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我去你的匠人精神
穿越荒年,我靠手藝種田翻身 作者:老白旎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新雨對著李年說道:“李大哥,你看什麽時候有空,幫忙過來補下。”
李年把梯子扛在肩上,撿了一塊有裂痕的瓦拿在手裏:“這瓦也得現定,咱們這用的瓦都是簡瓦,你們這是板瓦,隻有鎮上才有,尺寸小了點,但是更紮實,破了也更好換。”
“這是你們爹娘留下來的?看著用料做工都紮實得很,做法工藝也都比咱村鎮上的房子好。”
時新雨已經想手動給他閉麥了,咬著牙笑眯眯的問道:“李大哥渴不渴,給你倒點水喝。”
李年搖搖頭:“這瓦塊我拿走了,到鎮上比個模子,估計定好瓦,拉到這得5天”,說完他抬頭看了看天:“最近應該也沒雨,前幾日剛下過。”
時新雨忙點點頭:“李大哥,那先給您付點定金。”
李年揮了下手:“鄉裏鄉親的,犯不著,你和你阿弟在家等著吧,估計4,5日,到時換完再一起結。”
她連聲道謝把李年送到院外。
迴頭找十安時,他已經若無其事的把桶裏的魚放到水缸裏了,時新雨剛想開口說些什麽,他立刻急匆匆的說:“姐姐,還有幾個魚筌沒有收。”
說完就急匆匆的跑開了,時新雨張了張嘴又閉上了。
把小凳子搬到堂屋前,竹篾拉到身邊,大手藝人時新雨接著開始上班了。
不知道為什麽,她腦中一直浮現著李年扛過來的那把木梯,吱扭吱扭的聲音,長短不一的木板的拚接,生鏽的鐵釘。
時新雨跺著下巴想了會,也沒想出什麽門道,心煩的甩了甩腦袋接著開始編蒸籠了。
最近半月,她又編了4頂鬥笠,2隻帶編花的圓竹籃,2個方竹筆筒,2個筆架,甚至參考了上一世的做了2個放書的書架。
當然還有2隻帶“福”字的簸箕。本來她還發愁怎麽得到兩種不同顏色的竹篾,而且顏色對比要明顯。
時新雨試了用火烤用水泡,均失敗了。
十安知道之後,說這山上有一種草,叫做化香葉,單數羽狀複葉數生,汁水可以治毒瘡,熬成水之後是黑色的,沾到衣服或者器皿上,永遠都不會掉色。
時新雨大喜,催著十安兩人一起去尋了這種葉片,果然可以將竹篾染成黑色,時新雨還試驗了一下,放在院中數日不管,風吹雨淋仍然沒有褪色。
這樣她就有了原色篾和黑色篾兩種,取竹篾染製,根據字體結構編製,然後捆邊、壓平、鎖邊即可。
一個“福”字,時新雨試驗了不下10遍,編了拆拆了編,終於成功了第一個成功了,之後就便熟練了些。
編完4隻帶福字的簸箕,看著邊上的染料,時新雨忽然覺得自己很傻唄,既然有染色原料,直接用原色篾編好,蘸著化香葉的汁水往上寫字不就行了!
幹!白瞎了這幾天的匠人精神。。。
筆架和書架本是為十安做的,但看起來效果不錯也順手多做了幾隻。
時新雨打算再編幾隻帶蓋且可以上鎖的竹盒,這樣可以給一些小娘子放首飾、手帕或者胭脂口脂類的東西。
堂屋下竹篾用的差不多了,她起身去東廂房再拽一些過來,東廂房還立著幾根竹子,暫時還沒有破成竹篾。
時新雨看到完整的竹筒時腦中靈光一閃聯係到了李年扛過來的木梯。
對呀,木梯子笨重,不方便攜帶和搬運,需要用到鐵釘成本還高,承重和韌性也不好,最多隻能伸展3米。
前世的時候她曾在姥姥家玩過竹梯,不僅輕便,可以隨意騰挪,整個梯子不需要用到一顆釘一根線,采用卯榫結合的方式,不僅結構穩定,而且輕便耐用,成本也低。
時新雨想到這兒,興奮的搓搓手,準備立刻扛一根竹子出去比劃比劃。
十安收魚迴來聽到她的動靜跑過來問:“姐姐,要破竹篾嗎。”
時新雨興奮的聲音都有些顫抖:“不用,姐姐想到一個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十安還是幫她把竹子扛出來放到院子中。
時新雨越想越覺得竹梯這個東西很有搞頭,抱著手臂看著腳下的竹子轉圈。
十安已經習慣了她思索的模樣,姐姐肯定在琢磨什麽新鮮玩意,就像帶福字的簸箕一樣,他從未見過,也從未想過還可以這樣。
看著日頭已經沒這麽毒了,十安把竹筍一盤盤端去堂屋,他用手捏了捏,水還沒有脫幹淨,姐姐說要曬得脆生生的才能久放不壞,等明天要拿出來接著曬。
