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此事萬無一失,望枯特意劃傷了腕心,以作陪襯。
適時,一道白光拔地而起。
望枯眯著眼細看,那是一個模糊了五官的魂魄,身骨頎長,盤桓於風浮濯的上方。
淨骨因人而淨,才隻呈乳白色,且不泛幽藍。
“風浮濯”混混沌沌,踽踽前行,若非嗅到望枯的血氣,才“迷途折返”,否則早已飄蕩去了外頭。
但他卻停在望枯身前。
靜得似一匹揚帆的畫布。
——莫非,是風浮濯到死都記得一個情字?
望枯隻好下令:“過來。”
“風浮濯”還是遲疑。
時不待我,她隻好伸出手去,學著他的強調:“聽話。”
如此,望枯有求,風浮濯必應。
無論是死是活。
他伸出手,一實一虛交疊,虛的墜入鮮血圍鑄的圈套裏。
但望枯來不及欣愉。
隻因,當風浮濯的魂靈入體時,“功力”已然勝卻過往無數個魂靈。
淩寒的荊棘如同鐵鍬,撬開骨頭,再依附皮囊,將大雪放了進,匯通五髒六腑。
望枯原先不怕冷的。
卻因風浮濯,嚐到了凍到發抖的滋味。
稍一緩和,望枯就來到了風浮濯的識海。
不出所料,此地皚皚一片。
望枯走了兩步,仍是兩處茫茫。
誠如風浮濯所說,他有太多過往是空白一片。
但並非一無所獲。
歸入佛門的滴滴點點,也都規規矩矩藏在雪花裏。
望枯雙手攏來,便是幾百個流年。
第一幕,是他跪倒佛像之前。青光化他羽翼,誰人在他眉心一點,封存桀驁,贈予悲憫。
“歸我佛門,安樂無極;托命天下,普度蒼生。”
宣詞一過,便由弋禎法師站出,他尚是不惑之年的相貌,意氣風發:“厭倦此生,舉目四空。但我既然救了你一命,就願你往後,惜命、知命,先顧己,而後言他。因此,我賜你佛號倦空,望你日後好好珍惜。”
“是。”
第二幕,是他置身厚重濃霧之間。
弋禎法師搖指一方:“此地為空桑山,此番頹靡的模樣,是在等一人解救。”
風浮濯一口迴絕,弋禎法師卻執拗:“你都不試,怎知不行?”
因是旁觀,才知風浮濯的步履有多謙卑。
進一步,要用退三步來償還。
可這青山偏要散盡飛煙,為他俯首。
風浮濯坐此地一天一夜,才肯接納了整座仙山。
且做到盡善盡美,為漫山鋪滿“蔥綠”之色。
眼前一轉,第三幕,是他獨坐空桑山修煉,聽風浩蕩。
第四幕,是他與弋禎法師第一迴下棋,卻因敬重師長,而總要退讓。
……
風浮濯的日子並無太多殊異。
第五幕、第六幕、第七幕都是些風浮濯躬耕農畝,閉眼打坐,受弋禎法師教誨的光景,少有可看之處。
直到第十幕,豐南王朝已到強弩之末,人間即將易主,他隨著弋禎法師下山慰魂。
六州頹然,流寇、外敵不顧民眾死活,開了大壩漫了一座彈丸大的城,死的死,傷的傷,叫苦連天。奈何,那年出了個臭名昭著的昏君,無心整治已逝之人、毀壞的大壩。如此風雨飄搖,卻在宮中夜夜笙歌。
此時,一個旁係世家子弟,禹廣,挺身而出。因暗養精兵多年,自小跟在軍隊裏學習兵法,與忠貞良士打好關係,再勾結武將推翻此前帝政。治水濟人,籠絡民心,一舉稱帝。
至此,國名也改為“大禹王朝”,並沿用至今。
風浮濯在六州上下幫扶,積攢功德無數,已有名冠天下之勢。
