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拜見李斯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斯的府邸靠近宮城。一方麵彰顯這位國君寵臣的地位尊崇,一方麵也因為這裏距離宮城更近,方便秦王政隨時召見。
李斯是楚人,但是在楚國隻能擔任一個小吏。來到秦國以客卿身份逐漸進入到秦國的政治舞台,在政治上,與其說是秦始皇製定了郡縣製、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這些政策,不如說這些政策都是李斯提出的。李斯也特別熱衷在秦國的一切事物中留下自己的痕跡。秦權(砝碼)、石鼓文和各地記載秦王政功績的碑文,大多是李斯起草和書寫,流通天下的半兩錢,錢上的“半兩”兩個字,也是李斯的親筆。在這個時代,秦王政的權威震懾天下,而天下文事,一多半都留下了李斯的痕跡。
這本來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習慣,但是多年來,秦王政對此並無什麽意見。也許是因為身為國王,認為自己的權威來自於上天和血脈,並不介意一個助手在具體事務上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另一方麵,也可能是這個時代還缺少君權和相權鬥爭的先例和經驗,李斯還沒有足夠的見識,意識到自己聚攏權柄的危險。
張誠攜帶著公孫尼子給自己的介紹信,前往李斯的府邸拜見李斯。門房看到是個小童,不以為意,但是仍然將木簡傳入府內。不久,,就有屬官出來引導張誠進入府邸。
李斯的府邸安靜的怕人。仆役、侍衛、屬官都在廊下的陰影裏,看不清麵貌。每個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一切人的行為都圍繞著這個府邸中最有權力的人在運轉。
李斯的書房開敞寬闊,身後的木架上堆滿了竹簡,據說秦王政每日要閱讀上百斤的竹木簡,李斯的工作量隻比秦王多,不會更少。畢竟管理一個國家,大量工作都需要通過書麵的文件來進行,了解地方工作情況、寫出批示、安排政務運轉。文字就是力量。在這個時代最懂得文字力量的,就是李斯。李斯是天下一流的書法家,一手小篆圓熟優美,成為天下的典範。
“是上郡的張誠嗎,你先坐一下,我寫完這卷書簡就和你說話。”李斯瞟一眼張誠說。
就有人把張誠引到客位上跪坐下。
張誠一點不喜歡古人這種跪坐的姿勢,但是在鹹陽,在這種大人物麵前,就不得不保持這種長跪的姿勢。仆役們給張誠的幾案上擺上小點心。張誠並沒有去碰。
李斯是一個身材頎長,英氣勃勃的中年男人,留著漂亮的須。李斯在幾案後端坐,身體挺得筆直,一點看不出疲憊倦怠的神色,一手展卷,一手持一支蒙恬筆,細致的書寫著什麽。陽光從廳門射進來,落在幾案之上,李斯渾身似乎在發著光。
張誠靜靜的等待著李斯寫完手中的竹簡。這一刻覺得李斯專注的樣子很好看,很儒雅。和自己心目中那種古代隱士高人的形象完全吻合,但是他知道,麵前這個男人並不是一個真正儒雅的隱士高人。
如果說遠在上郡的公孫尼子專注禮儀和音樂的研習,身上有自然而然的隱逸氣質,眼前的李斯,在儒雅外表之下,則充滿了對權勢的欲望。為了保有在秦國所獲得的權勢,冒著被驅逐的風險,李斯寫下著名的《諫逐客書》,闡述外來人才對秦國發展的重要性;同一個李斯,把自己同門的法家理論家韓非投入監獄,迫害致死。同樣是這個李斯,在大秦這個國家,通過無數文書典章伸展著自己的觸角,試圖把握這個帝國的每一絲權力。也正是這個李斯,在秦始皇死後,勾結中車府令趙高,秘不發喪,隱瞞了始皇帝死亡的訊息,偽造詔書殺害了蒙恬和扶蘇。這個李斯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力做了很多事,直到最後,被自己的政治盟友趙高害死。
按照公孫尼子的說法,李斯也是荀子的弟子。而荀子算是儒學一脈。從李斯的身世看,李斯並沒有學習孔子一脈流傳下來的自我修養與保全的能力。張誠覺得,要是這麽看,荀子的儒學大概也不怎麽正宗。
李斯放下了筆,看向眼前這個小孩兒。這孩子裝束整齊,坐的很端正,看起來是受了禮儀的訓練和教育。這個孩子身上還保持著一個普通孩童的稚氣,一點兒都看不出毒殺四十多個匈奴人的兇戾狠辣。扶蘇、蒙恬和上郡官吏關於那一場毒殺匈奴人的文件,最先送到李斯這裏,李斯仔細閱讀了文件,深深思考了秦王對扶蘇蒙恬的重視和這個事件能產生的影響,才把這些情況上報秦王。果然秦王很喜歡這些文件,並要求宣召張誠來鹹陽。
李斯展開了公孫尼子的這份木簡,又讀了一遍,然後說“這麽說,公孫尼子現在是在上郡了,他在那裏都做些什麽?”
