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夜,月黑風高,王磊趁著夜色,獨自偷偷來到存放韓王及大臣們屍體的地方,這座臨時搭建的停屍房,在昏暗的月光下顯得格外陰森恐怖。


    他進入停屍房,借著從窗戶透進來的微弱月光,尋找著那具令他心生疑惑的屍體,終於他找到了那具屍體,來到那具令他心生疑慮的大臣屍體前。


    他俯下身,眼睛幾乎貼到了屍體上,仔細查看屍體的每一處細節,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就在這時,他發現屍體的領口處有一絲異樣,原本整齊的領口微微有些褶皺。他的心猛地一緊,雙手顫抖著輕輕翻開衣領,竟看到有一淺一深兩道勒痕,這兩道勒痕猶如惡魔的印記,讓他心中一震,讓王磊愈發堅信這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明白韓王和那些大臣都不是自殺殉國,是因為某些原因被人謀殺。


    就在王磊陷入沉思,腦海中不斷拚湊著各種可能時,突然聽到外麵傳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


    他心中一驚,猶如驚弓之鳥,迅速藏好屍體,躲到一旁的角落裏,大氣都不敢出。隻見趙偉手持火把,緩緩走進停屍房。昏黃的火光在停屍房內搖曳,將趙偉的身影拉得長長的。


    “王磊,我就知道你會來。”趙偉輕聲說道,語氣中沒有絲毫驚訝,仿佛早已料到王磊會出現在這裏。


    王磊從陰影中緩緩走出,望著趙偉,眼中滿是疑惑:“趙兄,你……”


    趙偉走上前,將火把插在牆上的支架上,看著王磊,無奈地歎了口氣說道:“我與你共事多年,深知你的性子。這件事你若不弄個明白,定不會罷休。但咱們可得小心行事,一旦被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王磊沉默片刻,將發現兩道勒痕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趙偉。


    趙偉聽後,臉色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來:“看來此事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複雜。不過不管真相如何,我們要避免惹禍上身,再說此事與我倆也並無多大幹係。”


    兩人正說著,突然聽到外麵傳來一陣嘈雜聲,似乎有很多人朝著這邊趕來。


    他倆急忙走出停屍房,隻見一隊士兵正氣勢洶洶地朝著這邊趕來,為首的正是嬴恪王城禁軍中的一員副將。


    “你們二人在此作甚?”副將厲聲問道,眼神中充滿了懷疑與警惕。


    趙偉反應迅速,連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解釋:“將軍,我們擔心有人暗中破壞屍體,給秦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特來查看。”


    副將目光在兩人身上來迴打量,眼神中滿是審視,冷哼一聲:“哼,最好是如此。此地乃重要之地,莫要再來,以免誤了大事。再讓我發現你們私自前來,定會稟報將軍,讓將軍軍法處置!”說罷,帶著士兵揚長而去。


    王磊和趙偉望著帶兵巡視,遠去的副將身影,兩人對視一眼,仿佛都明白了各自的猜想,都沉默不語,轉身迴到自己的營帳中。


    此時的鹹陽,韓王投降、新鄭被接管、韓國滅亡的消息如疾風般迅速傳至鹹陽,秦王嬴政得知後,龍顏大悅,當即下令舉國歡慶。


    一時間,鹹陽城乃至整個秦國境內,百姓們奔走相告,歡唿雀躍,處處洋溢著勝利的喜悅。街頭巷尾,人們三五成群,談論著秦國日益壯大的國勢,憧憬著未來大一統的盛景。


    韓王安與一眾大臣以身殉國之事也隨之轟動其他各國;各國國君和眾大臣,也都在感慨秦軍的強大,和韓王與諸大臣以身殉國的氣節。


    嬴政派遣的使者,帶著數份詔書,快馬加鞭趕到新鄭,帶來了對嬴恪與諸將領的封賞和安排。


    使者宣讀道:“鎮國君軍功卓著,待迴師鹹陽,由大王另行封賞。


    將軍李信,英勇善戰,謀略過人,立下赫赫戰功。賜爵中更,另賜千金,良田五百畝…


    將軍趙偉,善戰無畏,賜爵中更,另賜千金,良田五百畝…


    其他諸將皆論功行賞,以彰其勞……”