十安把東西都收進房中,又把白天撿的柴砍好,摞在後院的棚架下麵。
他把曬幹的豆秧、麥稈和玉米杆放在一起,這幾種都是易燃的,冬天可以做引火,但煩人的是雞總是來叨,他每次摞的整整齊齊的,過不兩天就被雞叨散了;
姐姐說是因為裏頭還藏著豆子和小麥,所以引得雞來叨個不停,但他喜歡把東西分門別類放的整整齊齊,就像當時給藥材分類放在不同鬥櫃裏一樣。
他和姐姐還經常上山,每次都能撿到很多鬆樹、楊樹、柏樹和黃荊樹的樹杈樹枝,這些他都砍得一邊長也摞起來。
但姐姐說等到了冬天會下大雪,要多囤一些生活物資。
他白天還要多多的去尋,爭取冬天來之前,把這個柴火棚填滿,這樣姐姐就不用擔心過冬了。
想起之前每年冬天來的時候,父親總是會讓賣木炭的到家中來卸下好幾翻鬥的炭,有顏色灰白便宜的灶炭,那是做飯用的,還有黑炭,用來在屋內燒火桶取暖。
那賣炭翁不是老翁,是個年輕人,總會嬉皮笑臉的向父親討要兩包風寒藥,父親每次隻是笑笑從不拒絕。
他那是暗暗思考可能這就是醫者仁心吧,以後他做了醫師也必然會像父親這般。
他三歲開蒙,還不會識字就被父親抱在膝上認各種草藥;6歲的時候家中那個千格的草藥櫃便沒有他識不得的草藥了;到9歲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裏的藥物,父親提哪個他就可以畫的別無二致。
他還記得那時父親朝母親哈哈大笑,說我們十安天生是吃這碗飯的。他甚至記得那是冬日的晚上,屋子裏燒的暖唿唿的,父親身穿的是黑色的袍子。
十安站在堂屋的後牆邊,用手慢慢摳著牆壁裸露出來的板磚。
這半年他已經極少想到父親母親了。好像不去想,心裏就沒那麽痛了,就像姐姐說的,要學著向前看。
但白天瓦匠的一番話,讓他不自覺的又想起很多往事。
李年把梯子扛在肩上,撿了一塊有裂痕的瓦拿在手裏:“這瓦也得現定,咱們這用的瓦都是簡瓦,你們這是板瓦,隻有鎮上才有,尺寸小了點,但是更紮實,破了也更好換。”
“這是你們爹娘留下來的?看著用料做工都紮實得很,做法工藝也都比咱村鎮上的房子好。”
時新雨已經想手動給他閉麥了,咬著牙笑眯眯的問道:“李大哥渴不渴,給你倒點水喝。”
李年搖搖頭:“這瓦塊我拿走了,到鎮上比個模子,估計定好瓦,拉到這得5天”,說完他抬頭看了看天:“最近應該也沒雨,前幾日剛下過。”
時新雨忙點點頭:“李大哥,那先給您付點定金。”
李年揮了下手:“鄉裏鄉親的,犯不著,你和你阿弟在家等著吧,估計4,5日,到時換完再一起結。”
她連聲道謝把李年送到院外。
迴頭找十安時,他已經若無其事的把桶裏的魚放到水缸裏了,時新雨剛想開口說些什麽,他立刻急匆匆的說:“姐姐,還有幾個魚筌沒有收。”
說完就急匆匆的跑開了,時新雨張了張嘴又閉上了。
把小凳子搬到堂屋前,竹篾拉到身邊,大手藝人時新雨接著開始上班了。
不知道為什麽,她腦中一直浮現著李年扛過來的那把木梯,吱扭吱扭的聲音,長短不一的木板的拚接,生鏽的鐵釘。
時新雨跺著下巴想了會,也沒想出什麽門道,心煩的甩了甩腦袋接著開始編蒸籠了。
最近半月,她又編了4頂鬥笠,2隻帶編花的圓竹籃,2個方竹筆筒,2個筆架,甚至參考了上一世的做了2個放書的書架。
當然還有2隻帶“福”字的簸箕。本來她還發愁怎麽得到兩種不同顏色的竹篾,而且顏色對比要明顯。
時新雨試了用火烤用水泡,均失敗了。
十安知道之後,說這山上有一種草,叫做化香葉,單數羽狀複葉數生,汁水可以治毒瘡,熬成水之後是黑色的,沾到衣服或者器皿上,永遠都不會掉色。
時新雨大喜,催著十安兩人一起去尋了這種葉片,果然可以將竹篾染成黑色,時新雨還試驗了一下,放在院中數日不管,風吹雨淋仍然沒有褪色。
這樣她就有了原色篾和黑色篾兩種,取竹篾染製,根據字體結構編製,然後捆邊、壓平、鎖邊即可。
一個“福”字,時新雨試驗了不下10遍,編了拆拆了編,終於成功了第一個成功了,之後就便熟練了些。
編完4隻帶福字的簸箕,看著邊上的染料,時新雨忽然覺得自己很傻唄,既然有染色原料,直接用原色篾編好,蘸著化香葉的汁水往上寫字不就行了!