“公孫先生在上郡,經常主持鄉人的祭禮,不忙的時候就在自己的宅邸彈琴讀書。”張誠行了個禮,再迴答李斯的問題。
“他倒是逍遙。”李斯歎口氣。“一身學問,也不說來鹹陽謀個職位,為陛下效力。”
張誠沒有迴答。這不是自己該參與的討論。隻是從身旁拿起一個小包袱,舉了一舉“這是小人從上郡帶來的一些山野特產,奉獻給大人,不成敬意。”仆役接過小包袱,送到李斯的幾案上打開,是一個粗樸的陶罐。打開陶罐上的泥封,一股甜香飄散開來。
“是蜜糖嗎?”李斯看了一眼,揮揮手,就有仆役用銀勺舀一點,當場吃了下去。
“是,小民在鄉野養了點蜜蜂,來上郡前取了蜂蜜,獻給大人。”
“難為你用心了。”李斯說。“聽說昨晚在扶蘇的府上,你見到了公子胡亥,他問起你殺了四十多個匈奴人的事兒,這個事兒我也聽說過,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張誠慢慢的講,李斯就靜靜的聽,不懂之處,李斯問的很仔細。關於燒炭要怎麽做,多長時間才能殺死人,怎麽樣確保房間密封,李斯都一一問清楚,看起來非常有好學之心。張誠說的口幹舌燥,李斯看著旁邊剛剛吃了蜂蜜的仆役,仆役輕輕點點頭,李斯才拿過一隻嶄新的銀勺,舀一勺蜜糖,放到嘴裏,慢慢感覺這蜜糖在口中融化,仿佛在沉思,仿佛在享受。
好一會兒,李斯才說:“好,我知道了,迴去準備陛見吧,如果在鹹陽有什麽需要,就告訴我這裏的仆役,你既然是我同門的晚輩,總是要照應一二的。”
張誠拜別了李斯,走出府邸的時候,兩隻手的手心都沾滿了汗水。李斯這個人,太深沉危險,以後少打交道。
李斯是楚人,但是在楚國隻能擔任一個小吏。來到秦國以客卿身份逐漸進入到秦國的政治舞台,在政治上,與其說是秦始皇製定了郡縣製、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這些政策,不如說這些政策都是李斯提出的。李斯也特別熱衷在秦國的一切事物中留下自己的痕跡。秦權(砝碼)、石鼓文和各地記載秦王政功績的碑文,大多是李斯起草和書寫,流通天下的半兩錢,錢上的“半兩”兩個字,也是李斯的親筆。在這個時代,秦王政的權威震懾天下,而天下文事,一多半都留下了李斯的痕跡。
這本來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習慣,但是多年來,秦王政對此並無什麽意見。也許是因為身為國王,認為自己的權威來自於上天和血脈,並不介意一個助手在具體事務上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另一方麵,也可能是這個時代還缺少君權和相權鬥爭的先例和經驗,李斯還沒有足夠的見識,意識到自己聚攏權柄的危險。
張誠攜帶著公孫尼子給自己的介紹信,前往李斯的府邸拜見李斯。門房看到是個小童,不以為意,但是仍然將木簡傳入府內。不久,,就有屬官出來引導張誠進入府邸。
李斯的府邸安靜的怕人。仆役、侍衛、屬官都在廊下的陰影裏,看不清麵貌。每個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一切人的行為都圍繞著這個府邸中最有權力的人在運轉。
李斯的書房開敞寬闊,身後的木架上堆滿了竹簡,據說秦王政每日要閱讀上百斤的竹木簡,李斯的工作量隻比秦王多,不會更少。畢竟管理一個國家,大量工作都需要通過書麵的文件來進行,了解地方工作情況、寫出批示、安排政務運轉。文字就是力量。在這個時代最懂得文字力量的,就是李斯。李斯是天下一流的書法家,一手小篆圓熟優美,成為天下的典範。
“是上郡的張誠嗎,你先坐一下,我寫完這卷書簡就和你說話。”李斯瞟一眼張誠說。
就有人把張誠引到客位上跪坐下。
張誠一點不喜歡古人這種跪坐的姿勢,但是在鹹陽,在這種大人物麵前,就不得不保持這種長跪的姿勢。仆役們給張誠的幾案上擺上小點心。張誠並沒有去碰。
