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以西,北邙山上,翠雲峰。
山峰上有一道觀,又名為翠雲觀。
翠雲觀規模不大,卻頗為雄偉,還帶著些許皇家氣派。
昔日,道長史子眇曾在此地修行,並撫養皇子辯長大。
翠雲觀,是天師道的道場之一,殿內隻供奉著太上老君。天師道創立之初,還沒有三清的說法。
大殿兩側是鍾樓和鼓樓。
鍾鼓齊鳴之時,悠揚震天,便是三四裏外的洛陽城都能聽得見。
左右廂房則主要是住所和靜修之地。
北側的廂房,又名瓊華院。
院中一位雙眸迷人的少女倚在窗前,正凝視著窗外那滿目枯黃、蕭瑟凋零的冬日景象。
忽然間,天空中飄起無數的白色花瓣,有些落在少女的衣襟上化為一股寒意,令她頓時從思緒中驚醒。
她輕輕拂去身上的白雪,眼神中閃過一抹淡淡的神傷。她心中念著的那位少年,自從做了皇帝之後,已經許久沒有再聯係過她。
“若丹妹妹!”不遠處,一道雄渾的聲音響起。
片刻後,一名青衫秀目,俊朗高大的青年男子出現在廂房門外。
那少女姓張,名彤,字若丹。而青年男子,則是她的兄長,喚作張魯,字公祺。兩人已暫避翠雲觀多年。
張彤聞聲抬頭,見是兄長,便起身迎了上去:“公祺哥哥,你怎麽來了?”
張魯笑著走進廂房,手中捧著一個靈鴿晃了晃說道:“你的皇帝哥哥來信了!”
“真的嗎?”張彤頓時歡喜雀躍,哪裏還有半分哀愁。
她口中的的皇帝哥哥,不是當朝天子,而是那位被擼了帝位的弘農王,也就是被劉禪魂穿的那位少年。
張彤急切地伸手去搶:“快把信拿來看看。”
“不給!”
張魯故意高高舉起手中信筒,使出身法,就向後方退去。
“彤妹,你都快相思成疾了,為兄倒要看看你那皇帝哥哥寫了什麽,竟有如此大的法力。”
“兄長!”張彤頓時急了,嬌嗔一聲,連忙也施展身法朝他追去。
哪料,張彤的身法更勝一籌,隻見她身形如鬼魅般在張魯麵前一晃而過,卻已將信筒搶了過來。
“沒勁!就不能陪兄長多玩一會嗎?整日待在這翠雲觀,實在無聊得很。”
張魯抱怨了幾句,卻又驚歎不已:“沒想到妹妹竟將迷蹤步法修煉至大成。”
迷蹤步法正是翠雲觀的絕學之一,
張彤年僅十六,就能修煉到如此境界,實乃天賦異稟。
張彤沒有理會兄長的驚歎,她急切地打開信筒,取出其中一小段絹帛。
寥寥幾行字,卻對她隻字未提,信上寫的是關於救人的事情。
張彤空歡喜一場。
她原以為劉禪傳信來,是為了與她訴說情愫呢,心中頓時充滿了失落。
劉禪,雖然繼承了原主的所有記憶,但他卻無法體會心中的這份情感,此時的他隻想著如何一統天下,哪裏還有這位青梅竹馬的影子。
張魯見妹妹表情似有異樣,伸手搶過絹帛讀了起來。
他眉頭微皺:“看來你的皇帝哥哥遇到了一些麻煩。”
他明白張彤內心的想法,連忙安慰:“或許他隻是救人心切罷。”
張彤心中頓時多了一絲明亮,心情好轉了許多,似乎也接受了兄長的這種說法。
“那如何才能找到神醫張仲景呢?”張彤轉而追問。
雖然劉禪對她冷漠,但她仍然把劉禪的事當做自己的事。
“應該在南陽,父親在世時還曾去拜會過他。”
“那咱們趕緊出發吧!我去牽馬!”張彤說道,轉身就消失在廂房門口。
“都說女大不從留,古人誠不欺我。”張魯不禁搖搖頭。
晌午時分,伊闕關外。
張彤、張魯兩人四騎輕裝簡行,一路馳騁。
他們此去南陽郡涅陽縣,是為了尋找神醫張仲景。
按照劉禪信中所說,他們需拿到治療蟲病的藥方,再用靈鴿傳信至幽州涿縣。
整個過程看起來簡單,事實上卻又許多不確定,劉禪也在賭。
南陽郡是帝鄉。
昔日雲台二十八將有十一人出自南陽郡,所以當地尚文、尚武的風氣濃厚,加上人口眾多,是此時大漢人口規模第一的郡縣。
從洛陽到南陽的馳道,既寬闊又平坦,宛如一條巨龍穿過軒轅山脈。從伊闕關,經梁縣、魯陽,再到涅陽,有將近四百裏的路程。
而張彤、張魯兩人一路不眠不休,竟隻用了兩天就已經抵達。
但長時間的奔馳、顛簸,幾乎耗盡了他們所有的精力。也多虧他們都是修行之人,沒有被活活顛死,但有兩匹坐騎已經力竭而亡,而另外兩匹再也跑不動了。
他們隻好下馬步行,又經過大半天的探訪,才終於找到張神醫的醫廬。
兩人仿佛看到了救星一般,跌跌撞撞就衝了進去。
