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神跌進大江,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這麽死在黑水江裏,對大哥和父王,都是一個好的結局吧。仆從的驚慌失措與他無關,仆從就是仆從,哪怕將來要全部處死他都不會心軟,為霸者絕不能有婦人之仁。意識逐漸模糊,也許下個大浪就會把自己送進江底,自己的屍體是被仆從還是撈屍人撈出來,差別不大,他已經笑不出來了,祝福了自己一句,希望來世再爭一爭那個位置。
元孝文沒想到自己被人救了,聽仆從說是個讀書人,當時絲毫沒有猶豫就跳江救人。對於生在王家的元孝文來說,他不相信有善意,他相信性惡論,人之初性本惡。他緊縮眉頭,思考著讀書人救下他所圖謀之事。不過讀書人的一句話讓他愣在了原地,“聖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所以就算落水的是條狗我也會救的。”“不管怎麽說你還是救了我一命,我是…”溫九清打斷了尊為王子的話頭,“再說一次,你什麽身份和我沒關係,我也不需要你的什麽迴報,看你沒事了已經,我就先行一步了。”不過元孝文終歸是找到了理由留住這個奇怪的讀書人,“你書袋子濕透了,得曬。”
短暫的攀談讓元孝文對這個奇怪的書生興趣更濃了幾分,姓溫名九清,大梁學宮治平祭酒韓遂昌的高徒,河毓郡人士。沒有別的過多信息,但這已經足夠了。那位治平祭酒極少收徒,於學宮立足三十年的老人隻有三名弟子,第一位是本朝早期的丞相,第二位雖然早夭沒有綻放光彩,但是留下了一篇《十二策》,名留青史,而第三位就是眼前這位溫九清了。
直到再沒理由挽留後,他問了奇怪的讀書人一句,陌上花開,君可否徐徐而歸。縱使再不願言語,溫九清也是感到了一份肉麻,“食君祿,道不同。”他沒有說完,也代表著二人最後的結局,或是食君祿為君分憂,或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大梁學宮直屬於王室,可以說學宮的種種開銷全都是歸屬於王室。所謂的文人風骨是有,不過更多的是效忠於王室。麵對奪嫡失敗的元孝文,老祭酒韓遂昌麵色如常,沒有落井下石,也沒有過多理會,隻是依禮數向他行了一禮,元孝文也並沒有推辭,雙方都沒有寒暄。而之後幾日,元孝文沒有離開,韓遂昌教導溫九清,他就旁聽。治大國如烹小鮮,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來說去,老祭酒就隻是和溫九清說這兩句話。從溫九清的神色來看,對於這兩句話顯然也不是第一次聽聞。不過沒有一絲的不喜,元孝文沒有看出什麽過多的表情,怪人怪人。作為個讀書人,他不學王霸之道,不學仁義之學。他不求功名,不求利祿。元孝文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無欲無求之人,溫九清隻有可能是隱藏的比較深,他尚未發覺而已。
也許是出於對這個兒子補償,也許是借著聖人言語磨一磨這個冷血兒子的性子,元鍇下了王令,準許元孝文留在學宮。
對於這個奇怪的讀書人,元孝文早就放棄了琢磨,隻是覺得很有趣。長在深宮之後,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一個人磕磕絆絆長大,和有著王後撐腰的嫡長子大哥爭奪繼承人,輸的並不丟人。同樣的,他不相信任何人,也不屑於與任何人成為朋友,溫九清是個例外。二人沒有任何的利益衝突,溫九清無所欲,如果說他元孝文必須有朋友的話,溫九清或許是最佳人選了。
“四王子,九清和他兩位師兄不同,雖然已經出師,但不堪大用,十年之內是郡守之才,二十年內是丞相之才,三十年內,可扶大廈之將傾,挽大魏於狂瀾。”
“老祭酒,真是老糊塗了,我已經奪嫡失敗了,九清堪不堪大用,怎麽用,如何用,都是我父王和大哥的事了”韓遂昌看著元孝文,渾濁的眸子中透露著老人最後的精氣神,“四王子,人皆有七情六欲,萬般不動,唯心易變啊。九清能堅守本心。”老人沒有說完整句話,下半句對於二人都心知肚明,希望你元孝文也不要改變。
元孝文沒有理會老人的冒犯,大笑而去。黑水江邊他已經放任過一次了,如今他為他的猶豫而愧疚,愧對了自己這三年的隱忍,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誰能夠阻擋他的腳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徐徐並行的兩騎,二人都知道自己前往何處,為何而去。溫九清不怪這個男人,這也是老師的選擇。老人孱弱的身體再經馬車一路顛簸,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兒臣攜大梁學宮祭酒韓遂昌入宮麵聖!”
