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閱兵(加更)
假太監:多子多福的我如魚得水 作者:塵封一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府。
楊誌為顯親近,仍以衛青初入羽林衛時教頭之名相稱。
衛青不甚在意,隻是打趣楊誌日子過得舒心。
的確。
楊誌在指揮龍驤衛收複沿海縣府後,便在臨安安頓下來。
甚至還娶了妻妾,目前已經有懷孕的。
當然,二人都頗有默契的沒聊李唐之事。
畢竟在他們看來,此界與李唐也沒啥區別了。
若是可以,今後就在此界留下也未嚐不可。
楊誌此番請衛青上門,自然不光是為了敘舊,也想商談北方大元之局勢。
畢竟他跟隨林塵時日不短,很清楚自家大人的行事風格。
長期受製於韃子,絕非良策。
唯有北上,北伐!
將這些韃子全都趕迴草原!
“那韃子酋首的確不是普通人物。”
衛青說起忽必烈,語氣頗為感慨。
他當初率三衛北上,的確有趁亂奪下襄陽之意。
然而忽必烈雖遠在草原,但對北方漢地的控製力卻極為強大。
不到一月時間,襄陽便已設下重防。
見事不可為,衛青隻好轉道收複失地。
雖說占了便宜,可若擋不住大元攻勢,這些失地便如夏日積雪,轉瞬即逝。
好在,林塵深謀遠慮,早已有旨意傳下。
命衛青將收複而來的失地人口,全都盡數送迴來。
即便失守,也不留給忽必烈。
“再有,韃子騎兵也頗為不凡,野戰需上心才是。”
楊誌聞言,卻也大笑說道:“若是大人能調羽林衛進來,那韃子騎兵不值一提。”
當然,目前來看羽林衛大量進入秘境並不現實。
好在林塵先前調的三千羽林驃騎,在這段時間充當唐軍骨幹,再加上林塵提供的戰馬甲胄,編練了一支四萬之眾的騎兵。
雖說數量比不上蒙古騎兵,但質量絲毫不差。
“對了,此番大人大婚,你可準備好了禮物?”楊誌忽的想到什麽,打趣道。
衛青聞言,臉上露出一抹無奈。
他迴來的匆忙,如何準備禮物?
好在楊誌料到這茬,替衛青準備好了。
*
*
*
臨安,常住人口多達七十萬。
雖不及北宋都城汴梁,卻也算南方人口最多的城市了。
今日,為一睹唐王婚禮,無數臨安居民湧上街頭。
隻是,沒等他們看見花枝招展上街迎親的隊伍。
就見一支軍容整備,衣甲鮮明的唐軍士卒踏步從臨安主街而來。
這支唐軍所舉旗幟,以玄色大寫“龍驤”二字。
軍紀嚴明、氣勢威嚴的大軍,讓原本喧鬧的臨安百姓瞬間沉默。
倒不是因懼怕,而是深深地震撼。
在他們印象當中,當兵的全都是賊配軍而已。
可眼前唐軍的軍容,比之過去曾見過的宋軍,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而此次軍事演習,其實也是林塵蓄意為之,有意展露實力、彰顯軍威。
因為,明眼人都能看出大元即將南下。
南方諸多鄉紳豪族之中,不乏有人盤算著待忽必烈率領大軍抵達之際,便敞開城門俯首稱臣者。
因此,他才要用此舉昭告天下:
唐軍絕非昔日之宋軍可比,乃敢戰精銳之師!
隨著龍驤衛邁著整齊步伐昂首挺胸地走過街道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其他唐軍各部依次進行武裝巡遊。
尤其是當京城禁軍中的一支重甲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踏上長街之時,周圍頓時爆發出如雷貫耳的歡唿聲。
就在這一刹那間,那深埋於漢人骨髓深處、沉睡已久的尚武血脈似乎再度被熊熊燃起。
沒錯!
倘若漢人真的軟弱無能,又豈能占據整片肥沃富庶的中原大地?
倘若漢人真的不善征戰殺伐,那些蠻夷又豈會甘願遠遁塞外蠻荒之地?
答案不言自明。
曾幾何時,一漢當五胡,令胡人聞風喪膽。
然在南宋,漢家兒郎卻被蔑稱為兩腳羊。
隻能說,罪責大半皆在趙氏和這幫士大夫身上。
如今,林塵到來,就是要溯源正本,重振漢家威名!
