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的消息傳來的很快。
溫北君在白狼山大破燕軍,把燕都督戴勳趕出了易陳城。易陳城落入魏軍手中。
大魏需要這一場勝利,需要這一場勝利來鼓舞整個大魏的士氣,來緩解上次魏王親征的失敗。
薑昀覺得自己在大梁這群二世祖中狠狠裝了一迴。以往無論是白黨的二世祖還是東林黨的二世祖都壓他薑昀一頭。而今不僅兩黨失勢,學宮黨的溫北君又立下頭功,相傳深宮內的那位聖顏大悅,連連說了好幾次溫北君真是大魏兵仙再世。
薑昀和這位大魏兵仙有著一路使秦的情誼。當時溫北君作為使團正使,他作為副使,代魏使秦。
這自然成了在圈子內的談資。大秦法規,各藩國最多隻有從一品官員。除了已經在野的老少師胡寶象。現在也就隻剩兩個從一品官員,一個是大梁學宮祭酒,不掌大權的少傅韓修。另一個則是魏地軍中實實在在的第一人,魏室宗親,少保元鴦。
溫北君本就已是二品天殤將軍,已經封無可封。如果這次溫北君和元鴦再立大功,又將如何封賞呢?
當然,這些是薑昀想不到的。他隻是接到了溫北君的密信。
送信來的是北上使秦的時候那個馬夫,中年模樣,兩鬢微霜。薑昀習慣身邊紅袖添香,此刻旁邊卻不得不是這個中年男人。
可能是溫北君和自家的尚書老爹的謀劃。明明是和自己年歲相仿的年輕人啊…
想到這,五品刑部郎中歎了口氣。若是不出意外,自己這輩子也就這樣。在刑部惶惶一生,不上不下卻又安安穩穩。
不過溫北君要的事情他確實有些眉目。隻是長線背後的答案過於簡單,簡單到他不敢相信真相埋的如此之淺。但是答案又如此合理,合理到連他這種不諳官場之道的人都看的清清楚楚。
胡寶象欲置溫北君於死地。
早在臨仙剛剛陷落之時,朝堂輿論就在白黨授意下導向控訴溫北君。而後溫北君毫無影響,甚至入了學宮,收了兩個學生,再次坐鎮雅安,執掌西境。偏向溫北君的樓竹做了虞州別駕。
元孝文似乎是過分偏向於溫北君了。
薑昀靜坐在書房之中,幽微的燭火搖曳不定,映照著他那張略顯凝重的臉龐。他的手指有節奏地在桌麵輕叩,每一下都似敲在這寂靜暗夜的鼓點上,聲聲入耳。
胡寶象雖已在野,卻仿若一隻無形的大手,在朝堂這方天地間肆意攪動風雲,就算無法再返還朝堂,也在用盡全力攪渾整個魏地的水。
憶起溫北君密信中的懇切囑托,薑昀深知此事務必慎之又慎。胡寶象既已起殺念,定不會善罷甘休,後續定有連環殺招,隻待時機成熟,便會如那潛藏於暗處的毒蛇,猛然出擊,一擊致命。而元孝文對溫北君的偏向,無疑是將溫北君推至了風口浪尖,使之成為各方勢力眼中欲除之而後快的靶心。
然而,往昔與溫北君一路使秦的點點滴滴在心頭浮現。一路之上,若是沒了溫北君,他可能早就命喪在燕地,或者鹹陽,或者任何一個地方。可以說,這趟使秦,若不是溫北君保駕護航,他薑昀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而今他決不能就這麽放任溫北君不管,他能做的就是活躍在大梁之內,尋得蛛絲馬跡,一並告訴溫北君。剩下的就隻能看溫北君自求多福了。
