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鹹陽到處都是亂糟糟的時候,第二期寺工子弟上郡考察團出發了。


    為安全和便於管理考慮,張誠要求本次的考察團成員為12-16歲年齡,男女不限。這個時代人相信多子多福,所以即便是卡了這個年齡,仍然有幾百人參加到這個考察團。這麽多人集體出城,就太紮眼了。最終內部討論的辦法是,把這些孩子編入不同的商隊,這個時代隻有商賈能夠自由出行穿行於郡縣之間。


    靠許記一家商隊是不可能的,許記也沒辦法把幾百個人順順利利送出城。好在鹹陽是天下皇都,商行甚多,而和寺工打交道的商行更是比比皆是。鹹陽的大商行,要麽是寺工的供應商,要麽是寺工的經銷商,千絲萬縷的關係。寺工這麵骨幹集體找到商行,讓幫忙送點孩子去上郡,那還有什麽可說的,雖然張村主要來往的商隊是許記這一家,但是上郡靠近匈奴,馬羊貿易一直都很發達,還是有好多商行走這條線的。幾十家商隊登記出城,這些孩子也就跟著浩浩蕩蕩踏上了蒙恬修築的直道、


    根據張村那麵來信的要求,一時不能提供充足的房舍,這些遊學生就得臨時搭帳篷住一下,中學校長大儒公孫尼子保證說,到達張村一個月以後,這些孩子都能有宿舍可住。在此之前,孩子們要露天上課以及參加實踐課程。


    這個說法寺工的家長們倒也都能接受。每個商隊也因此攜帶了些製作帳篷的桐油布。油布已經按照學校方麵要求的尺寸和形狀進行了裁剪和縫紉。學校方麵說的很明白,支帳篷的木杆村裏就能提供,布匹之類還得從鹹陽攜帶一些,張村發展到現在,在紡織業方麵卻始終沒有大的進展。實在是忙不過來。技能點都堆到重工業基礎方麵去了。


    這一批次的學生,成為張村校區曆史上起步最困難、最狼狽的一批學生,在後來的校史中,把他們寫作是篳路藍縷的一代前輩,雖然在當時,這些孩子也不覺得特別辛苦。


    經曆了上千裏的徒步跋涉,這些孩子一路風塵,進入張村的時候,各個看上去像是要飯小孩一樣。讓等候在張村的趙杏兒看得心疼不已。蒙恬帶著一眾中小學生幫助迎新,給所有孩子編隊分組。在規劃好的校園區廣場一角,地上已經堆好了杆棒,旁邊還擺放著很多木桶木盆。蒙恬和學生們引著這些遊學生分小隊站在廣場上。蒙恬和老生們現場示範杆棒油布製作帳篷的方式,然後就是分小隊各自在規定區域內搭建帳篷,一時間廣場上煙塵四起。


    木盆裏有清水,孩子們分男女用幕布隔離,用木盆裏的水清洗身體,換洗的衣服全部脫掉扔進竹籃裏,學校校工把這些衣服用獨輪車運到鐵坊那麵,用高溫蒸汽消殺、以後再還給孩子們。每個孩子最後分到了一塊毛巾、一把木梳、一套新衣服——學校這麵稱之為校服。


    因為張村在印染紡織這方麵一直都不夠發達,這些衣服是從商行買來的白麻布,臨時印染裁剪和縫紉的。在製作服裝方麵,趙芃積極參與,並且跟有經驗的學長一起學習如何標準化打樣、流水線縫紉。


    趙芃特地把自己掌握的扣子技術貢獻出來,在木工坊加工了大量打孔小竹片製作成一個個黃澄澄的圓紐扣。在服裝樣式上,趙芃發揮了自己的天才,設計出一種對襟紐扣的衫子。這種衫子沒領子,因為是對襟紐扣,就特別節省布料,下裝也是同樣的思路,設計了兩條腿的,理由同樣是節省布料,又能遮羞,褲腰後方設計了一個腰帶環,可以穿一條腰帶過去,用腰帶束住褲子就不會掉下來。


    整套衣服是用靛藍染成。就是荀子說的那個青出於藍的靛藍。這種植物性染料固著性並不好,穿著容易掉色,洗一洗也會褪色,但是沒辦法,其它染料都太貴,張村也沒有太多色彩的染料,隻能先做將就。這種暗藍色的服裝稱為張村中小學第一款校服,穿上去看起來非常古怪,但是幾百個孩子都穿上同一款校服,看起來就格外整齊和利索。


    “這套衣服的好處還有,就是不會束手束腳,活動更方便了。”趙芃站在趙杏兒身邊,一邊看孩子們換上衣服走進操場,一邊說。


    “嗯,倒也是,腿兒是腿兒袖兒是袖兒的。”趙杏兒抱著肚子微笑。剛剛洗過的少年們,小臉兒紅撲撲的,配上這新衣服,別說,還怪好看的。


    鞋子是張家款的麻鞋。張黑家的已經很多年不用再做麻鞋賣錢了。但是聽說有幾百個孩子要上村上來學習生活,還是帶著一眾婦人抓緊做了幾百雙麻鞋。這款麻鞋保留了張黑家的一貫的做工和風格,紅紅綠綠的,煞是漂亮。配上這暗藍色的衣服,也挺活潑的。


    “有點兒窮搜的?”趙杏兒歪著頭對趙芃說。


    “單個兒看是有點,但是都站到一塊兒,我覺得還好吧?挺精神的,是吧杏兒師姐?”


