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提拔新人
我用現代知識拯救大明 作者:泥巴超酷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清晨的陽光灑滿京城,乾清宮中卻顯得格外忙碌。崇禎站在地圖前,目光專注地看著全國糧食流通的數據匯報。最近幾個月,高產作物的推廣逐步展開,試點糧市運轉有序,地方糧價趨於穩定,國庫收入也開始穩步增長。
“陛下,試點推廣後的初步數據已整理完成。”陳子敬恭敬呈上一份卷宗,“以山西為例,糧價從去年的兩倍恢複至正常水平,地方百姓日常支出減少三成。加上交易市場的賦稅,地方府庫收入已有顯著提升。”
崇禎接過卷宗,快速翻閱,眼中閃過一抹欣慰:“百姓得利,地方受益,這才是改革的真正目的。”
“此外,”陳子敬繼續說道,“山西和湖廣部分地方官員已主動效仿試點模式,請求朝廷支持建立糧食交易市場。他們希望能通過這一模式解決當地糧食滯銷的問題。”
“主動效仿?”崇禎微微一笑,語氣中帶著些許滿意,“說明他們已經看清楚,誰才是真正的依靠。”
盡管改革初見成效,但朝堂上的阻力依然存在。當天的早朝上,一些保守派官員提出質疑。
“陛下,高產作物推廣雖有助於緩解糧食問題,但是否會導致農民過於依賴單一作物?若遇天災,恐怕難以應對。”錢謙益出列說道,語氣中帶著隱隱的不滿。
“錢愛卿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朕是否記得,你們此前更擔心改革會失敗?”崇禎淡淡一笑,目光中卻帶著幾分鋒利,“改革本就沒有絕對的安全,但不改革,才是滅亡的根源。”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高產作物的種植方式朕已明確要求進行輪作,確保土地肥力與糧種多樣化。至於天災之事,朕也已命農政司研究抗災種子的儲備計劃。愛卿若有其他建議,不妨直言。”
錢謙益張了張嘴,卻無法繼續反駁,隻能退下。
隨著改革的推進,崇禎的“神農皇帝”名號越發響亮。民間關於他的傳言遍布鄉裏巷間,甚至有些地方百姓自發為他立起小廟,祈求“神農庇佑”。
“陛下,如今您的聲望在民間已超乎尋常。”王安匯報時帶著幾分不解,“但是否需要適當引導,以免百姓將政策改革當成神跡?”
崇禎輕輕擺手,語氣平靜:“百姓的信仰朕不會幹涉,但朕更希望,他們信的不是朕,而是他們自己的力量。隻有當他們學會用改革的方法改變生活時,才是真正的成效。”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官員的積極響應讓崇禎看到了改革深入的希望。在湖廣的一封奏折中,一位年輕知府提出了以試點模式為基礎,結合當地水稻種植特點進行推廣的計劃。
“此人是誰?”崇禎問道。
“迴陛下,是湖廣長沙府知府趙涵。”陳子敬答道,“此人年紀雖輕,但辦事頗為用心,在當地百姓中口碑不錯。”
崇禎點頭:“傳朕旨意,讚賞趙涵的主動作為,同時命農政司派遣技術人員協助。朕要讓這些地方官明白,主動改革才是未來的道路。”
然而,朝堂中的暗流依舊不容忽視。東林黨私下串聯部分士紳,試圖通過操控糧食價格對改革施壓。玄衛接連截獲幾封密信,內容涉及操縱市場、暗中囤積糧食等惡行。
“這些人仍然不死心。”崇禎看著密信,冷笑道,“王安,命人繼續收集證據,必要時直接處置。朕倒要看看,他們還能折騰多久。”
“屬下明白。”王安領命。
---
夜深時分,崇禎獨自站在乾清宮的窗前,俯瞰著整個京城的燈火。他知道,改革的初步成效隻是一個開始,真正的挑戰還遠未結束。
“士紳的利益如同盤根錯節的毒瘤,要徹底鏟除,必然要更大的決心。”他低聲自語,“但隻要百姓看到希望,改革就有生機。”
試點改革的成功不僅在試點地區引發了巨大的變化,更迅速影響到周邊地區。河南的百姓不再為糧價波動擔憂,一些原本困苦的農戶甚至開始存下積蓄,用以改善家境。這些變化很快傳到了其他地方,激發了更多百姓對改革的期待。
在集市上,兩個農民正在討論最近的變化。
“聽說河南試點那邊,不但糧價降了,連咱們這兒的商人都願意過去收糧了!”一個滿臉皺紋的老農興奮地說。
“可不是嘛!我那在河南的堂弟說,他們村今年全靠新種的作物過了個好年!”另一人也滿是羨慕,“就盼著這法子能早點推廣到咱們這兒來。”
與此同時,湖廣長沙府知府趙涵帶頭效仿試點的改革模式,在當地開設了第一座糧食交易市場。他不僅嚴格監督糧價,還主動向百姓宣傳新的種植方法。幾個月後,長沙府的糧價也逐漸平穩下來。
趙涵在奏折中寫道:“此法不僅惠及民生,更有利於地方財政之充盈。臣願率先試行,為大明改革添磚加瓦。”
崇禎讀完奏折後,親自下旨表彰趙涵:“湖廣長沙府知府趙涵,主動為民改革,心係百姓,堪稱良吏。望全國地方官員以趙涵為表率,積極為百姓謀利。”
盡管改革在地方漸有成效,但朝堂上的阻力卻依然頑固。一次早朝中,東林黨再次發難,試圖挑起改革的局限性。
“陛下,高產作物雖見成效,但試點地區的管理成本過高,稅收減免更是國庫的一大損失。臣以為,應適當調整稅製,以減輕朝廷財政壓力。”錢謙益出列說道。
崇禎冷笑,眼中閃過一絲鋒芒:“錢愛卿所言看似有理,但朕問你,試點之前,國庫為何空虛?地方財政為何枯竭?”
