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湣王元年,也是趙悼襄王三年(公元前 242 年)


    暮春的風宛如絲絲冰線,帶著侵入骨髓的寒意,悄無聲息地吹過衛國故地柯邑。


    柯邑城外,廣袤的原野上,趙軍與魏軍的營帳密密麻麻地分布著,猶如夜空中的繁星,一眼望不到盡頭。


    軍旗在凜冽的風中烈烈作響,那激昂的聲音似是在向天地訴說著這個時代的波譎雲詭與風雲變幻,仿佛每一次的舞動都承載著兩國士兵的期望與不安,又像是在為即將到來的未知局勢而呐喊助威。


    趙國自武靈王大膽推行胡服騎射的變革以來,軍事力量得到了迅猛的增長,一躍成為山東諸國中一支不可小覷的勁旅。


    其廣袤的疆域橫跨千裏之遙,北部延伸至雲中、雁門那片遼闊而寒冷的地帶,南部直抵漳水之濱,東部與齊國接壤,西部則緊鄰強秦,戰略位置至關重要卻也危機四伏。


    然而,近些年來,秦國崛起的勢頭猶如洶湧的潮水,勢不可擋,趙國亦不可避免地深感其沉重的壓力。長平之戰的慘痛記憶猶如一道深深的傷疤,刻在趙國的曆史之上。


    趙國雖在那場慘烈的戰爭中奮力抵抗,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意誌,但終究還是元氣大傷,四十萬精銳之師折損殆盡,使得趙國朝堂之上從此被一層陰霾所籠罩,久久無法散去。


    幸而有李牧等忠勇善戰的良將鎮守邊疆,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頑強的抵抗精神,趙國才得以在這艱難的局勢下暫時穩住搖搖欲墜的局勢,勉強維持著國家的安危與尊嚴。


    魏國,這個曾經在戰國初期稱霸一時的強國,也曾有過輝煌的過往。


    魏文侯高瞻遠矚,重用李悝、吳起等賢能之士,堅定不移地推行變法革新,精心打造出一支威名遠揚、精銳無比的部隊——魏武卒。


    憑借著這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魏國在中原大地上縱橫馳騁,稱霸一方,其勢力範圍和影響力令周邊各國都心生敬畏。


    然而,歲月流轉,時過境遷,魏國在秦、齊、楚等國的前後夾擊之下,逐漸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尤其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如日中天,魏國則屢遭秦國的蠶食鯨吞,河西之地這片曾經的富饒之地盡皆喪失,國家的根基受到了嚴重的動搖。


    如今,更是在秦國那淩厲兇猛的攻勢之下,接連丟失二十座重要的城邑,秦國順勢設立東郡,魏國的局勢已然危如累卵,國家的生死存亡懸於一線之間。


    趙國將軍李牧身姿挺拔如蒼鬆翠柏,靜靜地站在營帳之前,深邃的目光凝視著遠方那遼闊而蒼茫的天際。他身著一襲黑色鎧甲,在黯淡的光線之下閃爍著冷峻的光芒,腰間懸掛的佩劍不時地反射出清冷的光,仿佛在映襯著他此刻堅毅而沉重的心境。


    此次趙魏會盟,對於趙國和魏國的朝堂上下而言,都寄予了深深的厚望,眾人皆期盼著能夠借此寶貴的機會,將兩國的殘餘力量緊密聯合起來,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以此抵禦強秦那咄咄逼人的攻勢。


    李牧心中深知,秦國的野心恰似貪婪兇狠的虎狼,魏國剛剛遭受重創,已然無力獨自抵擋秦國的侵襲。


    而趙國倘若不與其他國家攜手並肩,共同抗秦,那麽覆滅之危恐怕也在朝夕之間便會降臨。


    “將軍,魏使已到營外。”


