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東宮,東宮章邯便請辭迴家看望老婆去了,公子華來到迴書房書房迴憶起了掄語。當時他看到這個時候,還反複看了幾次,也不知道是哪位大神想出來的,越看越覺得這是正版,畢竟春秋時期兵荒馬亂沒點武藝,路上的土匪都給你收拾了,還怎麽遊學傳道。
隨後便在竹簡上寫了起來。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打人一定要下重手,不然樹立不了威嚴。
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打聽哈你家的路,太陽落山你就可以死了。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該知道的知道,不該知道的少打聽,知道嗎?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孔子去東邊打架,小孩在討論和孔子打架的人,還能不能見到明天的太陽。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但凡打架,隻要猶豫,對麵就站起來了。不猶豫則直接能把對麵打廢。
有教無類,我在教你做事,不管是什麽人。
…………………
寫完之後,公子華便把竹簡放到了書櫃上,到時候他把字簡化後,用紙印刷個十幾萬份,看儒家如何招架,估計淳於越又得吐血了,至於他二弟扶蘇表情肯定精彩,
雖然公子華和扶蘇是兄弟,可和他接觸不多,被贏政接迴宮後,贏政便把幾人介紹給了公子華,公子華當初也想著拉著扶蘇玩,不想讓他變書呆子,但發現沒什麽用,最逗的是每一次贏政一誇他學習,就笑的跟傻子一樣,偶爾還會裝大人,就像那些被爺爺帶的孩子一樣,走路時會把手背後麵,
後來母親和扶蘇母親羋雪關係不好,本來羋雪很大機會成為王妃,但贏政突然把母親接迴宮後直接封了王妃,剛迴來那會母倆處處受針對,還好母親有手段三年就把她們打壓下去,一點浪花都翻不起來,所以羋雪現在隻能跟將閭他母親私下蛐蛐,所以兩人交往也少了,除了宴會之外很少碰到,而且羋雪對扶蘇學業要求很嚴格,恨不得把竹簡放扶蘇腦子裏。
現在他和楚係和儒家水火不容,但凡雙方有點機會都想搞死對方,曆史上昌平君可是背叛了大秦導致李信伐楚失敗,雖然李信贏不了項燕,但也不會輸的那麽慘。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所屬於老秦人的學宮,為大秦培養自己的官吏,漢末起兵的基本都是各地官員,相比於別人,公子華更相信老秦人,老秦人忠於趙氏,無怨無悔的支持曆代秦王東出,可惜最後寒了老秦人的心,這一世不會了。
還有張良也是個麻煩,畢竟能稱為謀聖的人,還好現在他還小而且還沒得黃石公真傳,想著推翻秦朝的人中他可是能排第一,數十年如一日,連贏政都差點被他殺死,對於這樣的人早點斬草除根是最好的,可能史上會少一個謀聖,但對於大秦或者公子華來說這是最好的,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而且公子華擔心自己怕玩不過他,公子雖有前世領先2000多年的眼光與見識,但跟能在世上砸出一大片浪花的人來說,自己不一定比他們強,現在三月初,等五月份春耕完秦國就要開始伐韓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公子華又烤了兩壇酒糟,給贏政送了10壇酒,並叮囑他不要貪杯,每天最多一杯,剩下的自己留了幾壇,剩下的便派崔永給每個股東送去兩壇。
下午,尉繚前來給公子華授課,
公子華:老師你今日說言,以經濟為基礎的戰爭觀。使弟子受益匪淺,(作為後世而來的公子華,當然知道,經濟戰可行,後世老美就天天玩這一手,隻能說老祖宗真的牛批)治國的根本在於耕織,\"非五穀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不廢耕織二事,國家才有儲備。而這一儲備正是戰爭的基礎。
尉繚:土地是養民的,城邑是防守土地的,戰爭是守城的。所以,耕田、守城和戰爭三者都是王者本務。在這三者當中,雖然以戰爭為最急,但戰爭卻仰賴農耕。即使萬乘之國,也要實行農戰相結合的方針。“王國富民”,強調王者進行的戰爭是“誅暴亂,禁不義”,其最終目的在於使“農不離其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而僅誅殺首惡一人。這個商鞅的農戰思想而來,當然,也要注重政治在戰爭中的作用,說:“國必有禮信親愛之義,則可以以饑易飽;國必有孝慈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所以也要重視政治教育。………
公子華:老師才華令弟子十分佩服,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老師可有著書立說的想法,
與此同時,章台宮內。
頓弱:稟大王最近昌平君和昌文君時常碰頭,估計在謀劃什麽,因為四周嚴防死守,我們的人不好接近。
贏政:哼,要不是當初對付呂相嫪毐他幫過孤,不然孤早對他下手了。當初他幫我不也是圖謀羋雪為後,讓他們楚係在朝堂重新崛起,
頓弱:確實如此,
贏政:華兒那邊呢?
