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對入世後的中國來說,投資國內產業的國外資本往往有著較成熟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資深人才為後盾,這便給了國內各個行業以機會。作為領導者,認真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借鑒對方經驗,聘用對方人才,必將有利於企業的發展,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因糧於敵”。
另外,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的彩電、冰箱和電視機大戰中,本來頗有勢力的一些大企業,由於長期推行低價政策損失了大量利潤,最後給企業的經營管理造成了一係列困難,甚至麵臨重組和破產。因此企業的運營,商業運作必須講效率。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兵貴勝,不貴久”。
決策行動拖延的時間越長,相應的管理費用就相應增加,時間成本就越高。同時,由於時間上的延識,失去先機,將丟掉市場,形成連鎖反應,損失慘重。
企業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必須不遺餘力地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誰先研發成功,並及時把它投放市場。滿足市場需求,誰就會控製市場,爭得主動。“貨貴及時”,所以,速度是企業命運攸關的重要因素。
□果敢決斷霸業天成
作為一名領導者,果敢決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爭得了時間,爭得了一切。
朱元璋在應天建立戰略根據地後,提出基本國策為: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此一決策對明朝初年的鞏固與展起了重大作用。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是老朱升為朱元璋謀劃的。朱升提出的戰略,集政治、軍事於體,用非常精辟的語言,準確、全麵、深刻地指明了朱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戰略方向。朱元璋聞言大喜,全盤納了這個戰略。
高築牆,首先是指要有一個強大和鞏固的戰略根據地。
戰爭是人力、物力的較量,人力、物力的來源離不開牢固的方補給。因此,能否建立一個強大鞏固的戰略根據地,就係到朱元璋的部隊能否在元軍和群雄割據勢力的包圍中站腳跟,求得發展,至少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朱元選擇應天及周圍地區作為戰略根據地來“高築牆”是比較當的。一是應天與淮右連成一氣,唇齒相依,朱元璋及其要將領和謀士多是淮右人,下級軍官與士卒也大多來自這地區。立應天,淮右為本,大部分將帥、士卒為保衛家鄉戰,無疑可以激發參戰的熱情,對穩定軍心十分有利。二應天臨江依山,周圍多丘陵,地形十分險要,是東南地區軍事重鎮,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應天,可瞰製江淮和北。三是應天及其周圍地區經濟發達,物產豐富,支持戰的潛力十分巨大。朱元璋對建設戰略根據地給予了極大的注,在采納朱升的戰略以後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在自己的力範圍邊緣地帶所采取的軍事行動,都是從穩定、鞏固應的需要出發的。爾後,對應天本身的城防也進行了大力加。後來,朱元璋就是在應天以固若金湯的城防,抵擋住了自己強大得多的陳友諒的10萬舟師。在統一戰爭的全過中,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一直沒有受到嚴重的外來威,又為戰爭提供了極大的支持。這都說明朱元璋在建設強的、鞏固的根據地方麵是非常成功的。
高築牆,也是指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支武力量不是僅僅用來防衛的,主要的是用來主動進攻的。其,建設一個穩定、鞏固的戰略根據地,其本身就包括了必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否則,在群雄割據勢力的包圍之,任何根據地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戰略根據地的穩和鞏固,首要的、關鍵的條件就是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武裝量,才能保障政治、經濟和其他建設順利地進行。其二,朱元璋及其將領謀士們並不是鼠目寸光,安於現狀,滿足既利益而無遠大抱負的領導集團。朱升的戰略之所以很快被元璋采納,是因為朱元璋早就有欲圖大計、平定天下的遠抱負。那麽,建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的根本目的,就不僅是為了滿足保衛根據地,更主要的還是為了滿足戰略進的需要。