“四弟真是手眼通天,父王請不來的韓老先生,喏,正在眼前了哈哈哈哈哈”元孝義拍了拍這個四弟的肩膀,用了幾分力氣,無謀,但是勇冠三軍,是在邊境上與漢人燕人切切實實廝殺過的魏地漢子。元孝文不動聲色的抽出了肩膀,“大哥說笑了,孝文隻不過沾了溫先生的光罷了。”元孝義明顯的偏頭去尋找那位溫先生,看到又是個書生,便不再看了“反正四弟此舉,甚好,哈哈,甚好啊”
“臣,韓遂昌,拜見大王。”古稀老人顫巍巍的一拜,大殿上的元鍇忙道“使不得使不得,韓祭酒快快請起。”老人沒有理會元鍇的客套,指著元孝義,抬高了沙啞的聲音“臣就是鬥膽問問大王,大王子有勇無謀,莽夫行徑,這就是我大魏的接班人嗎,臣倒要為四王子討一個公道!”
元鍇也不再端著架子,右手拄著臉,掃視了一圈大殿,“韓老兒,孤請你時你不來,元孝文請你便來,這是來逼本王的宮不是?”
“大王,大魏曆四代人,再行征伐之道便是取死之道啊,四王子勵精圖治,愛民如子,乃王位之不二人選啊。”瞬間有一眾朝臣皆是跪倒於地,高舉玉笏,“臣等懇請大王,廢元孝義,立四王子為儲。”
先前元孝文落敗時不曾露水的四王子黨猶如雨後春筍,一道道玉笏,一句句死諫,元鍇猛然起身,“亂臣賊子!本王還活著,一群亂臣賊子,還在這造孽!”大殿無聲,清脆的叩首聲起而響亮。
元孝文伸了個懶腰,“兒臣有一事相奏”元鍇看著這個虧欠甚多的兒子,一直以為沒什麽心計的兒子,“兒臣母親,被現任王後鳩殺,兒臣舅舅又為大王子所殺,雖非名門,但也算是書香門第,如此殘暴之母子,怎麽領銜大統?”頓了頓,元孝文轉變了稱唿,“孤有良臣精兵在手,還請老魏王讓賢了。”
陌上花開,君可徐徐歸矣。
溫九清完成了和老師的約定,看著時日無多的老人,還是選擇了說出口,“魏王恐怕野心…”老人哈哈大笑,身為魏人,即便他貴為祭酒,依然得不到中遠士林的認可,“唯有此人能讓我大魏,幽而複明啊。若是真有那一天,韓遂昌雖死又何妨。”溫九清最後行了一禮,向老人重重的磕了三個頭,“學生不孝。”
一騎絕塵離開的大梁,是和老師,還有那個男人曾經的約定。他要為萬世開太平,而我,溫九清,隻想要保住亂世中苟活掙紮的千千萬萬戶百姓。
陌上永遠不會花開。
陌上有青青草。
元孝文沒想到自己被人救了,聽仆從說是個讀書人,當時絲毫沒有猶豫就跳江救人。對於生在王家的元孝文來說,他不相信有善意,他相信性惡論,人之初性本惡。他緊縮眉頭,思考著讀書人救下他所圖謀之事。不過讀書人的一句話讓他愣在了原地,“聖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所以就算落水的是條狗我也會救的。”“不管怎麽說你還是救了我一命,我是…”溫九清打斷了尊為王子的話頭,“再說一次,你什麽身份和我沒關係,我也不需要你的什麽迴報,看你沒事了已經,我就先行一步了。”不過元孝文終歸是找到了理由留住這個奇怪的讀書人,“你書袋子濕透了,得曬。”
短暫的攀談讓元孝文對這個奇怪的書生興趣更濃了幾分,姓溫名九清,大梁學宮治平祭酒韓遂昌的高徒,河毓郡人士。沒有別的過多信息,但這已經足夠了。那位治平祭酒極少收徒,於學宮立足三十年的老人隻有三名弟子,第一位是本朝早期的丞相,第二位雖然早夭沒有綻放光彩,但是留下了一篇《十二策》,名留青史,而第三位就是眼前這位溫九清了。
直到再沒理由挽留後,他問了奇怪的讀書人一句,陌上花開,君可否徐徐而歸。縱使再不願言語,溫九清也是感到了一份肉麻,“食君祿,道不同。”他沒有說完,也代表著二人最後的結局,或是食君祿為君分憂,或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大梁學宮直屬於王室,可以說學宮的種種開銷全都是歸屬於王室。所謂的文人風骨是有,不過更多的是效忠於王室。麵對奪嫡失敗的元孝文,老祭酒韓遂昌麵色如常,沒有落井下石,也沒有過多理會,隻是依禮數向他行了一禮,元孝文也並沒有推辭,雙方都沒有寒暄。而之後幾日,元孝文沒有離開,韓遂昌教導溫九清,他就旁聽。治大國如烹小鮮,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來說去,老祭酒就隻是和溫九清說這兩句話。從溫九清的神色來看,對於這兩句話顯然也不是第一次聽聞。不過沒有一絲的不喜,元孝文沒有看出什麽過多的表情,怪人怪人。作為個讀書人,他不學王霸之道,不學仁義之學。他不求功名,不求利祿。元孝文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無欲無求之人,溫九清隻有可能是隱藏的比較深,他尚未發覺而已。
