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公子華跟內閣大臣處理完事務,幾人坐到茶桌上聊著天,如今昌文君已經被公子華所折服,不再對侄子扶蘇抱有一絲希望,因為公子華太強了,如今朝堂實權的二品都是支持他的,累了,打不過就加入。


    話題不知不覺間就聊到了商紂王。這一話題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激起層層波瀾,公子華與儒王綰侃侃而談,而昌文君等人則饒有興致地在一旁吃瓜,他們的眼神中帶著好奇。


    公子華調整了一下思緒,繼續說道:“在《尚書,周書》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牧誓》這篇檄文簡單解釋就是說紂王的罪責有3點。這第一點,便是聽信女性的話。在那個時代,男尊女卑的觀念深入人心,君主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被認為應當有果斷的決策能力,而聽信女子之言在當時的觀念裏是一種有失威嚴和判斷力的表現。也許紂王身邊的女子提出了某些建議或者施加了一定的影響,這在以男性為主導的政治環境下被視為過錯。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思考,是否因為當時對女性的歧視性觀念才將此作為罪責之一呢?畢竟曆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這其中是否存在著對紂王形象的抹黑,這一點值得深入探究。”


    說到這裏,公子華看了一眼王綰,發現他正聚精會神地聽著,公子華接著說:“這第二點是不重視祭祀。在古代社會,祭祀可是國家大事,是與神靈溝通、祈求庇佑、傳承祖宗意誌的重要儀式。一個不重視祭祀的君主,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違背了天道、不敬祖宗的。祭祀關乎著一個國家的信仰根基,紂王不重視祭祀,或許是他有自己獨特的治國理念,想要突破一些傳統宗教觀念的束縛,但這卻成了他被討伐的理由之一。這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對於祭祀在國家治理中重要性的高度認同。”


    繼續講述第三點:“第三,經常提用一些有罪的平民和奴隸,卻不用同宗的貴族兄弟,結果那些人當了官殘害百姓啊。紂王此舉或許是一種打破階層固化的嚐試,他看到了平民和奴隸中存在的一些才能,想要給予他們機會來治理國家。但在當時貴族統治根深蒂固的社會結構下,這無疑觸動了貴族們的利益。那些被提拔的有罪之人一旦為官後出現殘害百姓的行為,這就更加坐實了紂王的過錯。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紂王的初衷也許是為了革新政治格局,隻是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公子華緊接著說道:“而紂王那些我們人所共知的荒淫殘暴之舉,比如說挖酒池築肉林、勞民傷財建造摘星樓、斷骨驗髓毫無人性的事、以炮烙之刑殺害忠臣良將啊,將皇叔比幹剖腹挖心、受妖女魅惑殺妻殺子等等這些事情在檄文裏邊兒一件兒都沒有。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如果紂王真的如此荒淫殘暴,為何周武王的伐紂檄文裏不將這些作為他的主要罪責呢?難道是這些事情並不屬實,或者是在當時這些事情還沒有廣泛流傳開來?又或者是周武王認為上述三點罪責已經足以號召諸侯和民眾來共同討伐紂王,無需再加上這些在民間流傳的荒淫殘暴之事。”


    一直靜靜聽著的王綰此時終於開口了,“公子華所言,有些部分確有思考之處,但吾等也不能輕易否定傳統記載。關於聽信女子之言,在儒家的觀念裏,君主應當遵循正道,遠離女色的幹擾。女子往往被認為容易感情用事,而紂王聽信女子之言,可能導致決策偏離正軌。”


    公子華馬上反駁道:“老師,您這觀點雖有一定道理,但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女子也並非皆是無智之人,在曆史上也有不少女性展現出非凡的智慧。如果僅僅因為性別就否定她們的建議,這是否過於偏頗?”