自此,風浮濯下山的次數已不勝枚舉。
幸而,禹氏的統治極為森嚴,所做皆為利事——滅流寇,剿奸佞,興理學。無論民間還是皇朝,國運都到了鼎盛之時。
但風浮濯有一處放心不下。
祉州。
正因在六州邊境,滅了一個蠻夷蘭氏,也常有其他氏族暗流湧動。
祉州多災多難,要麽常有殺人放火之事,要麽被奪了糧倉,鬧起饑荒。
風浮濯也正在此時,割血喂養整座祉州百姓,致使筋脈壞死,險些葬送了性命。
百姓們感激涕零,為報答這樣一個憂國憂民的“太子殿下”,大興廟宇,還依照“倦空君”的名頭,鑄造一個“香火聖地”,外來朝聖者數不勝數,財源廣進。
隨即,他們覓得良機,將此個經曆,用傳記、戲曲、畫卷的法子告知天下人,再斂了一把錢財。
隻是可惜,區區五十年後,這佛像便易了主,至於是誰,也早已被人忘了姓名。望枯親眼所見的道思廟,隻是所剩無幾的一個——不過,這都為後話了。
但風浮濯因禍得福,得了舍竹帝君親授的三根結靡琴弦。
自此,他雖還會幫扶,但再不會貿然行事,性子也逐日變得內斂。
牽掛於心的事更是寥寥無幾。
硬要說有意思的,當屬門前忽而冒出的野蕨菜,風浮濯擇來吃,應是頗有喜歡,便不由多食了一碗米飯。
——倒也有“人情味”的時候。
望枯不再細究他的瑣事,隻是一心去找尋七魂六魄的蛛絲馬跡。而這一迴,黯淡無光的世道裏,忽而亮堂太多。
望枯再一迴首,這些承載著過往的碎片,竟各個顯現出自己的麵龐。
第一眼,是風浮濯居高台,趁著月色朦朧與桑落痛罵時,遠遠瞥了一眼那跌坐在地的人。
還有一記心聲——
“怎會有妖怪?”
第二眼尚未相隔太久,風浮濯再次見得“她”。非但有了交談,還幫“她”撿拾了銀子。
——“衣裳幹淨,人也幹淨。”
——“可惜被人盯上了。”
——“適才就該製止或扛下這一劍,罪過。”
第三眼,在那萬鬼升天之時,他們驚懼的叫囂聲中,風浮濯從明月下動容。
又與“她”相會。
隻是這一迴,卻更是可憐。
衣不蔽體,受盡髒水,被“同門”棄置,卻還要自毀筋脈,轉手贈與他這無關緊要之人。
除開空桑山與結靡琴弦,這是風浮濯收到的、唯一的、無須自己掏心掏肺就能得來的“禮”。
即便來得稀奇古怪。
風浮濯不可收。
還好似,“她”那與生俱來的“煞氣”,毀了自己一根結靡琴弦。
但風浮濯不怪“她”。
不知者無罪。
——“她這薄命被人覬覦,卻始終笑臉迎人。”
欽佩。
——“可惜了,我身無長物,難以迴報,隻有一條命還算值錢。”
——“她若看得起,便拿去罷。”
不過。
——“望枯之名,倒是會取。”
第四眼,他到了道思廟自懲,卻見一牆之隔外的人,兩手被鐵鏈鎖緊,也難藏清輝。
風浮濯隻是長歎一聲。
——“她不注名節無妨……但萬萬不該對我沒這戒心。”
——“她近我身,是髒了她。”
第五眼,是“她”在前走,轉眼又在墨色下晃蕩;第六眼,是“她”斜來的影子,因風而搖曳似春枝,不勝一握。
第七眼,闊別已久,“她”泛在倒山上的水泊之麵。
——“身上就是浸滿了水,也果真不是尋常女子該有的重量。”
去她故裏,見枝幹太細,才稍得幾分眉目。
但仍留幾分不解。
——“巫山土質肥沃,應當不至如此瘦弱……莫非是,嘴挑,吃得少?”
