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恪撤軍迴朝,一路塵土飛揚,馬蹄聲急,直奔鹹陽城。


    還未及片刻喘息,便被嬴政急急召見至章台宮。


    彼時,嬴政正神色凝重地與朝中大臣們圍坐商議應對水患之策,殿內氣氛壓抑而沉悶。


    嬴恪入得殿內,聽聞水患致使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家園盡毀,慘狀不堪直視,心中不禁悲戚萬分。


    未等嬴政開口詢問,他便挺身而出,高聲請纓,願率一部分秦國大軍奔赴災區,協助地方官府安置受災百姓、修繕堤壩。


    嬴政聽他所言,眼中閃過一不忍之色和讚賞之色,思考片刻後微微點頭,同意了嬴恪的請求。


    隨後,嬴政神色稍緩,提及打算等水災過去,明年也就是秦王政八年,依國製前往舊都雍城(今陝西鳳翔南)行加冠之禮,畢竟屆時他將年滿 22 歲,加冠乃國之大事,關乎秦國未來。


    嬴恪領命後,馬不停蹄地率部奔赴災區。


    抵達之時,眼前一片狼藉,所麵臨的困難重重如山。


    首先是洪水剛剛退去,大地被洗刷得滿目瘡痍,道路泥濘不堪,處處皆是厚厚的淤泥,堵塞得嚴嚴實實,致使物資運輸的車輛和隊伍行進艱難,車輪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這無疑極大地阻礙了救援和重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嬴恪臨危不亂,迅速調配士兵,一部分身強力壯的士兵組成清淤隊,他們手持銅製或鐵製,還有木製的各種“鍤”,這些工具在淤泥中艱難地翻動著,有的地方淤泥過於厚重,士兵們甚至直接用雙手去扒挖,一捧一捧地將淤泥清理出道路。(“鍤”讀cha,類似於現在的鐵鍬,但有點不一樣,作者有話說有圖)


    他們不辭辛勞,日夜奮戰,終於清理出主要道路上的淤泥,使得後續運送糧食、藥品和建築材料的車輛能夠順利通行,為救援工作打通了生命的通道。


    另一部分士兵則在當地熟悉地形的向導帶領下,小心翼翼地穿梭於山林小路之間,開辟一些簡易的小道,繞過那些損毀嚴重、難以修複的路段,確保各個受災點之間能夠保持基本的聯係,以便信息的傳遞和救援力量的調配。


    其次,建築材料極度匱乏。兇猛的洪水如猛獸過境,衝垮了大量的房屋,周邊的山林也被肆虐得七零八落,木材、磚石等常用的建築材料一時間變得千金難求。


    嬴恪眉頭緊皺,苦苦思索應對之策。一方麵,他果斷組織士兵分赴周邊未受災的地區,四處采購材料,與當地的百姓和商家協商,不惜高價收購可用之材;


    同時,他深入災區,發動當地百姓一起尋找被洪水掩埋但仍可用的舊材。百姓們積極響應,大家齊心協力,從被衝毀的房屋廢墟中仔細挑選出還能繼續使用的磚石和木材,進行二次加工,去除損壞的部分,打磨、拚接,使其能夠重新派上用場。


    此外,嬴恪還親自指揮士兵們砍伐一些河邊生長迅速且質地堅韌、適合建築的樹木,補充木材的不足,以解燃眉之急。


    再者,糧食供應也出現了嚴重的短缺狀況。災區的百姓本就因災荒收成受損,苦不堪言。


    加上洪水的無情衝擊,家中存糧所剩無幾,而大量湧入的救援軍隊也加劇了糧食的消耗,使得糧食問題愈發嚴峻,威脅著災區的穩定與救援工作的持續推進。


    嬴恪心急如焚,立即安排士兵在當地的山林、田野間尋找可食用的野菜、野果等,進行采集和分類,辨別哪些是無毒可食用的,哪些是需要加工處理後才能食用的,確保食物的多樣性和安全性,以緩解糧食的緊張局麵。


    同時,他緊急派遣士兵們,快馬加鞭向周邊地區征調糧食,不惜一切代價確保災區百姓和救援軍隊的基本口糧供應。


    此外,他還組織當地百姓中身體尚好、尚有勞動能力的勞力,參與到簡易農田的開墾中,親手播下一些生長周期短的農作物,如蕎麥等,期望在短期內能夠收獲糧食,解決糧食危機,讓百姓們不再挨餓受凍。


    另外,由於洪水導致環境潮濕不堪,疫病如同鬼魅一般,悄然在災區蔓延開來。


    嬴恪見狀,趕忙從軍中抽調經驗豐富、醫術精湛的軍醫,組成醫療小隊,日夜兼程地奔赴各個村落,為患病的百姓診治病情。他還專門派人四處搜集草藥,一些常見的如金銀花、艾草等,被大量采集迴來,用來煮水,分發給百姓飲用,以預防疫病的擴散。


