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戰爭是推廣商品的最好平台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鹹陽迴來的張誠,加官進爵,又得了許許多多的賞賜,帶給村裏這樣那樣的商業機會,果然得到了全村的歡迎。
一句“我在鹹陽見到當地人是這樣種地的”,果然具有神秘魔力,讓全村迅速接受了壟耕、條播、使用犁鏵和耬車,積肥和撒播肥料,除草和田間管理等等技術,結果就是下一年年末,張村的糧食產量破了記錄,居然數倍於過去,扣除調上繳的稅賦,家家戶戶的倉房都擴建了,糧囤裏滿是穀子,甚至有些家庭還多了好多麥子。芻秣也大有盈餘,家家戶戶都額外養了牲畜——羊、豬、雞鴨,甚至有的家庭還養了好幾頭牛。
假借著“我在鹹陽見過”,張誠大肆推動張村的農業技術革新。不僅使用了耕犁,更是提前把南北朝才有的曲轅犁技術弄了出來。當然,張誠也不知道漢代曲轅犁的具體形製,隻是在圖冊上大約看過一張圖有一點印象。所謂曲轅犁,左不過是把笨重的長直轅犁優化,變得更加輕便靈活,在張誠這樣的工程師眼中,這都不是事兒,隻要知道大致的原理,分分鍾就能琢磨出可行的方案來。除了曲轅犁,張誠還在村裏推廣了耙、耬車、鋤、鍬、钁、鐮刀、連枷、水車、石磨、礱、簸箕等一係列農具,並且倡導村裏使用牛馬畜力進行耕作。經曆了兩三年的時間,這一番農業革命大獲成功。
在木匠技術上,張誠專門設計了一個刨子,刮削木器的效率大幅提高。張村的車輛製作工藝也提高很多,在成本和品質方麵都不是外鄉仿造的那些粗劣產品可比。刨子的發明就此提前了千年。當然,名義上都是“我在鹹陽見過”。
張村的成功當然也影響到周邊地區,整個高奴縣,甚至整個上郡的農戶也受到張村風氣的影響,先進農具逐漸普及,糧食產量迅速增加。上郡從過去和遊牧民接壤的邊僻蠻荒之地,幾年時間就成為大秦的糧倉。雖然依照律令,農稅總量並沒有增加,但是富足的農戶卻還是賣了很多米糧給商人,讓上郡成為大秦的糧食輸出郡。
屯駐在這裏的大將軍蒙恬所部,過去所需糧食需要靠鹹陽調撥,現在卻可以用便宜多的價格,從上郡當地直接購買,軍糧充足,軍隊戰鬥力就提高,糧食充足,蒙恬所負責的長城工程的奴隸工匠的生活條件也大有改善,工程進度就得到保證,工程質量也大為改善。分析軍隊和長城工程的情況,蒙恬將軍驚奇的發現這一切居然和張村那個小少年有關,也是驚歎不已。
但是除了農業,張誠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並沒有折騰什麽新技術。眼下張村已經進入一個高速發展階段。來自軍方的獨輪車訂單,讓張村的作坊都幹冒煙了。張誠從鹹陽迴來的兩個月時間,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獨輪車生產和流水線調整、工藝改進方麵,簡直榨取了工人的每一分力氣,這才保證勉強完成了大將軍王翦的訂單。這一萬輛車子交付軍方,果然立竿見影,5萬秦軍經過上郡的時候,就都已經列裝獨輪車,糧食、軍械、攻城器具統統堆上獨輪車,五人一組有推有拉,甚至連士兵都輪番乘坐了車子,行軍速度更快,而士兵體力消耗極小。這個獨輪車部隊經上郡過草原,一路穿插進入燕國,出現在燕國境內的時候,燕國軍隊連防禦準備都沒來得及做,就城破國滅,在戰爭中,秦軍逼殺了太子丹、俘虜了燕王喜,整個秦軍戰損極少,可以說是一場非常漂亮的勝利。
