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她還是沒有他走得快。眼看他就要追上她了,而她又不敢跑起來,怕驚動了他,怕他比她跑得還要更快。
正在這時,迎麵又走來了一個人,湘瀟大聲地叫了一聲:“三叔。”他是附近村子裏的村支書,也是父親的老朋友。
隻聽他應了一聲,然後向那醉漢走了過去。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德貴,你又喝醉了?你忘記了,這是以前火車站郗站長的女兒?你不記得了,這是火車站郗站長的女兒?不是你老婆,你老婆在家裏。”
原來,他就是母親所說的,遠近聞名的花癡德貴。
她家剛搬到小站上的時候,村支書帶著他到她家裏,給他們搭過地震棚。
就是小站人家在自己家住的房子旁邊搭建一個小房子,用來堆放木柴和雜物,養雞養兔子。
九年以前,德貴二十五六歲,是遠近聞名的泥瓦工,是幹活的一把好手。
他在她家幹活的時候,他老婆背著兒子,牽著女兒來看過他。那時候他兒子不到一歲,女兒三歲左右。
她還刮過他兒子的小鼻子,她一刮,他就手舞足蹈地笑個不停。
可是後來,他兒子得了白血病。他借了5萬塊錢給兒子看病,錢沒有了,兒子也沒有了。
5萬塊錢,對城裏的醫院來說,一下就花完了。但是對一個農村家庭來說,卻是一個無底洞。
他老婆想不通,喝百草枯自殺了。
他在一夜之間也變傻了,天天用酒來麻醉自己,看見姑娘媳婦就跟著追,他總是說他看見他老婆背著他兒子在他前麵走。
他和她迎麵而過時,他並沒有馬上來追她,那可能是因為她長得很白,不像是本地人。
而且她穿的衣服,她紮著個馬尾,也不像是個小媳婦。
那他為什麽都走遠了又倒了迴來呢?因為他不想放過任何人,他不想放過任何機會。
他雖然變傻了,但變傻以前的有些事情,他還是記得清楚的。
他聽三叔這麽說,遠遠地望著她,“嗬,嗬嗬”地笑了幾聲,然後轉身跟著他往山上走去了。
他要迴家了,他家裏還有一個眼睛都哭瞎了的老母親。
他一定還記得父親,他一定還記得父親對他的好。
在他幫他們蓋房子的那半個月,父親母親總是很熱情,每天都好酒好菜地招待,父親還親自下廚做菜,在飯桌上龍門陣也很多。
外婆更是說“不能虧待下力氣的人”,每天都要煮兩個紅糖荷包蛋。
在物質還不太富裕的年代,弄得跟過年一樣隆重。
雖然父親已經去世六年了,聰明的村支書和變傻了的德貴,都還記得他。雖然父親已經去世六年了,都還在庇護著她。
原來高大健壯的德貴,原來勤勞能幹的德貴,竟然變成了這個樣子,一點也認不出來了。
湘瀟心裏好難受,眼淚止不住地直往外流,她幸好沒有捧起一捧黃沙,撒到他的眼睛裏去。
小地方的人,不懂得什麽大道理,沒有見過大世麵,沒有經過大波大浪。
一遇到事情,就很容易出問題,變瘋變傻,自殺或者是一病不起,都是常有的。
冼銳也真是運氣好,看人也很準。他惹到的是像她這樣開通的小鎮女孩子。不然,又是一起事故。
這就是母親所說的:“眼睛隻看一寸遠”。
高中的最後一年,新換了一個校長,覺得學校不應該做虧本生意,學費那麽便宜,飯菜那麽便宜,課間還有加餐。
她直接把學費從二十多元一學期,調到了270元一學期。
她當時沒有報名,她準備跑迴家去對母親說,反正職高不包分配了,她不讀了。
當時她搭著火車頭迴家,一跳跳下來,正好遇到她母親,差點摔倒在鐵路道渣上。
她並沒有說天天在教室裏就是看小說和發神,看同學傳紙條,聽老師對著書念。
母親就這樣罵了她,說她:“眼睛隻看一寸遠。”
有人傳說,開貨車的司機都是年輕的小夥子,流裏流氣,有很多吸毒和調戲女孩子。
她那天也是實在找不到車坐了,才自己一個人搭了貨車。
卻並不是。
那兩個男孩子隻比她大四五歲,長得非常健康,人也非常好,把她照顧得也很好。
刹車特別穩,還叮囑她下車的時候慢一點。
少數並不能代表全部,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機務段有的是視力好,身體棒,踏實肯幹的精神小夥,是好姑娘們合適的婚戀對象。
其實她往那四個家庭裏跑,也並沒有學習到多少實際的東西,隻是偶爾去一次,也不可能真正學習到多少。
但是,倒是開了個眼界,倒是開了世界的另一扇窗。
而對於他們的子女來說,那才是他們的日常,那才是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她和他們,不可能是一樣的。
即便是這樣,也比封閉著好一些吧。這可能,也是母親的想法。
至少,當她遇到問題的時候,她會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解決辦法。而不會,隻有一根筋。
這就已經是看世界的,最近的捷徑。
如果他們夫妻倆都好好的,那他們以後可以再要一個孩子,債也可以還完。
十年以前一個月收入幾十元,而現在都幾百元了,誰知道以後又會是什麽樣子的呢?