廣積糧。朱元璋占據的江淮地區盛產糧食,按理說糧食應該成為一個問題,為什麽還要廣積糧呢?元末的江淮自災害十分嚴重,而且次數較多,持續的年頭又長,使這個倉變成了缺米之倉。許多勞動群眾連自己都吃不上飯,哪還能拿出糧食來支持起義軍呢?麵對這種狀況,朱元璋製了“且耕且戰”製度。他任命元軍降將康茂才為都水營田,由其負責興修水利,要求做到高地不怕旱,窪地不怕。接著下令各部隊都要在駐地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並且下章程,規定以產量的多少來決定賞罰。要求各部隊的生除了供給自身的需要外,還要做到有存糧。經過幾年的努,終於使朱元璋徹底改變了缺乏糧草的局麵。他的部隊豐足食,對戰鬥力的提高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且耕且戰”實際上就是屯田製度,並非朱元璋獨創,而是由來已久。但這一製度被朱元璋運用得如此徹底,如此全麵,如此持,解決了如此龐大的軍隊的糧食所需,支持了如此持久的一戰爭,可以說在朱元璋以前的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緩稱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己方獨立元的政治色彩,最大限度地降低元王朝對己方的關注程,避免或大大減少過早與元軍主力以及強勁諸侯軍隊決戰可能性,從而有利於保存自己,積蓄實力,求得穩步發。為此,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對小明王保持臣屬關係,使的是宋政權的龍鳳年號,打的是紅巾軍的紅色戰旗,連鬥口號也不改變。朱元璋擔任的職務,從江南行省平章到後的吳國公,都是小明王敕封的。直到消滅陳友諒,北方紅軍也失敗以後,他才稱吳王,但發布文告,第一句話還寫“皇帝聖旨,吳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屬,免得人注目,遭受打擊。元王朝苦於力量不足,隻能對目標、影響廣的自立政權首先實施重點打擊,光這類政權就有四個,根本顧不上對付朱元璋這類附屬於某一政權的勢。朱元璋正是抓住了這種有利的客觀形勢,加強擴展地,壯大力量,成為統一戰爭的主宰者。緩稱王不是不稱,關鍵在於選擇有利時機。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的軍事形勢對朱元璋集團十分有利:北麵的宋政權已經存實亡,即使反目,也已不足為慮。元軍主力在與宋軍的戰中大傷元氣,又陷入內戰之中,無力南進。反元陣營中力最為強大的大漢政權已經被朱元璋消滅。東麵的張士誠屬驚弓之鳥,處於明顯的劣勢。四川的明五珍安於現狀,沒有遠圖,構不成大的威脅。依據這種客觀形勢,朱元璋憑廣闊的版圖、強大的軍隊,公開表明自己的政治意圖而自為王是非常適宜的。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一個非常英明正確的宏決策,它引導朱元璋集團從勝利走向勝利。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就在徐達統領北伐大軍攻克山東的凱聲中,朱元璋在應天登上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善於根據現狀判斷,果敢決策,是萬事成敗的關鍵。
□李嗣源馬不停蹄朱友貞喪身亡國
五代時期,後唐軍在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大敗後梁軍,抓後梁軍統帥王彥章,後梁的主力部隊隻剩下大將段凝所統率的支生力軍。後唐國君李存勖對眾將說:“段凝現統率大軍駐紮河上,嚴陣以待我軍,諸位有何妙計?”
天平節度使李嗣源道:“中都離大梁(梁都城,今河南開封)
不遠,我們何不避開段凝,直取大梁?兵法雲:兵貴神速。隻要下大梁,擒住梁主朱友貞,不怕段凝不投降!”
李存勖道:“言之有理!”立刻命令李嗣源率先頭部隊連夜出,馬不停蹄,人不卸甲,直撲大梁。
李嗣源行至曹州(山東曹縣西北),曹州後梁守軍以為後唐自天而降,大開城門,不戰而降。這時,部隊已十分疲勞,將領也紛紛要求稍作休息。李嗣源對眾將士說:“此去大梁僅有200餘裏,諸位再咬緊牙堅持一下,等拿下大梁再作休息。”命令隊繼續前進。
曹州被後唐占領的消息迅速傳到大梁,朱友貞急得團團直,文武大臣又驚又恐,誰也拿不出好主意來。朱友貞黔驢技,隻好派將軍張漢倫火速出發追趕段凝,讓段凝迴師急救。不,張漢倫行至滑州(河南滑縣東),被黃河擋住,一時間不能到段凝的駐地。朱友貞久等不見消息,又派了一名親信去尋段迴師救駕,這名親信離城之後,眼見大梁不保,索性一走了之。
這樣,朱友貞等候援軍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李嗣源率後唐軍迅速逼近大梁。朱友貞聽說後唐軍已到,絕望之中,命令將軍皇甫麟把他殺死。皇甫麟揮刀砍殺朱友貞,隨後也自殺身亡,大梁城竟不攻自破。
段凝接到張漢倫的告急書後,慌忙迴師大梁。未及大梁,兵來報:都城已被後唐軍占領,朱友貞已經自殺身死。段凝有家歸,有國已破,隻好投降了後唐。後梁自此滅亡。
□司馬懿神速進兵孟達城破身亡
時間,決定勝利,也可以決定生死。