論功行賞,當然不會給什麽上郡第一車輛廠頒發什麽賞賜,戰爭取得勝利,功勞當然都是將軍和士卒的,最多是負責後勤供應的官吏也能分一點軍功,幾時看到賣糧食補給給軍隊的商人能因此撈到功勞的?商人悶聲賺錢就好。正如許氏商行的大掌櫃,在這次戰事中大賺了一筆,那十種樣品全都得到了大額訂單,連帶著許氏商行這樣過去隻能算是二三流的商行,也躍居成為大秦商業的一等商家。
上郡第一車輛廠也隻是按部就班賣車子給商行,更不會得到什麽嘉獎或者功勞。但是第一車輛廠的獨輪車,可也隨著這場戰事,擴大了影響。一來是軍方對這個車子的性能給予肯定,認為勞師遠征,獨輪車是第一必備之物,還遠在弓弩糧秣之前。所以在接下來的時光裏,軍方不斷加碼給許氏商行,要求穩定獨輪車的供應。第二,是這次征戰的士兵,各個都發現了獨輪車的好處,無論是出征攜帶輜重、兵器,甚至運送人員以車代步,或者是破燕國之後,天量的戰利品都可以裝車一路運迴來,這次出兵,從將軍到士卒,戰爭繳獲所得,可比之前曆次戰爭多得多。戰爭本來就是掠奪和毀滅,戰勝者有權獲得征服領土上的一切,但是以前的戰爭,全靠士兵肩挑手扛,哪裏能帶得走那許多戰利品。這次不一樣,有了獨輪車,一車能裝載400斤的重物,1萬輛獨輪車,幾乎將燕國搬空。所有歸國的士卒和將軍,都賺的盆滿缽滿。而負責記功的官吏,對滿載而歸的大軍這種行為視而不見,戰爭繳獲本來就是這些冒著殺頭風險出征的老秦士兵應得之物。誰會和士兵計較這些?
士兵們迴國後,紛紛打問這種獨輪車是從何處所購,知道這車子才幾百個錢一輛,那還有什麽說的,無數士兵湧進許氏商行,要給自己家裏定一輛獨輪車,還指名了必須是上郡第一車輛廠生產的。開玩笑,這東西太好用了,家裏養牛羊馬有困難,弄個牛車都沒有牲口拉,獨輪車可不至於沒人推,這玩意兒輕巧,連個娘們兒都能推了幾百斤東西就走。必須得買。
沿途的百姓也看到了獨輪車的好處,王翦大軍相當於為上郡第一車輛廠做了活廣告,於是訂單紛紛飛到了許氏商行手中。連帶著張村的車輛廠一再擴大,最後不得不麵向高奴縣全縣招募願意務工的男丁。張村日常的人口也就密集了起來。張村繁榮一時無兩。
不止是戰爭相關行動帶來的獨輪車訂單。在歐冶子淵的推動下,寺工也大量采購獨輪車。獨輪車在寺工下屬的作坊中應用極為廣泛,現場物料的短距離運送其實是最適合獨輪車應用的場景。有了獨輪車,勞動效率進一步提高,寺工出產也大幅提升。
張蒼則是通過對帝國運輸行業的需求方麵,論證了獨輪車對帝國經濟的影響和對帝國統治水平提高的作用,上書的題目是《獨輪車論》,要求各個郡縣普及獨輪車應用,獨輪車是一項戰略物資。在張蒼的論中,並未具體指稱某一個商家的獨輪車是最好的產品。但是此時全天下隻有許氏商行和上郡第一車輛廠生產獨輪車,許氏商行又設置了專人在各地打壓仿冒者,所以這一篇論下來,朝廷形成對獨輪車戰略需求的共識後,許氏商行和上郡第一車輛廠仍然是獨輪車產業的最大受益者。
