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示意張寀過去取過鄭鬆的配刀。
鄭鬆交出配刀之後,伏地不起,另外有兩個護衛過去對鄭家父子三人搜身。這是免得他們想不開,冒出不應該的想法。
張寀示意安全之後,王鼎才走過去雙手扶起鄭鬆:“王爺快快請起!”
鄭鬆趕緊謝恩,又磕了三個頭才站起來。
鄭鬆倒是光棍,既然投降了,就帶著王鼎趙大強梅花公主張寀等人,招降城中鄭軍,王鼎讓他們交出武器之後全部出城接受整編。
最後鄭鬆四萬部隊,王鼎讓人選出四千精壯,遣散所有四十五歲以上的老弱,在這個平均年齡三十歲的年代,四十五歲就已經足夠老了。
王鼎把挑選之後剩下的兩萬多人全部讓船隻送到馬尼拉,給黃克瓚送去開荒和鎮壓當地加祿土著。
王鼎表彰了羅雲川堅守西門的功績,又給了一萬兩銀子的獎金。將羅雲川委任為升龍府守備,兵額四千。
這個位置王鼎本來是準備給李如柏的。不過既然李成梁沒有及時帶人趕到升龍府。
那就委任了在升龍府西門堅決抵抗的羅雲川,畢竟羅雲川已經七十歲了,幹不了幾年了。過幾年王鼎正好換人。
實際上,王鼎為了歡迎姍姍來遲的李成梁三萬大軍,特意在升龍城外,舉行了一場大閱兵。
李成梁納黎宣帶著阮潢沿途收編各個英雄豪傑的隊伍,所以速度就慢了很多,直到收到鄭鬆在升龍府投降的消息李成梁這才加快速度,急行軍到達升龍城外。
王鼎也沒說什麽,隻是讓馬千乘戚金鄭鬆羅雲川帶著隊伍在升龍府城外麵列陣歡迎李成梁。
馬千乘為第一方陣八門六磅炮在前,兩千燧發槍兵在後,兩千長槍兵在兩翼。
戚金是八門六磅炮在前,四千燧發槍兵列成空心方陣。
鄭鬆兩千輕火繩槍兵,兩千刀盾兵(這些都是繳獲鄭鬆的裝備)裝備四門八磅炮。
羅雲川一千刀盾兵,一千長槍兵,兩千輕火繩槍兵(繳獲鄭鬆的裝備),五門八磅炮。
王鼎沒有低估過李成梁的戰鬥力,也沒有高估過李成梁的人品。
如果正常情況下,李成梁最多應該比鄭鬆晚三五天到達升龍府。內外夾擊,不會給鄭鬆任何機會。
但是李成梁足足晚來了半個月。
王鼎不相信作為一個打了蒙古人半個世紀的人物,會不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
所以王鼎斷定李成梁必定是自認為手頭有了足夠的實力,想在升龍和王鼎掰掰手腕。
所以故意來晚,就是想等著王鼎和鄭鬆兩敗俱傷,李成梁準備坐收漁翁之利。
王鼎也很了解李成梁這個人,畏威而不懷德,但是李成梁的戰略眼光是極為犀利的,對於實力對比更是極為敏感。
王鼎相信自己隻要展示出比李成梁強大的多的實力,李成梁就會恭順無比。
實際上也是如此,李成梁也是在朝廷裏麵廝混了幾十年,見到了六千杆燧發槍,四千門火繩槍,二十幾門大炮之後。哪裏會不明白王鼎的意思。
趕緊帶著李如柏納黎宣阮潢阮秉謙等人,孤身進入升龍城皇宮,向王鼎磕頭請罪,說是因為沿途收攏順化的英雄豪傑,所以來的晚了。
李成梁可是知道,這些都不是王鼎裝備最好的親兵部隊,這就壓過了自己的火槍火炮,他就算原來有點其他心思也得熄滅了。而且他注意到戚金和馬千乘的部隊全部換裝了燧發槍,這是已經進入了王鼎的心腹圈了。
他也不求換裝燧發槍,如果能拿到戚金換下來的那些鳥槍就行(鳥槍就是中國自己製造的輕火繩槍,因為能擊落飛鳥,所以明朝稱為鳥槍),戚金那些鳥槍都是戚金他們自己打造的,不易炸膛,質量絲毫不亞於葡萄牙人的原廠貨。