他環視朝堂,語氣漸冷:“正是因為你們口中的‘稅製合理’,讓士紳逃避賦稅,讓糧價居高不下,百姓困苦不堪。如今試點剛見成效,你們便急於收迴稅收減免,朕倒要問一句,你們是在為百姓謀利,還是為士紳站台?”
崇禎目光直視周延儒,語氣堅定:“朕的改革,首要目標是惠民。稅製的調整,是為了讓百姓有喘息之機,不是為了讓士紳繼續斂財。”
與此同時,玄衛繼續深入調查,截獲了一批士紳暗中串聯的密信。這些信件顯示,部分士紳正試圖通過私下囤積高產作物種子來控製市場,同時散布改革會導致糧食質量下降的謠言。
“這些人果然不甘心。”崇禎拿著密信,眉頭緊鎖。他轉頭對王安說道:“繼續盯著這些士紳,尤其是那些囤積種子的。朕要等他們行動時,將他們一網打盡。”
王安點頭:“陛下請放心,玄衛定會在他們得逞之前,將其計劃徹底摧毀。”
夜晚,崇禎站在乾清宮內,審視著新一輪改革計劃的草案。草案中包括進一步推廣糧食交易市場、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擴大高產作物種植區域等內容。
“士紳的反抗還會持續,但隻要百姓看到希望,朕就有信心走下去。”他低聲自語,拿起筆,在草案上寫下了最後一條注釋:“改革,為民。”
“陛下,試點推廣後的初步數據已整理完成。”陳子敬恭敬呈上一份卷宗,“以山西為例,糧價從去年的兩倍恢複至正常水平,地方百姓日常支出減少三成。加上交易市場的賦稅,地方府庫收入已有顯著提升。”
崇禎接過卷宗,快速翻閱,眼中閃過一抹欣慰:“百姓得利,地方受益,這才是改革的真正目的。”
“此外,”陳子敬繼續說道,“山西和湖廣部分地方官員已主動效仿試點模式,請求朝廷支持建立糧食交易市場。他們希望能通過這一模式解決當地糧食滯銷的問題。”
“主動效仿?”崇禎微微一笑,語氣中帶著些許滿意,“說明他們已經看清楚,誰才是真正的依靠。”
盡管改革初見成效,但朝堂上的阻力依然存在。當天的早朝上,一些保守派官員提出質疑。
“陛下,高產作物推廣雖有助於緩解糧食問題,但是否會導致農民過於依賴單一作物?若遇天災,恐怕難以應對。”錢謙益出列說道,語氣中帶著隱隱的不滿。
“錢愛卿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朕是否記得,你們此前更擔心改革會失敗?”崇禎淡淡一笑,目光中卻帶著幾分鋒利,“改革本就沒有絕對的安全,但不改革,才是滅亡的根源。”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高產作物的種植方式朕已明確要求進行輪作,確保土地肥力與糧種多樣化。至於天災之事,朕也已命農政司研究抗災種子的儲備計劃。愛卿若有其他建議,不妨直言。”
錢謙益張了張嘴,卻無法繼續反駁,隻能退下。
隨著改革的推進,崇禎的“神農皇帝”名號越發響亮。民間關於他的傳言遍布鄉裏巷間,甚至有些地方百姓自發為他立起小廟,祈求“神農庇佑”。
“陛下,如今您的聲望在民間已超乎尋常。”王安匯報時帶著幾分不解,“但是否需要適當引導,以免百姓將政策改革當成神跡?”