關羽敗走麥城,蜀將孟達坐視不救,對關羽之死負有不可推的責任。關羽死後,孟達害怕劉備追究罪責,率親信隨從投降魏國,被魏主曹丕封為建武將軍、新城太守。
新城(今湖北房縣)西南連蜀,東南連吳,是魏、蜀、吳三國之的邊防重鎮。孟達是個反複無常、見利忘義的小人,出任新城守後,秘密派人與蜀、吳相勾結,妄圖實現其野心。
申儀得知孟達勾結蜀、吳的消息,立即報告給了駐兵在宛縣司馬懿。
司馬懿素知孟達的為人,新城是戰略要地,他對孟達更不放,接到申儀的報告後,下定決心剿滅孟達。與此同時,孟達也知申儀告發他的消息,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幹脆舉旗反魏。
在這節骨眼上,司馬懿派人給他送來一封信,信上說魏帝和他都孟達深信不疑,申儀之說純係私怨,請他放下心來。孟達接信,半喜半憂,對於是否立即反魏又猶豫起來。
司馬懿給孟達的信不過是緩兵之計。信使才出發,他立即兵遣將,親率一支大軍奔赴新城。司馬懿的部屬勸道:“這樣的一件事,不報告魏帝能行嗎?”司馬懿迴答:“以宛縣到洛陽離新城1200裏,信使往來最快也要一個月,兵貴神速,如報告魏帝那就什麽事情都晚了。”司馬懿命令部隊日夜兼程,輕裝疾進,僅8天時間就兵臨新城。
孟達大吃一驚,急忙向蜀、吳求援,但司馬懿分兵截住蜀、吳援軍,下令攻城。孟達沒有做好防禦司馬懿的準備,新城之兵不都是自己一手帶起來的,苦苦抵禦了半個月,城破身亡。司懿神速進兵,剪除了叛將孟達,使魏國西南邊境得以穩定。
司馬懿抓住了時間,爭取了主動,大獲全勝。與此相反,孟達隻有以命相抵。
</p>
對入世後的中國來說,投資國內產業的國外資本往往有著較成熟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資深人才為後盾,這便給了國內各個行業以機會。作為領導者,認真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借鑒對方經驗,聘用對方人才,必將有利於企業的發展,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因糧於敵”。
另外,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的彩電、冰箱和電視機大戰中,本來頗有勢力的一些大企業,由於長期推行低價政策損失了大量利潤,最後給企業的經營管理造成了一係列困難,甚至麵臨重組和破產。因此企業的運營,商業運作必須講效率。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兵貴勝,不貴久”。
決策行動拖延的時間越長,相應的管理費用就相應增加,時間成本就越高。同時,由於時間上的延識,失去先機,將丟掉市場,形成連鎖反應,損失慘重。
企業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必須不遺餘力地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誰先研發成功,並及時把它投放市場。滿足市場需求,誰就會控製市場,爭得主動。“貨貴及時”,所以,速度是企業命運攸關的重要因素。
□果敢決斷霸業天成
作為一名領導者,果敢決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爭得了時間,爭得了一切。
朱元璋在應天建立戰略根據地後,提出基本國策為: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此一決策對明朝初年的鞏固與展起了重大作用。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是老朱升為朱元璋謀劃的。朱升提出的戰略,集政治、軍事於體,用非常精辟的語言,準確、全麵、深刻地指明了朱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戰略方向。朱元璋聞言大喜,全盤納了這個戰略。
高築牆,首先是指要有一個強大和鞏固的戰略根據地。
戰爭是人力、物力的較量,人力、物力的來源離不開牢固的方補給。因此,能否建立一個強大鞏固的戰略根據地,就係到朱元璋的部隊能否在元軍和群雄割據勢力的包圍中站腳跟,求得發展,至少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朱元選擇應天及周圍地區作為戰略根據地來“高築牆”是比較當的。一是應天與淮右連成一氣,唇齒相依,朱元璋及其要將領和謀士多是淮右人,下級軍官與士卒也大多來自這地區。立應天,淮右為本,大部分將帥、士卒為保衛家鄉戰,無疑可以激發參戰的熱情,對穩定軍心十分有利。二應天臨江依山,周圍多丘陵,地形十分險要,是東南地區軍事重鎮,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應天,可瞰製江淮和北。三是應天及其周圍地區經濟發達,物產豐富,支持戰的潛力十分巨大。朱元璋對建設戰略根據地給予了極大的注,在采納朱升的戰略以後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在自己的力範圍邊緣地帶所采取的軍事行動,都是從穩定、鞏固應的需要出發的。爾後,對應天本身的城防也進行了大力加。後來,朱元璋就是在應天以固若金湯的城防,抵擋住了自己強大得多的陳友諒的10萬舟師。在統一戰爭的全過中,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一直沒有受到嚴重的外來威,又為戰爭提供了極大的支持。這都說明朱元璋在建設強的、鞏固的根據地方麵是非常成功的。
