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迴:忽必烈承統繼汗位;蒙古國改製建元朝


    上迴說到蒙古國出現了內亂,忽必烈與趙宋朝廷議和後,率軍北撤,原來這個忽必烈具有雄才為略,早就在金蓮川開府建衙,招賢納士,重用漢人,積聚力量,終於發展成為一支獨立於蒙古汗廷,並最終取代蒙古汗廷的最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


    且說留守在蒙古的阿裏不哥準備趁忽必烈等諸王貴族沒有做好準備,宣布在和林舉行選汗大會。忽必烈得到這個消息,把軍隊北撤以後,留在金蓮川,等待阿裏不哥的征召。


    郝經、劉秉忠等心腹大臣勸諫道:


    “現今諸王貴族離心,徘徊觀望,蒙古國處在危急關頭。大王應早作定奪,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凡事應該以祖宗為念,以社稷為念,以天下蒼生為念。奮發乾剛,亟定大計,消禍於未然。如此則大寶有歸,社稷安矣!”


    忽必烈沉吟道:


    “本王現今無甚主意,欲在此靜候,奉旨赴和林參加選汗大會。”


    郝經奏道:


    “和林選汗大會,名不正,言不順。其實由阿裏不哥把持,諸王貴族成為傀儡,大王前去,等於承認阿裏不哥的正統地位,這樣反而不美。”


    忽必烈沉吟良久,歎道:


    “如此說來,其將奈何?”


    郝經便向忽必烈授以密計,如此這般安排,忽必烈聞言,大喜。


    忽必烈立即分派霸都魯、兀良合台率領精兵,包圍並解散了阿裏不哥的親信脫裏赤所召集的軍隊。然後派廉希憲帶領一隊人馬往東遊說東道諸王;郝經率領一隊人馬往西去遊說西道諸王。自己親率大軍,進駐開平。


    忽必烈率領軍隊來到開平的消息,很快傳遍了蒙古草原,


    支持忽必烈的耶律鑄和木哥親王也逃離和林,來到開平,投奔忽必烈。廉希憲去遊說的東道諸王領袖塔察兒和郝經遊說的西道諸王合丹,也率部來到開平與忽必烈會合。


    忽必烈與木哥親王等諸王貴族經過商議,決定由忽必烈征召蒙古各部落,在開平召開庫裏台大會。幾個宗王貴族聯合起來,發表檄文,宣稱阿裏不哥組織的和林選汗大會不是宗王大會,不代表蒙古核心政權。


    忽必烈在蒙古諸王中,素有仁聲。在郝經等的安排下,登高一唿,響應雲集。以木哥親王為首的諸弟;以塔察兒、也鬆哥為首的東道諸王;以阿必失哈、合丹、合必赤、蒙哥都為首的西道諸王共四十多人;還有以霸都魯、兀良合台、失吉忽禿忽為首的蒙古大將;以按陳為首的幾位駙馬;以及劉秉忠、姚樞、郝經、王文統、廉希憲等各族謀臣;史天澤、張柔、張弘範、李璮等漢軍七大萬戶;還有吐蕃和大理的代表等等,都來參加庫裏台大會。會議共進行了二十多天,諸王貴族一致同意擁立忽必烈為蒙古汗國大汗,並舉行了隆重的即位儀式。


    剛剛繼承了汗位後的忽必烈,立即派出一個百人使團,向阿裏不哥宣告即位。阿裏不哥自然不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扣押了這個百人使團,並立即召集自己的支持者在和林舉行庫裏台選汗大會,推舉自己為蒙古大汗。忽必烈聞訊大怒,在諸王貴族的支持下,禦駕親征,在和林郊外大敗阿裏不哥軍隊,迫使其投降。


    忽必烈得到蒙古諸王貴族和投降蒙古的漢族謀臣的支持,順利地登上汗位,把都城定在漠南的燕京。


    郝經、張柔和劉秉忠等一班漢族謀臣武士,聯同蒙古諸王貴族上表稱賀。


    郝經奏道:


    “大王新登大統,百業待興,祖述變通,正在今日。望大王以天下蒼生為念,更易祖宗製度,廢除祖宗陳法。效仿漢族皇帝故事,早日身登大寶。”


    忽必烈饒有興趣地問道:


    “聽說漢族皇帝登基即位,儀式莊嚴隆重,高貴典雅,過程紛繁複雜。皇帝登基即位究竟有哪些儀式啊?”


    郝經等奏道:


    “據《禮記》上所載,皇帝登基即位,承繼正統,不能草率行事,必須詔告天下,建號改元。”


    忽必烈聞言甚喜,道:


    “依先生所見,改元為何名為妥?”


    郝經奏道:


    “依臣愚見,可建國號為大元。儒家經典《易經》有雲;大哉,乾元!元者,乃大也,第一之意。古時就稱殷曆的第一個月為元月,每月的初一為元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易漢姓,亦是以拓跋姓改為‘元’姓。”


    忽必烈欣然道:


    “就依先生所言,登基即位之事,先生可便宜行事。”


    郝經又道:


    “建國立綱後,大王不能再自稱為‘大汗’,可效仿唐太宗,宋太祖開國創業之舉,而改稱皇帝。”


    忽必烈認為此言甚善,於是對郝經、劉秉忠等謀臣的建議,無不從善如流,全部采納。接著他吩咐王鶚起草即位詔書,郝經、劉秉忠等主持建立各種典章製度。


    當日,忽必烈下詔,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我蒙古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振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久,曆古所無。朕德薄能鮮,忝受天命。古語雲: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經百王而繼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朕擬依古製,建極體元,與民更始。既成於大業,取《易經》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建元中統。欽此!”


    忽必烈又接受郝經、劉秉忠等建議,立長子真金為太子。中央製度,盡皆循依唐製;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宣政院等。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由太子任中書令,下設右左丞相、平章政事等;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樞密院,負責全國軍務。設立禦史台,為天子耳目,負責糾察百官善惡、諫言政治得失。


    地方上的管理,忽必烈改變宋朝由文臣任知州的積弊,由皇帝直接派中書省臣去地方執政,稱為行中書省事。行中書省後來就變成固定的官府名稱,又成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行省或省。行省製度是秦漢以來郡縣製的發展,奠定了明清以來直到今天省區的規模,這種行省製度一直沿用到今天。


    忽必烈重用漢人,實行漢製的消息,很快傳遍天下。蒙古政權,由此興旺發達,如日中天。而趙宋朝廷卻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趙宋朝廷因政治腐敗,致賈似道得以擅權。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為隱瞞乞和真相,網羅親信,極力打擊陷害有功將領。一批戰功卓著的將帥,或被罷官,或被治罪而死,致使民心相悖,將士離心,戰備鬆弛,坐失強兵固邊大好時機。而那些不堪趙宋朝廷奸臣當道,腐敗無能的漢族官僚,以及被權臣賈似道壓製的大小官吏,紛紛變節,向蒙古投降。南宋的潼川安撫使劉整,以瀘州等十五州三十萬戶叛變降蒙。忽必烈大喜,任其為夔府行省兼安撫大使,賜銀一萬兩。


    劉整,字武仲,京兆樊川人,沉毅有智謀,善騎射,曾是孟憲帳下的一員虎將,號為“賽存孝”,累遷潼川十五軍州安撫使,知瀘州軍州事。劉整的投降,編練水軍,使得元水軍迅速形成戰力。大大增強了蒙古汗國的水戰能力。


    正是:更易製度變祖法施行明政萃群英。欲知結果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末群英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真命龍天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真命龍天子並收藏宋末群英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