崇禎輕輕擺手,語氣平靜:“百姓的信仰朕不會幹涉,但朕更希望,他們信的不是朕,而是他們自己的力量。隻有當他們學會用改革的方法改變生活時,才是真正的成效。”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官員的積極響應讓崇禎看到了改革深入的希望。在湖廣的一封奏折中,一位年輕知府提出了以試點模式為基礎,結合當地水稻種植特點進行推廣的計劃。
“此人是誰?”崇禎問道。
“迴陛下,是湖廣長沙府知府趙涵。”陳子敬答道,“此人年紀雖輕,但辦事頗為用心,在當地百姓中口碑不錯。”
崇禎點頭:“傳朕旨意,讚賞趙涵的主動作為,同時命農政司派遣技術人員協助。朕要讓這些地方官明白,主動改革才是未來的道路。”
然而,朝堂中的暗流依舊不容忽視。東林黨私下串聯部分士紳,試圖通過操控糧食價格對改革施壓。玄衛接連截獲幾封密信,內容涉及操縱市場、暗中囤積糧食等惡行。
“這些人仍然不死心。”崇禎看著密信,冷笑道,“王安,命人繼續收集證據,必要時直接處置。朕倒要看看,他們還能折騰多久。”
“屬下明白。”王安領命。
---
夜深時分,崇禎獨自站在乾清宮的窗前,俯瞰著整個京城的燈火。他知道,改革的初步成效隻是一個開始,真正的挑戰還遠未結束。
“士紳的利益如同盤根錯節的毒瘤,要徹底鏟除,必然要更大的決心。”他低聲自語,“但隻要百姓看到希望,改革就有生機。”
試點改革的成功不僅在試點地區引發了巨大的變化,更迅速影響到周邊地區。河南的百姓不再為糧價波動擔憂,一些原本困苦的農戶甚至開始存下積蓄,用以改善家境。這些變化很快傳到了其他地方,激發了更多百姓對改革的期待。
在集市上,兩個農民正在討論最近的變化。
“聽說河南試點那邊,不但糧價降了,連咱們這兒的商人都願意過去收糧了!”一個滿臉皺紋的老農興奮地說。
“可不是嘛!我那在河南的堂弟說,他們村今年全靠新種的作物過了個好年!”另一人也滿是羨慕,“就盼著這法子能早點推廣到咱們這兒來。”
與此同時,湖廣長沙府知府趙涵帶頭效仿試點的改革模式,在當地開設了第一座糧食交易市場。他不僅嚴格監督糧價,還主動向百姓宣傳新的種植方法。幾個月後,長沙府的糧價也逐漸平穩下來。
趙涵在奏折中寫道:“此法不僅惠及民生,更有利於地方財政之充盈。臣願率先試行,為大明改革添磚加瓦。”
崇禎讀完奏折後,親自下旨表彰趙涵:“湖廣長沙府知府趙涵,主動為民改革,心係百姓,堪稱良吏。望全國地方官員以趙涵為表率,積極為百姓謀利。”
盡管改革在地方漸有成效,但朝堂上的阻力卻依然頑固。一次早朝中,東林黨再次發難,試圖挑起改革的局限性。
“陛下,高產作物雖見成效,但試點地區的管理成本過高,稅收減免更是國庫的一大損失。臣以為,應適當調整稅製,以減輕朝廷財政壓力。”錢謙益出列說道。
崇禎冷笑,眼中閃過一絲鋒芒:“錢愛卿所言看似有理,但朕問你,試點之前,國庫為何空虛?地方財政為何枯竭?”
他環視朝堂,語氣漸冷:“正是因為你們口中的‘稅製合理’,讓士紳逃避賦稅,讓糧價居高不下,百姓困苦不堪。如今試點剛見成效,你們便急於收迴稅收減免,朕倒要問一句,你們是在為百姓謀利,還是為士紳站台?”
崇禎目光直視周延儒,語氣堅定:“朕的改革,首要目標是惠民。稅製的調整,是為了讓百姓有喘息之機,不是為了讓士紳繼續斂財。”
與此同時,玄衛繼續深入調查,截獲了一批士紳暗中串聯的密信。這些信件顯示,部分士紳正試圖通過私下囤積高產作物種子來控製市場,同時散布改革會導致糧食質量下降的謠言。
“這些人果然不甘心。”崇禎拿著密信,眉頭緊鎖。他轉頭對王安說道:“繼續盯著這些士紳,尤其是那些囤積種子的。朕要等他們行動時,將他們一網打盡。”
王安點頭:“陛下請放心,玄衛定會在他們得逞之前,將其計劃徹底摧毀。”
夜晚,崇禎站在乾清宮內,審視著新一輪改革計劃的草案。草案中包括進一步推廣糧食交易市場、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擴大高產作物種植區域等內容。
“士紳的反抗還會持續,但隻要百姓看到希望,朕就有信心走下去。”他低聲自語,拿起筆,在草案上寫下了最後一條注釋:“改革,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