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購物
穿越荒年,我靠手藝種田翻身 作者:老白旎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集鎮果然是個大鎮,整個鎮子有點像三角形,一條自西向東的河流從鎮子穿過,河岸上泊了幾隻小船。
一條橫向的主街連著三條豎街,雖然還沒有叫賣的聲音,但已經看到有穿街走巷的貨郎,如此煙火氣息,好不熱鬧。
看到了目的地,又是下山,兩人心情放鬆極了。
時新雨上一次如此自在的行走在路上還是大四的五月份,拿到了研究生學校的調檔函,和同學一起去爬黃山,登頂之後心之暢快難以表述。
往後的幾年再也沒有那種感覺。
心情一放鬆下來,兩人肚子先咕嚕咕嚕叫了。
時新雨這才想起來帶的菜團還沒吃,趕緊從包裹裏拿出來,分給十安2個,囑咐他細嚼慢咽。
下山飛快,約莫1刻鍾多點就到了山腳,穿過一個村鎮到了曹集鎮。
臨街擺攤的已經把攤都支起來了,大部分鋪子也已經開門刷地。
時新雨本想先帶著十安找個早點攤子,買碗熱粥或者野菜湯,一來補充水分,二來走了二十多裏,也歇歇腳。
沒想到十安說渴了可以去茶水鋪子喝水,隻要一文錢,還能續水。
時新雨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兩人走馬觀花的逛了一條街終於找到一間擺攤的茶水鋪,兩人對坐在木頭方桌的兩側,點了兩碗水喝。
實實在在的歇了一刻鍾,直到眼前逐漸有三五行人背著背簍挎著竹籃而過,兩人也起身逛了起來。
臨街的有布料店,果子行,魚行,碳行,客棧,酒樓,還有賣胭脂水粉的鋪子。
沿街已經支起一溜小攤,掛著各色招牌,賣肉的,租驢的,賣鐵器農具的,賣瓜果蔬菜的,還有挑著一溜滴瀝桄榔小玩意走街串巷的。
街邊還有織席的,將蘆葦用線繩結成席,各種大小的都有,買迴家蓋房時將其蓋在房檁上,上麵再用黃泥壓住便能遮風擋雨。
各種叫賣聲不絕於耳,看到有賣雞子和雞蛋的攤子時,十安拽了拽時新雨的衣袖,時新雨低頭說不急,我們先逛一逛。
“真是奇怪,十安,你看曹集鎮和王圩子鎮相距不過百裏,村莊數量看著和王圩子差不多,怎麽曹集鎮會比王圩子鎮熱鬧。”
時新雨對著她身邊的十安碎碎念道。
“曹集鎮臨著州府,向東不過40裏便入了官道,可能經常有經商的來曹集鎮歇腳吧,帶來許多新鮮玩意,這集市才會越來越大”,十安輕聲細語的跟她解釋著。
時新雨帶著十安在這幾條街上溜溜達達的轉了好幾圈,期間她好似什麽都好奇,四處詢價,被店家白眼也麵色不變。
日頭漸起,路上行人如織,各種叫賣聲不絕於耳。
附近村落趕早來擺攤的農人雖神色各異,但麵上均有一覽無餘的麻木與辛勞,雞還未叫就起床背著背簍、挑著扁擔趕一二十裏的山路,期望能賣完,賣個好價錢,還要擔心下雨、擔心打雷。
隻有臨街商鋪裏的店家麵色輕鬆些,臉上有一絲從容與漫不經心。
時新雨看著,忽覺心酸。想到這副身體之前每日所食的湯餅,不過就是死麵硬餅,充饑可以但消化異常困難,還有小麥做成的幹餅,同樣的粗糙難咽,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哪怕跨越數千年的時空,窮人的生活仍是如此,階級的差別是鴻溝天塹。
她記得前世看史書上曾說,唐宋以前普通老百姓的住宅還是以茅草屋為主,冬天被凍得滿屋亂竄。
但看北山頭和自己娘家大莊村,大部分已經用黃泥糊牆,對於禦寒起到一定作用。
這至少說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時新雨長長的吐出一口氣,甩甩腦袋不再多想,迴過神時看到十安正用擔憂的目光看著她,她安慰的笑了笑:“也逛得差不多了,開始采購吧。”
兩人先到最前麵街上的農資店去買種子,買了半分地的黃瓜、豆角,白菜、紅薯、蘿卜種,和10塊土豆根莖。
時新雨還意外地發現了波斯菜種,就是現代的菠菜,但種苗太貴了,半分地的波斯菜竟然要200文。
店家撥著算盤慢悠悠的說,“這個菜種很是珍貴,半年前有官人在曹集鎮落腳留下來的。”
時新雨小聲說吃不起吃不起。
蒜苗和小蔥直接在農戶攤子上買早上新拔的,還帶著泥,到家把院子得地刨一刨,可以直接栽進去。
5樣菜種攏共花了360文。
結賬前時新雨滿嘴吉祥話哄著老板送了一個褡褳裝種子,老板估計也沒想到其貌不揚的兩個小孩還買的挺多,取了一個之前裝小麥種子的褡褳遞給了時新雨。
臨走前時新雨忽然看到了黃豆,腦子裏立刻跳出來豆芽豆腐等,立刻轉頭要了4斤黃豆。
兩人歡天喜地的出了門,本來想去買農具,路上剛好遇到雞子的。
“老板,這個雞子怎麽賣?”