頓弱:公子前幾日給了叔孫通300兩黃金讓其收買儒家學子,讓其編著啟蒙書和簡化秦篆,
贏政:我兒在某些方麵跟我想到一塊了,如若孤統一六國,孤也會統一文字,簡化之事孤也曾想過,不曾想被這小子搶了先,
頓弱:大王和公子,父子同心,大秦之幸也,
贏政:哈哈好一個父子同心,昌平君那邊切勿放鬆,
頓弱:諾
贏政:華兒自小聰明,可惜卻不懂權謀之術,正好昌平君就當華兒的磨刀石,如若不行,孤在幫他。
頓弱:確實,但大王昌平君不太好對付。
贏政:不好對付,才能更好的磨練華兒,好對付的都被幾句話說吐血了。
頓弱:確實,淳於越現在還躺床上,聽聞現在百姓吵架都開始用公子的成語罵人,那首《獻於越》也被各大家宣揚。
贏政:宣揚是好,希望諸子百家別利用華兒,不然孤不介意馬踏江湖。
頓弱:我這邊已經派人盯好百家之人了
贏政:辛苦了,
頓弱:這是臣的本分,
贏政:今日我批奏章也累了,去東宮看看吧,自從華兒搬過去之後,孤還沒去過,最近華兒又是拉泥土又是拉木材的不知道折騰什麽。
頓弱:諾
尉繚:確有其想法,但不知差了什麽,久久無法下筆。至今為止隻書寫了《尉繚子》三字。
公子華:老師差的不過是我秦國的實踐,我想這一天不會太遠。我父王必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而老師之理論思想將付出實踐。畢竟實踐才是最好的證明,書成後我想老師足以比肩,孫武、吳起、孫臏,兵家又將多一位兵聖。
尉繚:借公子吉言,定會如公子所願。公子如何理解王富民強?
公子華:我覺得國家的強盛,毫無疑問是百姓的共同願望,國家強盛為了什麽?我認為是為了國民的幸福,如果一個國家強盛了,他的百姓是不幸福的,那這個國家要他做甚。所以我們應當為了百姓的幸福來強盛自己的國家,隻有把百姓當人的國家才值得強盛、才應該強盛,這樣的國家才能真正強盛。
於此同時剛到書房外的贏政,便聽到這番話,點了點頭。
頓弱:大王上天真是獨寵贏氏啊,36代君王人才輩出,最差的也是守成之君,而大王為一代明君,而今公子也必將不弱於大王。
贏政:是極是極
尉繚:公子大才,老師甚是欣慰,能教公子,儒家的仁義與公子的仁義完全沒法比擬,如皓月跟熒蟲。
公子華:老師謬讚了,我隻是以史為鏡罷了,
尉繚:噢,這是通過何事?
公子華:是我秦國昭襄王,有一年大旱,鬧饑荒,有人向昭襄王提議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卻被昭襄王拒絕,昭襄王說因為我秦國法律規定,無功不受賞,我這些糧食是獎給功臣的,這些災民有功嗎?沒功就不能給,如果這些災民沒有任何功勞,卻不花一分錢。不付出任何代價就從國庫中拿糧食,那不提倡天下的人隨隨便便到我國庫裏拿糧食嗎?如果我不救災,這些災民會死,但是如果我救災,國家會亂,一個是災民死了,我國家安定,還有一個是救活了災民造成法治的混亂,所以昭襄王選了災民死國家不亂,
站在昭襄王的立場上是沒題的,包括武安君的事,但站在百姓和武安君的立場上昭襄王是寒心,
這話一出尉繚和門外的頓弱突然後背冒出一身冷汗。
尉繚:公子切不可胡言,若讓大王知道你枉意先王必受懲罰。
公子華:我知道,但你們也把父王想得太小氣了,我父王不是那種人,再說了,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此話一出門外的頓弱鬆了口氣,畢竟他們現在可是投資了公子華,若公子華不能上位,他們就慘了。
公子華:如若讓我碰到此事,我定會實行以工代賑。
尉繚:公子何為以工代賑?