隻要人好好的,總會有辦法。
現在想來,這文憑不管有用沒用,聽上去總是要好一些。
就像父親帶著她們全家農轉非,她們先,別人後,那可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文憑的有與沒有,肯定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母親是對的。
如果她把她和冼銳的事告訴母親,她比她多活30年,而且是成年以後的30年,那她又有什麽獨到的見解呢?
她說不定不反對了呢。
但是在這之前,她從來就沒有像現在這樣想過,她也從來就沒有像現在這樣,觀察過她母親。
相較而言,馮叔叔是多麽地有智慧。
他雖然隻是個孤兒,卻創造了今天這樣好的物質條件,取得了今天這樣令他驕傲與自豪的成就。
他對人那樣好,並且那麽成功地經營了幸福美滿的家。
阿姨也是。
她嫁給他時,他是一貧如洗的,她並沒有埋怨,而是和他共同創造了現在的好生活。
看一個成功的人,真的不能夠隻看他成功的表麵,而應該看他背後所做的一切努力。
馮叔叔和阿姨,他們努力地去學習和模仿成功人士,在專業上向他們學習,在穿著打扮和為人處世上也向他們學習,並不固執己見。
專業才是主幹,其他的隻是枝葉。
但是他們的學習,又並不隻是簡簡單單的搖頭擺尾,他們始終沒有失去自我,在該有主見的時候又很有自己的主見,因此他們成功了。
本來已經平複的心情,現在卻是那麽地難受,而且更加地難受。
湘瀟向山下走去,她走過小鎮,穿過鐵路,向河邊走去,她要去看看大涼山的母親河安寧河。
這樣,她的內心才能夠得到平靜,得到安寧。
她走過了那座當地人集資修建的簡易的橋,她過了河,走到了河對岸的河灘上麵。
因為是集資的,橋邊專門有一個人收費,過橋一次收五毛錢。這裏來來往往有很多的人,應該是比較安全的。
安寧河水平靜地淌過,她在她的身旁來來迴迴地走了一趟又一趟,心中豁然開朗。
她見過波濤起伏的鬆林了,她見過一望無垠的河灘了,她的胸中已經有丘壑,有山河了。
夕陽西下,她該迴家了。
她已經想好她的問題了,她已經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了。
她應該努力地去過,她的明天了。
正在這時,迎麵又走來了一個人,湘瀟大聲地叫了一聲:“三叔。”他是附近村子裏的村支書,也是父親的老朋友。
隻聽他應了一聲,然後向那醉漢走了過去。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德貴,你又喝醉了?你忘記了,這是以前火車站郗站長的女兒?你不記得了,這是火車站郗站長的女兒?不是你老婆,你老婆在家裏。”
原來,他就是母親所說的,遠近聞名的花癡德貴。
她家剛搬到小站上的時候,村支書帶著他到她家裏,給他們搭過地震棚。
就是小站人家在自己家住的房子旁邊搭建一個小房子,用來堆放木柴和雜物,養雞養兔子。
九年以前,德貴二十五六歲,是遠近聞名的泥瓦工,是幹活的一把好手。
他在她家幹活的時候,他老婆背著兒子,牽著女兒來看過他。那時候他兒子不到一歲,女兒三歲左右。
她還刮過他兒子的小鼻子,她一刮,他就手舞足蹈地笑個不停。
可是後來,他兒子得了白血病。他借了5萬塊錢給兒子看病,錢沒有了,兒子也沒有了。
5萬塊錢,對城裏的醫院來說,一下就花完了。但是對一個農村家庭來說,卻是一個無底洞。
他老婆想不通,喝百草枯自殺了。
他在一夜之間也變傻了,天天用酒來麻醉自己,看見姑娘媳婦就跟著追,他總是說他看見他老婆背著他兒子在他前麵走。
他和她迎麵而過時,他並沒有馬上來追她,那可能是因為她長得很白,不像是本地人。
而且她穿的衣服,她紮著個馬尾,也不像是個小媳婦。
那他為什麽都走遠了又倒了迴來呢?因為他不想放過任何人,他不想放過任何機會。
他雖然變傻了,但變傻以前的有些事情,他還是記得清楚的。
他聽三叔這麽說,遠遠地望著她,“嗬,嗬嗬”地笑了幾聲,然後轉身跟著他往山上走去了。
他要迴家了,他家裏還有一個眼睛都哭瞎了的老母親。
他一定還記得父親,他一定還記得父親對他的好。
在他幫他們蓋房子的那半個月,父親母親總是很熱情,每天都好酒好菜地招待,父親還親自下廚做菜,在飯桌上龍門陣也很多。
外婆更是說“不能虧待下力氣的人”,每天都要煮兩個紅糖荷包蛋。
在物質還不太富裕的年代,弄得跟過年一樣隆重。
雖然父親已經去世六年了,聰明的村支書和變傻了的德貴,都還記得他。雖然父親已經去世六年了,都還在庇護著她。
原來高大健壯的德貴,原來勤勞能幹的德貴,竟然變成了這個樣子,一點也認不出來了。
湘瀟心裏好難受,眼淚止不住地直往外流,她幸好沒有捧起一捧黃沙,撒到他的眼睛裏去。