    諸將紛紛謝恩領賞,臉上都欣喜萬分,內心也為得到秦王的恩賞而深感榮幸。


    等封賞的詔書念完之後,使者又傳達嬴政旨意:“韓王安雖為敗軍之主,但其堅守氣節,與大臣們以身殉國,亦當敬重。著令嬴恪以諸侯之禮厚葬韓王安,並將一同殉國的諸大臣與韓王安共葬韓王陵墓中,以顯我大秦之仁德。”


    嬴恪領命,即刻著手安排相關喪葬事宜。


    另外,嬴政詔令還提到:“新鄭之地,能人輩出,技藝精湛,典籍豐富。著嬴恪挑選部分新鄭的能工巧匠,以及所有重要典籍,速速帶迴鹹陽,以供我大秦所用。”


    接到命令後,嬴恪先是精心籌備韓王安及大臣們的葬禮,整個過程莊重肅穆,盡顯諸侯之禮。


    新鄭百姓見秦軍如此厚待故主,又對百姓秋毫未犯,對秦國的抵觸情緒也悄然減輕幾分。


    葬禮結束後,嬴恪便投入到挑選能工巧匠與典籍的工作中。


    他命人在城中張貼告示,廣納賢才,隻要有一技之長的工匠,皆可前來報名。同時,派遣士兵在新鄭的各個藏書之所,仔細甄別、收集重要典籍。


    期間,王磊始終在嬴恪身邊忙碌,可他心中那團對韓王及大臣死因的疑雲,始終未曾消散。一天,他趁著四下無人,又向嬴恪提起此事:“將軍,那韓王和大臣們的死,實在蹊蹺,末將總覺得背後定有隱情。”


    嬴恪目光深邃地看著王磊,沉聲道:“此事本將軍早已知曉,你等不必多言。大王既已對韓國之事做了安排,我們首要任務是將鹹陽的差事辦好,至於其他事,與你等無關。”王磊聽後,雖心有不甘,但也隻能點頭領命。


    而在鹹陽宮中,嬴政正與一眾大臣商議韓國國土的治理之策。


    李斯率先進言:“大王,韓國之地,地處中原要衝,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依臣之見,可將其劃分為郡縣,派遣得力官員前去治理,推行我大秦律法,如此方能穩固統治。”


    太尉尉繚接著說道:“李斯所言極是。此外,韓國舊地百姓,人心尚未歸附,可適當減免賦稅,安撫民心,再將部分秦軍留駐此地,以防不測。”


    嬴政聽後,微微頷首,目光掃過殿下群臣,問道:“諸位愛卿,還有何見解?”


    呂不韋出列道:“大王,韓國的冶鐵、製陶等技藝聞名於世,我們可利用當地的能工巧匠,發展秦國的手工業,增強國力。”


    嬴政聽後,麵露讚許之色,對眾人的建議一一權衡考量。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嬴政最終定下對韓國舊地的治理方針:將韓國舊地劃分為潁川郡等郡縣,選派有能力、有威望的官員擔任郡守、縣令;


    減免百姓三年賦稅,鼓勵農耕;留駐兩萬秦軍,維持地方秩序;大力扶持當地手工業發展,為秦國的繁榮添磚加瓦。


    在新鄭,嬴恪順利完成了能工巧匠和典籍的挑選工作,準備啟程返迴鹹陽。


    臨行前,他再次審視這座曾經繁華的都城,心中感慨萬千。


    韓國的滅亡,隻是秦國統一六國征程中的一個節點,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他。


    隨著一聲令下,車隊浩浩蕩蕩地朝著鹹陽進發,而關於韓王及大臣們死亡的真相,也被深埋在了新鄭的這篇土地之下。


    史書中也僅有,“秦軍圍城數十日,韓王安降,遂於諸大臣,於王宮殉國,秦以諸侯禮葬之。”這寥寥數筆記載。


    【記載這個,作者杜撰的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帝國之降生嬴氏宗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風憶流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風憶流年並收藏大秦帝國之降生嬴氏宗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