薑昀不再遲疑,他開始仔細梳理近日刑部接手的各類案件,尤其是那些涉及官員爭鬥或是邊境事務的卷宗。每一頁紙都被他反複審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與胡寶象有關的細節。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字中,他發現了幾處隱晦的線索,似乎都隱隱指向胡寶象在民間暗中培植的勢力,這些勢力如同隱藏在暗處的蛛網,雖不明顯,卻在關鍵時刻能發揮巨大作用。
與此同時,大梁城中的氣氛也越發緊張起來。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溫北君的戰功,而一些有心之人也在暗中觀察著各方的動靜。薑昀深知自己的行動必須更加隱秘,他喬裝改扮,穿梭於大梁的市井之間,與一些曾經在官場邊緣遊走的小人物接觸,從他們口中探聽關於胡寶象與白黨的隻言片語。
越探查,他越恐慌。胡寶象這三個字就像是一頭巨獸,潛伏在大梁的陰影之中。盤踞在大梁幾十年的老相的影響力不僅僅在朝堂之上。上到六部官員,下到市井小販,薑昀都能發現胡寶象的影子。胡寶象的影響力幾乎超越了元孝文,薑昀不敢想象,當一個權力和影響力甚至超越魏王的老相下野,會有多麽恐怖的事情發生。
薑昀深知自己麵對的是一個根基深厚、盤根錯節的龐大勢力,但他已無退路。他將所搜集到的零散線索仔細整理,試圖拚湊出胡寶象陰謀的全貌。
他知道,薑穆已經踏上了和溫北君同一條的戰線。溫北君雙線征戰,除了前線北伐,餘下的勢力幾乎都交在林庸手裏,和他在大梁去徹底擊潰胡寶象。
玉琳子已經死了。薑昀知道這個禮部尚書和自己的老爹薑穆私交很好。薑穆站在溫北君這條戰線和這件事有沒有關係他不清楚,但這次戰爭必須由自己來發起。
他不害怕。他身後是薑穆,是溫北君,是賀熙。他也想知道,明明是同齡人,為什麽有些事溫北君做得,自己做不得。
薑昀想起了景初四年在歸路上和溫北君的對話。那時自己的妻子還未有身孕。而今妻子挺著肚子,已有身孕。不管之後妻子生的是兒子還是女兒,他總要讓自己的孩子以他這個父親為榮。
他薑昀不是坐吃山空的二世祖,而是破了大魏立國以來第一懸案金石案的薑昀,是擊潰老相胡寶象的第一道攻勢。
溫北君在白狼山大破燕軍,把燕都督戴勳趕出了易陳城。易陳城落入魏軍手中。
大魏需要這一場勝利,需要這一場勝利來鼓舞整個大魏的士氣,來緩解上次魏王親征的失敗。
薑昀覺得自己在大梁這群二世祖中狠狠裝了一迴。以往無論是白黨的二世祖還是東林黨的二世祖都壓他薑昀一頭。而今不僅兩黨失勢,學宮黨的溫北君又立下頭功,相傳深宮內的那位聖顏大悅,連連說了好幾次溫北君真是大魏兵仙再世。
薑昀和這位大魏兵仙有著一路使秦的情誼。當時溫北君作為使團正使,他作為副使,代魏使秦。
這自然成了在圈子內的談資。大秦法規,各藩國最多隻有從一品官員。除了已經在野的老少師胡寶象。現在也就隻剩兩個從一品官員,一個是大梁學宮祭酒,不掌大權的少傅韓修。另一個則是魏地軍中實實在在的第一人,魏室宗親,少保元鴦。
溫北君本就已是二品天殤將軍,已經封無可封。如果這次溫北君和元鴦再立大功,又將如何封賞呢?