也許是出於對這個兒子補償,也許是借著聖人言語磨一磨這個冷血兒子的性子,元鍇下了王令,準許元孝文留在學宮。
對於這個奇怪的讀書人,元孝文早就放棄了琢磨,隻是覺得很有趣。長在深宮之後,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一個人磕磕絆絆長大,和有著王後撐腰的嫡長子大哥爭奪繼承人,輸的並不丟人。同樣的,他不相信任何人,也不屑於與任何人成為朋友,溫九清是個例外。二人沒有任何的利益衝突,溫九清無所欲,如果說他元孝文必須有朋友的話,溫九清或許是最佳人選了。
“四王子,九清和他兩位師兄不同,雖然已經出師,但不堪大用,十年之內是郡守之才,二十年內是丞相之才,三十年內,可扶大廈之將傾,挽大魏於狂瀾。”
“老祭酒,真是老糊塗了,我已經奪嫡失敗了,九清堪不堪大用,怎麽用,如何用,都是我父王和大哥的事了”韓遂昌看著元孝文,渾濁的眸子中透露著老人最後的精氣神,“四王子,人皆有七情六欲,萬般不動,唯心易變啊。九清能堅守本心。”老人沒有說完整句話,下半句對於二人都心知肚明,希望你元孝文也不要改變。
元孝文沒有理會老人的冒犯,大笑而去。黑水江邊他已經放任過一次了,如今他為他的猶豫而愧疚,愧對了自己這三年的隱忍,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誰能夠阻擋他的腳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徐徐並行的兩騎,二人都知道自己前往何處,為何而去。溫九清不怪這個男人,這也是老師的選擇。老人孱弱的身體再經馬車一路顛簸,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兒臣攜大梁學宮祭酒韓遂昌入宮麵聖!”
“四弟真是手眼通天,父王請不來的韓老先生,喏,正在眼前了哈哈哈哈哈”元孝義拍了拍這個四弟的肩膀,用了幾分力氣,無謀,但是勇冠三軍,是在邊境上與漢人燕人切切實實廝殺過的魏地漢子。元孝文不動聲色的抽出了肩膀,“大哥說笑了,孝文隻不過沾了溫先生的光罷了。”元孝義明顯的偏頭去尋找那位溫先生,看到又是個書生,便不再看了“反正四弟此舉,甚好,哈哈,甚好啊”
“臣,韓遂昌,拜見大王。”古稀老人顫巍巍的一拜,大殿上的元鍇忙道“使不得使不得,韓祭酒快快請起。”老人沒有理會元鍇的客套,指著元孝義,抬高了沙啞的聲音“臣就是鬥膽問問大王,大王子有勇無謀,莽夫行徑,這就是我大魏的接班人嗎,臣倒要為四王子討一個公道!”
元鍇也不再端著架子,右手拄著臉,掃視了一圈大殿,“韓老兒,孤請你時你不來,元孝文請你便來,這是來逼本王的宮不是?”
“大王,大魏曆四代人,再行征伐之道便是取死之道啊,四王子勵精圖治,愛民如子,乃王位之不二人選啊。”瞬間有一眾朝臣皆是跪倒於地,高舉玉笏,“臣等懇請大王,廢元孝義,立四王子為儲。”
先前元孝文落敗時不曾露水的四王子黨猶如雨後春筍,一道道玉笏,一句句死諫,元鍇猛然起身,“亂臣賊子!本王還活著,一群亂臣賊子,還在這造孽!”大殿無聲,清脆的叩首聲起而響亮。
元孝文伸了個懶腰,“兒臣有一事相奏”元鍇看著這個虧欠甚多的兒子,一直以為沒什麽心計的兒子,“兒臣母親,被現任王後鳩殺,兒臣舅舅又為大王子所殺,雖非名門,但也算是書香門第,如此殘暴之母子,怎麽領銜大統?”頓了頓,元孝文轉變了稱唿,“孤有良臣精兵在手,還請老魏王讓賢了。”
陌上花開,君可徐徐歸矣。
溫九清完成了和老師的約定,看著時日無多的老人,還是選擇了說出口,“魏王恐怕野心…”老人哈哈大笑,身為魏人,即便他貴為祭酒,依然得不到中遠士林的認可,“唯有此人能讓我大魏,幽而複明啊。若是真有那一天,韓遂昌雖死又何妨。”溫九清最後行了一禮,向老人重重的磕了三個頭,“學生不孝。”
一騎絕塵離開的大梁,是和老師,還有那個男人曾經的約定。他要為萬世開太平,而我,溫九清,隻想要保住亂世中苟活掙紮的千千萬萬戶百姓。
陌上永遠不會花開。
陌上有青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