第八眼,風浮濯在籠殘浮屠裏走出,“她”卻渾身濕透地睡在磐石上,困在夢裏。
風浮濯明知此咒難破,卻也以身犯險。
他認得出,這是磐州街景。
也聽得到那一雙父母官所說的名諱。
憑私心,他應當看完。
但誰說私心隻有一個。
見得太多,才不舍“她”被如此玷汙。
臨走前,“她”還贈了自己一把青絲。
——“又一禮。”
——“不過,她膽子真大。”
第九眼,“她”在天道之下,任紅衣灼灼。
風浮濯偏生見不得這些,就此衝了過去。
即便“眼”已不是“眼”。
但風浮濯看得到,那跳躍在眼前的“第一絕色”。
甚至說,絕色也為“褻瀆”之言。
萬般過心,不比“她”的一瞬顰笑。
風浮濯卻沒有護好“她”,還任由“她”跟著自己,墜落那一張“饕餮”大嘴裏。
那一劣跡斑斑的過去,也被“她”看了進去。
“她”好似什麽都懂,卻什麽都不過問。
隻是化作那束抬頭可見的天光,拉走風浮濯。
哪怕。
這場夢的一景一物,他曾想方設法地去忽略。卻事與願違,還記了它整整四百年。
又因“她”的闖入而更為難忘。
世人皆知,感激之情,就是與心悅無關。
但風浮濯得的太少,失的太多。
原以為是無欲。
竟養成了滿身貪欲。
——“錯了。”
——“我不該見她。”
但風浮濯不知悔改。
還栽了。
——“今日一別,不知日後又是多少日不見。”
第十眼,風浮濯早已猜到天道會尋上“她”身,但看著那一挺拔沙棠神樹,又知來得太遲。
寒落眉間,雨落片葉。
但也有何物,燙壞了風浮濯的心。
那沐浴更衣的熱氣越是迷惘,他就越是靈醒。
——“我好似破了情戒。”
但千不該萬不該。
又於來日道了求娶之言。
“她”也拒了。
風浮濯卻沒有半分悔過。
隻是。
——“若是能再早察覺,她可會少受些委屈了?”
答複難以知曉。
——“但還是不說好了。”
——“省得讓她為難。”
……
風浮濯的“心聲”不多,但也足夠望枯聽了。
而當這“十眼實事”忽地止步於此時,她也啞口無言了。
甚至哪一幕裏,望枯還用餘光瞥見那種在空桑山庭院的一枝黃薑花。
一枝獨秀,迄今為止也不知他是如何栽下的。
但可知——
倦空君坦蕩。
愛人也恢宏。
風浮濯原是看的比誰人都通透。
但偏要裝作糊塗,長醉不醒。
更何況,這場風雪沒有盡頭。
隻是一股大風訇然襲來時。
驚散了風浮濯眼裏的“她”。
還絆倒了望枯的身。
——定是外頭有人知道她在孤身犯險,特來夢境裏攪局了。
雖說,尚未知悉風浮濯昏睡的“空隙”,頗有遺憾。
但望枯更覺,見了他的一生,也不枉此行。
至少——
鏡子是鏡子,可窺之實甚少。
終究不知被他愛著的自己,有多好看。
適時,一道白光拔地而起。
望枯眯著眼細看,那是一個模糊了五官的魂魄,身骨頎長,盤桓於風浮濯的上方。
淨骨因人而淨,才隻呈乳白色,且不泛幽藍。
“風浮濯”混混沌沌,踽踽前行,若非嗅到望枯的血氣,才“迷途折返”,否則早已飄蕩去了外頭。
但他卻停在望枯身前。
靜得似一匹揚帆的畫布。
——莫非,是風浮濯到死都記得一個情字?
望枯隻好下令:“過來。”
“風浮濯”還是遲疑。
時不待我,她隻好伸出手去,學著他的強調:“聽話。”
如此,望枯有求,風浮濯必應。
無論是死是活。
他伸出手,一實一虛交疊,虛的墜入鮮血圍鑄的圈套裏。
但望枯來不及欣愉。
隻因,當風浮濯的魂靈入體時,“功力”已然勝卻過往無數個魂靈。
淩寒的荊棘如同鐵鍬,撬開骨頭,再依附皮囊,將大雪放了進,匯通五髒六腑。
望枯原先不怕冷的。
卻因風浮濯,嚐到了凍到發抖的滋味。
稍一緩和,望枯就來到了風浮濯的識海。
不出所料,此地皚皚一片。
望枯走了兩步,仍是兩處茫茫。
誠如風浮濯所說,他有太多過往是空白一片。
但並非一無所獲。
歸入佛門的滴滴點點,也都規規矩矩藏在雪花裏。
望枯雙手攏來,便是幾百個流年。
第一幕,是他跪倒佛像之前。青光化他羽翼,誰人在他眉心一點,封存桀驁,贈予悲憫。
“歸我佛門,安樂無極;托命天下,普度蒼生。”
宣詞一過,便由弋禎法師站出,他尚是不惑之年的相貌,意氣風發:“厭倦此生,舉目四空。但我既然救了你一命,就願你往後,惜命、知命,先顧己,而後言他。因此,我賜你佛號倦空,望你日後好好珍惜。”
“是。”
第二幕,是他置身厚重濃霧之間。
弋禎法師搖指一方:“此地為空桑山,此番頹靡的模樣,是在等一人解救。”
風浮濯一口迴絕,弋禎法師卻執拗:“你都不試,怎知不行?”