    對於已經患病的百姓,軍醫們憑借著有限的藥材和精湛的醫術,根據病症的不同,進行針對性治療,或開方煎藥,或針灸推拿。


    在整個救災過程中,嬴恪不辭辛勞,日夜操勞,不辭奔波之苦,穿梭於各個村落和受災地點之間。


    他鼓舞士兵和百姓的士氣。


    士兵們見將軍如此盡心盡力,無不心生敬佩,幹活更加賣力,百姓們也對這位秦軍將領充滿了感激之情,紛紛自發地加入到重建家園的隊伍中來,軍民一心,眾誌成城,共同抗擊這場災難。


    經過數月的艱苦努力,災區的情況終於逐漸好轉,百姓的生活也慢慢恢複了往日的寧靜與安寧。


    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時間來到了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8 年),水災的陰霾終於徹底散去,秦國上下一片生機勃勃之象。


    嬴政依國製,前往舊都雍城(今陝西鳳翔南)行加冠之禮。


    這一日,雍城被裝點得莊嚴肅穆,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卻又不失莊重威嚴之氣。


    城中百姓紛紛湧上街頭,翹首以盼,欲一睹這盛大的儀式。


    嬴政身著華麗而莊重的禮服,禮服上繡著精美絕倫的龍紋圖案,金線勾勒,熠熠生輝,象征著秦國的威嚴與尊貴。


    他頭戴冕旒,冕旒上的玉珠晶瑩剔透,隨著他的步伐輕輕晃動,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而莊重的氣息。


    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簇擁下,嬴政穩步前行,儀仗隊手持戈戟,旗幟飄揚,威風凜凜,氣勢恢宏,仿佛一條巨龍蜿蜒於街道之間,緩緩步入加冠大典的現場。


    儀式現場,鼓樂齊鳴,鍾磬之聲悠揚悅耳,迴蕩在整個雍城上空。


    群臣羅列,皆身著朝服,朝服顏色鮮豔,款式莊重,繡著各自官職的圖案與紋飾,以示身份與地位。


    大臣們麵色凝重而莊嚴,眼神中透露出對秦國未來的期許與擔憂,共同見證這一曆史性的時刻。


    嬴政加冠之禮嚴格遵循著古老而神秘的傳統儀式。


    首先進行的是一加緇布冠,禮官身著黑袍,神情肅穆,手持緇布冠,邁著莊重的步伐緩緩走向嬴政。他口中念念有詞,聲音低沉而洪亮,仿佛是在與天地神靈對話,祈求庇佑秦國與這位年輕的君主。


    念罷,禮官小心翼翼地為嬴政戴上這象征著成年初始、擁有初步治理權的冠冕。


    嬴政微微昂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堅毅與責任,這頂緇布冠雖質樸無華,卻寓意著他從此將肩負起秦國的部分責任,開啟統治的初步征程,踏上那充滿荊棘與榮耀的王者之路。


    接著是二加皮弁,這頂由白鹿皮精心製成的皮弁,質地柔軟而堅韌,潔白無瑕,代表著嬴政從此要承擔起軍事職責,守護秦國的疆土與子民。


    當禮官雙手捧著皮弁,緩緩為嬴政戴上時,現場氣氛愈發凝重,仿佛空氣都為之凝固。


    群臣們仿佛皆感受到秦國未來的重擔正緩緩落在這位年輕君主的肩頭,那是一份沉重而神聖的使命,關乎著秦國的興衰榮辱。


    最後是三加爵弁,那赤黑色的平頂帽子,深邃而莊重,象征著嬴政已具備參與祭祀大典以及執掌最高權力的資格。


    雖然嬴政早已親政,但禮製不可廢,禮官莊重地將爵弁戴在嬴政頭上。


    每一次加冠,都伴隨著莊重的祝詞,祝詞詞藻華麗,寓意深遠,那抑揚頓挫的聲音在空氣中迴蕩,仿佛是曆史的迴響與先輩的囑托。


    加冠禮成後,嬴政麵南而立,身姿挺拔,如同一棵蒼鬆傲立天地之間。群臣紛紛高唿大秦萬年,大王萬年,聲震雲霄。


    嬴政目光深邃地掃視著群臣,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曆經磨難後的堅毅與對未來的篤定,此刻的他,正式宣告成年,即將以全新的姿態掌控秦國的命運,去迎接那即將到來的風雨挑戰,去實現秦國一統天下的宏偉抱負。


    在雍城的盛典結束後,嬴政躊躇滿誌地迴到鹹陽,心中已在暗暗盤算,打算再度開啟征戰六國的步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帝國之降生嬴氏宗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風憶流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風憶流年並收藏大秦帝國之降生嬴氏宗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