小地方的人,不懂得什麽大道理,沒有見過大世麵,沒有經過大波大浪。
一遇到事情,就很容易出問題,變瘋變傻,自殺或者是一病不起,都是常有的。
冼銳也真是運氣好,看人也很準。他惹到的是像她這樣開通的小鎮女孩子。不然,又是一起事故。
這就是母親所說的:“眼睛隻看一寸遠”。
高中的最後一年,新換了一個校長,覺得學校不應該做虧本生意,學費那麽便宜,飯菜那麽便宜,課間還有加餐。
她直接把學費從二十多元一學期,調到了270元一學期。
她當時沒有報名,她準備跑迴家去對母親說,反正職高不包分配了,她不讀了。
當時她搭著火車頭迴家,一跳跳下來,正好遇到她母親,差點摔倒在鐵路道渣上。
她並沒有說天天在教室裏就是看小說和發神,看同學傳紙條,聽老師對著書念。
母親就這樣罵了她,說她:“眼睛隻看一寸遠。”
有人傳說,開貨車的司機都是年輕的小夥子,流裏流氣,有很多吸毒和調戲女孩子。
她那天也是實在找不到車坐了,才自己一個人搭了貨車。
卻並不是。
那兩個男孩子隻比她大四五歲,長得非常健康,人也非常好,把她照顧得也很好。
刹車特別穩,還叮囑她下車的時候慢一點。
少數並不能代表全部,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機務段有的是視力好,身體棒,踏實肯幹的精神小夥,是好姑娘們合適的婚戀對象。
其實她往那四個家庭裏跑,也並沒有學習到多少實際的東西,隻是偶爾去一次,也不可能真正學習到多少。
但是,倒是開了個眼界,倒是開了世界的另一扇窗。
而對於他們的子女來說,那才是他們的日常,那才是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她和他們,不可能是一樣的。
即便是這樣,也比封閉著好一些吧。這可能,也是母親的想法。
至少,當她遇到問題的時候,她會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解決辦法。而不會,隻有一根筋。
這就已經是看世界的,最近的捷徑。
如果他們夫妻倆都好好的,那他們以後可以再要一個孩子,債也可以還完。
十年以前一個月收入幾十元,而現在都幾百元了,誰知道以後又會是什麽樣子的呢?
隻要人好好的,總會有辦法。
現在想來,這文憑不管有用沒用,聽上去總是要好一些。
就像父親帶著她們全家農轉非,她們先,別人後,那可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文憑的有與沒有,肯定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母親是對的。
如果她把她和冼銳的事告訴母親,她比她多活30年,而且是成年以後的30年,那她又有什麽獨到的見解呢?
她說不定不反對了呢。
但是在這之前,她從來就沒有像現在這樣想過,她也從來就沒有像現在這樣,觀察過她母親。
相較而言,馮叔叔是多麽地有智慧。
他雖然隻是個孤兒,卻創造了今天這樣好的物質條件,取得了今天這樣令他驕傲與自豪的成就。
他對人那樣好,並且那麽成功地經營了幸福美滿的家。
阿姨也是。
她嫁給他時,他是一貧如洗的,她並沒有埋怨,而是和他共同創造了現在的好生活。
看一個成功的人,真的不能夠隻看他成功的表麵,而應該看他背後所做的一切努力。
馮叔叔和阿姨,他們努力地去學習和模仿成功人士,在專業上向他們學習,在穿著打扮和為人處世上也向他們學習,並不固執己見。
專業才是主幹,其他的隻是枝葉。
但是他們的學習,又並不隻是簡簡單單的搖頭擺尾,他們始終沒有失去自我,在該有主見的時候又很有自己的主見,因此他們成功了。
本來已經平複的心情,現在卻是那麽地難受,而且更加地難受。
湘瀟向山下走去,她走過小鎮,穿過鐵路,向河邊走去,她要去看看大涼山的母親河安寧河。
這樣,她的內心才能夠得到平靜,得到安寧。
她走過了那座當地人集資修建的簡易的橋,她過了河,走到了河對岸的河灘上麵。
因為是集資的,橋邊專門有一個人收費,過橋一次收五毛錢。這裏來來往往有很多的人,應該是比較安全的。
安寧河水平靜地淌過,她在她的身旁來來迴迴地走了一趟又一趟,心中豁然開朗。
她見過波濤起伏的鬆林了,她見過一望無垠的河灘了,她的胸中已經有丘壑,有山河了。
夕陽西下,她該迴家了。
她已經想好她的問題了,她已經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了。
她應該努力地去過,她的明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