從鹹陽迴來的這幾年,光一個獨輪車就鬧得張誠無法分身。在張誠頭腦裏的技術體係中,有一個長長的名單,但是一方麵很多內容都隻能等到亂世不受管控的時候才能展開,還有很多也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眼下張村不缺物力,可是人力就實在捉襟見肘。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張誠除了推動上郡地區的農業技術革新、擴大第一車輛廠的規模、完善手套廠生產、擴大蜜蜂養殖之外,並無什麽大的動作。連磚廠和焦炭生產的事情都弄的不死不活。
連造紙術這麽重要的事情,張誠都沒有足夠的動力和勇氣去操作一下。和張蒼、歐冶子淵的書信往來,一直還都是使用昂貴的絲絹進行。當然,貴也不怕,誰讓張誠現在有錢呢,問題就是吧,這個絲絹用來寫書信,手感不那麽好。
這些書信往來的一個特點是,整個通訊的內容見不到一個漢字。所有內容都是各種圖樣和習題,張蒼和歐冶子淵體諒張誠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所以幹脆一個篆字都不寫,隻是畫圖、列算式。而張誠迴複的內容也是同樣風格。好在雙方的認識水平都足夠,一張圖、一個算式,就勝過千言萬語,幾年下來,雙方通訊的內容已經幾乎涵蓋了歐幾裏得幾何的全部章節,和初等代數的大部分領域。這些通訊內容,稍微加上文字說明就可以成為一個學科的經典著作,而編輯這樣的著作,張誠覺得張蒼和歐冶子淵可能更適合。畢竟自己隻是一個工程師,所長在設計和工程,而張蒼這樣的人本就是了不起的學問家,能獨立編輯九章算術的人,再編寫一門代數學,沒毛病。至於歐冶子淵,門下有無數徒子徒孫和一整個學派,就更有能力編寫一套幾何學教材了。等到這兩本書完成,張誠覺得自己就到了開設一所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的時候了。
在這種忙著賺錢,無力從事科研和學術的悠遊歲月裏,不知不覺張誠就到了12歲,之前大將軍蒙恬和張誠有過一個約定,要張誠滿12歲就進軍營做蒙恬的侍從。這日子近了,張誠的好日子也就快結束了。
一句“我在鹹陽見到當地人是這樣種地的”,果然具有神秘魔力,讓全村迅速接受了壟耕、條播、使用犁鏵和耬車,積肥和撒播肥料,除草和田間管理等等技術,結果就是下一年年末,張村的糧食產量破了記錄,居然數倍於過去,扣除調上繳的稅賦,家家戶戶的倉房都擴建了,糧囤裏滿是穀子,甚至有些家庭還多了好多麥子。芻秣也大有盈餘,家家戶戶都額外養了牲畜——羊、豬、雞鴨,甚至有的家庭還養了好幾頭牛。
假借著“我在鹹陽見過”,張誠大肆推動張村的農業技術革新。不僅使用了耕犁,更是提前把南北朝才有的曲轅犁技術弄了出來。當然,張誠也不知道漢代曲轅犁的具體形製,隻是在圖冊上大約看過一張圖有一點印象。所謂曲轅犁,左不過是把笨重的長直轅犁優化,變得更加輕便靈活,在張誠這樣的工程師眼中,這都不是事兒,隻要知道大致的原理,分分鍾就能琢磨出可行的方案來。除了曲轅犁,張誠還在村裏推廣了耙、耬車、鋤、鍬、钁、鐮刀、連枷、水車、石磨、礱、簸箕等一係列農具,並且倡導村裏使用牛馬畜力進行耕作。經曆了兩三年的時間,這一番農業革命大獲成功。
在木匠技術上,張誠專門設計了一個刨子,刮削木器的效率大幅提高。張村的車輛製作工藝也提高很多,在成本和品質方麵都不是外鄉仿造的那些粗劣產品可比。刨子的發明就此提前了千年。當然,名義上都是“我在鹹陽見過”。