    孩子們收拾停當,這會兒就有力工搬運了好多矮竹榻過來。這是一種腿兒很短的竹榻,用竹竿做了腿兒和框架,用竹條編製,上麵再鋪上竹席就可以做臥具。秦人是習慣席地而臥的,最多身下鋪個竹席。張村的人卻早習慣了睡土炕。誰家都不在地上睡了。這個矮榻,也是學生們集思廣益的方案。臨時用一個矮榻,可以防潮防涼,還能防止蛇蟲。竹編工藝很多村民都會,車輛廠還用竹編做了車子的包裝箱。材料豐富、技術簡單,所以竹榻就成為過渡時期的臥具了。


    高高的一摞一摞竹榻,孩子們看得新奇又迷惘。直到蒙恬發話,要每個人領一隻竹榻迴自己的帳篷。竹榻很輕,小孩子都能扛著走,這些半大孩子自是沒問題。有床有帳篷,臨時生活的問題就解決了。學校給每個孩子發了幾隻陶碗、一截做杯子的竹筒和竹箸,吃飯的事兒也解決了。


    其實學校新校區到現在為止,除了圈出地來,就是建了兩個公共廁所,男女分開,糞坑是傾斜的,引到了校外,最終這些糞便還要堆肥用於耕作,在大秦,啥都不會被浪費。


    吃喝拉撒住都解決,接下來就是大家共同建設校園了。梁二和林小妹拿出自己準備好的校區規劃圖和設計圖紙,向新生老生講解校園設計方案。然後介紹校園建設的主要工作節點,大家要從平整土地、燒磚、蓋屋開始。鑒於張村沒有閑人,所以這個校區除了借用各個工坊的力量以外,就要全校師生一起用雙手來建設了。


    新生們有點傻眼,不是要到張村來學習各種技術嗎?怎麽還要自己蓋房子?但是已經到了這裏,隻好一切都聽學校方麵安排。


    經常在木工坊參與項目的師兄們設計了一種製磚機。用模具和杠杆原理壓製磚塊,一個人一天能製磚上千塊,即便小孩也可以輕易操作。挖土和泥由張村附近的力工來幫忙,製造磚坯、晾曬磚坯和燒製,就全是這些孩子的事兒了。接下來幾天,滿院子的孩子們個個跟泥猴一樣。


    髒是髒了點,但是清水洗一下就又都變成了漂亮寶寶,累是累了點,但是學校的夥食可是很硬,粟米飯管夠,每天能吃到1個煮蛋,菜蔬不限量,偶爾菜蔬裏還有些肉,幾天下來,孩子們雖然辛苦,但是卻沒有變瘦——當然也沒變胖,隻是個個都結實了不少。


    曬幹的磚坯裝上獨輪車,兩個孩子一組,推到磚窯那麵去燒製。在磚窯裏,磚塊按照一定規則碼放,推車碼磚這些活計也全都是新生老生們自己做。公孫尼子和扶蘇看著不忍,說“孩子幹這些活兒是不是太過了一些?”


    趙杏兒淡淡笑:“修直道的時候我們也都是這麽過來的。”這話就沒的說了。燒磚的時候,孩子們雖然不能動手,卻要跟工匠一起參觀全部流程、掌握燒磚如何控製火候。一周以後,第一批磚塊就已經碼放在校園廣場上。


    地基已經由力工們挖好。孩子們按照設計圖紙,吊線、砌磚、支架、起拱。這個過程中老生們就教授重錘的使用方法、識圖和放線的方法、拱的特點和原理、腳手架的捆紮方法等等。每個人都帶一個柳編的安全帽,藍衣服小黃帽的身影在整個教學區活動,煞是壯觀。小孩子們總是愛玩的,建造房子也權當是大型的積木遊戲,倒是不覺得辛苦和枯燥,蒙恬更是提出了工程競賽的方案,施工現場進度就更有提高。