高築牆,也是指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支武力量不是僅僅用來防衛的,主要的是用來主動進攻的。其,建設一個穩定、鞏固的戰略根據地,其本身就包括了必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否則,在群雄割據勢力的包圍之,任何根據地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戰略根據地的穩和鞏固,首要的、關鍵的條件就是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武裝量,才能保障政治、經濟和其他建設順利地進行。其二,朱元璋及其將領謀士們並不是鼠目寸光,安於現狀,滿足既利益而無遠大抱負的領導集團。朱升的戰略之所以很快被元璋采納,是因為朱元璋早就有欲圖大計、平定天下的遠抱負。那麽,建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的根本目的,就不僅是為了滿足保衛根據地,更主要的還是為了滿足戰略進的需要。
廣積糧。朱元璋占據的江淮地區盛產糧食,按理說糧食應該成為一個問題,為什麽還要廣積糧呢?元末的江淮自災害十分嚴重,而且次數較多,持續的年頭又長,使這個倉變成了缺米之倉。許多勞動群眾連自己都吃不上飯,哪還能拿出糧食來支持起義軍呢?麵對這種狀況,朱元璋製了“且耕且戰”製度。他任命元軍降將康茂才為都水營田,由其負責興修水利,要求做到高地不怕旱,窪地不怕。接著下令各部隊都要在駐地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並且下章程,規定以產量的多少來決定賞罰。要求各部隊的生除了供給自身的需要外,還要做到有存糧。經過幾年的努,終於使朱元璋徹底改變了缺乏糧草的局麵。他的部隊豐足食,對戰鬥力的提高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且耕且戰”實際上就是屯田製度,並非朱元璋獨創,而是由來已久。但這一製度被朱元璋運用得如此徹底,如此全麵,如此持,解決了如此龐大的軍隊的糧食所需,支持了如此持久的一戰爭,可以說在朱元璋以前的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緩稱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己方獨立元的政治色彩,最大限度地降低元王朝對己方的關注程,避免或大大減少過早與元軍主力以及強勁諸侯軍隊決戰可能性,從而有利於保存自己,積蓄實力,求得穩步發。為此,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對小明王保持臣屬關係,使的是宋政權的龍鳳年號,打的是紅巾軍的紅色戰旗,連鬥口號也不改變。朱元璋擔任的職務,從江南行省平章到後的吳國公,都是小明王敕封的。直到消滅陳友諒,北方紅軍也失敗以後,他才稱吳王,但發布文告,第一句話還寫“皇帝聖旨,吳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屬,免得人注目,遭受打擊。元王朝苦於力量不足,隻能對目標、影響廣的自立政權首先實施重點打擊,光這類政權就有四個,根本顧不上對付朱元璋這類附屬於某一政權的勢。朱元璋正是抓住了這種有利的客觀形勢,加強擴展地,壯大力量,成為統一戰爭的主宰者。緩稱王不是不稱,關鍵在於選擇有利時機。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的軍事形勢對朱元璋集團十分有利:北麵的宋政權已經存實亡,即使反目,也已不足為慮。元軍主力在與宋軍的戰中大傷元氣,又陷入內戰之中,無力南進。反元陣營中力最為強大的大漢政權已經被朱元璋消滅。東麵的張士誠屬驚弓之鳥,處於明顯的劣勢。四川的明五珍安於現狀,沒有遠圖,構不成大的威脅。依據這種客觀形勢,朱元璋憑廣闊的版圖、強大的軍隊,公開表明自己的政治意圖而自為王是非常適宜的。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一個非常英明正確的宏決策,它引導朱元璋集團從勝利走向勝利。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就在徐達統領北伐大軍攻克山東的凱聲中,朱元璋在應天登上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善於根據現狀判斷,果敢決策,是萬事成敗的關鍵。
□李嗣源馬不停蹄朱友貞喪身亡國
五代時期,後唐軍在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大敗後梁軍,抓後梁軍統帥王彥章,後梁的主力部隊隻剩下大將段凝所統率的支生力軍。後唐國君李存勖對眾將說:“段凝現統率大軍駐紮河上,嚴陣以待我軍,諸位有何妙計?”