    一名士兵匆匆跑來,急促的稟報聲瞬間打斷了李牧那深沉的思緒。


    他微微整了整衣冠,神色莊重而沉穩,隨後大步流星地迎了出去。


    隻見魏國使者荀況一襲青衫,身姿略顯清瘦卻透著一股文人的儒雅之氣。


    然而,其神色凝重而肅穆,眼眸之中難以掩飾那深深的疲憊與憂慮之情,仿佛一路走來,承載了魏國的萬千滄桑與沉重的使命。


    “荀使,一路辛苦了。”李牧拱手施禮,言辭中帶著幾分真誠的關切與敬意。


    荀況迴禮,神色恭敬地說道:“李將軍,今秦賊猖獗無道,我魏國已然危在旦夕,此番會盟,實乃關乎我魏趙兩國生死存亡的關鍵契機。荀況在此代魏王向趙國致以誠摯的謝意,多謝趙國在這危難之際伸出援手。”


    二人寒暄著緩緩步入營帳,營帳之內,氣氛凝重得仿若可以凝結成實質。


    趙國的謀士們早已正襟危坐,目光齊刷刷地齊聚在荀況的身上,眼神中既有對魏國使者的審視,也有對兩國未來命運的深深擔憂。


    荀況緩緩開口,聲音沉穩卻難掩其中的沉重與急切:“秦國蒙驁此番攻魏,攻勢淩厲,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連下二十城,隨後設立東郡,其勢力擴張之迅猛,其勢咄咄逼人,令人膽寒。我王深刻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故而願與趙國歃血為盟,齊心協力,共抗暴秦,以求國家之生存,百姓之安寧。”


    李牧微微點頭,麵色凝重地說道:“秦之無道,已然激起天下共憤。我趙國亦早有此抗秦之心,隻是不知魏國對此可有詳細的謀劃與策略?”


    荀況神色一正,從袖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卷竹簡,雙手呈遞給李牧,同時說道:“魏國願出兵五萬,雖數量有限,但亦是我國上下一心的抗秦決心之體現。糧草輜重方麵,我國亦會全力籌備,以保障軍隊的後勤供給。隻是秦軍兇悍無比,戰鬥力極強,我等若要與之抗衡,必須製定周全縝密之策。聽聞楚國亦有意參與此次會盟,若能得楚之強大助力,我等勝算當可增添幾分,不知趙國對此有何看法?”


    眾人正圍繞著竹簡上的內容和楚國的問題深入商議間,帳外突然傳來一陣喧鬧嘈雜之聲。


    一名士兵神色匆匆地入內稟報:“將軍,楚國使者春申君黃歇求見。”


    眾人聽聞,皆麵露驚訝之色,春申君之名,在這亂世之中亦廣為人知,其在楚國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容小覷。


    隻見春申君身著一襲華麗無比的服飾,步伐沉穩而自信地走進營帳。他目光如炬,犀利而明亮,掃視一圈營帳內的眾人後,雙手抱拳,行禮道。


    “本君此番前來,乃是奉楚王之命。聞聽趙魏會盟,共商抗秦大計,楚國亦不願坐視秦國繼續肆虐,願加入其中,與兩國攜手共進,共討暴秦。”


    “秦之貪欲無盡無休,若不加以遏製,楚趙魏三國乃至天下各國皆將永無寧日,百姓將陷入無盡的戰火與苦難之中。”


    營帳內頓時議論紛紛,眾人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猶如嗡嗡作響的蜂群。


    趙國謀士藺相如站起身來,神色恭敬地說道:“春申君大義凜然,楚國之強大實力,我等素有耳聞。若能得楚國這一強援相助,此乃上天眷顧我等,賜予我們對抗秦國的良機。然三國聯軍作戰,指揮係統至關重要,關乎戰爭之勝負,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務必尋得一個最為妥善的方案。”


    會盟當日,柯邑之地一片肅穆莊重之景。


    一座高大的祭壇高高築起,周圍香煙繚繞,仿若一條連接天地的紐帶,寄托著三國眾人的期望與祈願。


    趙國、魏國、楚國的旗幟在風中高高招展,鮮豔的色彩相互輝映,獵獵作響,仿佛在向世人昭示著三國聯合的決心與力量。


    三國將士整齊列隊,身姿挺拔,神情堅毅,甲胄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冰冷的光,整個場麵氣氛莊嚴肅穆,讓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感。


