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之後,隻是母親會在她麵前念起楊媽,說楊媽說,“老頭子好橫哦。”
她勸她說:“人家是工長,在單位裏管十幾個人,怎麽能不橫呢?不橫,能管得住人嗎?有的人連自己都管不住,人家還要管十幾個人。”
她不但勸說了楊媽,也給了自己一個解釋,還教育了她。母親這是在一箭三雕。
她真的應該,哭死在廁所裏!
湘瀟知道,她一定是想起父親了。
父親在世的時候是小站的站長,要管二十幾個人,而且有的人就是死皮,好逸惡勞,不想幹活。
如果父親不橫,又怎麽能夠管得下來呢?
以前的單位也並非如她所想像的那麽美好,那種美好隻存在於幻想與藝術作品的美化之中,也並非人人自覺。
領導和領袖就是:
當人們不抱希望時,他能充滿希望。
當別人內心動搖時,他能堅定信心。
當別人情緒低落時,他能樂觀振奮。
當別人退縮不前時,他能奮勇向前。
絕大多數人甚至連持續激勵自己都做不到,就更別提約束和感召別人了。
從此以後,母親雖然還是沒有說父親的好,因為她不習慣。但是,她也再也不說父親的橫了。
這雖然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卻也並不是全部。
如果冼銳很橫,卻很欣賞她,那也一定不是那樣的結果。她是很清醒的。
這就需要弄清楚,女孩子為什麽要談戀愛。理由千萬條,目的就兩個。
一是求錢和權,二是求愛。
一個像她這樣的女孩子,即使再求愛,再渴望愛,也不會喜歡一個男孩子,喜歡到讓他虐待自己也無所謂的地步。
從小在一個很寬鬆的環境中長大,在還沒有受盡挫折之前,她不會去逆來順受。
他太高了,他看她,一打眼就很容易看出她的很多缺陷,如果要讓他表揚她,太不容易了。
她早就知道自己可能有局限,卻不能夠容忍那個要終身相托的男朋友,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他不一定要多欣賞她,她沒那麽自戀,但是也一定要容得下她,在他眼裏不至於那麽不堪吧?
而且,他覺得自己條件很好,他是一定要找一個他喜歡的人和喜歡他的人的,他不會虛情假意。
她也不會。
因此,她覺得一旦他看她不順眼,他是不會委屈自己半點的。
她也不會。
因為差距並不是那麽地大,在楊叔叔眼裏,楊媽並沒有那麽不堪。
在父親眼裏,母親也並沒有那麽不堪。
他們的脾氣,也並不是隨時都發,也並不是像冼銳一樣,看什麽都不順眼。
如果,無論她做什麽,他都會發脾氣,他都會翻白眼。那麽,他們就不可能長久。
用不了三天,彼此都無法忍受。
並且,相交不深,她的閱曆也淺,他又不再給她機會,她根本就無法準確地判斷出,他的脾氣到底會有多大多恐怖,到底有沒有一個盡頭?
時間緊迫,她隻有選擇倉促離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沒有什麽值得後悔的。
再說,他適合她學習,並不一定適合做她的終身伴侶。這是兩迴事。
那麽,她的邏輯就是:離開他,然後拚命努力,證明給他看。
而不是:留在他身邊,發展得比他所想像的還要好,讓他刮目相看。
她從來就隻學到了第一種,她從來就不知道那個兩全其美的第二種。
而現在想來,這世界上“天造一對,地設一雙”的很少很少,那一點點磨難算不得什麽。
她也並不是那麽笨的,他看她,也並沒有那麽不順眼。
憶往思今。那麽下一次戀愛,她就不能夠那麽輕易地就放棄了。
關於她的名字,是她母親在翻字典的時候取的。
她無意之間看見了這兩個字,覺得很特別,再一想和她的姓也很搭配,就取了。
那是一本小字典,和她上小學時所用的差不多。
上麵的解釋是,“瀟,湘,湖南二水名,在零陵縣合流”,就再也沒有別的了。
既沒有林黛玉住瀟湘館,也沒有湖南有瀟湘書院,更沒有湘妃竹的美麗傳說。
母親想,不管怎麽,這大江大河,總比那小水蕩要好。
至於為什麽叫湘瀟,而不叫瀟湘?因為那個很拗口,而湘瀟,很順口。
原來她的名字,是扛大包的母親隨意翻字典時取的,也並沒有像她所想象的那麽古典和有詩意,也並不叛逆。
但,這又有什麽關係呢?
