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一個“變”字,概括了《孫子兵法》的主要絕招。顯而易見,不變則亡,變則活。真正的成功者是:變死路為活路,變絕境為希望。人世間有許多事,離不開這一個“變”字,一變則通,三變則活,九變則大成。此為《孫子兵法》“九變篇”之精髓。


    【本篇導引】


    本篇主要講述了為將之道,用兵法及將帥的險情。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所以將帥必須全麵地看問題,既要在有利的形勢下看到不利的一麵,又要在有利的條件下看到不利的一麵,做到“有備無患”;同時還要見機行事、靈活處理各種情況,“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從大局出發,對局部的無關緊要的目標,即使能“戰而勝之”,也要堅決“不擊”、“不攻”、“不爭”。這樣,才能無往而不利。


    用兵的法則: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將帥的五種險情: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怒,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本篇的主題詞:君命有所不受,雜於利害。


    【智慧之源】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察也。


    【經典詮釋】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是:將帥接受國君的命令,征集民眾、組織軍隊,出征時沼澤連綿的“圮地”上不可駐紮,在多國交界的“衢地”上應結交鄰國,在“絕地”上不要停留,遇上“圍地”要巧設奇謀,陷入“死地”要殊死戰鬥。有的道路不要去通,有的敵軍不要攻打,有的城邑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爭奪,國君有的命令不要執。所以將帥如果能夠精通各種機變的利弊,就是懂得用兵了。將帥如果不能精通各種變的利弊,那麽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夠得到地形之利。指揮軍隊而不知道各種機變方法,那麽即便知道“五利”,也是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的。


    所以,聰明的將帥考慮問題,必須充分兼顧到利害的兩個方麵。在不利的情況下要到有利的條件,事情便可順利進行;在順利情況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禍患就能預先除。


    要用各國諸侯最厭惡的事情去傷害它,迫使它屈服;要用各國諸侯感到危險的事情困擾它,迫使它聽從我們的驅使;要用小利去引誘各國諸侯,迫使它被動奔走。


    用兵的法則是,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不要寄望於敵人不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擁有使敵人無法進攻的力量。


    將帥有五種重大的險情:隻知道死拚蠻幹,就可能被誘殺;隻顧貪生活命,就可能俘虜;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敵人輕侮的奸計;一味廉潔好名,就可能入敵人汙辱的圈;不分情況“愛民”,就可能導致煩勞而不得安寧。以上五點,是將帥的過錯,也是兵的災難。使軍隊遭到覆滅,將帥被敵擒殺,都一定是由這五種危險引起的,這不可予以充分的重視。


    【現代釋用】


    萬事萬物都處在變化之中,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就不能墨守陳規。所以,《孫子兵法》說:“君命有所不受”,“雜於利害”,“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也就是說,要針對不斷變化的情況,靈活處理,才能掌握主動,走向勝利。


    在現代商戰中,能做到“君命有所不受”,“雜於利害”,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孫子兵法現代釋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籬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籬子並收藏孫子兵法現代釋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