在騎卒隊列之後,緊隨而來的是手持奇特長棍的士卒。
是的。
林塵將係統開出來的西班牙燧發火槍裝備起來,另立了一支神機營。
相比起李唐世界,這方秘境全然都在他掌控之下,不用在乎泄密的可能。
再有南宋時期的科技,尚未經曆大元統治時的沉淪。
燧發槍所需的無縫鋼管,臨安的能工巧匠能以水利之法製造出來。
雖說沒有車床,純手工生產,每月僅能生產兩百根。
但即便如此,待忽必烈南下之時,林塵亦能湊出四千人的火槍手。
想來,這個神機營能給韃子來一點小小的火槍震撼。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他還開不出來馬克沁這類重機槍。
不然,定要讓那草原韃子迴憶起來深藏骨子裏麵的能歌善舞。
畢竟,事實證明。
自機槍問世起,草原人便突然變得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了起來。
此時。
某處茶坊當中,正坐著幾位麵容熟悉之人。
那陸秀夫,文天祥,還有陳宜中等人赫然皆在其中。
“若宋軍有這麵容,何懼韃子南下?”文天祥冷然開口,語氣中透露出對昔日南宋軍隊的無盡遺憾。
“宋瑞,此言差矣。”
宋瑞乃文天祥的字,能如此稱唿文天祥的,自然是其好友,也是南宋三傑的張世傑。
相比起陸秀夫和文天祥,張世傑是三人當中最為知兵之人。
“理宗在世時,當真缺精兵麽?”
張世傑所說的理宗,便是宋理宗。
宋理宗在任時,算是南宋少有高光,史稱‘瑞平更化’,也曾聯蒙滅金。
可大軍三次北伐三京,全都無功而返!
講道理,南宋當真缺精兵良將嗎?
自然不是。
縱觀南宋一朝,比之青史名將的軍將不在少數。
然而,這些人為何甘願碌碌無為?!
這或許隻能問問被冤殺在風波亭的嶽飛了。
要說南宋能將,嶽飛當居首位!
可這等人物,最後下場如何?
以莫須有三個字慘死。
這便帶來了一個惡劣的後果。
你若真想成為中興名將,須先思量自己的本領是否比得上嶽飛。
若是不如,那又何必瞎折騰?
若是比得過,誰知朝廷又會以何種借口將你處死?
如此一來,武將怎會全心為南宋賣命?!
當然,
後來倒是出現了一個名叫吳玠的名將,以川蜀之地阻擋蠻族,使其不得入南方一步。
功勞雖比不得嶽飛,卻也是南宋為數不多的將才。
然而吳玠下場如何?
重病纏身請辭,高宗不許。
僅這幾個字,便可見一斑!
……
楊誌為顯親近,仍以衛青初入羽林衛時教頭之名相稱。
衛青不甚在意,隻是打趣楊誌日子過得舒心。
的確。
楊誌在指揮龍驤衛收複沿海縣府後,便在臨安安頓下來。
甚至還娶了妻妾,目前已經有懷孕的。
當然,二人都頗有默契的沒聊李唐之事。
畢竟在他們看來,此界與李唐也沒啥區別了。
若是可以,今後就在此界留下也未嚐不可。
楊誌此番請衛青上門,自然不光是為了敘舊,也想商談北方大元之局勢。
畢竟他跟隨林塵時日不短,很清楚自家大人的行事風格。
長期受製於韃子,絕非良策。
唯有北上,北伐!
將這些韃子全都趕迴草原!
“那韃子酋首的確不是普通人物。”
衛青說起忽必烈,語氣頗為感慨。
他當初率三衛北上,的確有趁亂奪下襄陽之意。
然而忽必烈雖遠在草原,但對北方漢地的控製力卻極為強大。
不到一月時間,襄陽便已設下重防。
見事不可為,衛青隻好轉道收複失地。
雖說占了便宜,可若擋不住大元攻勢,這些失地便如夏日積雪,轉瞬即逝。
好在,林塵深謀遠慮,早已有旨意傳下。
命衛青將收複而來的失地人口,全都盡數送迴來。
即便失守,也不留給忽必烈。
“再有,韃子騎兵也頗為不凡,野戰需上心才是。”
楊誌聞言,卻也大笑說道:“若是大人能調羽林衛進來,那韃子騎兵不值一提。”
當然,目前來看羽林衛大量進入秘境並不現實。
好在林塵先前調的三千羽林驃騎,在這段時間充當唐軍骨幹,再加上林塵提供的戰馬甲胄,編練了一支四萬之眾的騎兵。
雖說數量比不上蒙古騎兵,但質量絲毫不差。
“對了,此番大人大婚,你可準備好了禮物?”楊誌忽的想到什麽,打趣道。
衛青聞言,臉上露出一抹無奈。
他迴來的匆忙,如何準備禮物?