公子華:以工代賑就是興修官道,水渠,開墾荒地,讓百姓出工換取錢糧,不至於讓百姓白拿糧食,又可以減少國庫支出,反正早晚都得修,還可以換來百姓感激不至於災民變成流民。這樣就不存無功不受祿了,
尉繚:妙啊公子
公子華:在此之前還可以通過世家門閥捐獻,國庫少掏錢甚至不掏錢。
尉繚:公子你不懂,讓世家門閥捐獻太難了,就算有也沒多少。
公子華:如若讓他直接,捐以那群人的性子肯定不幹,如果朝廷發文會在修建的官道或者水渠立功德碑呢?那群人最注重名聲,若如捐得少就派人去市井之中造謠,誰家不如誰家的,他們比誰都捐得多,
尉繚:這明知是陽謀,他們也得硬著頭上,
公子華:是的老師
尉繚:但公子這樣做世家門閥的民間聲譽,會超過朝廷。
公子華:得看怎麽運作,功德碑上朝堂字寫大,捐獻者字寫小,並立文這是君王不忍看百姓疾苦,所以攜各方救助百姓,在派些人去百姓中引導百姓感恩國家,
贏政:君王得美名、國庫少花錢、災民有飯吃、地方建設也跟上了。
尉繚:公子之法老臣佩服,
公子華:就如呂氏春秋中所講的天下為公,天下是誰的,天下是誰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人是何概念,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是由無數個個人組成,天下的利益就包括我們每個人個人的利益,如果連個人的利益都保不住,天下人的利益他未必保得住,而我秦國的法律卻可以做到。所以唯有我秦國才能得天下,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贏政:哈哈,好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隨後便推門而入
隨後便在竹簡上寫了起來。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打人一定要下重手,不然樹立不了威嚴。
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打聽哈你家的路,太陽落山你就可以死了。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該知道的知道,不該知道的少打聽,知道嗎?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孔子去東邊打架,小孩在討論和孔子打架的人,還能不能見到明天的太陽。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但凡打架,隻要猶豫,對麵就站起來了。不猶豫則直接能把對麵打廢。
有教無類,我在教你做事,不管是什麽人。
…………………
寫完之後,公子華便把竹簡放到了書櫃上,到時候他把字簡化後,用紙印刷個十幾萬份,看儒家如何招架,估計淳於越又得吐血了,至於他二弟扶蘇表情肯定精彩,
雖然公子華和扶蘇是兄弟,可和他接觸不多,被贏政接迴宮後,贏政便把幾人介紹給了公子華,公子華當初也想著拉著扶蘇玩,不想讓他變書呆子,但發現沒什麽用,最逗的是每一次贏政一誇他學習,就笑的跟傻子一樣,偶爾還會裝大人,就像那些被爺爺帶的孩子一樣,走路時會把手背後麵,
後來母親和扶蘇母親羋雪關係不好,本來羋雪很大機會成為王妃,但贏政突然把母親接迴宮後直接封了王妃,剛迴來那會母倆處處受針對,還好母親有手段三年就把她們打壓下去,一點浪花都翻不起來,所以羋雪現在隻能跟將閭他母親私下蛐蛐,所以兩人交往也少了,除了宴會之外很少碰到,而且羋雪對扶蘇學業要求很嚴格,恨不得把竹簡放扶蘇腦子裏。
現在他和楚係和儒家水火不容,但凡雙方有點機會都想搞死對方,曆史上昌平君可是背叛了大秦導致李信伐楚失敗,雖然李信贏不了項燕,但也不會輸的那麽慘。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所屬於老秦人的學宮,為大秦培養自己的官吏,漢末起兵的基本都是各地官員,相比於別人,公子華更相信老秦人,老秦人忠於趙氏,無怨無悔的支持曆代秦王東出,可惜最後寒了老秦人的心,這一世不會了。