王鼎也是趕緊走下慎德帝的龍椅,扶起跪伏在地的李成梁等人。設宴款待眾人,又讓慎德帝的宮女們奏樂跳舞助興。看李老將軍盯著宮女興致不減,還賞了兩個宮女給老將軍品鑒。
第二天對李成梁帶來的部隊進行整編,將李成梁的部隊摻入一部分安南華裔,擴充到六千人,分成兩隊,分別由李如柏和李如楨統帶,又給了李成梁換裝了兩千門輕火繩槍,王鼎也沒提李成梁姍姍來遲的問題,算是給老將軍留足了麵子。
將納黎宣的部隊摻入一部分安南人,重新變成了四千人的編製,但是將納黎宣部隊火繩槍數量降低到三千杆,加入了一千的長槍兵。這是為了應對北方作戰的騎兵突襲。
對於阮潢,王鼎也對他重迴大明表示歡迎,將他的部隊縮編到三千人,其中一千五百杆火繩槍,一千刀盾,五百長槍手。
至於他們沿途收攏來的接近兩萬人,王鼎采取自願遣散的,就每人發了一個西班牙銀幣的遣散費,不願意遣散的六七千人,王鼎讓船隻給送到了馬六甲,給李如樟當手下,正好用來鎮壓當地土著。
王鼎讓鄭鬆發出詔書,讓鄭梉立即帶兩千人來升龍準備隨鄭鬆出征倭國。
又讓慎德帝發出詔書命令高平莫氏莫敬恭帶三千莫氏子弟隨軍出征倭國。詔書傳到高平,莫氏一族都是大恐。他們聽說了大明派了一個親王來了安南,現在已經降服了阮潢和鄭鬆,本來以為可以等這位親王走了,試試能不能還都升龍府。
結果人家根本就沒忘了他,讓他親自帶兵隨征倭國。去還是不去。整個家族爭論了一天。
現在高平北邊就是大明的百色,南麵就是鄭氏控製的太原城。莫氏手中總兵力不過一萬多人,根本無力抗衡那個能打敗阮潢和鄭鬆的大明夏王。
最後莫敬恭親自帶著三千莫氏子弟兵,南下升龍,親自拜見王鼎請罪(為沒有幫助王鼎討伐鄭鬆而請罪,他可是大明親封的安南國主)。
一點力氣都沒出的莫敬恭,居然拿著大明的冊封文書,又舔著臉問王鼎是不是能讓莫氏重迴升龍府重新當安南國主。
鄭鬆交出配刀之後,伏地不起,另外有兩個護衛過去對鄭家父子三人搜身。這是免得他們想不開,冒出不應該的想法。
張寀示意安全之後,王鼎才走過去雙手扶起鄭鬆:“王爺快快請起!”
鄭鬆趕緊謝恩,又磕了三個頭才站起來。
鄭鬆倒是光棍,既然投降了,就帶著王鼎趙大強梅花公主張寀等人,招降城中鄭軍,王鼎讓他們交出武器之後全部出城接受整編。
最後鄭鬆四萬部隊,王鼎讓人選出四千精壯,遣散所有四十五歲以上的老弱,在這個平均年齡三十歲的年代,四十五歲就已經足夠老了。
王鼎把挑選之後剩下的兩萬多人全部讓船隻送到馬尼拉,給黃克瓚送去開荒和鎮壓當地加祿土著。
王鼎表彰了羅雲川堅守西門的功績,又給了一萬兩銀子的獎金。將羅雲川委任為升龍府守備,兵額四千。
這個位置王鼎本來是準備給李如柏的。不過既然李成梁沒有及時帶人趕到升龍府。
那就委任了在升龍府西門堅決抵抗的羅雲川,畢竟羅雲川已經七十歲了,幹不了幾年了。過幾年王鼎正好換人。
實際上,王鼎為了歡迎姍姍來遲的李成梁三萬大軍,特意在升龍城外,舉行了一場大閱兵。
李成梁納黎宣帶著阮潢沿途收編各個英雄豪傑的隊伍,所以速度就慢了很多,直到收到鄭鬆在升龍府投降的消息李成梁這才加快速度,急行軍到達升龍城外。
王鼎也沒說什麽,隻是讓馬千乘戚金鄭鬆羅雲川帶著隊伍在升龍府城外麵列陣歡迎李成梁。
馬千乘為第一方陣八門六磅炮在前,兩千燧發槍兵在後,兩千長槍兵在兩翼。
戚金是八門六磅炮在前,四千燧發槍兵列成空心方陣。
鄭鬆兩千輕火繩槍兵,兩千刀盾兵(這些都是繳獲鄭鬆的裝備)裝備四門八磅炮。
羅雲川一千刀盾兵,一千長槍兵,兩千輕火繩槍兵(繳獲鄭鬆的裝備),五門八磅炮。
王鼎沒有低估過李成梁的戰鬥力,也沒有高估過李成梁的人品。