時新雨蹲在地上看那幾欄互相挨著喳喳叫的小雞。
攤主看到有人來,把3,4個竹筐的蓋子都掀開了:“雞子3文一隻,個頂個的都20天了,好喂的很呐!”
時新雨幾個框都看了看:“能養的活嗎,便宜點老板,我要的多。”
“小娘子,你自己看,你看這眼睛,黑的發亮”,攤主伸手去筐裏撈了一把,小雞在他指縫亂竄,舉著給時新雨看:“你要多少?這雞養著最劃算,散到院子裏不用管,2個月保你吃上雞蛋!”
時新雨伸手比劃了個二:“二十隻。”
攤主有點失望的樣子:“二十隻不算多,誰家逮雞子不得二十隻往上,你還是給我60文吧,我多送你兩隻。”
“行”,時新雨痛快的答應,自己一隻隻檢查攤主挑出來的小雞。
不忘了教十安怎麽檢查:“看這兒,眼睛要發亮,叫聲大才行。”
待雞崽挑好,老板將裝著小雞的竹筐蓋好,用麻繩繞了個結方便兩人拎著。
十安把裝著種子的褡褳掛在身上,時新雨拎著四四方方的扁竹筐,兩人昂首闊步的去找鐵匠鋪。
一條橫向的主街連著三條豎街,雖然還沒有叫賣的聲音,但已經看到有穿街走巷的貨郎,如此煙火氣息,好不熱鬧。
看到了目的地,又是下山,兩人心情放鬆極了。
時新雨上一次如此自在的行走在路上還是大四的五月份,拿到了研究生學校的調檔函,和同學一起去爬黃山,登頂之後心之暢快難以表述。
往後的幾年再也沒有那種感覺。
心情一放鬆下來,兩人肚子先咕嚕咕嚕叫了。
時新雨這才想起來帶的菜團還沒吃,趕緊從包裹裏拿出來,分給十安2個,囑咐他細嚼慢咽。
下山飛快,約莫1刻鍾多點就到了山腳,穿過一個村鎮到了曹集鎮。
臨街擺攤的已經把攤都支起來了,大部分鋪子也已經開門刷地。
時新雨本想先帶著十安找個早點攤子,買碗熱粥或者野菜湯,一來補充水分,二來走了二十多裏,也歇歇腳。
沒想到十安說渴了可以去茶水鋪子喝水,隻要一文錢,還能續水。
時新雨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兩人走馬觀花的逛了一條街終於找到一間擺攤的茶水鋪,兩人對坐在木頭方桌的兩側,點了兩碗水喝。
實實在在的歇了一刻鍾,直到眼前逐漸有三五行人背著背簍挎著竹籃而過,兩人也起身逛了起來。
臨街的有布料店,果子行,魚行,碳行,客棧,酒樓,還有賣胭脂水粉的鋪子。
沿街已經支起一溜小攤,掛著各色招牌,賣肉的,租驢的,賣鐵器農具的,賣瓜果蔬菜的,還有挑著一溜滴瀝桄榔小玩意走街串巷的。
街邊還有織席的,將蘆葦用線繩結成席,各種大小的都有,買迴家蓋房時將其蓋在房檁上,上麵再用黃泥壓住便能遮風擋雨。
各種叫賣聲不絕於耳,看到有賣雞子和雞蛋的攤子時,十安拽了拽時新雨的衣袖,時新雨低頭說不急,我們先逛一逛。
“真是奇怪,十安,你看曹集鎮和王圩子鎮相距不過百裏,村莊數量看著和王圩子差不多,怎麽曹集鎮會比王圩子鎮熱鬧。”
時新雨對著她身邊的十安碎碎念道。
“曹集鎮臨著州府,向東不過40裏便入了官道,可能經常有經商的來曹集鎮歇腳吧,帶來許多新鮮玩意,這集市才會越來越大”,十安輕聲細語的跟她解釋著。
時新雨帶著十安在這幾條街上溜溜達達的轉了好幾圈,期間她好似什麽都好奇,四處詢價,被店家白眼也麵色不變。