因是旁觀,才知風浮濯的步履有多謙卑。
進一步,要用退三步來償還。
可這青山偏要散盡飛煙,為他俯首。
風浮濯坐此地一天一夜,才肯接納了整座仙山。
且做到盡善盡美,為漫山鋪滿“蔥綠”之色。
眼前一轉,第三幕,是他獨坐空桑山修煉,聽風浩蕩。
第四幕,是他與弋禎法師第一迴下棋,卻因敬重師長,而總要退讓。
……
風浮濯的日子並無太多殊異。
第五幕、第六幕、第七幕都是些風浮濯躬耕農畝,閉眼打坐,受弋禎法師教誨的光景,少有可看之處。
直到第十幕,豐南王朝已到強弩之末,人間即將易主,他隨著弋禎法師下山慰魂。
六州頹然,流寇、外敵不顧民眾死活,開了大壩漫了一座彈丸大的城,死的死,傷的傷,叫苦連天。奈何,那年出了個臭名昭著的昏君,無心整治已逝之人、毀壞的大壩。如此風雨飄搖,卻在宮中夜夜笙歌。
此時,一個旁係世家子弟,禹廣,挺身而出。因暗養精兵多年,自小跟在軍隊裏學習兵法,與忠貞良士打好關係,再勾結武將推翻此前帝政。治水濟人,籠絡民心,一舉稱帝。
至此,國名也改為“大禹王朝”,並沿用至今。
風浮濯在六州上下幫扶,積攢功德無數,已有名冠天下之勢。
自此,風浮濯下山的次數已不勝枚舉。
幸而,禹氏的統治極為森嚴,所做皆為利事——滅流寇,剿奸佞,興理學。無論民間還是皇朝,國運都到了鼎盛之時。
但風浮濯有一處放心不下。
祉州。
正因在六州邊境,滅了一個蠻夷蘭氏,也常有其他氏族暗流湧動。
祉州多災多難,要麽常有殺人放火之事,要麽被奪了糧倉,鬧起饑荒。
風浮濯也正在此時,割血喂養整座祉州百姓,致使筋脈壞死,險些葬送了性命。
百姓們感激涕零,為報答這樣一個憂國憂民的“太子殿下”,大興廟宇,還依照“倦空君”的名頭,鑄造一個“香火聖地”,外來朝聖者數不勝數,財源廣進。
隨即,他們覓得良機,將此個經曆,用傳記、戲曲、畫卷的法子告知天下人,再斂了一把錢財。
隻是可惜,區區五十年後,這佛像便易了主,至於是誰,也早已被人忘了姓名。望枯親眼所見的道思廟,隻是所剩無幾的一個——不過,這都為後話了。
但風浮濯因禍得福,得了舍竹帝君親授的三根結靡琴弦。
自此,他雖還會幫扶,但再不會貿然行事,性子也逐日變得內斂。
牽掛於心的事更是寥寥無幾。
硬要說有意思的,當屬門前忽而冒出的野蕨菜,風浮濯擇來吃,應是頗有喜歡,便不由多食了一碗米飯。
——倒也有“人情味”的時候。
望枯不再細究他的瑣事,隻是一心去找尋七魂六魄的蛛絲馬跡。而這一迴,黯淡無光的世道裏,忽而亮堂太多。
望枯再一迴首,這些承載著過往的碎片,竟各個顯現出自己的麵龐。
第一眼,是風浮濯居高台,趁著月色朦朧與桑落痛罵時,遠遠瞥了一眼那跌坐在地的人。
還有一記心聲——
“怎會有妖怪?”