幹!白瞎了這幾天的匠人精神。。。
筆架和書架本是為十安做的,但看起來效果不錯也順手多做了幾隻。
時新雨打算再編幾隻帶蓋且可以上鎖的竹盒,這樣可以給一些小娘子放首飾、手帕或者胭脂口脂類的東西。
堂屋下竹篾用的差不多了,她起身去東廂房再拽一些過來,東廂房還立著幾根竹子,暫時還沒有破成竹篾。
時新雨看到完整的竹筒時腦中靈光一閃聯係到了李年扛過來的木梯。
對呀,木梯子笨重,不方便攜帶和搬運,需要用到鐵釘成本還高,承重和韌性也不好,最多隻能伸展3米。
前世的時候她曾在姥姥家玩過竹梯,不僅輕便,可以隨意騰挪,整個梯子不需要用到一顆釘一根線,采用卯榫結合的方式,不僅結構穩定,而且輕便耐用,成本也低。
時新雨想到這兒,興奮的搓搓手,準備立刻扛一根竹子出去比劃比劃。
十安收魚迴來聽到她的動靜跑過來問:“姐姐,要破竹篾嗎。”
時新雨興奮的聲音都有些顫抖:“不用,姐姐想到一個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十安還是幫她把竹子扛出來放到院子中。
時新雨越想越覺得竹梯這個東西很有搞頭,抱著手臂看著腳下的竹子轉圈。
十安已經習慣了她思索的模樣,姐姐肯定在琢磨什麽新鮮玩意,就像帶福字的簸箕一樣,他從未見過,也從未想過還可以這樣。
看著日頭已經沒這麽毒了,十安把竹筍一盤盤端去堂屋,他用手捏了捏,水還沒有脫幹淨,姐姐說要曬得脆生生的才能久放不壞,等明天要拿出來接著曬。
十安把東西都收進房中,又把白天撿的柴砍好,摞在後院的棚架下麵。
他把曬幹的豆秧、麥稈和玉米杆放在一起,這幾種都是易燃的,冬天可以做引火,但煩人的是雞總是來叨,他每次摞的整整齊齊的,過不兩天就被雞叨散了;
姐姐說是因為裏頭還藏著豆子和小麥,所以引得雞來叨個不停,但他喜歡把東西分門別類放的整整齊齊,就像當時給藥材分類放在不同鬥櫃裏一樣。
他和姐姐還經常上山,每次都能撿到很多鬆樹、楊樹、柏樹和黃荊樹的樹杈樹枝,這些他都砍得一邊長也摞起來。
但姐姐說等到了冬天會下大雪,要多囤一些生活物資。
他白天還要多多的去尋,爭取冬天來之前,把這個柴火棚填滿,這樣姐姐就不用擔心過冬了。
想起之前每年冬天來的時候,父親總是會讓賣木炭的到家中來卸下好幾翻鬥的炭,有顏色灰白便宜的灶炭,那是做飯用的,還有黑炭,用來在屋內燒火桶取暖。
那賣炭翁不是老翁,是個年輕人,總會嬉皮笑臉的向父親討要兩包風寒藥,父親每次隻是笑笑從不拒絕。
他那是暗暗思考可能這就是醫者仁心吧,以後他做了醫師也必然會像父親這般。
他三歲開蒙,還不會識字就被父親抱在膝上認各種草藥;6歲的時候家中那個千格的草藥櫃便沒有他識不得的草藥了;到9歲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裏的藥物,父親提哪個他就可以畫的別無二致。
他還記得那時父親朝母親哈哈大笑,說我們十安天生是吃這碗飯的。他甚至記得那是冬日的晚上,屋子裏燒的暖唿唿的,父親身穿的是黑色的袍子。
十安站在堂屋的後牆邊,用手慢慢摳著牆壁裸露出來的板磚。
這半年他已經極少想到父親母親了。好像不去想,心裏就沒那麽痛了,就像姐姐說的,要學著向前看。
但白天瓦匠的一番話,讓他不自覺的又想起很多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