱情地留在這裏休息,張靖沒拒絕,隻是在枕頭底下留下了一張銀票。
第二天要走的時候,王衍又來了。
這次她看起來情緒比昨天好了很多,手裏帶著一個籃子,還有一封信:“老身托大,想請小公子給我的孫女帶去封平安信。老身或許能活的年歲不長了,請您一定要交到她手裏。也算是全了一番老身的愛女之心。”
王衍一同給她的那個籃子是謝禮,張靖沒有推脫,辦事辦全嘛。古代遠嫁的女子本就不易。
她最後隻是道:“您珍重身體,一定等到小孫女來看您。”
王衍拄著拐杖,隻是微笑地看著她,又仿佛在透過她看向另一個人:“小公子也珍重,有小公子這樣的人,想來我那小孫女在家裏受不了什麽委屈。”
張靖點頭告別了。
她看著手裏那封不起眼的信,總有種奇異的感覺,仿佛很多東西都影影綽綽有著關聯,隻差一根線,就都能被串起來。而她卻不知道這件事情是好是壞。
——
青水書院是大盛名聲在外的書院,前朝時國都尚未北遷,這裏就是王公貴族們自幼接受教導的地方。
後來朝代更替,這所書院也在戰火中留存了下來,據說那些失傳的書本祖籍大多數在這裏的藏書閣中都能找到。
本朝的開國皇帝上任後,這個富貴窩就已經改製,招攬人才不再專門麵向貴族富豪,而是給予寒門弟子特定的補貼,隻要有能力,自然可以進入書院就讀。
之後青水書院不再是被寒門子弟攻訐的一方,隨著越來越多弟子成功考得舉人,它獲得了眾多民間聲望。
直到如今,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寒門百姓,都對青水書院有一種濃厚的濾鏡,巴不得自家孩子在這裏讀個幾年學。
張靖帶著幾分好奇看向周圍的建築。
這個書院竟然就這麽占了一座山,然後在山腰上和山腳下都建立起了無數座小樓。
該說不愧是當年的王都認證的書院嗎,占地麵積大,建築繁華,看起來就十分有錢啊。
隨著接引人,他們從山腳下的一條小小的商貿街穿過,來到半山腰,一個鶴發童顏的老頭就站在那裏,看見齊芸露出一個淺笑來。
“許久不見了,老朋友。”
縱然坐著轎子上山,齊芸還是感覺到了疲憊,可能是年紀大了。她擺了擺手:“真是難為你親自出來迎接。”
顧定南眼神掃到了張靖的身上,似乎有些訝異地挑了挑眉毛:“去接待院子裏詳細說吧。”
張靖爬了半座山,但精力還不錯,興致勃勃地參觀著這裏。
穿著類似服飾的書生們偶爾匆匆路過,懷裏還抱著一堆書籍,偶爾能看見有人在樹蔭下抱書苦讀,還有幾個學子聚在一起似乎在討論什麽。
學習氛圍挺濃厚呀。
張靖想起有些模糊的高中時期,那時候似乎也是這樣爭分奪秒苦讀。果然無論是哪個朝代,讀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這個名叫容家村的地方,百姓大多數都是青磚房,瞧他們的穿著和臉上神情,料想過的日子哪怕趕不上富足,也能維持生計,吃飽穿暖。
剛剛進入村頭,就有人注意到他們了,主要是高頭大馬在這個地方還是比較罕見,一個孩童帶著兩個護衛來就更少見了。
張靖帶著人就等在村口的大槐樹底下,等到一個青壯年迎上來:“不知這位貴人到容家村有何貴幹?”
“我想找一個叫“王衍”的人,她的孫女托我帶來了一封信。”
張靖把信拿出來,示意信封上確實有這個名字。
還好這個青年村長識字,他確認了不是什麽找茬的人就鬆了一口氣,還邀請三人去小院裏喝茶水。張靖也沒拒絕,女主人很熱情地端上來了這裏的特色小吃,也別有一番風味。
沒吃兩口,村長就帶著一個彎腰弓背的老婆婆過來了。她穿著樸素,衣服料子是很普通的麻布,發髻也沒有多少裝飾,隻簡單地插了根木簪子,看不出來薑氏所說的富商家庭。
老婆婆蒼老地厲害,走路都顫顫巍巍地,張靖生怕她不小心摔了,起身要扶,老人輕輕擺手感激地拒絕了。
“這位小公子安好,老身就是王衍。”
張靖:“你可認識王秋水?”