第二眼尚未相隔太久,風浮濯再次見得“她”。非但有了交談,還幫“她”撿拾了銀子。
——“衣裳幹淨,人也幹淨。”
——“可惜被人盯上了。”
——“適才就該製止或扛下這一劍,罪過。”
第三眼,在那萬鬼升天之時,他們驚懼的叫囂聲中,風浮濯從明月下動容。
又與“她”相會。
隻是這一迴,卻更是可憐。
衣不蔽體,受盡髒水,被“同門”棄置,卻還要自毀筋脈,轉手贈與他這無關緊要之人。
除開空桑山與結靡琴弦,這是風浮濯收到的、唯一的、無須自己掏心掏肺就能得來的“禮”。
即便來得稀奇古怪。
風浮濯不可收。
還好似,“她”那與生俱來的“煞氣”,毀了自己一根結靡琴弦。
但風浮濯不怪“她”。
不知者無罪。
——“她這薄命被人覬覦,卻始終笑臉迎人。”
欽佩。
——“可惜了,我身無長物,難以迴報,隻有一條命還算值錢。”
——“她若看得起,便拿去罷。”
不過。
——“望枯之名,倒是會取。”
第四眼,他到了道思廟自懲,卻見一牆之隔外的人,兩手被鐵鏈鎖緊,也難藏清輝。
風浮濯隻是長歎一聲。
——“她不注名節無妨……但萬萬不該對我沒這戒心。”
——“她近我身,是髒了她。”
第五眼,是“她”在前走,轉眼又在墨色下晃蕩;第六眼,是“她”斜來的影子,因風而搖曳似春枝,不勝一握。
第七眼,闊別已久,“她”泛在倒山上的水泊之麵。
——“身上就是浸滿了水,也果真不是尋常女子該有的重量。”
去她故裏,見枝幹太細,才稍得幾分眉目。
但仍留幾分不解。
——“巫山土質肥沃,應當不至如此瘦弱……莫非是,嘴挑,吃得少?”
第八眼,風浮濯在籠殘浮屠裏走出,“她”卻渾身濕透地睡在磐石上,困在夢裏。
風浮濯明知此咒難破,卻也以身犯險。
他認得出,這是磐州街景。
也聽得到那一雙父母官所說的名諱。
憑私心,他應當看完。
但誰說私心隻有一個。
見得太多,才不舍“她”被如此玷汙。
臨走前,“她”還贈了自己一把青絲。
——“又一禮。”
——“不過,她膽子真大。”
第九眼,“她”在天道之下,任紅衣灼灼。
風浮濯偏生見不得這些,就此衝了過去。
即便“眼”已不是“眼”。
但風浮濯看得到,那跳躍在眼前的“第一絕色”。
甚至說,絕色也為“褻瀆”之言。
萬般過心,不比“她”的一瞬顰笑。
風浮濯卻沒有護好“她”,還任由“她”跟著自己,墜落那一張“饕餮”大嘴裏。
那一劣跡斑斑的過去,也被“她”看了進去。
“她”好似什麽都懂,卻什麽都不過問。
隻是化作那束抬頭可見的天光,拉走風浮濯。
哪怕。
這場夢的一景一物,他曾想方設法地去忽略。卻事與願違,還記了它整整四百年。
又因“她”的闖入而更為難忘。
世人皆知,感激之情,就是與心悅無關。
但風浮濯得的太少,失的太多。
原以為是無欲。
竟養成了滿身貪欲。
——“錯了。”
——“我不該見她。”
但風浮濯不知悔改。
還栽了。
——“今日一別,不知日後又是多少日不見。”
第十眼,風浮濯早已猜到天道會尋上“她”身,但看著那一挺拔沙棠神樹,又知來得太遲。
寒落眉間,雨落片葉。
但也有何物,燙壞了風浮濯的心。
那沐浴更衣的熱氣越是迷惘,他就越是靈醒。
——“我好似破了情戒。”
但千不該萬不該。
又於來日道了求娶之言。
“她”也拒了。
風浮濯卻沒有半分悔過。
隻是。
——“若是能再早察覺,她可會少受些委屈了?”
答複難以知曉。
——“但還是不說好了。”
——“省得讓她為難。”
……
風浮濯的“心聲”不多,但也足夠望枯聽了。
而當這“十眼實事”忽地止步於此時,她也啞口無言了。
甚至哪一幕裏,望枯還用餘光瞥見那種在空桑山庭院的一枝黃薑花。
一枝獨秀,迄今為止也不知他是如何栽下的。
但可知——
倦空君坦蕩。
愛人也恢宏。
風浮濯原是看的比誰人都通透。
但偏要裝作糊塗,長醉不醒。
更何況,這場風雪沒有盡頭。
隻是一股大風訇然襲來時。
驚散了風浮濯眼裏的“她”。
還絆倒了望枯的身。
——定是外頭有人知道她在孤身犯險,特來夢境裏攪局了。
雖說,尚未知悉風浮濯昏睡的“空隙”,頗有遺憾。
但望枯更覺,見了他的一生,也不枉此行。
至少——
鏡子是鏡子,可窺之實甚少。
終究不知被他愛著的自己,有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