當然,這些是薑昀想不到的。他隻是接到了溫北君的密信。
送信來的是北上使秦的時候那個馬夫,中年模樣,兩鬢微霜。薑昀習慣身邊紅袖添香,此刻旁邊卻不得不是這個中年男人。
可能是溫北君和自家的尚書老爹的謀劃。明明是和自己年歲相仿的年輕人啊…
想到這,五品刑部郎中歎了口氣。若是不出意外,自己這輩子也就這樣。在刑部惶惶一生,不上不下卻又安安穩穩。
不過溫北君要的事情他確實有些眉目。隻是長線背後的答案過於簡單,簡單到他不敢相信真相埋的如此之淺。但是答案又如此合理,合理到連他這種不諳官場之道的人都看的清清楚楚。
胡寶象欲置溫北君於死地。
早在臨仙剛剛陷落之時,朝堂輿論就在白黨授意下導向控訴溫北君。而後溫北君毫無影響,甚至入了學宮,收了兩個學生,再次坐鎮雅安,執掌西境。偏向溫北君的樓竹做了虞州別駕。
元孝文似乎是過分偏向於溫北君了。
薑昀靜坐在書房之中,幽微的燭火搖曳不定,映照著他那張略顯凝重的臉龐。他的手指有節奏地在桌麵輕叩,每一下都似敲在這寂靜暗夜的鼓點上,聲聲入耳。
胡寶象雖已在野,卻仿若一隻無形的大手,在朝堂這方天地間肆意攪動風雲,就算無法再返還朝堂,也在用盡全力攪渾整個魏地的水。
憶起溫北君密信中的懇切囑托,薑昀深知此事務必慎之又慎。胡寶象既已起殺念,定不會善罷甘休,後續定有連環殺招,隻待時機成熟,便會如那潛藏於暗處的毒蛇,猛然出擊,一擊致命。而元孝文對溫北君的偏向,無疑是將溫北君推至了風口浪尖,使之成為各方勢力眼中欲除之而後快的靶心。
然而,往昔與溫北君一路使秦的點點滴滴在心頭浮現。一路之上,若是沒了溫北君,他可能早就命喪在燕地,或者鹹陽,或者任何一個地方。可以說,這趟使秦,若不是溫北君保駕護航,他薑昀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而今他決不能就這麽放任溫北君不管,他能做的就是活躍在大梁之內,尋得蛛絲馬跡,一並告訴溫北君。剩下的就隻能看溫北君自求多福了。
薑昀不再遲疑,他開始仔細梳理近日刑部接手的各類案件,尤其是那些涉及官員爭鬥或是邊境事務的卷宗。每一頁紙都被他反複審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與胡寶象有關的細節。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字中,他發現了幾處隱晦的線索,似乎都隱隱指向胡寶象在民間暗中培植的勢力,這些勢力如同隱藏在暗處的蛛網,雖不明顯,卻在關鍵時刻能發揮巨大作用。
與此同時,大梁城中的氣氛也越發緊張起來。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溫北君的戰功,而一些有心之人也在暗中觀察著各方的動靜。薑昀深知自己的行動必須更加隱秘,他喬裝改扮,穿梭於大梁的市井之間,與一些曾經在官場邊緣遊走的小人物接觸,從他們口中探聽關於胡寶象與白黨的隻言片語。
越探查,他越恐慌。胡寶象這三個字就像是一頭巨獸,潛伏在大梁的陰影之中。盤踞在大梁幾十年的老相的影響力不僅僅在朝堂之上。上到六部官員,下到市井小販,薑昀都能發現胡寶象的影子。胡寶象的影響力幾乎超越了元孝文,薑昀不敢想象,當一個權力和影響力甚至超越魏王的老相下野,會有多麽恐怖的事情發生。
薑昀深知自己麵對的是一個根基深厚、盤根錯節的龐大勢力,但他已無退路。他將所搜集到的零散線索仔細整理,試圖拚湊出胡寶象陰謀的全貌。
他知道,薑穆已經踏上了和溫北君同一條的戰線。溫北君雙線征戰,除了前線北伐,餘下的勢力幾乎都交在林庸手裏,和他在大梁去徹底擊潰胡寶象。
玉琳子已經死了。薑昀知道這個禮部尚書和自己的老爹薑穆私交很好。薑穆站在溫北君這條戰線和這件事有沒有關係他不清楚,但這次戰爭必須由自己來發起。
他不害怕。他身後是薑穆,是溫北君,是賀熙。他也想知道,明明是同齡人,為什麽有些事溫北君做得,自己做不得。
薑昀想起了景初四年在歸路上和溫北君的對話。那時自己的妻子還未有身孕。而今妻子挺著肚子,已有身孕。不管之後妻子生的是兒子還是女兒,他總要讓自己的孩子以他這個父親為榮。
他薑昀不是坐吃山空的二世祖,而是破了大魏立國以來第一懸案金石案的薑昀,是擊潰老相胡寶象的第一道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