還有張良也是個麻煩,畢竟能稱為謀聖的人,還好現在他還小而且還沒得黃石公真傳,想著推翻秦朝的人中他可是能排第一,數十年如一日,連贏政都差點被他殺死,對於這樣的人早點斬草除根是最好的,可能史上會少一個謀聖,但對於大秦或者公子華來說這是最好的,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而且公子華擔心自己怕玩不過他,公子雖有前世領先2000多年的眼光與見識,但跟能在世上砸出一大片浪花的人來說,自己不一定比他們強,現在三月初,等五月份春耕完秦國就要開始伐韓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公子華又烤了兩壇酒糟,給贏政送了10壇酒,並叮囑他不要貪杯,每天最多一杯,剩下的自己留了幾壇,剩下的便派崔永給每個股東送去兩壇。
下午,尉繚前來給公子華授課,
公子華:老師你今日說言,以經濟為基礎的戰爭觀。使弟子受益匪淺,(作為後世而來的公子華,當然知道,經濟戰可行,後世老美就天天玩這一手,隻能說老祖宗真的牛批)治國的根本在於耕織,\"非五穀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不廢耕織二事,國家才有儲備。而這一儲備正是戰爭的基礎。
尉繚:土地是養民的,城邑是防守土地的,戰爭是守城的。所以,耕田、守城和戰爭三者都是王者本務。在這三者當中,雖然以戰爭為最急,但戰爭卻仰賴農耕。即使萬乘之國,也要實行農戰相結合的方針。“王國富民”,強調王者進行的戰爭是“誅暴亂,禁不義”,其最終目的在於使“農不離其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而僅誅殺首惡一人。這個商鞅的農戰思想而來,當然,也要注重政治在戰爭中的作用,說:“國必有禮信親愛之義,則可以以饑易飽;國必有孝慈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所以也要重視政治教育。………
公子華:老師才華令弟子十分佩服,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老師可有著書立說的想法,
與此同時,章台宮內。
頓弱:稟大王最近昌平君和昌文君時常碰頭,估計在謀劃什麽,因為四周嚴防死守,我們的人不好接近。
贏政:哼,要不是當初對付呂相嫪毐他幫過孤,不然孤早對他下手了。當初他幫我不也是圖謀羋雪為後,讓他們楚係在朝堂重新崛起,
頓弱:確實如此,
贏政:華兒那邊呢?
頓弱:公子前幾日給了叔孫通300兩黃金讓其收買儒家學子,讓其編著啟蒙書和簡化秦篆,
贏政:我兒在某些方麵跟我想到一塊了,如若孤統一六國,孤也會統一文字,簡化之事孤也曾想過,不曾想被這小子搶了先,
頓弱:大王和公子,父子同心,大秦之幸也,
贏政:哈哈好一個父子同心,昌平君那邊切勿放鬆,
頓弱:諾
贏政:華兒自小聰明,可惜卻不懂權謀之術,正好昌平君就當華兒的磨刀石,如若不行,孤在幫他。
頓弱:確實,但大王昌平君不太好對付。
贏政:不好對付,才能更好的磨練華兒,好對付的都被幾句話說吐血了。
頓弱:確實,淳於越現在還躺床上,聽聞現在百姓吵架都開始用公子的成語罵人,那首《獻於越》也被各大家宣揚。
贏政:宣揚是好,希望諸子百家別利用華兒,不然孤不介意馬踏江湖。
頓弱:我這邊已經派人盯好百家之人了
贏政:辛苦了,
頓弱:這是臣的本分,
贏政:今日我批奏章也累了,去東宮看看吧,自從華兒搬過去之後,孤還沒去過,最近華兒又是拉泥土又是拉木材的不知道折騰什麽。
頓弱:諾
尉繚:確有其想法,但不知差了什麽,久久無法下筆。至今為止隻書寫了《尉繚子》三字。
公子華:老師差的不過是我秦國的實踐,我想這一天不會太遠。我父王必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而老師之理論思想將付出實踐。畢竟實踐才是最好的證明,書成後我想老師足以比肩,孫武、吳起、孫臏,兵家又將多一位兵聖。
尉繚:借公子吉言,定會如公子所願。公子如何理解王富民強?