    這一排校舍說難就也沒那麽難。都是平房。隻要人手夠、節奏合理,這一排小宿舍也就花了十天左右就完工。暖氣是郭俊師兄在鐵坊定製的,門窗是木工坊定製好了送過來的。熬煮了麵粉糊,在窗欞上貼了堅韌的刷了桐油的毛邊紙,遮風擋雨還透光,雖然不能比兩千年後的玻璃窗,但是這屋子采光情況可是比大秦這個時代很多宮室都要好得多了。在這個時代,能勝過張村紙窗的采光,就隻有宮室裏使用的雲母窗和南方富豪之家使用的蚌殼明瓦窗了。


    宿舍寬3米,進深5米,四壁紅磚,屋頂起拱,地麵也鋪滿了磚塊。四個人一間,每人分配了一張矮竹床。配四張高足小木桌和四把椅子。四個木箱作為新生個人用品收納。如果張誠看到這個宿舍,會覺得過於簡陋。但是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已經足夠好了。公孫尼子說自己在稷下學宮都沒住過這麽好的房子。


    畢竟是磚房。


    雖然這些宿舍主體就是新生老生一起動手蓋起來的,但是看到最後裝好門窗桌椅的宿舍,仍然欣喜的幾乎喘不過氣來。


    比這個時代常見的盤條泥住宅、土坯住宅甚至夯土住宅好太多了!


    盤條泥是最簡單的一種建屋子的方法,用軟泥搓成條,繞圈盤曲堆疊,建成卵球狀小屋,挖出門洞,差不多可以供一人曲臥。鹹陽很多官員之家,給仆役奴婢住的就是這種房子。這種房子與其說是屋子,不如說是窩,是鳥巢,不過想想最早幫助人類發明屋子的那位被稱為有巢氏,就也說得過去了。


    土坯房在關中,從鹹陽到上郡這麵都很流行。土坯房建造容易、成本低廉,有門窗可以遮蔽風雨。但還是需要梁柱,一家人建房,都需要鄰裏相助。


    夯土房就高級了,必須用板築、大量工匠夯土,建成後牆麵平整、堅固耐用,冬暖夏涼。皇宮都是夯土房。但是普通平民哪能住得起呢?


    這磚房!


    看著就結實。而且這麽寬敞高大。拱券真是一種好技術啊!宿舍跨度小隻不過是因為宿舍不需要那麽寬,如果砌塊尺寸夠大,想必多寬多高的拱券都可以立得起來吧?在建築工匠出身的子弟之中,對這個拱券評價尤其高。認為拱券無論是做屋頂還是砌門窗,或者是做架空迴廊的支撐結構——甚至用來造橋都有可能。拱券這種壓力越大越結實的特點太奇妙了!


    新床、新桌椅、新箱子,散發著好聞的木頭的香氣。


    關上門,屋子裏也不會黑黢黢的。房間一側有漂亮的拱窗。蒙著窗戶紙,靠近窗戶的地方擺著書桌,甚至能在這裏讀書寫字!


    宿舍已經如此了,教室就更漂亮。


    5米開間的教室,兩側開窗教室內部的牆上塗抹了白灰……鐵作坊那麵特地停工幾天,用高爐為學校這麵煆燒了一大批石灰石,煆燒的石灰石形成白色粉末。梁二和林小妹指導同學們用軟泥塗抹教室內壁。抹平到不見磚,泥巴幹後又刷上了這種白色的石灰漿,整個教室內部白得耀眼。


    “白色反光,這樣能讓教室內部的亮度高一點,坐在後麵的同學就能看清黑板上的字了。”梁二介紹給公孫尼子,校長連連點頭。


    “如果黃昏後還要上課,可以使用那種電石燈,照明效果也還好,就是氣味不咋地。”梁二補充道。


    “很好了,很好了。”公孫尼子滿意的說。


    宿舍房25間一排,這一批建了4排,剛剛可以容納400名新生。宿舍和教室都是聯排拱形窯洞式建築,屋頂猶如波浪一樣連綿不絕。公孫尼子覺得很好看。就算是拿鹹陽的阿房宮來比,公孫尼子也認為還是我們學校更好看。


    “有點過於好了,古人說生憂患死於安樂,又說天將降大任也必先苦其心誌……”蒙恬敲著手裏的短棒,不滿的嘟囔。


    “我家夫君堅持認為孩子要先保證身體好,至於成績好不好、有沒有大誌向都不重要,無論這孩子以後是有出息的還是沒出息的。最重要的是孩子得是個活孩子。”趙杏兒抿嘴微笑。


    “你家張誠一天就是歪理邪說!”蒙恬怒道。


    “古人說苦其心誌,是說有誌向的人在艱苦環境下不墮誌向,必有一番成就,卻不是說要虐待孩子,非得吃苦不可。”公孫尼子說。大儒自然有解經的權力,這個結論一出,誰也沒話。扶蘇也點頭稱是。


    趙芃遠遠地看著教務處四巨頭,看那位年輕的先生仿佛和大皇兄扶蘇有幾分相似,搖搖腦袋——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大皇兄早被胡亥他們害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指神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指神蓋並收藏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