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主張和談的大臣們,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


    那位最先提出求和之策的中年文官,臉上一陣白一陣紅,他的嘴唇微微顫抖,像是想要反駁李牧,卻又一時語塞,喉嚨裏發出幾聲“呃呃”的聲音,卻始終沒能說出完整的話來。


    他的眼睛裏滿是驚慌與不滿,看向李牧的眼神中帶著一絲怨憤,仿佛在責怪李牧破壞了他們求和的“美好願景” 。


    那位體態臃腫的大臣,原本堆滿笑容的臉此刻已經完全僵住,肥胖的臉頰微微抽搐著。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恐懼,似乎已經看到了李牧主戰將會帶來的可怕後果,嘴唇囁嚅著,小聲地嘟囔著:“這可如何是好……這不是把趙國往火坑裏推嘛……”


    身著華麗朝服、眼神狡黠的那位大臣,眼珠子滴溜溜亂轉,臉上露出了一絲尷尬又虛偽的笑容。


    他試圖緩和氣氛,幹笑了兩聲說道:“大將軍所言固然英勇,可這戰爭畢竟是殘酷的,還需從長計議啊……”


    但他的聲音明顯底氣不足,在李牧那銳利的眼神下,顯得格外微弱。


    而那位白發蒼蒼跪地的老臣,原本渾濁的雙眼此刻也閃過一絲不悅。


    他費力地從地上站起身來,雙手顫抖著拄著拐杖,身體微微搖晃,嘴裏不停地念叨著:“這太魯莽了,太魯莽了……趙國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啊……”


    他的眉頭擰成了一個深深的“川”字,臉上的皺紋仿佛更深了,滿是對李牧主戰的擔憂與不滿。


    但趙王聽了李牧的豪言壯語,心中的慌亂卻稍感寬慰,原本黯淡的眼神也多了一絲堅定。


    但事關重大,這畢竟是關乎趙國生死存亡的抉擇,他仍猶豫不決,一時難以做出決定。


    他的目光在朝堂上的大臣們身上來迴掃視,試圖從他們的表情和態度中找到更多的參考。


    這時,趙國相國緩緩走出隊列,他身著一襲華麗而不失莊重的華服,神色沉穩淡定,舉止儒雅從容,舉手投足間盡顯一國之相的風範。


    他先向趙王行了一禮,然後有條不紊地說道:“陛下,大將軍所言極是,我趙國不可輕易向秦國求和示弱。但我們也不能盲目輕敵,需做好充分準備,以應對秦國的進攻。”


    “一方麵,應立即加強邊境防線,調集大量兵力前往邊境駐守,加固城牆堡壘,挖掘深溝,設置障礙,讓秦軍難以突破;”


    “另一方麵,可派遣使者前往其他國家,闡明秦國的野心與威脅,尋求支援,共同對抗秦國。若能聯合各國之力,定能增加勝算。”


    趙國相國的話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每一個字都仿佛經過深思熟慮,切實可行。


    趙王聽後,陷入了沉思。他靠在王座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扶手,眼神中透露出思索的光芒。


    片刻之後,他微微點頭,下定決心。他當即下令,由丞相負責統籌安排,加強邊境防禦工事。


    丞相領命後,迅速行動起來。一時間,趙國各地征調大量民夫,他們來自趙國的各個角落,有的是樸實憨厚的農民,有的是手藝精湛的工匠。


    他們肩挑手扛,背著簡單的行囊,日夜兼程奔赴邊境。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渴了就喝路邊的溪水,餓了就啃幾口自帶的幹糧。


    在邊境線上,民夫們在士兵的監督下,不辭辛勞地修築城牆,他們用粗糙的雙手搬運著沉重的石塊,每一塊石頭都仿佛承載著他們對趙國的守護之情。


    他們挖掘壕溝,一鍬一鏟都充滿了力量,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衫,卻澆不滅他們心中保衛家國的熱情。同時,他們還建造堡壘,那一座座堡壘猶如趙國邊境的堅固衛士,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


    斥候們也日夜巡邏,他們騎著快馬,穿梭在邊境的山林與荒野之間,警惕地注視著秦國方向,不放過任何風吹草動。一旦發現秦國軍隊的動向,便會立刻快馬加鞭趕迴營地報告。


    與此同時,趙王下令從趙國各地郡縣調集軍隊,向邊境集結。


    各地軍隊接到命令後,迅速整理行裝,攜帶武器糧草,踏上前往邊境的征程。一時間,趙國的官道上塵土飛揚,一支支軍隊浩浩蕩蕩地向著邊境進發。


    士兵們步伐整齊,士氣高昂,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無畏。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趙國保衛疆土的決心。


    李牧也時常在訓練場上巡視,親自指導士兵訓練。他耐心地糾正士兵們的動作,傳授他們實戰技巧,還鼓舞著士氣。


    他站在高台之上,目光掃視台下士兵,大聲說道:“將士們!秦國虎狼之師妄圖侵犯我們的家園,掠奪我們的土地,殘害我們的親人!我們絕不能退縮!我們手中的武器是保衛家國的利刃,腳下的土地是我們世代生活的家園!”


    “為了趙國,為了父母妻兒,為了尊嚴和榮譽,我們必須奮勇殺敵,讓秦軍知道,我趙國將士不是好惹的!”


    李牧的話語充滿感染力,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點燃了士兵們心中的熱血,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中,激勵他們熱血沸騰,充滿戰鬥勇氣。


    此外趙國精心挑選幾位口才出眾、機智靈活的使者,分別前往各國,以求可以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


    他們首先前往齊國,對齊王陳述秦國的野心,強調唇亡齒寒的道理,希望齊國出兵相助。使者們言辭懇切,從秦國的角度、現實的利益等多方麵進行闡述,試圖打動齊王。


    然而,齊王早就得到秦國的許諾,又因齊國地處偏遠,擔心卷入戰爭會損害齊國自身的利益,隻是口頭上表示會關注局勢,卻不肯給出明確的出兵承諾。使者們雖然心中失望,但依然沒有放棄,繼續遊說其他各國。


    他們四處奔波,輾轉於各國之間,努力爭取可能得到的援助,而當他們輾轉各國請求援助時。


    秦國的三路大軍已經,浩浩蕩蕩地向著趙國邊境奔騰而來,趙國雖麵臨巨大壓力,但也已在朝堂的決策和各方的努力下,做好了戰鬥準備。


    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大戰,即將全麵展開。趙國的士兵們嚴陣以待,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他們將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扞衛趙國的尊嚴和領土完整,迎接這場殘酷的戰爭洗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帝國之降生嬴氏宗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風憶流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風憶流年並收藏大秦帝國之降生嬴氏宗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