100年以前又有幾個人不是住在農村裏的呢?又有幾個人不扛大包呢?
她這個獨特的名字,確實讓很多人記住了她。
父親和母親以前也都不曾講過,100年以前父親的祖上是鄉下大地主,直到解放前。
那一大片土地都姓郗,因此,他們那個地方叫“郗家灣”。
祖上也從來不敢娶小老婆,因為怕兒子太多,家產不夠分。
怕關係混亂,出敗家子。
隻是在找媳婦時候會挑選,會找一個能幹又漂亮的。
看奶奶六十多歲的照片,氣場完全足夠穩住一個大家。
這和電視裏麵演的,完全不一樣。
即便是電視,也僅僅隻是她所看到的,某一部電視,而不是全部的電視。
母親的祖上是私塾先生,直到解放前。
在解放前夕,他們都能夠審時度勢,上交土地,融入集體,積極參加勞動,和周圍的群眾打成一片。
為了生存,爺爺甚至走村串鄉,做過貨郎。
因為上下關係皆好,文革也平安渡劫,並沒有受到過批鬥。
以前,她還未成年,再說又是一個女孩子,他們不想讓她背上精神負擔。
而現在她長大了,社會也更加穩定和開放,母親這才講了出來。
這不能夠說明什麽,至少說明祖輩是勤勞和善於持家,求知上進,善於與人相處的,沒有出過敗家子。
鄉下地主是不太缺錢的,但是卻始終沒有融入過城市。
特別是現在,城鄉差距更大,小鎮女孩早已不再是純真善良的代名詞,而是“原始和落後”。
幾種身份在身體裏打架,注定要遇到不少的坎坷與挫折。
當她走過城鄉結合部,看見那些放學的孩子在小賣部門前,一臉渴望地望著那些花花綠綠的商品的時候,她不由得想到了當年的自己。
是的,也許她對物質從來都沒有那樣渴求過,但是她對新事物的渴求,一定也是那樣地不加掩飾地貪婪的。
她是那樣地,想知道一切。
她勸她說:“人家是工長,在單位裏管十幾個人,怎麽能不橫呢?不橫,能管得住人嗎?有的人連自己都管不住,人家還要管十幾個人。”
她不但勸說了楊媽,也給了自己一個解釋,還教育了她。母親這是在一箭三雕。
她真的應該,哭死在廁所裏!
湘瀟知道,她一定是想起父親了。
父親在世的時候是小站的站長,要管二十幾個人,而且有的人就是死皮,好逸惡勞,不想幹活。
如果父親不橫,又怎麽能夠管得下來呢?
以前的單位也並非如她所想像的那麽美好,那種美好隻存在於幻想與藝術作品的美化之中,也並非人人自覺。
領導和領袖就是:
當人們不抱希望時,他能充滿希望。
當別人內心動搖時,他能堅定信心。
當別人情緒低落時,他能樂觀振奮。
當別人退縮不前時,他能奮勇向前。
絕大多數人甚至連持續激勵自己都做不到,就更別提約束和感召別人了。
從此以後,母親雖然還是沒有說父親的好,因為她不習慣。但是,她也再也不說父親的橫了。
這雖然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卻也並不是全部。
如果冼銳很橫,卻很欣賞她,那也一定不是那樣的結果。她是很清醒的。
這就需要弄清楚,女孩子為什麽要談戀愛。理由千萬條,目的就兩個。
一是求錢和權,二是求愛。
一個像她這樣的女孩子,即使再求愛,再渴望愛,也不會喜歡一個男孩子,喜歡到讓他虐待自己也無所謂的地步。
從小在一個很寬鬆的環境中長大,在還沒有受盡挫折之前,她不會去逆來順受。
他太高了,他看她,一打眼就很容易看出她的很多缺陷,如果要讓他表揚她,太不容易了。
她早就知道自己可能有局限,卻不能夠容忍那個要終身相托的男朋友,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他不一定要多欣賞她,她沒那麽自戀,但是也一定要容得下她,在他眼裏不至於那麽不堪吧?
