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重錘定天下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家母子乘坐著村裏的車子,帶了小半車采買來的物資,迴到了村裏。付給車夫大哥4個錢,車夫樂的合不攏嘴。
不消過夜,全村都會知道張家這是發了財了。但是張家到底靠什麽發財,村裏人並不知道,看到張家母子帶了兩個包袱去了集市,迴來的時候就帶了這麽多東西,雖然不知道這些東西裏還有不少銅錢,但是就看這些大包小裹,就知道這趕集的收獲不小。
迴到家裏,張誠和母親把銅錢放到一個陶罐裏,罐口堆了草灰,蓋上一個蓋子,然後挖坑埋到廚房角落裏。
這裏就是張家秘密的小金庫。有這一罐銅錢,張家今年的田稅就不是問題了。裝草灰的目的是防潮。當然如果這個世界上有油紙,可以做更好的密封。陶罐裏如果放一些石灰進去,防潮的效果也會更好。不過眼下條件簡陋,也就隻能蓋一個蓋子,用草灰來簡單防潮。反正這些錢也要經常拿出來花掉,倒也不用那麽複雜。
張誠急急忙忙到穀倉去製作自己的測量裝置。
即便在最貧窮的生活環境下,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也是可以進行的。對張誠自己來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完成這些科學測量,甚至比吃飽肚子還重要。
用銅線在穀倉的房梁上纏繞成一個吊掛裝置,把幾股蠶絲擰成更粗一點的絲線,穿過這個吊環。用在集市上向木匠定製的木條比量了絲線的長度。在最下端掛上銅權和鈴鐺。這就是一個單擺裝置。
原理很簡單,用單擺記錄一晝夜的擺動次數,每一次就是一個平均的單擺周期。這個方式可以在這個時代相對精確的計算時間。單擺周期公式包含三個參數,就是時間、擺長和重力加速度。當然裏麵還有一個常數就是π。
l(擺線長度)=g(重力加速度常數)t(時間)2\/4π(圓周率長度)2
確定其中兩個參數就可以推出第三個參數,這一次張誠要通過測量時間的方法,和取已知的大略重力加速度的方式,來推算擺長,有了擺長的具體長度,就可以確定一米的標準。
有了米,我就能有升、有克……
長度、體積、重量,是謂度量衡。秦始皇偉大的功績之一,就是統一度量衡。不過大秦的度量衡並沒有一個深植於自然界的基礎,而是因循舊製,隨便製定的。張誠則按照國際標準測量工具的原則,以腳下的地球作為測量標準,重新確立。這樣的度量衡可以超越曆史和時間的變化。
一米的長度是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如果有更精密的測量工具,一米可以是氪-86原子的2p10和5d5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 650 763.73倍。放在宇宙尺度中,都是恆久不變的。當然,要實現那麽精密的測量,就需要有光學儀器、有光譜分析能力,拿到氪同位素……眼前是不現實的。
就還是學法國人,先以大地為尺度,校準一根米尺就好。
1升是長寬高各0.1米的正立方體的容積。
1千克則是四攝氏度的一升水的質量。
這個世界就標準化了。
用天文學的方法校準米尺,也需要進行大地測量。要選擇南北兩地,先測量出子午線的長度。對四歲的孩子來說,這一切都不現實。張誠選擇的是利用現有的物理常數,靠手邊的一根繩子,逆推一下這個長度。
之所以要用一晝夜來完成這次測量,因為在這個時代,張誠手裏也沒有靠譜的計時器,隻能通過日晷來記錄一整天的長度。張誠在正對著穀倉門口的院中,立起了一根木杆,又在單擺的下方設立兩個標記點,單擺的角度是5度以內,振幅在10度以內,就可以保證均衡的擺動周期,隻要確保這個擺持續運行,記錄下一個晝夜內,擺動次數,就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擺動周期。
當然,在現有條件下,所有測量都是粗糙的。比如一晝夜的記錄,隻能使用日晷。也隻能使用正午日影作為記錄點。日晷計時是不準確的。一晝夜24小時,從天文意義上說也是不準確的。另一方麵,本地的重力加速度並沒有經過測量,所以隻能套用一下g=9.81的常數來湊合一下。
但是這種粗糙的方法,可以得到的長度數據還是相當準確的,誤差可以到千分之一以下。甚至不是這個世界的測量工具能體現出來的。
這樣就夠了。
能得到一個精確度達到千分之一的測量工具,接下來張誠還能據此製作出一個計量精度達到秒級的鍾擺,空間和時間都可以測量,這個世界就不再有秘密了。