如果正常情況下,李成梁最多應該比鄭鬆晚三五天到達升龍府。內外夾擊,不會給鄭鬆任何機會。
但是李成梁足足晚來了半個月。
王鼎不相信作為一個打了蒙古人半個世紀的人物,會不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
所以王鼎斷定李成梁必定是自認為手頭有了足夠的實力,想在升龍和王鼎掰掰手腕。
所以故意來晚,就是想等著王鼎和鄭鬆兩敗俱傷,李成梁準備坐收漁翁之利。
王鼎也很了解李成梁這個人,畏威而不懷德,但是李成梁的戰略眼光是極為犀利的,對於實力對比更是極為敏感。
王鼎相信自己隻要展示出比李成梁強大的多的實力,李成梁就會恭順無比。
實際上也是如此,李成梁也是在朝廷裏麵廝混了幾十年,見到了六千杆燧發槍,四千門火繩槍,二十幾門大炮之後。哪裏會不明白王鼎的意思。
趕緊帶著李如柏納黎宣阮潢阮秉謙等人,孤身進入升龍城皇宮,向王鼎磕頭請罪,說是因為沿途收攏順化的英雄豪傑,所以來的晚了。
李成梁可是知道,這些都不是王鼎裝備最好的親兵部隊,這就壓過了自己的火槍火炮,他就算原來有點其他心思也得熄滅了。而且他注意到戚金和馬千乘的部隊全部換裝了燧發槍,這是已經進入了王鼎的心腹圈了。
他也不求換裝燧發槍,如果能拿到戚金換下來的那些鳥槍就行(鳥槍就是中國自己製造的輕火繩槍,因為能擊落飛鳥,所以明朝稱為鳥槍),戚金那些鳥槍都是戚金他們自己打造的,不易炸膛,質量絲毫不亞於葡萄牙人的原廠貨。
王鼎也是趕緊走下慎德帝的龍椅,扶起跪伏在地的李成梁等人。設宴款待眾人,又讓慎德帝的宮女們奏樂跳舞助興。看李老將軍盯著宮女興致不減,還賞了兩個宮女給老將軍品鑒。
第二天對李成梁帶來的部隊進行整編,將李成梁的部隊摻入一部分安南華裔,擴充到六千人,分成兩隊,分別由李如柏和李如楨統帶,又給了李成梁換裝了兩千門輕火繩槍,王鼎也沒提李成梁姍姍來遲的問題,算是給老將軍留足了麵子。
將納黎宣的部隊摻入一部分安南人,重新變成了四千人的編製,但是將納黎宣部隊火繩槍數量降低到三千杆,加入了一千的長槍兵。這是為了應對北方作戰的騎兵突襲。
對於阮潢,王鼎也對他重迴大明表示歡迎,將他的部隊縮編到三千人,其中一千五百杆火繩槍,一千刀盾,五百長槍手。
至於他們沿途收攏來的接近兩萬人,王鼎采取自願遣散的,就每人發了一個西班牙銀幣的遣散費,不願意遣散的六七千人,王鼎讓船隻給送到了馬六甲,給李如樟當手下,正好用來鎮壓當地土著。
王鼎讓鄭鬆發出詔書,讓鄭梉立即帶兩千人來升龍準備隨鄭鬆出征倭國。
又讓慎德帝發出詔書命令高平莫氏莫敬恭帶三千莫氏子弟隨軍出征倭國。詔書傳到高平,莫氏一族都是大恐。他們聽說了大明派了一個親王來了安南,現在已經降服了阮潢和鄭鬆,本來以為可以等這位親王走了,試試能不能還都升龍府。
結果人家根本就沒忘了他,讓他親自帶兵隨征倭國。去還是不去。整個家族爭論了一天。
現在高平北邊就是大明的百色,南麵就是鄭氏控製的太原城。莫氏手中總兵力不過一萬多人,根本無力抗衡那個能打敗阮潢和鄭鬆的大明夏王。
最後莫敬恭親自帶著三千莫氏子弟兵,南下升龍,親自拜見王鼎請罪(為沒有幫助王鼎討伐鄭鬆而請罪,他可是大明親封的安南國主)。
一點力氣都沒出的莫敬恭,居然拿著大明的冊封文書,又舔著臉問王鼎是不是能讓莫氏重迴升龍府重新當安南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