李斯是一個身材頎長,英氣勃勃的中年男人,留著漂亮的須。李斯在幾案後端坐,身體挺得筆直,一點看不出疲憊倦怠的神色,一手展卷,一手持一支蒙恬筆,細致的書寫著什麽。陽光從廳門射進來,落在幾案之上,李斯渾身似乎在發著光。
張誠靜靜的等待著李斯寫完手中的竹簡。這一刻覺得李斯專注的樣子很好看,很儒雅。和自己心目中那種古代隱士高人的形象完全吻合,但是他知道,麵前這個男人並不是一個真正儒雅的隱士高人。
如果說遠在上郡的公孫尼子專注禮儀和音樂的研習,身上有自然而然的隱逸氣質,眼前的李斯,在儒雅外表之下,則充滿了對權勢的欲望。為了保有在秦國所獲得的權勢,冒著被驅逐的風險,李斯寫下著名的《諫逐客書》,闡述外來人才對秦國發展的重要性;同一個李斯,把自己同門的法家理論家韓非投入監獄,迫害致死。同樣是這個李斯,在大秦這個國家,通過無數文書典章伸展著自己的觸角,試圖把握這個帝國的每一絲權力。也正是這個李斯,在秦始皇死後,勾結中車府令趙高,秘不發喪,隱瞞了始皇帝死亡的訊息,偽造詔書殺害了蒙恬和扶蘇。這個李斯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力做了很多事,直到最後,被自己的政治盟友趙高害死。
按照公孫尼子的說法,李斯也是荀子的弟子。而荀子算是儒學一脈。從李斯的身世看,李斯並沒有學習孔子一脈流傳下來的自我修養與保全的能力。張誠覺得,要是這麽看,荀子的儒學大概也不怎麽正宗。
李斯放下了筆,看向眼前這個小孩兒。這孩子裝束整齊,坐的很端正,看起來是受了禮儀的訓練和教育。這個孩子身上還保持著一個普通孩童的稚氣,一點兒都看不出毒殺四十多個匈奴人的兇戾狠辣。扶蘇、蒙恬和上郡官吏關於那一場毒殺匈奴人的文件,最先送到李斯這裏,李斯仔細閱讀了文件,深深思考了秦王對扶蘇蒙恬的重視和這個事件能產生的影響,才把這些情況上報秦王。果然秦王很喜歡這些文件,並要求宣召張誠來鹹陽。
李斯展開了公孫尼子的這份木簡,又讀了一遍,然後說“這麽說,公孫尼子現在是在上郡了,他在那裏都做些什麽?”
“公孫先生在上郡,經常主持鄉人的祭禮,不忙的時候就在自己的宅邸彈琴讀書。”張誠行了個禮,再迴答李斯的問題。
“他倒是逍遙。”李斯歎口氣。“一身學問,也不說來鹹陽謀個職位,為陛下效力。”
張誠沒有迴答。這不是自己該參與的討論。隻是從身旁拿起一個小包袱,舉了一舉“這是小人從上郡帶來的一些山野特產,奉獻給大人,不成敬意。”仆役接過小包袱,送到李斯的幾案上打開,是一個粗樸的陶罐。打開陶罐上的泥封,一股甜香飄散開來。
“是蜜糖嗎?”李斯看了一眼,揮揮手,就有仆役用銀勺舀一點,當場吃了下去。
“是,小民在鄉野養了點蜜蜂,來上郡前取了蜂蜜,獻給大人。”
“難為你用心了。”李斯說。“聽說昨晚在扶蘇的府上,你見到了公子胡亥,他問起你殺了四十多個匈奴人的事兒,這個事兒我也聽說過,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張誠慢慢的講,李斯就靜靜的聽,不懂之處,李斯問的很仔細。關於燒炭要怎麽做,多長時間才能殺死人,怎麽樣確保房間密封,李斯都一一問清楚,看起來非常有好學之心。張誠說的口幹舌燥,李斯看著旁邊剛剛吃了蜂蜜的仆役,仆役輕輕點點頭,李斯才拿過一隻嶄新的銀勺,舀一勺蜜糖,放到嘴裏,慢慢感覺這蜜糖在口中融化,仿佛在沉思,仿佛在享受。
好一會兒,李斯才說:“好,我知道了,迴去準備陛見吧,如果在鹹陽有什麽需要,就告訴我這裏的仆役,你既然是我同門的晚輩,總是要照應一二的。”
張誠拜別了李斯,走出府邸的時候,兩隻手的手心都沾滿了汗水。李斯這個人,太深沉危險,以後少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