在庭院裏用重錘和立柱設置了一個簡單的日晷。用了三天的時間,找到了正午的日影線,在日影線上又放置了兩個標記柱,這樣當正午時刻到的時候,日影剛好遮蓋住兩個標記柱。這就有了這次測量的原點。
記住這一天吧,這天是秦王政廿四年戊寅年十月五日。時間和長度被精確測量的第一天。
計劃了所有工作,準備了幹糧和水,甚至準備了便桶,張誠和母親交代了接下來自己兩天要在穀倉裏做一點東西,要母親在這兩天內不能打擾自己,而且絕對不要碰觸庭院中的那個日晷裝置,就打開穀倉的門,坐在那個擺錘裝置後麵,等待正午的來臨。
手邊幾塊木板,一束炭條,就是記錄用的工具。
日影落在了標記的位置,張誠放開已經拉起的擺錘,這個擺開始擺動。
秦王政廿四年十月五日正午。
張誠激動的用一塊燒黑的木炭條在一塊木板上寫下這段文字。這種楷體字,在這個時代沒有人能夠認出。這是張誠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份實驗報告。張誠覺得無論如何,這一刻都值得載入史冊。
當然,這個試驗的設計、這個試驗的結論,對這個世界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必須作為高度機密將之封存。
但是,可以用另外的辦法來記錄或者重現這一實驗。張誠想。
單擺擺動,到達擺動頂點的時候,鈴鐺發出叮的一響。
用鈴鐺的原因,而不是用視覺記錄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家裏並沒有油燈之類的東西。夜晚根本看不到擺動的狀況。
鈴鐺響2聲,張誠念一個數。數夠100,在木板上畫一根線,五根線記錄成一個正字。
這個試驗非常枯燥,張誠不停的用一根尖木棍刺自己的大腿,讓自己保持清醒。
實驗永遠是枯燥的。以前在實驗室裏,幾天幾夜熬一個實驗等待數據出來,都是尋常事。隻不過那個時代各種數據有自動記錄裝置,還有一些助手、研究生來幫助自己完成實驗,自己隻要看最後的結果或者圖形就好。在這個時代,隻能靠這樣枯燥的記錄。
雖然沒有任何靠譜的尺度,張誠靠目測估算,這根擺錘線的長度大概不到2米。那麽一個擺動周期大概要在不到3秒,100次擺動是5分鍾,一個正字是25分鍾左右,一晝夜大概要畫不到100個的正字。張誠已經測試了自己在完全黑暗中,靠自己手指摸索在木板上寫下正字而不重疊的方法。就坐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記錄這一切。
白天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夜晚是難熬的。整個實驗是枯燥的,也是極為損耗精神的。好在張誠做了大量的自我建設,堅持到第二天太陽升起。
當擺動振幅開始變小的時候,張誠就用手撥弄一下擺錘,放到事先做好標記的位置,確保這個擺繼續運動。雖然有手動去重新啟動單擺的這個過程,但是在整個一晝夜超過2萬次擺動的過程中,這幾次用手矯正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
這也是這個試驗的精確之處。隻用了一個單擺,和一個太陽,得到可以接受的精度的計量單位!
當日影再次覆蓋在地上的兩個標記的時候,張誠念到了47。立刻在木板上寫下47這個數字,然後開始數之前寫下的那些正字。雖然有很多正字在夜裏憑感覺寫下,歪歪扭扭,但確實沒有重疊和模糊。一共69個正字另3筆。簡單算了一下,這一晝夜,擺動了次,四則運算得知,這個單擺的一個周期是2.秒。小數點後4位,就已經足夠精確了。
這根擺線的長度是1.5271米。
張誠在空白的木尺上,用小刀刻記了這根擺線的長度,並且記錄下這個尺寸的數據。接下來隻要調整擺線長度,重複這個試驗,就可以找到一個準確的米尺的長度了。
因為自己實驗耽誤了幾天,泥叫兒的製作就耽誤下來了。好在現在調整了訂單,這個月隻要交出去500個泥叫就夠了。壓力並不大。利用空餘時間,張誠用羊油給泥叫兒脫模,製作了一個模具,這樣就更簡單了。隻要把揉好的泥團塞入模具,兩片模子一壓,一個泥叫兒就成型,然後把葦管從模具上的兩個孔插進去,泥叫的音孔和音腔就自動成型,一壓一插,幾秒鍾的事兒,剩下就隻需要陰幹、上色就可以了。
張誠還實驗了一下,在院子一角壘一個泥灶燒紙泥叫兒,燒成的泥叫就變成陶器,更加結實耐用。
就叫“泥叫兒2.0”吧,張誠惡趣味的想著。
這個家庭小作坊,從純手工業生產升級到了模具化生產。這是一大進步。
就不知道,商行能吃下多少了。