公子華:我覺得國家的強盛,毫無疑問是百姓的共同願望,國家強盛為了什麽?我認為是為了國民的幸福,如果一個國家強盛了,他的百姓是不幸福的,那這個國家要他做甚。所以我們應當為了百姓的幸福來強盛自己的國家,隻有把百姓當人的國家才值得強盛、才應該強盛,這樣的國家才能真正強盛。
於此同時剛到書房外的贏政,便聽到這番話,點了點頭。
頓弱:大王上天真是獨寵贏氏啊,36代君王人才輩出,最差的也是守成之君,而大王為一代明君,而今公子也必將不弱於大王。
贏政:是極是極
尉繚:公子大才,老師甚是欣慰,能教公子,儒家的仁義與公子的仁義完全沒法比擬,如皓月跟熒蟲。
公子華:老師謬讚了,我隻是以史為鏡罷了,
尉繚:噢,這是通過何事?
公子華:是我秦國昭襄王,有一年大旱,鬧饑荒,有人向昭襄王提議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卻被昭襄王拒絕,昭襄王說因為我秦國法律規定,無功不受賞,我這些糧食是獎給功臣的,這些災民有功嗎?沒功就不能給,如果這些災民沒有任何功勞,卻不花一分錢。不付出任何代價就從國庫中拿糧食,那不提倡天下的人隨隨便便到我國庫裏拿糧食嗎?如果我不救災,這些災民會死,但是如果我救災,國家會亂,一個是災民死了,我國家安定,還有一個是救活了災民造成法治的混亂,所以昭襄王選了災民死國家不亂,
站在昭襄王的立場上是沒題的,包括武安君的事,但站在百姓和武安君的立場上昭襄王是寒心,
這話一出尉繚和門外的頓弱突然後背冒出一身冷汗。
尉繚:公子切不可胡言,若讓大王知道你枉意先王必受懲罰。
公子華:我知道,但你們也把父王想得太小氣了,我父王不是那種人,再說了,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此話一出門外的頓弱鬆了口氣,畢竟他們現在可是投資了公子華,若公子華不能上位,他們就慘了。
公子華:如若讓我碰到此事,我定會實行以工代賑。
尉繚:公子何為以工代賑?
公子華:以工代賑就是興修官道,水渠,開墾荒地,讓百姓出工換取錢糧,不至於讓百姓白拿糧食,又可以減少國庫支出,反正早晚都得修,還可以換來百姓感激不至於災民變成流民。這樣就不存無功不受祿了,
尉繚:妙啊公子
公子華:在此之前還可以通過世家門閥捐獻,國庫少掏錢甚至不掏錢。
尉繚:公子你不懂,讓世家門閥捐獻太難了,就算有也沒多少。
公子華:如若讓他直接,捐以那群人的性子肯定不幹,如果朝廷發文會在修建的官道或者水渠立功德碑呢?那群人最注重名聲,若如捐得少就派人去市井之中造謠,誰家不如誰家的,他們比誰都捐得多,
尉繚:這明知是陽謀,他們也得硬著頭上,
公子華:是的老師
尉繚:但公子這樣做世家門閥的民間聲譽,會超過朝廷。
公子華:得看怎麽運作,功德碑上朝堂字寫大,捐獻者字寫小,並立文這是君王不忍看百姓疾苦,所以攜各方救助百姓,在派些人去百姓中引導百姓感恩國家,
贏政:君王得美名、國庫少花錢、災民有飯吃、地方建設也跟上了。
尉繚:公子之法老臣佩服,
公子華:就如呂氏春秋中所講的天下為公,天下是誰的,天下是誰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人是何概念,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是由無數個個人組成,天下的利益就包括我們每個人個人的利益,如果連個人的利益都保不住,天下人的利益他未必保得住,而我秦國的法律卻可以做到。所以唯有我秦國才能得天下,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贏政:哈哈,好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隨後便推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