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從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要被幾十斤黃銅給難到。要知道,以前他每年參與的研發費都是數以億計的。


    四歲的張誠看著眼前的稅吏氣勢洶洶的宣布張家今年必須按照規定繳納糧稅和芻稿,母親在稅吏的氣勢之下一臉窘迫,滿臉通紅,幾乎要流下淚水的樣子,這個表情給張誠帶來了最大的刺激。


    官職叫做嗇夫的稅吏,漸漸靠近張誠的母親,口水都快要噴到這個年輕的寡婦的臉上。


    這是張誠來到大秦的第三個年頭。在過去兩年,張家交稅也挺艱難的,但是今年覺得尤其艱難,今年的天氣比前兩年更冷了一些,莊稼長得不好。另外,今年高奴縣這裏換了一個新嗇夫。這個人下到村裏來就大唿小喝,尤其是看到人家家裏女眷有點姿色,就邁不動腳步。是個人都知道他心裏打著什麽主意。


    嗇夫到了張誠家的地塊,看到田畝旁邊年輕的張王氏和四歲的幼童張誠,這張臉就變得格外淫邪。


    “張寡婦,不是我說你,你們張村的男人種田就不行,你一個娘們兒就更不行,看這一頃半的土地讓你弄的,苗又稀、地又荒,你這樣子,秋上可是沒法交齊糧稅的。別說3000斤的糧稅交不起,那7石半的芻稿你都交不起。這侍弄莊稼就和侍弄娘們兒一樣,得有個精壯的爺們兒。這麽大的田畝,怕是一兩個精壯的爺們兒都不夠,我看你還是要早點想想辦法。這大秦的法律一個頭發絲兒都不會差,等到了秋上,我再來的時候,你要是交不齊糧稅和芻稿,這王法可是無情!交不起糧稅芻稿,到時候拿銅錢來折算也行,那你可得早做打算,家裏有啥值錢的東西早點拿去賣一賣,要是沒有值錢的東西,賣點別的……有難處跟本嗇夫商量,也不是不可以幫襯你一二……”


    嗇夫是專管農業生產和農稅的最底層的小吏,雖然在整個大秦的官吏體係裏是最微末的職位,但是到了鄉村,確是個大人物,很可以橫行鄉裏了。嗇夫春上到各地視察田畝耕作的情況,看到張家的田地苗木稀疏,就預測到了秋上收成會很有限,一方麵對張氏一頓訓斥,一方麵拿秋上的糧稅來威脅這個寡婦。


    張王氏的臉囧的滴出血來一樣通紅。口裏隻低低的說著“嗇夫大人,民婦一定努力耕作,到了秋上,一定能湊齊糧稅和芻稿的。”


    芻稿是莊稼的草杆。按例,一頃地要繳納5石草杆,這些草杆用處可多了,做燃料、給軍士做鋪蓋、喂牲口。大秦的軍隊橫行天下,離不開糧食,也離不開這些草杆。張家這一頃半土地,繳納7石半芻稿,就是750斤草杆,草杆極輕,750斤草杆也是老大一堆。


    糧食產量不足,稅金是可以用銅錢折算的。1石穀子折算45個錢。3000斤穀子、7石半的草杆,折算銅錢要1000多個,大秦的銅錢是所謂半兩錢,1斤16兩,恰是32個銅錢。折算下來也就是四十斤上下的黃銅。穿越前的張誠一年過手的課題費用都有幾個億。沒想到穿越到古代,不但沒有生在貴族之家,還攤上這樣的事兒,被幾十斤黃銅差點要逼死母子倆。


    看眼下這荒疏的土地,張家今年是很難完成糧稅和芻稿的,正如嗇夫所說,秦法嚴苛無情,交不起糧稅,自己和母親難免要被懲罰做勞役或者被罰沒家產。隻是,自己的家也沒什麽可以罰沒的……而勞役,年輕的寡婦和一個四歲的幼童,任何勞役的結果都是送掉性命。


    張誠憤憤然看著眼前這個一臉淫笑的嗇夫,他想咬他、踢他,卻不敢動手,小臉兒憋的通紅。


    嗇夫這段露骨的話,路過的村長張魁聽不下去了。


    “嗇夫大人,張家是公士之家,張王氏雖然是寡婦,但是是正經的爵寡。和張王氏說話,不得造次。”瘸了一條腿的老魁叔站在寡婦身前,擋住嗇夫那張垂涎欲滴的醜臉。


    “公士又怎麽樣?秦法嚴峻,就是徹侯也要按照田土冊交稅!”嗇夫梗著脖子說。


    “這不是還沒到秋收,等到了秋收,張家自然會一顆不少交上糧稅。”村長淡定的說。


    眼看村民們漸漸聚攏過來,嗇夫也不敢做的太過火和露骨,恨恨的說:“這次我是下來查考,等到了秋上,你們最好能一顆不少的交齊田稅。不然……秦法可是無情!”