幾天以後,張誠通過調整擺線長度的方法,最終得到了一根一米擺,現在不僅僅有了長度單位,張誠還非常準確的得到了一個一秒的時間長度。
隻不過,這根擺線,還不足以製作出鍾表來。
不消過夜,全村都會知道張家這是發了財了。但是張家到底靠什麽發財,村裏人並不知道,看到張家母子帶了兩個包袱去了集市,迴來的時候就帶了這麽多東西,雖然不知道這些東西裏還有不少銅錢,但是就看這些大包小裹,就知道這趕集的收獲不小。
迴到家裏,張誠和母親把銅錢放到一個陶罐裏,罐口堆了草灰,蓋上一個蓋子,然後挖坑埋到廚房角落裏。
這裏就是張家秘密的小金庫。有這一罐銅錢,張家今年的田稅就不是問題了。裝草灰的目的是防潮。當然如果這個世界上有油紙,可以做更好的密封。陶罐裏如果放一些石灰進去,防潮的效果也會更好。不過眼下條件簡陋,也就隻能蓋一個蓋子,用草灰來簡單防潮。反正這些錢也要經常拿出來花掉,倒也不用那麽複雜。
張誠急急忙忙到穀倉去製作自己的測量裝置。
即便在最貧窮的生活環境下,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也是可以進行的。對張誠自己來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完成這些科學測量,甚至比吃飽肚子還重要。
用銅線在穀倉的房梁上纏繞成一個吊掛裝置,把幾股蠶絲擰成更粗一點的絲線,穿過這個吊環。用在集市上向木匠定製的木條比量了絲線的長度。在最下端掛上銅權和鈴鐺。這就是一個單擺裝置。
原理很簡單,用單擺記錄一晝夜的擺動次數,每一次就是一個平均的單擺周期。這個方式可以在這個時代相對精確的計算時間。單擺周期公式包含三個參數,就是時間、擺長和重力加速度。當然裏麵還有一個常數就是π。
l(擺線長度)=g(重力加速度常數)t(時間)2\/4π(圓周率長度)2
確定其中兩個參數就可以推出第三個參數,這一次張誠要通過測量時間的方法,和取已知的大略重力加速度的方式,來推算擺長,有了擺長的具體長度,就可以確定一米的標準。
有了米,我就能有升、有克……
長度、體積、重量,是謂度量衡。秦始皇偉大的功績之一,就是統一度量衡。不過大秦的度量衡並沒有一個深植於自然界的基礎,而是因循舊製,隨便製定的。張誠則按照國際標準測量工具的原則,以腳下的地球作為測量標準,重新確立。這樣的度量衡可以超越曆史和時間的變化。
一米的長度是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如果有更精密的測量工具,一米可以是氪-86原子的2p10和5d5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 650 763.73倍。放在宇宙尺度中,都是恆久不變的。當然,要實現那麽精密的測量,就需要有光學儀器、有光譜分析能力,拿到氪同位素……眼前是不現實的。
就還是學法國人,先以大地為尺度,校準一根米尺就好。
1升是長寬高各0.1米的正立方體的容積。
1千克則是四攝氏度的一升水的質量。
這個世界就標準化了。
用天文學的方法校準米尺,也需要進行大地測量。要選擇南北兩地,先測量出子午線的長度。對四歲的孩子來說,這一切都不現實。張誠選擇的是利用現有的物理常數,靠手邊的一根繩子,逆推一下這個長度。
之所以要用一晝夜來完成這次測量,因為在這個時代,張誠手裏也沒有靠譜的計時器,隻能通過日晷來記錄一整天的長度。張誠在正對著穀倉門口的院中,立起了一根木杆,又在單擺的下方設立兩個標記點,單擺的角度是5度以內,振幅在10度以內,就可以保證均衡的擺動周期,隻要確保這個擺持續運行,記錄下一個晝夜內,擺動次數,就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擺動周期。
當然,在現有條件下,所有測量都是粗糙的。比如一晝夜的記錄,隻能使用日晷。也隻能使用正午日影作為記錄點。日晷計時是不準確的。一晝夜24小時,從天文意義上說也是不準確的。另一方麵,本地的重力加速度並沒有經過測量,所以隻能套用一下g=9.81的常數來湊合一下。
但是這種粗糙的方法,可以得到的長度數據還是相當準確的,誤差可以到千分之一以下。甚至不是這個世界的測量工具能體現出來的。
這樣就夠了。
能得到一個精確度達到千分之一的測量工具,接下來張誠還能據此製作出一個計量精度達到秒級的鍾擺,空間和時間都可以測量,這個世界就不再有秘密了。
在庭院裏用重錘和立柱設置了一個簡單的日晷。用了三天的時間,找到了正午的日影線,在日影線上又放置了兩個標記柱,這樣當正午時刻到的時候,日影剛好遮蓋住兩個標記柱。這就有了這次測量的原點。
