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佛陀的眼睛本來就是無所不知的眼,佛陀也沒有任何黑暗需要被照亮,但是我們有,從無始以來到現在為止,我們自私又無明,然後從那裏又衍生出來世間的雜念、妄念,像烏雲一樣把我們最純潔的佛性、如來藏給死死地遮住了。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障是不讓我們脫離輪迴的。所知障是三輪分別的思維,也是阻礙我們成就佛的果位的障礙,這兩者都必須要淨化。


    當我們點一盞燈、用最虔誠的心來供佛的時候,我們所祈求的是什麽呢?希望用我們最虔誠的心禮敬十方諸佛菩薩,用一顆虔誠的心破掉我們的傲慢。如果我們沒有在佛麵前跪下,沒有在佛的麵前用心懺悔,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缺點和毛病;如果偉大的佛陀沒有花那麽長的時間來講經說法,我們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毛病的根源在哪兒。所以,要點化我們內心的毛病,必須通過對佛經的誦讀和理解,由此可以對照到我們的缺點和毛病在哪兒。


    為什麽我們要皈依佛陀,皈依佛法,皈依這些佛陀的弟子、僧眾?因為靠凡夫俗子的無明看不清楚我們自己解脫的道路,看不清楚我們的缺點和毛病出在哪裏。所以我們要禮敬諸佛,我們是罪孽深重的凡夫俗子,雖然有如來藏,有跟佛一樣的佛性,但那是被烏雲遮住的太陽。如果我們不謙卑而傲慢,是永遠看不清楚自己的。藏人有一句話:“在峭壁上麵留不住任何一滴水。”昂頭挺胸的傲慢者,是觀察不到自己內心世界的。


    一個人,隻有謙卑下來,才能反省自己。就像禮佛一樣,佛陀並不需要我們去跪,菩薩也不需要。那麽佛經需要嗎?當然不需要。曆代的傳承上師們需要我們跪嗎?不需要。為什麽要跪?我們自己需要謙卑。謙卑地來禮敬諸佛菩薩,越是了解佛菩薩的偉大,就越知道自己的缺點有多大、毛病有多深、習氣有多重且多麽的固執。許多人明知道自己有這些缺點和毛病,卻不願意淨化,總給自己找理由。


    在佛經裏有個故事:沙漠裏一個口渴的人在前麵跑,一口井在後麵追,井求口渴的人:“你喝了我吧!”而口渴的人在前麵跑,不願意喝水。這就是說,我們現在濁世的眾生都已經非常需要佛法,就像沙漠裏口渴的人一樣,但當井出現在我們的前麵、佛法出現在我們前麵時,我們不懂得珍惜,還是不願意用它。像一個病入膏肓的人,自己找不到良藥、良醫,醫生主動把良藥送來,他還不願意吃,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需要好好地反省自己。


    我們都要有普及供養的心境,貪得無厭是人無始以來累積下來形成的、已經習慣的一種習氣。什麽叫貪戀?就是對一件事或物無止境地需求,不惜任何代價地去追求。不管過程方式方法,一味地去貪求,這就是貪婪,毫無滿足的可能。你看周邊房子我們會不會貪?會呀,一處兩處,甚至十處二十處房子,都不夠我們住。名利更是,名聲好聽不好聽,實際上都是非常虛無的,而且是根本看不見的;但就因為別人怎麽說,說我們對或說我們錯,我們就會很在乎。對於利的態度也是如此。


    為了世間所有的,我們所看到的,隻要我們沒有,我們就想擁有,那麽要靠我們凡人的想法,馬上放下就能放下嗎?不容易。大家明明知道,太多的貪求對自己是一種傷害,但誰都放不下,一邊放了,另一邊放不下,就是這樣。所以,我們用普及供養的方式,破除我們的貪得無厭。那麽怎麽供養呢?作為凡夫俗子,我們讚歎那麽多佛陀的偉大、佛陀的功德,對於我們所敬佩的佛菩薩做功德,我們就心甘情願了。


    上供諸佛菩薩比較容易:我們說要蓋廟,大家會踴躍捐款,我們說要造佛像,大家也很樂意,印經也是如此,大家很樂意地去做。這是第一個步驟,因為我們覺得這樣是神聖的、偉大的,作為佛教徒應該去做。佛陀也講說,因財物而得的所有功德裏,蓋精舍、蓋佛寺、供養僧人衣服食物,照顧饑荒者,照顧長久的病人,照顧遠來的客人,給他飲食等等,這些功德都是很大的。既然佛陀有說因財而得的七大功德都是如此,我們很樂意做這樣的事。寺院讓我們在佛堂裏麵供佛,供燈、供花、供水果,用這樣的方式來給我們累積福報,非常好。


    除了上供,還要下施。下施有幾種方式,我們之前所講的菩提心是最好的一種布施,畢竟我們的財力有限、能力有限,能夠做的我們前麵都已經講到了,剩下的很多都是不能做的。為什麽不能做?我們身上有一萬塊,分給一萬個人,每個人可以拿一塊錢;但是,如果有第一萬零一個人來拿錢,我們就沒能力了。這個時候怎麽辦?用意,就是用心去做布施。所以,最大的布施方法,用菩提心,用對所有眾生生起強烈的慈悲,把我們所做的——雖然一萬塊沒辦法分給一萬零一個人,但我們可以把功德分給不止一萬人,可分給一億或幾十億的人,乃至無量的天下眾生——都可以分享功德,我們用心去做。這是意所顯現出來的一種布施。對我們來講,功德是用善巧的方法在短時間裏麵來做大功德。這是普及供養。


    當我們學會用謙卑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時,說明我們的心量在被拓寬。通過佛法的學習,本來就是讓我們把塵埃障礙的善心,用佛法的智慧教導,善巧地用在自己的心行上,並以此拂去習氣和業力的心塵,從而讓良善和慈悲的一麵能真正顯露。如果說,修學佛法之前,我們是蠻橫不講理或是飛揚跋扈的性格,那麽通過修學和反思自心之後,應該變得更為大度、更為低調、更為謙卑。如果當我們發現修學之後,慈悲心未曾見長、煩惱還不斷增加,那麽這時我們就要思考,自己是否在這條解脫之道上,樹立了慈悲眾生並能利益眾生的正知見,而不是追尋繼續貪圖己利的世間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命的覺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嘎瑪仁波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嘎瑪仁波切並收藏生命的覺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