    看著嗇夫離開的背影,老魁叔淡淡的說:“張黑家的,也不要太發愁,真到了秋上,田產不足的時候,大家幫你再湊湊。你家就是沒有男丁勞力,侍弄這一頃地也是難為了你。來年讓村裏的後生們多幫襯一下,總能有辦法。我家裏的男丁還多些,讓他們也經常來幫你一下。等以後誠哥兒長大了,日子就好過了……”


    “謝謝村長。”張王氏深深的彎下腰去,臉藏在陰影裏,羞憤之情難以掩飾。


    小張誠緊緊的抱住母親的腿,眼角淚涔涔的。


    看著這對母子,村長也是無奈,搖搖頭,


    “都是軍中的袍澤,照顧一下是應當的,不能讓大秦忠勇的戰士遺族沒了下場!”老魁叔沒迴頭,一瘸一拐的走遠了。村長老魁也曾經當過兵,在戰場上斷了腿,才退役迴到家鄉,又當上了村長。老魁叔的爵位是上造,有田2頃。但是張魁兒子多,家裏勞力多,自己雖然瘸了腿,這兩頃地管理起來卻沒問題。


    張誠家裏缺少的不是土地,而是勞力。張誠的死去的父親是大秦的公士,公士雖然是最低級的爵位,但是仍然有朝廷頒發的一頃爵畝,一頃就是100畝,這可是功勳之人的田畝,一點都不會少。加上之前張家田畝,兩口人坐擁150畝的土地,不管種點啥,按理說生活都是可以過得寬寬綽綽。但是奈何大秦國的農業技術落後,高奴縣這裏的農耕技術更落後,這耕熟的土地,一畝地才能收成百多斤穀子。這個收成,交了稅就不剩什麽了。


    其實大秦的稅也不能算重。當下的糧稅是十稅一,雖然比不上上古時代三十稅一,但是在戰國之中,也算是好的。可問題是這個十稅一並不是按照你田畝實際收成來計算的,在官家的田畝冊子裏,按照田地的等級,規定了一畝地能夠出產多少,張村的地,平均按照一畝地出產200斤列等,十稅一,每畝就要交20斤的糧稅。但是實際上各家各戶實際產出也隻有百多斤一畝,按照這個交稅方法,實際稅負就相當於五稅一。而張寡婦家的這塊地,由於勞力不足、耕作無力,產量在全村都是排在末尾的。這樣到了秋上,交了糧稅和芻稿,張家要麽就得糧食不夠吃,要麽就是燒柴不夠用,冬天就很難過得去了。


    當然,糧稅還可以用銅錢來折算,可是張家家徒四壁,和每個村民家一樣清寒,值得去賣的東西並不多。這日子可怎麽辦呢?


    穿越到古代,知道會過得艱難,沒想到會過得這麽艱難。四歲的張誠想著。


    -分割線-


    寫這段話的時候,這本書已經連載過100章,發文超過25萬字了。


    補一些基礎常識和設定,不想看的以下可以不看,對第一章涉及到的數據有疑問的,參考一下,反正番茄是免費平台,以下字數也不算錢:


    秦代主要實行國家授田製度。標準是一個成年男子授田100畝。標準歸標準,能不能落實,也要看各郡的情況。


    但是由於度量衡的差異,秦代的一畝大概相當於如今的0.46畝。所以百畝授田也就相當於如今的46畝。很多讀者討論說作者不懂農民,哪來的一百畝土地。那是讀者不太了解秦代,畢竟時間過去兩千年了,好多事兒你都沒印象了,問你家大人也許有了解的。


    秦代人均耕地麵積如此高的最主要原因是那會兒人口少。秦代人口一般認為是3000-4000萬,今天的人口14億,是秦代的46倍多一點。我們今天人均耕地是1.36畝,那換算到3000萬人口,可不就不老少了唄!注意,我們現在講的是人均耕地,男女老少都算的,秦朝隻算男丁。所以土地其實很寬裕。