張村的成功當然也影響到周邊地區,整個高奴縣,甚至整個上郡的農戶也受到張村風氣的影響,先進農具逐漸普及,糧食產量迅速增加。上郡從過去和遊牧民接壤的邊僻蠻荒之地,幾年時間就成為大秦的糧倉。雖然依照律令,農稅總量並沒有增加,但是富足的農戶卻還是賣了很多米糧給商人,讓上郡成為大秦的糧食輸出郡。
屯駐在這裏的大將軍蒙恬所部,過去所需糧食需要靠鹹陽調撥,現在卻可以用便宜多的價格,從上郡當地直接購買,軍糧充足,軍隊戰鬥力就提高,糧食充足,蒙恬所負責的長城工程的奴隸工匠的生活條件也大有改善,工程進度就得到保證,工程質量也大為改善。分析軍隊和長城工程的情況,蒙恬將軍驚奇的發現這一切居然和張村那個小少年有關,也是驚歎不已。
但是除了農業,張誠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並沒有折騰什麽新技術。眼下張村已經進入一個高速發展階段。來自軍方的獨輪車訂單,讓張村的作坊都幹冒煙了。張誠從鹹陽迴來的兩個月時間,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獨輪車生產和流水線調整、工藝改進方麵,簡直榨取了工人的每一分力氣,這才保證勉強完成了大將軍王翦的訂單。這一萬輛車子交付軍方,果然立竿見影,5萬秦軍經過上郡的時候,就都已經列裝獨輪車,糧食、軍械、攻城器具統統堆上獨輪車,五人一組有推有拉,甚至連士兵都輪番乘坐了車子,行軍速度更快,而士兵體力消耗極小。這個獨輪車部隊經上郡過草原,一路穿插進入燕國,出現在燕國境內的時候,燕國軍隊連防禦準備都沒來得及做,就城破國滅,在戰爭中,秦軍逼殺了太子丹、俘虜了燕王喜,整個秦軍戰損極少,可以說是一場非常漂亮的勝利。
論功行賞,當然不會給什麽上郡第一車輛廠頒發什麽賞賜,戰爭取得勝利,功勞當然都是將軍和士卒的,最多是負責後勤供應的官吏也能分一點軍功,幾時看到賣糧食補給給軍隊的商人能因此撈到功勞的?商人悶聲賺錢就好。正如許氏商行的大掌櫃,在這次戰事中大賺了一筆,那十種樣品全都得到了大額訂單,連帶著許氏商行這樣過去隻能算是二三流的商行,也躍居成為大秦商業的一等商家。
上郡第一車輛廠也隻是按部就班賣車子給商行,更不會得到什麽嘉獎或者功勞。但是第一車輛廠的獨輪車,可也隨著這場戰事,擴大了影響。一來是軍方對這個車子的性能給予肯定,認為勞師遠征,獨輪車是第一必備之物,還遠在弓弩糧秣之前。所以在接下來的時光裏,軍方不斷加碼給許氏商行,要求穩定獨輪車的供應。第二,是這次征戰的士兵,各個都發現了獨輪車的好處,無論是出征攜帶輜重、兵器,甚至運送人員以車代步,或者是破燕國之後,天量的戰利品都可以裝車一路運迴來,這次出兵,從將軍到士卒,戰爭繳獲所得,可比之前曆次戰爭多得多。戰爭本來就是掠奪和毀滅,戰勝者有權獲得征服領土上的一切,但是以前的戰爭,全靠士兵肩挑手扛,哪裏能帶得走那許多戰利品。這次不一樣,有了獨輪車,一車能裝載400斤的重物,1萬輛獨輪車,幾乎將燕國搬空。所有歸國的士卒和將軍,都賺的盆滿缽滿。而負責記功的官吏,對滿載而歸的大軍這種行為視而不見,戰爭繳獲本來就是這些冒著殺頭風險出征的老秦士兵應得之物。誰會和士兵計較這些?