天平節度使李嗣源道:“中都離大梁(梁都城,今河南開封)
不遠,我們何不避開段凝,直取大梁?兵法雲:兵貴神速。隻要下大梁,擒住梁主朱友貞,不怕段凝不投降!”
李存勖道:“言之有理!”立刻命令李嗣源率先頭部隊連夜出,馬不停蹄,人不卸甲,直撲大梁。
李嗣源行至曹州(山東曹縣西北),曹州後梁守軍以為後唐自天而降,大開城門,不戰而降。這時,部隊已十分疲勞,將領也紛紛要求稍作休息。李嗣源對眾將士說:“此去大梁僅有200餘裏,諸位再咬緊牙堅持一下,等拿下大梁再作休息。”命令隊繼續前進。
曹州被後唐占領的消息迅速傳到大梁,朱友貞急得團團直,文武大臣又驚又恐,誰也拿不出好主意來。朱友貞黔驢技,隻好派將軍張漢倫火速出發追趕段凝,讓段凝迴師急救。不,張漢倫行至滑州(河南滑縣東),被黃河擋住,一時間不能到段凝的駐地。朱友貞久等不見消息,又派了一名親信去尋段迴師救駕,這名親信離城之後,眼見大梁不保,索性一走了之。
這樣,朱友貞等候援軍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李嗣源率後唐軍迅速逼近大梁。朱友貞聽說後唐軍已到,絕望之中,命令將軍皇甫麟把他殺死。皇甫麟揮刀砍殺朱友貞,隨後也自殺身亡,大梁城竟不攻自破。
段凝接到張漢倫的告急書後,慌忙迴師大梁。未及大梁,兵來報:都城已被後唐軍占領,朱友貞已經自殺身死。段凝有家歸,有國已破,隻好投降了後唐。後梁自此滅亡。
□司馬懿神速進兵孟達城破身亡
時間,決定勝利,也可以決定生死。
關羽敗走麥城,蜀將孟達坐視不救,對關羽之死負有不可推的責任。關羽死後,孟達害怕劉備追究罪責,率親信隨從投降魏國,被魏主曹丕封為建武將軍、新城太守。
新城(今湖北房縣)西南連蜀,東南連吳,是魏、蜀、吳三國之的邊防重鎮。孟達是個反複無常、見利忘義的小人,出任新城守後,秘密派人與蜀、吳相勾結,妄圖實現其野心。
申儀得知孟達勾結蜀、吳的消息,立即報告給了駐兵在宛縣司馬懿。
司馬懿素知孟達的為人,新城是戰略要地,他對孟達更不放,接到申儀的報告後,下定決心剿滅孟達。與此同時,孟達也知申儀告發他的消息,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幹脆舉旗反魏。
在這節骨眼上,司馬懿派人給他送來一封信,信上說魏帝和他都孟達深信不疑,申儀之說純係私怨,請他放下心來。孟達接信,半喜半憂,對於是否立即反魏又猶豫起來。
司馬懿給孟達的信不過是緩兵之計。信使才出發,他立即兵遣將,親率一支大軍奔赴新城。司馬懿的部屬勸道:“這樣的一件事,不報告魏帝能行嗎?”司馬懿迴答:“以宛縣到洛陽離新城1200裏,信使往來最快也要一個月,兵貴神速,如報告魏帝那就什麽事情都晚了。”司馬懿命令部隊日夜兼程,輕裝疾進,僅8天時間就兵臨新城。
孟達大吃一驚,急忙向蜀、吳求援,但司馬懿分兵截住蜀、吳援軍,下令攻城。孟達沒有做好防禦司馬懿的準備,新城之兵不都是自己一手帶起來的,苦苦抵禦了半個月,城破身亡。司懿神速進兵,剪除了叛將孟達,使魏國西南邊境得以穩定。
司馬懿抓住了時間,爭取了主動,大獲全勝。與此相反,孟達隻有以命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