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粟內史可見的東西並不多。扶蘇幫張誠簽字領取了一些做樣品的農具,放在小車上推著,車隊前往寺工。


    一路上張蒼對這個小車讚不絕口。當得知這個小車也是張誠的發明,更是大為讚歎。


    “兵法說行百裏者必闕上將軍,其實決定軍隊戰力的,某種程度上並不是士兵勇敢或者甲兵堅利,而是軍隊輜重的能力。我秦人耐苦,連兵士帶民夫,能夠攜行18日軍糧行軍,如果往返行軍,就隻能走9日行程。如果作戰時間更長,就需要就地征糧。就地征糧的問題,一方麵會滋擾民生,導致百姓不能歸心,更重要的是,就地征糧就要使用太多的士兵,也就降低了行軍速度和作戰能力。有了這個車子,如果每個秦軍能攜帶一輛車,一車可以攜帶200斤軍糧,就可以保證大軍行進超過百日,戰力加強,而損耗降低,這一輛小車可比百萬甲兵都厲害的多!”


    張誠雖然隱約理會到獨輪車對軍事有幫助,但是沒有想到這個車子在戰略上有如此巨大的意義。而一旁的扶蘇也一副受教的樣子,覺得張蒼這人,不光是數算能力強大,對行軍作戰也有不同的看法。


    “張誠,說說看,你這個車子要幾個工?”張蒼問。


    張誠大致理解了張蒼所謂“一個工”指的實際上就是工時,約略想了一下,說:“不算車輪,1000輛車大概需要300個工。車輪我們不會做,需要從官府購買。”


    “這麽快?”張蒼也是吃了一驚。100萬輛車子,也隻需要30萬個工。在材料充足的情況下,1萬個工匠1個月就可以完成100萬輛車輛的製作和組裝!這是什麽樣的能力。


    “但是這個車上坡還是有些吃力的,人手一輛怕是很難。”


    “一個伍一輛,就已經很好了。昨天王翦大將軍找我過去做了測算,一個伍一輛獨輪車,就可以實現四倍以上的行程,所有兵士都可以輕裝行進,行軍速度更快。戰力保存更持久。王翦將軍已經向商行定製了1萬輛獨輪車。”


    “禦史大人,這事情怕不是小人能聽聞的……”


    “怕什麽,你不是車廠的主人?叫什麽上郡第一車輛廠,哈哈,有趣的名字。這事兒早晚你會知道,早知道也沒什麽問題。繞不過你去。”


    張誠倒沒覺得如何,一旁的扶蘇麵色驚異“王翦大將軍要那麽多車子嗎?”


    “需要的,需要的,王翦將軍從來都是求必勝之戰,你懂的。”張蒼卻不把話說明,隻是這樣含糊著說。扶蘇略一思索,卻也知道秦軍大約是要征伐燕國了。隻是涉及到征伐他國,這種事情卻不能對張誠明言。


    治粟內史是九卿之一,地位尊貴,建築自然也宏大,但是比起寺工來,規模卻遠遠不及。寺工是少府之下的部門,等級遠低於九卿,但是寺工的占地卻極大。這裏就是一座一座相連的工坊,人來人往、喧鬧非常,煙塵滾滾,木屑飛揚。


    “這裏是匠人工作的地方,扶蘇公子身為貴胄屈尊來這裏可能多有不便……”張蒼先道了個歉,看扶蘇東張西望興味盎然,也就沒繼續勸阻,而是帶領著一行人向深處走去。


    “這麵是鐵作,熔煉礦石為鐵,可以澆築農具,張誠你想得到的農具,就是在這裏製作的,鐵水在模具裏澆築,冷後就是犁鏵頭。裝上木架,用牛馬拖著就可以犁地。可惜的是我們鐵的產量有限,秦國的牛馬數量也有限,很難普及。”張蒼說。


    張誠注意到,這麵煉鐵使用的是一種小型的土高爐,一人多高的爐體,橫成排豎成列,宛如軍陣一樣。張誠仔細看了,這麵的燃料也主要是木炭,並沒有煤和焦炭。地麵上堆放的除了鐵礦石還有石灰石,木炭的溫度遠遠達不到熔融礦石的程度。正好奇這煉鐵是如何進行的,就看到一個高爐旁,工匠揮動大錘砸碎了陶土的高爐,紅豔豔的半熔融金屬就暴露出來。工匠用金屬鏟子將這些半熔融的金屬鏟起,堆疊到一旁的鐵砧上,就開始揮錘敲打。這是鍛造?


    “鐵和銅不太一樣,青銅很容易熔煉,鐵卻始終沒辦法熔煉成鐵水。所以需要用鍛打的方法最後成器。”張蒼介紹這裏鍛鐵的工藝。


    “冰可以融成水,蠟燭可以融成水,銅可以融成水,想必這世界上一切都可以融成水,沒有融化,就隻是溫度不夠,也許木炭不能提供足夠的溫度吧?”張誠淡淡的說。


    “我也是這麽想的。”張蒼點頭。


    “我們在上郡使用煤來取暖和生火,似乎煤的溫度比木炭還要高一些?”張誠說。煤炭的溫度當然比木炭高,焦炭的溫度比煤炭高。這些在後世都是常識,但是在這個時代卻不能用常識的方式直接說出來,張誠隻能用這種半是猜測的口吻,透露這樣的信息,能不能采用煤來煉鐵、能不能發現焦炭,那就要看這個時代工匠們自己的運氣了。