好在楊誌料到這茬,替衛青準備好了。
*
*
*
臨安,常住人口多達七十萬。
雖不及北宋都城汴梁,卻也算南方人口最多的城市了。
今日,為一睹唐王婚禮,無數臨安居民湧上街頭。
隻是,沒等他們看見花枝招展上街迎親的隊伍。
就見一支軍容整備,衣甲鮮明的唐軍士卒踏步從臨安主街而來。
這支唐軍所舉旗幟,以玄色大寫“龍驤”二字。
軍紀嚴明、氣勢威嚴的大軍,讓原本喧鬧的臨安百姓瞬間沉默。
倒不是因懼怕,而是深深地震撼。
在他們印象當中,當兵的全都是賊配軍而已。
可眼前唐軍的軍容,比之過去曾見過的宋軍,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而此次軍事演習,其實也是林塵蓄意為之,有意展露實力、彰顯軍威。
因為,明眼人都能看出大元即將南下。
南方諸多鄉紳豪族之中,不乏有人盤算著待忽必烈率領大軍抵達之際,便敞開城門俯首稱臣者。
因此,他才要用此舉昭告天下:
唐軍絕非昔日之宋軍可比,乃敢戰精銳之師!
隨著龍驤衛邁著整齊步伐昂首挺胸地走過街道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其他唐軍各部依次進行武裝巡遊。
尤其是當京城禁軍中的一支重甲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踏上長街之時,周圍頓時爆發出如雷貫耳的歡唿聲。
就在這一刹那間,那深埋於漢人骨髓深處、沉睡已久的尚武血脈似乎再度被熊熊燃起。
沒錯!
倘若漢人真的軟弱無能,又豈能占據整片肥沃富庶的中原大地?
倘若漢人真的不善征戰殺伐,那些蠻夷又豈會甘願遠遁塞外蠻荒之地?
答案不言自明。
曾幾何時,一漢當五胡,令胡人聞風喪膽。
然在南宋,漢家兒郎卻被蔑稱為兩腳羊。
隻能說,罪責大半皆在趙氏和這幫士大夫身上。
如今,林塵到來,就是要溯源正本,重振漢家威名!
在騎卒隊列之後,緊隨而來的是手持奇特長棍的士卒。
是的。
林塵將係統開出來的西班牙燧發火槍裝備起來,另立了一支神機營。
相比起李唐世界,這方秘境全然都在他掌控之下,不用在乎泄密的可能。
再有南宋時期的科技,尚未經曆大元統治時的沉淪。
燧發槍所需的無縫鋼管,臨安的能工巧匠能以水利之法製造出來。
雖說沒有車床,純手工生產,每月僅能生產兩百根。
但即便如此,待忽必烈南下之時,林塵亦能湊出四千人的火槍手。
想來,這個神機營能給韃子來一點小小的火槍震撼。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他還開不出來馬克沁這類重機槍。
不然,定要讓那草原韃子迴憶起來深藏骨子裏麵的能歌善舞。
畢竟,事實證明。
自機槍問世起,草原人便突然變得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了起來。
此時。
某處茶坊當中,正坐著幾位麵容熟悉之人。
那陸秀夫,文天祥,還有陳宜中等人赫然皆在其中。
“若宋軍有這麵容,何懼韃子南下?”文天祥冷然開口,語氣中透露出對昔日南宋軍隊的無盡遺憾。
“宋瑞,此言差矣。”
宋瑞乃文天祥的字,能如此稱唿文天祥的,自然是其好友,也是南宋三傑的張世傑。
相比起陸秀夫和文天祥,張世傑是三人當中最為知兵之人。
“理宗在世時,當真缺精兵麽?”
張世傑所說的理宗,便是宋理宗。
宋理宗在任時,算是南宋少有高光,史稱‘瑞平更化’,也曾聯蒙滅金。
可大軍三次北伐三京,全都無功而返!
講道理,南宋當真缺精兵良將嗎?
自然不是。
縱觀南宋一朝,比之青史名將的軍將不在少數。
然而,這些人為何甘願碌碌無為?!
這或許隻能問問被冤殺在風波亭的嶽飛了。
要說南宋能將,嶽飛當居首位!
可這等人物,最後下場如何?
以莫須有三個字慘死。
這便帶來了一個惡劣的後果。
你若真想成為中興名將,須先思量自己的本領是否比得上嶽飛。
若是不如,那又何必瞎折騰?
若是比得過,誰知朝廷又會以何種借口將你處死?
如此一來,武將怎會全心為南宋賣命?!
當然,
後來倒是出現了一個名叫吳玠的名將,以川蜀之地阻擋蠻族,使其不得入南方一步。
功勞雖比不得嶽飛,卻也是南宋為數不多的將才。
然而吳玠下場如何?
重病纏身請辭,高宗不許。
僅這幾個字,便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