    王綰輕輕搖了搖頭,說道:“公子,你要明白,這並非是單純的性別歧視。在古代的政治秩序中,君主的決策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命運。而當時的女子大多沒有接受過完整的治國教育,她們的見識往往局限於宮廷內部之事,與治國理政所需的廣博知識和長遠眼光不可同日而語。紂王聽信女子之言,這是對傳統政治秩序的破壞。”


    公子華皺了皺眉頭,說道:“但這並不能成為絕對的罪責啊。如果女子的建議有合理之處,難道君主就不能采納嗎?再說紂王不重視祭祀之事,我覺得這也可能是他對當時過度依賴神靈庇佑的一種反抗。他或許想要通過重視人事、發展民生來鞏固國家,而不是將希望都寄托在虛無縹緲的祭祀上。”


    王綰正色道:“公子,你這是對古代祭祀意義的一種誤解。祭祀不僅僅是一種祈求神靈庇佑的儀式,更是一種道德教化的方式。通過祭祀,君主可以向民眾傳遞尊敬祖宗、遵循天道的觀念。紂王不重視祭祀,就是在破壞這種道德傳承,這會讓民眾失去信仰的依托,國家的根基就會動搖。”


    公子華不服氣地說道:“可是先老師,民眾的信仰就隻能建立在祭祀之上嗎?如果一個君主能夠讓民眾過上富足的生活,這難道不是一種更好的信仰建立方式嗎?而且關於他任用有罪的平民和奴隸而不用貴族兄弟這件事,我認為紂王是看到了貴族統治的弊端,想要進行改革。雖然結果出現了問題,但他的初衷不應該被完全否定。”


    王綰沉思片刻,緩緩說道:“公子,你太過於理想化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貴族階級經過多年的傳承,他們擁有治理國家的經驗和家族傳承的文化。平民和奴隸雖然可能有一些才能,但他們缺乏係統的教育和家族的約束。紂王此舉打亂了原有的社會秩序,導致了混亂的局麵。而且,他的這些行為在當時被視為違背了祖宗之法。”


    兩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一旁的昌文君等人則聽得津津有味,時而點頭,時而露出疑惑的神情。昌文君小聲對身邊的人說:“這公子和王綰先生都有自己的道理啊,真不知道這場爭論最後會誰勝誰負。”


    公子華又說道:“但老師,我們再迴到那些紂王荒淫殘暴的事情不在伐紂檄文裏這件事上。這難道不奇怪嗎?如果這些事情是真的,周武王為何不把它們作為最有力的討伐理由?”


    王綰微微一笑,說道:“公子華,你要考慮到檄文的目的。檄文是為了從政治和道德的高度來聲討紂王,上述三點罪責已經從根本上否定了紂王統治的合法性。那些荒淫殘暴之事雖然在民間廣為流傳,但在正式的檄文裏可能被認為過於血腥和低俗,不適合作為正式的討伐理由。而且,有些事情可能是在紂王統治後期才發生的,在牧野之戰前夕還沒有成為大眾都知曉的普遍事實。”


    公子華想了想,說道:“先生的解釋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覺得還是有很多疑點。我們現在看到的曆史都是經過層層修飾的,很難說清楚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被美化或者醜化的。就像紂王,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君主,我們或許永遠也無法真正知道了。”


    王綰輕輕歎了口氣,說道:“公子,我們雖然無法完全還原曆史的真相,但我們可以通過對各種史料的研究,盡量接近真相。儒家講究以史為鑒,無論紂王的真相如何,我們從他的故事中可以吸取很多教訓,比如君主應當遵循正道,重視祭祀和祖宗之法,合理任用人才等等。”


    這場關於商紂王的討論持續了很久,雖然公子華和王綰最終也沒有達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他們的討論卻讓在場的所有人對商紂王這個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無論是公子華的大膽質疑,還是王綰的堅守傳統觀點,都讓大家認識到曆史的複雜性和多麵性。而昌文君等人在一旁的吃瓜,也不僅僅是一種旁觀者的姿態,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卷入到曆史思考的旋渦之中,對曆史有了新的認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二世公子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哆啦wang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哆啦wang並收藏大秦二世公子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