王衍眼裏似乎有淚光閃爍:“迴小公子的話,當然認識,那是老身的小女兒,四十年前遠嫁上京,自此少有見麵。”
於是信被交到了老婆婆手裏,張靖溫聲解釋了一番事情的始末。
當王衍聽到如今孫女都已經二十多歲,已然嫁人,還惦記著母親的老家的時候,淚水終於從布滿溝壑的臉上落下來。
“我那小孫女,她如今可還好?她母親自娘胎裏身體就弱,我隻盼著小孫女能健碩些。”
“姨娘身體很好,府醫每一季都會來檢查一番,您不用擔心。”
張靖和老婦人細細聊了聊這些年在張府發生的事情,也問到了王家的相關事情,迴頭還要給薑氏帶一封信。
那老婦人一聽張靖是家裏的嫡子,但卻能不遠萬裏帶來庶母的書信的時候,雖然對孫女嫁為人妾有些心疼,但也知道這樣的結果在京城算是好的,因此放心了不少。
原來這王家還真是當年興盛一時的家族。王衍的丈夫乃是贅婿,早早就離世了。王衍並不是家業的繼承人,而是輔佐自己的哥哥。隻是後來這裏的官員貪腐嚴重,這個大家族也不免著了道,家財散盡,好不容易才把人保全了下來。
自此之後就各自分散隱居村落裏麵,不敢東山再起。
張靖微微眯了眯眼。
她在金陵這邊或許別的不了解,但官場政治卻是知曉不少的,畢竟京城可是政治中心,她又跟著自己那個四品大員爹學習。耳濡目染記住了不少東西。
她記得這邊的貪腐在二十年前確實嚴重,但那時在任的大理寺卿是個清正廉明的大好人,親自出差在這邊狠狠治理了一番。翻出來的貪汙除了安撫受害人,剩下的都進了國庫,大大充盈了大盛國力,讓陛下讚不絕口。
這也是為什麽那位大理寺卿鐵麵一張,卻少有人敢惹他的原因,無他,陛下就站在他後麵呀!
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一個維持了那麽久的經商家族,成員龐大,又怎麽會甘心就這麽寂寂無名?
老婦人似乎隱瞞了什麽,但對自己的子女倒是真心擔憂。
張靖也沒有深究,隻是安撫了一下情緒有些激動的老人:“我在金陵這邊求學,日後若是有機會,姨娘也會來這邊遊玩一番,您要保重身體。”
老人摩挲著那封信,淚眼啪嚓地點頭。
張靖又和村長一起聊了聊,天色已經暗淡下來,她被熱情地留在這裏休息,張靖沒拒絕,隻是在枕頭底下留下了一張銀票。
第二天要走的時候,王衍又來了。
這次她看起來情緒比昨天好了很多,手裏帶著一個籃子,還有一封信:“老身托大,想請小公子給我的孫女帶去封平安信。老身或許能活的年歲不長了,請您一定要交到她手裏。也算是全了一番老身的愛女之心。”
王衍一同給她的那個籃子是謝禮,張靖沒有推脫,辦事辦全嘛。古代遠嫁的女子本就不易。
她最後隻是道:“您珍重身體,一定等到小孫女來看您。”
王衍拄著拐杖,隻是微笑地看著她,又仿佛在透過她看向另一個人:“小公子也珍重,有小公子這樣的人,想來我那小孫女在家裏受不了什麽委屈。”
張靖點頭告別了。
她看著手裏那封不起眼的信,總有種奇異的感覺,仿佛很多東西都影影綽綽有著關聯,隻差一根線,就都能被串起來。而她卻不知道這件事情是好是壞。
——
青水書院是大盛名聲在外的書院,前朝時國都尚未北遷,這裏就是王公貴族們自幼接受教導的地方。
後來朝代更替,這所書院也在戰火中留存了下來,據說那些失傳的書本祖籍大多數在這裏的藏書閣中都能找到。
本朝的開國皇帝上任後,這個富貴窩就已經改製,招攬人才不再專門麵向貴族富豪,而是給予寒門弟子特定的補貼,隻要有能力,自然可以進入書院就讀。
之後青水書院不再是被寒門子弟攻訐的一方,隨著越來越多弟子成功考得舉人,它獲得了眾多民間聲望。
直到如今,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寒門百姓,都對青水書院有一種濃厚的濾鏡,巴不得自家孩子在這裏讀個幾年學。
張靖帶著幾分好奇看向周圍的建築。
這個書院竟然就這麽占了一座山,然後在山腰上和山腳下都建立起了無數座小樓。
該說不愧是當年的王都認證的書院嗎,占地麵積大,建築繁華,看起來就十分有錢啊。
隨著接引人,他們從山腳下的一條小小的商貿街穿過,來到半山腰,一個鶴發童顏的老頭就站在那裏,看見齊芸露出一個淺笑來。
“許久不見了,老朋友。”
縱然坐著轎子上山,齊芸還是感覺到了疲憊,可能是年紀大了。她擺了擺手:“真是難為你親自出來迎接。”
顧定南眼神掃到了張靖的身上,似乎有些訝異地挑了挑眉毛:“去接待院子裏詳細說吧。”
張靖爬了半座山,但精力還不錯,興致勃勃地參觀著這裏。
穿著類似服飾的書生們偶爾匆匆路過,懷裏還抱著一堆書籍,偶爾能看見有人在樹蔭下抱書苦讀,還有幾個學子聚在一起似乎在討論什麽。
學習氛圍挺濃厚呀。
張靖想起有些模糊的高中時期,那時候似乎也是這樣爭分奪秒苦讀。果然無論是哪個朝代,讀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