    “去找煤炭來試驗一下,看看用煤煉鐵是不是能更快一些,效果更好一些?”張蒼立刻吩咐。


    煉鐵作坊這麵,顯然還保留著匠人個人技藝為核心的工匠操作的氛圍,半凝固的海綿狀鐵塊被從破碎的爐具中取出,就要依靠有經驗的工匠進行鍛打才能最後成型。在巨大的工坊裏,無數匠人在專注鍛打手中的鐵器。如果鐵器溫度降低變成黑色,他們還會把手中的鐵器放到爐具中繼續加熱到通紅,然後繼續鍛打。不同匠人在不同工藝階段操作,一眼望去,約略可以看到鍛打鐵器的全部過程。


    走過一個工位,張蒼從一隻陶缸中取出一根鐵條,給公子扶蘇看:“這就是劍胚,三十次折疊鍛打後,就變得堅硬柔韌,隻要研磨鋒利,甚至能切斷銅劍和甲胄。就是可惜,隻能這樣一件一件鍛打,生產速度太慢,產量也太少。隻能配備到少數精銳。”


    曆史書中記載,說戰國時期已經有鐵器,漢代鐵器普及。但是在秦代,這個戰爭能力發達的國家,百萬軍士,使用的武器主要還是青銅,以大秦的軍工生產,最終普及的也隻是青銅武器,最本質的問題就是這個時代熔爐的溫度不夠。隻有青銅可以大規模熔煉,並且直接模具化生產和流水線加工。提高熔爐溫度的方法有很多,使用焦炭能將溫度提高一倍以上,就不光能熔煉鋼鐵,甚至可以製造玻璃了。使用風箱和鼓風機,可以提高熔爐中的空氣量,讓燃燒更充分,也就能實現更高的溫度。風箱不是什麽複雜的工具,知道結構,木匠和皮匠一天可以製造很多。而如果使用電爐來冶煉,溫度可以更高,提煉的金屬純度更高。電解法熔煉,更是能將鉀鈉鈣鎂鋁這類活潑元素提純成為金屬。當然,電爐電解在這個時代還隻能是空想,沒有電什麽都白扯。


    但是至少,如果使用焦炭、使用風箱,就能大幅提高煉鐵的溫度,熔煉的生鐵鐵水就可以直接澆鑄成這樣那樣的鐵器。鐵器不一定需要它多鋒利,很多時候隻要其耐用就好。比如犁鏵、耬車,都隻需要鑄鐵件就夠用,完全沒必要捶打成熟鐵或者百煉鋼。


    寺工的土爐煉鐵,然後破碎土爐的方式得到的是海綿鐵。海綿鐵還要鍛打才能成器,產量極低、人工極多,所以鐵器成本極大。


    張誠並非是材料領域的專家,雖然在自己的工作中需要接觸各種各樣的材料,但是對這些材料具體冶煉的技術卻隻知道個大概。對冶煉設備所知極為有限。但是知道原理,最起碼可以對眼前的冶煉方式做出一些修正和改進。略一思考,就已經設想出一種土高爐的冶煉流程。高爐可以更高、尺寸更大,一次性出爐的鋼鐵就可以達到數百斤。使用焦炭和風箱等技術,就可以讓礦石融化,得到流動的鐵水,鐵水直接可以用於澆鑄各種鐵質器具。失蠟法翻砂模具,生產的各種鐵器就可以滿足一般農業生產。當然,這種鑄鐵是生鐵,雖然堅硬、耐磨損,但是脆性大,容易斷裂,並不適合做軍器,如果要製作軍器,就還需要進一步除碳,提高其韌性……


    這樣想著,卻已經來到了銅坊。


    銅坊的爐具並沒有鐵坊那麽多,但是尺寸顯然更大,巨大的熔爐裏,翻滾著通紅的金屬汁液。空氣也都扭曲起來。工匠們將通紅的銅汁窯起,倒入一旁的模具中,然後把陶土的模具用長杆推到下一個環節。這樣周而複始。


    張蒼帶著眾人到生產線最末尾的位置,叫人打開陶範,裏麵赫然是一排排箭簇。摸了摸陶範已經冷卻。張蒼摸出一支箭簇遞給扶蘇——“這就是我大秦無敵於天下的秘密所在。我們的箭矢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因此在軍陣之中,無人能抵禦大秦的軍隊。”


    張誠環視這裏,在這裏,箭簇、戈頭、矛尖、銅劍都被堆放在柳條編結的筐中,一筐一筐,碼放整齊。這些鑄造的兵器,稍加打磨,就可以裝在木杆上,成為殺人利器。每一天這裏能生產多少兵器?這些兵器能裝備多少軍隊,這些軍隊又能征伐多少土地?張蒼說,這是大秦無敵天下的秘密所在,這話沒錯。戰爭,攻城掠地的是軍隊、斬將奪旗的是士兵,但是維持這支軍隊強大的,其實是位於鹹陽的這些工坊。製造業才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核心。無論是在後世,還是在此刻,這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隻是可惜,這些技術都被用來製作成兵器殺人了,而不是用於活人。”路過的一個工匠打扮的人說。


    扶蘇麵色變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指神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指神蓋並收藏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