    土地多,你要是按照現代的要求耕種,卻是也種不過來。當時的農業非常粗糙。生產力低下,畝產非常低,一畝地(現代標準畝)產糧食大概是80多公斤,換算秦畝更低。


    再說一嘴,涉及到度量衡:秦代一斤合現代的256.3克,所以這麽算去,張村一畝地(秦畝)畝產按照200斤(秦斤)就說得過去。


    然後說一下稅收,秦代稅率各地不一,睡虎地秦簡分析計算,認為當地大概在十二稅一的水平,也就是8.5%左右,小說取的是十稅一,也就是10%的實物稅。但是收稅不是按照實際畝產計量然後拿走多少比例的,而是根據地塊質量,政府給你個參考產量,按照這個參考來收稅。所以稅賦比例是理想化的,扣除天災人禍種植技術的影響,在本書裏稅率可以達到五稅一,也就是20%。


    以上就是計算張寡婦家稅率的標準。有人說張家啥技術,畝產200斤,交稅3000斤,這太離譜了。還是迴過頭來看張家有多少土地,張家是150畝土地,按照畝產200斤的標準收稅,所以是按照總產量斤來收稅的。但是我們說過,這是理想畝產。張家實際的畝產可能隻有不足斤(秦斤),孤兒寡母耕作不易,甚至連這個數都沒有,但是3000斤的稅是不能少的。


    秦代雖然土地多,但是人均口糧並不多,有研究認為,秦代人均日口糧在1.18千克。隻能說夠吃。不過比大明的人均日口糧0.3千克還是要好得多。


    至於一個男丁100畝土地你們覺得根本照顧不過來,這個我在第七章,記述了秦代上郡張村這個偏僻地方是怎麽種地的,可以解答你的疑問。


    一般男丁100畝土地,張誠他爹是公士,國家發田一頃半,也就是150畝。強調一下,中國一頃地是100畝,別拿一公頃15畝的方法來計算,大秦沒有公頃。


    有人問,這麽多地母子倆種不完,為啥不雇人來幫忙。


    呃,那是因為別人家每個男丁也有100畝土地,一樣種不完。


    以上數據是基本曆史常識,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記得,給大家重複一下。


    -分割線-


    再見到杠精。總有人拿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來對比小說。吹噓秦朝農業有什麽什麽高科技,鐵器如何,農業政策如何。


    再強調一遍,博物館是博物館,實際情況比博物館要複雜得多。


    中國1958年就有電視機了,等於你家1958年就有電視機嗎?


    農業也是如此。秦代有鐵犁這事兒我從來沒有否認過,事實上在40多章的時候,我還要帶著張誠去鹹陽的治粟內史去尋找先進農具。


    但是鹹陽有的東西,不等於上郡也有。就算是上郡陽周有的東西,也不等於張村就有。高奴縣是個靠近邊疆的地方,農業就是比關中落後。這是顯而易見的。


    北大荒九三農場都使用聯合收割機收割,不等於貴州鄉村也使用聯合收割機收割。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根據《陝北榆林地區古遺址略考》,榆林地區(張村所在區域),1958年以來考古涉及到的超過1500個遺址,並沒有鐵製農具的發掘報告。甚至到西夏時代的遺址,都還發現了石斧。


    說明這裏就不是農業發達地區。因為農業不發達,所以到秦漢時代,上郡人口也隻有不到10萬戶,47-60萬人水平。生產力就不支持那麽多人口。上郡的情況和後麵提到的泗水郡的情況當然不一樣。


    還有人跟我討論牛郎織女傳說的。認為這個傳說比小說時代要晚。一並在這裏說明一下:


    雲夢秦簡一五五簡:“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


    這是有實物可考的牛郎織女夫妻關係的證據,我當然認為這樣的物證,還要在民間傳說之後。


    所以本書對張村的農業環境和牛女傳說的使用,都不是曆史資料問題。


    環境的設定,本身就是確定張村比鹹陽要落後一些。至於落後多少,那自然可以見仁見智。可以討論,但是不要沒完沒了杠精。


    如果發現本書設定和你所知道的曆史課本不一樣,建議迴去重新讀一下曆史課本,秦代“有”鐵器、牛耕,從來不等於秦代“普及”鐵器牛耕。這是個基本邏輯問題。


    秦代當然有很多了不起的東西,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在曆史書裏的秦的科技,不等於秦人生活的科技。就好像我們這個時代有比特幣,但是你我都沒有比特幣一樣。你有比特幣?那當我沒說。


    ------------------------------------------------------------------------------------------------


    我不喜歡在小說裏做大量文獻引用,以顯示我每一筆都有依據,或則顯示我的曆史考古知識有多牛叉。顯擺這個沒意義。我是寫故事的,隻在故事範圍內表達。雖然後麵還有很多內容涉及到曆史,雖然我確實參考了很多文獻和考古發掘,但是沒必要在篇末顯擺這個,影響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指神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指神蓋並收藏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