而且,他覺得自己條件很好,他是一定要找一個他喜歡的人和喜歡他的人的,他不會虛情假意。
她也不會。
因此,她覺得一旦他看她不順眼,他是不會委屈自己半點的。
她也不會。
因為差距並不是那麽地大,在楊叔叔眼裏,楊媽並沒有那麽不堪。
在父親眼裏,母親也並沒有那麽不堪。
他們的脾氣,也並不是隨時都發,也並不是像冼銳一樣,看什麽都不順眼。
如果,無論她做什麽,他都會發脾氣,他都會翻白眼。那麽,他們就不可能長久。
用不了三天,彼此都無法忍受。
並且,相交不深,她的閱曆也淺,他又不再給她機會,她根本就無法準確地判斷出,他的脾氣到底會有多大多恐怖,到底有沒有一個盡頭?
時間緊迫,她隻有選擇倉促離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沒有什麽值得後悔的。
再說,他適合她學習,並不一定適合做她的終身伴侶。這是兩迴事。
那麽,她的邏輯就是:離開他,然後拚命努力,證明給他看。
而不是:留在他身邊,發展得比他所想像的還要好,讓他刮目相看。
她從來就隻學到了第一種,她從來就不知道那個兩全其美的第二種。
而現在想來,這世界上“天造一對,地設一雙”的很少很少,那一點點磨難算不得什麽。
她也並不是那麽笨的,他看她,也並沒有那麽不順眼。
憶往思今。那麽下一次戀愛,她就不能夠那麽輕易地就放棄了。
關於她的名字,是她母親在翻字典的時候取的。
她無意之間看見了這兩個字,覺得很特別,再一想和她的姓也很搭配,就取了。
那是一本小字典,和她上小學時所用的差不多。
上麵的解釋是,“瀟,湘,湖南二水名,在零陵縣合流”,就再也沒有別的了。
既沒有林黛玉住瀟湘館,也沒有湖南有瀟湘書院,更沒有湘妃竹的美麗傳說。
母親想,不管怎麽,這大江大河,總比那小水蕩要好。
至於為什麽叫湘瀟,而不叫瀟湘?因為那個很拗口,而湘瀟,很順口。
原來她的名字,是扛大包的母親隨意翻字典時取的,也並沒有像她所想象的那麽古典和有詩意,也並不叛逆。
但,這又有什麽關係呢?
100年以前又有幾個人不是住在農村裏的呢?又有幾個人不扛大包呢?
她這個獨特的名字,確實讓很多人記住了她。
父親和母親以前也都不曾講過,100年以前父親的祖上是鄉下大地主,直到解放前。
那一大片土地都姓郗,因此,他們那個地方叫“郗家灣”。
祖上也從來不敢娶小老婆,因為怕兒子太多,家產不夠分。
怕關係混亂,出敗家子。
隻是在找媳婦時候會挑選,會找一個能幹又漂亮的。
看奶奶六十多歲的照片,氣場完全足夠穩住一個大家。
這和電視裏麵演的,完全不一樣。
即便是電視,也僅僅隻是她所看到的,某一部電視,而不是全部的電視。
母親的祖上是私塾先生,直到解放前。
在解放前夕,他們都能夠審時度勢,上交土地,融入集體,積極參加勞動,和周圍的群眾打成一片。
為了生存,爺爺甚至走村串鄉,做過貨郎。
因為上下關係皆好,文革也平安渡劫,並沒有受到過批鬥。
以前,她還未成年,再說又是一個女孩子,他們不想讓她背上精神負擔。
而現在她長大了,社會也更加穩定和開放,母親這才講了出來。
這不能夠說明什麽,至少說明祖輩是勤勞和善於持家,求知上進,善於與人相處的,沒有出過敗家子。
鄉下地主是不太缺錢的,但是卻始終沒有融入過城市。
特別是現在,城鄉差距更大,小鎮女孩早已不再是純真善良的代名詞,而是“原始和落後”。
幾種身份在身體裏打架,注定要遇到不少的坎坷與挫折。
當她走過城鄉結合部,看見那些放學的孩子在小賣部門前,一臉渴望地望著那些花花綠綠的商品的時候,她不由得想到了當年的自己。
是的,也許她對物質從來都沒有那樣渴求過,但是她對新事物的渴求,一定也是那樣地不加掩飾地貪婪的。
她是那樣地,想知道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