士兵們迴國後,紛紛打問這種獨輪車是從何處所購,知道這車子才幾百個錢一輛,那還有什麽說的,無數士兵湧進許氏商行,要給自己家裏定一輛獨輪車,還指名了必須是上郡第一車輛廠生產的。開玩笑,這東西太好用了,家裏養牛羊馬有困難,弄個牛車都沒有牲口拉,獨輪車可不至於沒人推,這玩意兒輕巧,連個娘們兒都能推了幾百斤東西就走。必須得買。
沿途的百姓也看到了獨輪車的好處,王翦大軍相當於為上郡第一車輛廠做了活廣告,於是訂單紛紛飛到了許氏商行手中。連帶著張村的車輛廠一再擴大,最後不得不麵向高奴縣全縣招募願意務工的男丁。張村日常的人口也就密集了起來。張村繁榮一時無兩。
不止是戰爭相關行動帶來的獨輪車訂單。在歐冶子淵的推動下,寺工也大量采購獨輪車。獨輪車在寺工下屬的作坊中應用極為廣泛,現場物料的短距離運送其實是最適合獨輪車應用的場景。有了獨輪車,勞動效率進一步提高,寺工出產也大幅提升。
張蒼則是通過對帝國運輸行業的需求方麵,論證了獨輪車對帝國經濟的影響和對帝國統治水平提高的作用,上書的題目是《獨輪車論》,要求各個郡縣普及獨輪車應用,獨輪車是一項戰略物資。在張蒼的論中,並未具體指稱某一個商家的獨輪車是最好的產品。但是此時全天下隻有許氏商行和上郡第一車輛廠生產獨輪車,許氏商行又設置了專人在各地打壓仿冒者,所以這一篇論下來,朝廷形成對獨輪車戰略需求的共識後,許氏商行和上郡第一車輛廠仍然是獨輪車產業的最大受益者。
從鹹陽迴來的這幾年,光一個獨輪車就鬧得張誠無法分身。在張誠頭腦裏的技術體係中,有一個長長的名單,但是一方麵很多內容都隻能等到亂世不受管控的時候才能展開,還有很多也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眼下張村不缺物力,可是人力就實在捉襟見肘。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張誠除了推動上郡地區的農業技術革新、擴大第一車輛廠的規模、完善手套廠生產、擴大蜜蜂養殖之外,並無什麽大的動作。連磚廠和焦炭生產的事情都弄的不死不活。
連造紙術這麽重要的事情,張誠都沒有足夠的動力和勇氣去操作一下。和張蒼、歐冶子淵的書信往來,一直還都是使用昂貴的絲絹進行。當然,貴也不怕,誰讓張誠現在有錢呢,問題就是吧,這個絲絹用來寫書信,手感不那麽好。
這些書信往來的一個特點是,整個通訊的內容見不到一個漢字。所有內容都是各種圖樣和習題,張蒼和歐冶子淵體諒張誠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所以幹脆一個篆字都不寫,隻是畫圖、列算式。而張誠迴複的內容也是同樣風格。好在雙方的認識水平都足夠,一張圖、一個算式,就勝過千言萬語,幾年下來,雙方通訊的內容已經幾乎涵蓋了歐幾裏得幾何的全部章節,和初等代數的大部分領域。這些通訊內容,稍微加上文字說明就可以成為一個學科的經典著作,而編輯這樣的著作,張誠覺得張蒼和歐冶子淵可能更適合。畢竟自己隻是一個工程師,所長在設計和工程,而張蒼這樣的人本就是了不起的學問家,能獨立編輯九章算術的人,再編寫一門代數學,沒毛病。至於歐冶子淵,門下有無數徒子徒孫和一整個學派,就更有能力編寫一套幾何學教材了。等到這兩本書完成,張誠覺得自己就到了開設一所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的時候了。
在這種忙著賺錢,無力從事科研和學術的悠遊歲月裏,不知不覺張誠就到了12歲,之前大將軍蒙恬和張誠有過一個約定,要張誠滿12歲就進軍營做蒙恬的侍從。這日子近了,張誠的好日子也就快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