記住這一天吧,這天是秦王政廿四年戊寅年十月五日。時間和長度被精確測量的第一天。
計劃了所有工作,準備了幹糧和水,甚至準備了便桶,張誠和母親交代了接下來自己兩天要在穀倉裏做一點東西,要母親在這兩天內不能打擾自己,而且絕對不要碰觸庭院中的那個日晷裝置,就打開穀倉的門,坐在那個擺錘裝置後麵,等待正午的來臨。
手邊幾塊木板,一束炭條,就是記錄用的工具。
日影落在了標記的位置,張誠放開已經拉起的擺錘,這個擺開始擺動。
秦王政廿四年十月五日正午。
張誠激動的用一塊燒黑的木炭條在一塊木板上寫下這段文字。這種楷體字,在這個時代沒有人能夠認出。這是張誠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份實驗報告。張誠覺得無論如何,這一刻都值得載入史冊。
當然,這個試驗的設計、這個試驗的結論,對這個世界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必須作為高度機密將之封存。
但是,可以用另外的辦法來記錄或者重現這一實驗。張誠想。
單擺擺動,到達擺動頂點的時候,鈴鐺發出叮的一響。
用鈴鐺的原因,而不是用視覺記錄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家裏並沒有油燈之類的東西。夜晚根本看不到擺動的狀況。
鈴鐺響2聲,張誠念一個數。數夠100,在木板上畫一根線,五根線記錄成一個正字。
這個試驗非常枯燥,張誠不停的用一根尖木棍刺自己的大腿,讓自己保持清醒。
實驗永遠是枯燥的。以前在實驗室裏,幾天幾夜熬一個實驗等待數據出來,都是尋常事。隻不過那個時代各種數據有自動記錄裝置,還有一些助手、研究生來幫助自己完成實驗,自己隻要看最後的結果或者圖形就好。在這個時代,隻能靠這樣枯燥的記錄。
雖然沒有任何靠譜的尺度,張誠靠目測估算,這根擺錘線的長度大概不到2米。那麽一個擺動周期大概要在不到3秒,100次擺動是5分鍾,一個正字是25分鍾左右,一晝夜大概要畫不到100個的正字。張誠已經測試了自己在完全黑暗中,靠自己手指摸索在木板上寫下正字而不重疊的方法。就坐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記錄這一切。
白天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夜晚是難熬的。整個實驗是枯燥的,也是極為損耗精神的。好在張誠做了大量的自我建設,堅持到第二天太陽升起。
當擺動振幅開始變小的時候,張誠就用手撥弄一下擺錘,放到事先做好標記的位置,確保這個擺繼續運動。雖然有手動去重新啟動單擺的這個過程,但是在整個一晝夜超過2萬次擺動的過程中,這幾次用手矯正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
這也是這個試驗的精確之處。隻用了一個單擺,和一個太陽,得到可以接受的精度的計量單位!
當日影再次覆蓋在地上的兩個標記的時候,張誠念到了47。立刻在木板上寫下47這個數字,然後開始數之前寫下的那些正字。雖然有很多正字在夜裏憑感覺寫下,歪歪扭扭,但確實沒有重疊和模糊。一共69個正字另3筆。簡單算了一下,這一晝夜,擺動了次,四則運算得知,這個單擺的一個周期是2.秒。小數點後4位,就已經足夠精確了。
這根擺線的長度是1.5271米。
張誠在空白的木尺上,用小刀刻記了這根擺線的長度,並且記錄下這個尺寸的數據。接下來隻要調整擺線長度,重複這個試驗,就可以找到一個準確的米尺的長度了。
因為自己實驗耽誤了幾天,泥叫兒的製作就耽誤下來了。好在現在調整了訂單,這個月隻要交出去500個泥叫就夠了。壓力並不大。利用空餘時間,張誠用羊油給泥叫兒脫模,製作了一個模具,這樣就更簡單了。隻要把揉好的泥團塞入模具,兩片模子一壓,一個泥叫兒就成型,然後把葦管從模具上的兩個孔插進去,泥叫的音孔和音腔就自動成型,一壓一插,幾秒鍾的事兒,剩下就隻需要陰幹、上色就可以了。
張誠還實驗了一下,在院子一角壘一個泥灶燒紙泥叫兒,燒成的泥叫就變成陶器,更加結實耐用。
就叫“泥叫兒2.0”吧,張誠惡趣味的想著。
這個家庭小作坊,從純手工業生產升級到了模具化生產。這是一大進步。
就不知道,商行能吃下多少了。
幾天以後,張誠通過調整擺線長度的方法,最終得到了一根一米擺,現在不僅僅有了長度單位,張誠還非常準確的得到了一個一秒的時間長度。
隻不過,這根擺線,還不足以製作出鍾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