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聞賢閣,兩三句話也說不完,索性仔細說一下它的來龍去脈。


    當年,聞賢閣老閣主李朝陽和當時的文老王爺文駿跟隨先帝打天下,他們都是血氣方剛的大小夥子。


    先帝當時還隻是一個帶兵打仗的將軍,李朝陽和文駿是先帝的左膀右臂,文駿武功高強,喜歡衝鋒陷陣,李朝陽不僅武功高強,還善於權謀,成為了先帝的軍師。


    大元二十五年,當時的朝廷已經腐朽不堪,各地民不聊生,義軍揭竿而起,先帝當時被封為魯王,朝廷派他到處剿滅義軍,每到一處,看到百姓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所謂的義軍隻是一些沒有飯吃,賣兒賣女的窮苦百姓,魯王為這個朝廷感到痛心,內心感到痛苦,作為臣子,他要為國君盡忠,作為父母官他又為百姓不平。


    他的痛苦和無奈李朝陽和文駿都看在眼裏,後來,李朝陽給魯王出謀劃策,每到一處,魯王對當地的義軍進行安撫政策,把自己為國為民的理念宣傳出去,把田地重新劃分,不管家裏幾口人都能分到土地,收到手的糧食,隻要全家吃飽了,剩下的都歸個人所有,三年之內不用納糧。青壯年也可以當兵,除了每月都有軍餉,隻要哪家有青年當兵,他們家就會多分到一些田地,提高了青壯年的當兵熱情。魯王的政策不僅安撫了民心,還收服了人心,各處的農民起義事件越來越少,魯王的軍隊越來越壯大。


    當時的大元皇帝在奸臣的蠱惑下,想要陷害魯王,幸虧宮裏一個受過魯王恩惠的小太監冒死出宮報信,魯王才有了喘息的機會。李朝陽和文駿,還有其他一些將領都勸魯王趁機反了朝廷,魯王一時拿不定主意。


    就在魯王猶豫不決的時候,朝廷的大軍殺到了玉魯城下,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魯王大聲喊道:“反了他娘的!”


    從此之後,李朝陽和文駿,還有一眾將軍們,實心踏地跟著魯王南征北戰,十年下來,他們不僅打敗了朝廷的軍隊,還收服了各地的義軍,大元國成為了曆史,迎來了大魯國的時代。


    李朝陽被封為大魯國國師,太子太傅,文駿被封為當朝異姓王,世代世襲。其他的各位將軍也都按照戰功都得到了封賞。


    十年征戰,參與其中的人,哪一個身體上不是傷痕累累,文駿作為大軍先鋒,每每大戰都是衝鋒陷陣在前,一身的傷病成了他身體的頑疾。大魯九年,在用各種湯藥苦苦支撐的文王爺文駿依依不舍的離開了人世。臨終前,文駿把兒子文韜一個人留在房間,外麵的人誰也不知道他們父子說了些什麽,文駿的喪事辦完之後,文韜就進宮把文家的兵權交還給了皇帝,文韜接替文駿成為了新一任的文王爺,從此以後皇帝對他們文王府更加看重。


    昔日的好友離去,給李朝陽內心很大的衝擊,他和文駿十幾年來在一起的時間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都長,他們在一起因為某場仗該怎麽打,也爭吵過,甚至大打出手過,這都沒有阻礙他們的友誼,他和文駿是生死之交,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的摯友,當年的南山一戰因為自己的一意孤行,導致了軍隊差點全軍覆沒,危機時刻,是文駿帶領一眾人馬殺進包圍圈把他救出重圍,自此,文駿留下了致命的傷。每每想起此事,李朝陽心裏像是萬箭穿心一般疼痛。自從文駿離世之後,李朝陽覺得自己也是離開的時候了,當時他的兩個兒子都有了家室,他的妻子也早早的撒手人寰,這麽多年他也習慣了一個人,他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能夠修心養性的地方,是時候靜下來了。他想好了去處,就去宮裏請辭。皇帝和太子苦苦哀求,希望他能留下,李朝陽去意已決。


    “陛下!天下已安定下來,臣該是時候離去,該給年輕人一些機會了,這大好河山屬於他們。”李朝陽說道。


    皇帝從心裏是希望李朝陽離開的,如今自己大權在握,他也不想有人時刻在他左右提醒他這可以做那可以不做,他自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管理好國家,他覺得自己就像打了雞血,要大幹一場,最好不要有人幹涉他的治國決策。


    李朝陽是如此的聰明,難道他看不出來嗎?他當然知道皇帝陛下的想法了,李朝陽知道這就是自己離開的最好時機,不用人家親自趕你走,我自己乖乖的離開,合了別人的心,也順了自己的意,何樂而不為呢?


    離開之前,李朝陽給皇帝要了一個地方,就是遠離京都八百裏的西洲有個望天涯,李朝陽希望在那裏建造一個樓閣,可以匯聚天下賢才,聞天下之事。皇帝當時就答應了,馬上建,而且還是朝廷撥下銀兩,曆經兩年,建成之後皇帝親自賜名“聞賢閣”,李朝陽成了閣主。皇帝提出了一個條件,從此以後李朝陽隻能在這聞賢閣裏,不準踏入江湖半步,自此,李朝陽再也沒有離開過聞賢閣。


    十五年的時間,進入聞賢閣的每一個人不是身懷絕技,就是滿腹經綸,天下人都以進聞賢閣學習為榮。聞賢閣也為大魯國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治國之才,還有能征戰沙場保衛國家的將才。


    李朝陽雖然身不在朝堂,可是每時每刻他都為這個他曾經親手締造過的國家盡心盡力。皇帝時常都會給予聞賢閣一些皇家的賞賜,一來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二來聞賢閣顯然已成為大魯國的柱石,不能冷淡了它;三來,李朝陽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大魯國的精神領袖,大魯國百姓都視他為神;四是,李朝陽能夠不執著於眼前的榮華富貴,甘願急流勇退,皇帝佩服他。


    皇帝也清楚當年文駿臨終前讓兒子交出兵權也是李朝陽給他出的主意,他們之間南征北戰十多年,還是互相了解的。


    有李朝陽這位通透的臣子,皇帝既欣慰又擔憂,欣慰的是他急流勇退,擔憂的是皇帝想什麽他都能猜到,皇帝就想著李朝陽能夠在聞賢閣終老,永遠都不要再過問朝中之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魯少年江湖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吃燒烤的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吃燒烤的羊並收藏大魯少年江湖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