    李牧、荀況和春申君站在祭壇之下,身後是各自的隨從,眾人皆麵色凝重,眼神中透著對未來的期待與憂慮。


    李牧率先打破沉默,開口說道:“今日我等三國會盟於此,實乃形勢所迫,秦賊不滅,我等皆無安寧之日可享。荀使,魏國有何高見?不妨在此暢所欲言,共商良策。”


    荀況神色凝重地說道:“魏國新敗,元氣大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國上下抗秦之心堅如磐石,至死不渝。我王之意,願與趙楚緊密協作,聽從聯軍指揮的調遣,唯望能在此次聯盟中收複失地,保衛我魏氏宗廟的安寧與傳承,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春申君目光堅定地看向眾人,聲如洪鍾地說道:“楚國地域廣袤無垠,兵源充足,士卒亦不在少數。此番前來,便是懷著與秦賊決一雌雄的決心與勇氣。隻是聯軍作戰,貴在各方同心同德,緊密配合,切不可再生嫌隙與內訌,否則必將功虧一簣,被秦國逐個擊破。”


    藺相如點頭應和:“春申君所言極是。我趙國雖亦有自身的難處,但為了這抗秦的大業,必定會全力以赴,毫無保留。隻是這聯軍指揮之權……”


    話未說完,便有一位魏將挺身而出,神色激動地說道:“我魏國雖遭重創,但論及資曆與兵法傳承,我國在軍事指揮方麵有著深厚的底蘊和經驗,這指揮之權當由我魏人擔當!如此方能確保聯軍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也不枉我魏國上下的一片抗秦之心。”


    趙軍將領聽言,頓時麵露不悅之色,反駁道:“趙國之勇,天下皆知。長平之戰雖讓我國遭受損傷,但我趙國將士之英勇無畏豈是虛言?我趙國亦非無能之輩,這指揮之位,怎就不能是趙人?我趙國願為聯軍先鋒,衝鋒陷陣,引領聯軍走向勝利之路!”


    一時間,營帳內氣氛緊張,劍拔弩張,雙方互不相讓,仿佛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即將在這營帳之中爆發。


    李牧見狀,眉頭緊皺,大聲嗬斥道:“都住口!此時尚未與秦軍交戰,我們便要自相爭鬥,窩裏反嗎?如此行徑,豈不是讓親者痛,仇者快?”


    春申君見狀,連忙上前一步,神色鎮定地說道:“諸位莫要著急,且聽我一言。指揮之權,可依各國所長合理分配。”


    “比如先鋒之任,趙軍勇猛善戰,其銳氣無人能敵,必能挫秦之銳氣,擔當先鋒最為合適;中軍調度,關乎全局勝負,魏國老將經驗豐富,深諳兵法謀略,或可勝任此重任;楚軍則可憑借其雄厚的兵力和物資,作為後援,穩固陣腳,以防秦軍突襲,確保聯軍後方無虞。”


    “如此分工協作,各盡其能,方可發揮聯軍最大威力,也能讓各國將士心服口服,共同為抗秦大業而努力拚搏。”


    眾人聽後,細細思量春申君所言,皆覺得有理有據,權衡利弊之後,便也不再爭執,各自心中默默認可了這一方案。


    隨後,三國代表神情莊重地登上祭壇,在天地神靈的見證下,歃血為盟。


    那殷紅的鮮血滴入酒碗之中,混合著酒水,被三國代表一飲而盡,誓言共抗強秦,生死與共。


    然而,每個人心中都清楚,前路漫漫,荊棘密布,充滿了未知與艱難險阻。這場會盟,猶如黑夜裏的一盞希望之光,照亮了三國抗秦的道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帝國之降生嬴氏宗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風憶流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風憶流年並收藏大秦帝國之降生嬴氏宗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