日頭漸起,路上行人如織,各種叫賣聲不絕於耳。
附近村落趕早來擺攤的農人雖神色各異,但麵上均有一覽無餘的麻木與辛勞,雞還未叫就起床背著背簍、挑著扁擔趕一二十裏的山路,期望能賣完,賣個好價錢,還要擔心下雨、擔心打雷。
隻有臨街商鋪裏的店家麵色輕鬆些,臉上有一絲從容與漫不經心。
時新雨看著,忽覺心酸。想到這副身體之前每日所食的湯餅,不過就是死麵硬餅,充饑可以但消化異常困難,還有小麥做成的幹餅,同樣的粗糙難咽,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哪怕跨越數千年的時空,窮人的生活仍是如此,階級的差別是鴻溝天塹。
她記得前世看史書上曾說,唐宋以前普通老百姓的住宅還是以茅草屋為主,冬天被凍得滿屋亂竄。
但看北山頭和自己娘家大莊村,大部分已經用黃泥糊牆,對於禦寒起到一定作用。
這至少說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時新雨長長的吐出一口氣,甩甩腦袋不再多想,迴過神時看到十安正用擔憂的目光看著她,她安慰的笑了笑:“也逛得差不多了,開始采購吧。”
兩人先到最前麵街上的農資店去買種子,買了半分地的黃瓜、豆角,白菜、紅薯、蘿卜種,和10塊土豆根莖。
時新雨還意外地發現了波斯菜種,就是現代的菠菜,但種苗太貴了,半分地的波斯菜竟然要200文。
店家撥著算盤慢悠悠的說,“這個菜種很是珍貴,半年前有官人在曹集鎮落腳留下來的。”
時新雨小聲說吃不起吃不起。
蒜苗和小蔥直接在農戶攤子上買早上新拔的,還帶著泥,到家把院子得地刨一刨,可以直接栽進去。
5樣菜種攏共花了360文。
結賬前時新雨滿嘴吉祥話哄著老板送了一個褡褳裝種子,老板估計也沒想到其貌不揚的兩個小孩還買的挺多,取了一個之前裝小麥種子的褡褳遞給了時新雨。
臨走前時新雨忽然看到了黃豆,腦子裏立刻跳出來豆芽豆腐等,立刻轉頭要了4斤黃豆。
兩人歡天喜地的出了門,本來想去買農具,路上剛好遇到雞子的。
“老板,這個雞子怎麽賣?”
時新雨蹲在地上看那幾欄互相挨著喳喳叫的小雞。
攤主看到有人來,把3,4個竹筐的蓋子都掀開了:“雞子3文一隻,個頂個的都20天了,好喂的很呐!”
時新雨幾個框都看了看:“能養的活嗎,便宜點老板,我要的多。”
“小娘子,你自己看,你看這眼睛,黑的發亮”,攤主伸手去筐裏撈了一把,小雞在他指縫亂竄,舉著給時新雨看:“你要多少?這雞養著最劃算,散到院子裏不用管,2個月保你吃上雞蛋!”
時新雨伸手比劃了個二:“二十隻。”
攤主有點失望的樣子:“二十隻不算多,誰家逮雞子不得二十隻往上,你還是給我60文吧,我多送你兩隻。”
“行”,時新雨痛快的答應,自己一隻隻檢查攤主挑出來的小雞。
不忘了教十安怎麽檢查:“看這兒,眼睛要發亮,叫聲大才行。”
待雞崽挑好,老板將裝著小雞的竹筐蓋好,用麻繩繞了個結方便兩人拎著。
十安把裝著種子的褡褳掛在身上,時新雨拎著四四方方的扁竹筐,兩人昂首闊步的去找鐵匠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