此時的張彤完全就是僅憑一股意誌在支撐著,而張魯則更不好受。
當他們進入醫廬後,卻立刻當成病患救治了起來。兩人氣若遊絲、身神俱疲的模樣,看起來確實與重病纏身之人,一般無二。
“張神醫!”張彤稍稍緩和過來,望向麵前這位中年男子。
張仲景一手把著脈,示意她別說話。
隻見他眉頭緊皺,全神貫注地診斷著,屋內的氣氛頓時變得十分肅靜。
良久,張仲景開口說道:“姑娘隻是心脈受了些損傷,並無大礙,老朽開幾副滋補藥品即可。”
接著又替張魯把了脈,吩咐身後醫童:“再添幾副滋補藥品。”
張魯口不能言,這麽長距離的奔馳險些令他吐血。他默默地點頭,表示感激。
張彤一恢複過來,連忙急切地解釋道:“張神醫,我們遠道而來,是想替一位重病之人求一藥方。”
“求藥方?重病之人在哪?”張仲景不解。
“病人遠在幽州並未來此!”張彤如實迴答。
“幽州?見不到病人,又如何開具藥方?”張仲景似有不悅。
胡亂用藥,那是對病患的不負責任。
“小女隻知那人得了一種罕見的蟲病,病症就如這信中所說。”張彤又拿出劉禪寄過來的那封帛書,遞了過去。
張仲景接過帛書,仔細地讀起來。
“寒戰、發熱,泄瀉不止……!這倒像老夫曾診療過的一種蟲積病。”
“隻是姑娘可知?這看病講究的是望聞問切,你這患病之人都未至,讓老夫如何望其氣,如何切其脈,又如何開藥方啊!”
“人命關天,小女懇求神醫賜方。”張彤苦苦哀求道。
張仲景仍然搖頭,這種違背流程的診療方式與他的行事風格嚴重不符。
張彤見拿不到藥方,又想到自己如此盡力,仍然沒有辦好劉禪交代的事情,突然就抽泣著哭了起來。
“小娘莫哭啊!”張仲景看著少女哭得花枝亂顫,也於心不忍。
“張神醫,請聽我一言。”張魯總算恢複了過來,能開口說話了。
張魯勸說道:“如今重病之人遠在幽州,且已無藥可治,唯有等死而已。”
“但若有了張神醫的藥方,我等星夜兼程將藥方送至,病人尚有一絲活命的機會。”
“若藥不對症,唯死而已,而他本就是將死之人,神醫又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如今神醫已知其病症,何不賭上一賭,若成功救治,則功德無量矣!”
張魯所說的,不過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簡單道理。
張仲景聽完沉默了片刻,又來迴踱了幾步。
“這位公子說的倒是有幾分道理,隻是若藥不對症,切莫責怪老夫醫術不精。”
“萬不敢責怪神醫。無論活命與否,我兄妹二人都銘感神醫大德!”張魯拱手拜道。
見事情有所轉機,張彤也不哭了。她抹掉眼角淚痕,也朝張神醫行了大禮。
張仲景轉身寫下一張藥方遞給了兩人。
“這就是治療蟲積病的藥方,煮湯飲服。若有效,三日即可痊愈。痊愈後的半年內,再帶患病來此複診。”
“謹遵神醫囑咐!”張彤接過藥方,又將其謄抄在一小片絹帛之上。
梔子、黃芩、大薊……,張彤寫完,又小心翼翼地將絹帛卷入竹筒,然後從隨行馬背上取來靈鴿,將竹筒仔細綁在它腿上。
“一定要趕上啊!”
她輕輕撫摸著靈鴿的羽毛,祈禱了幾句,立刻朝北放飛了。
山峰上有一道觀,又名為翠雲觀。
翠雲觀規模不大,卻頗為雄偉,還帶著些許皇家氣派。
昔日,道長史子眇曾在此地修行,並撫養皇子辯長大。
翠雲觀,是天師道的道場之一,殿內隻供奉著太上老君。天師道創立之初,還沒有三清的說法。
大殿兩側是鍾樓和鼓樓。
鍾鼓齊鳴之時,悠揚震天,便是三四裏外的洛陽城都能聽得見。
左右廂房則主要是住所和靜修之地。
北側的廂房,又名瓊華院。
院中一位雙眸迷人的少女倚在窗前,正凝視著窗外那滿目枯黃、蕭瑟凋零的冬日景象。
忽然間,天空中飄起無數的白色花瓣,有些落在少女的衣襟上化為一股寒意,令她頓時從思緒中驚醒。
她輕輕拂去身上的白雪,眼神中閃過一抹淡淡的神傷。她心中念著的那位少年,自從做了皇帝之後,已經許久沒有再聯係過她。
“若丹妹妹!”不遠處,一道雄渾的聲音響起。
片刻後,一名青衫秀目,俊朗高大的青年男子出現在廂房門外。
那少女姓張,名彤,字若丹。而青年男子,則是她的兄長,喚作張魯,字公祺。兩人已暫避翠雲觀多年。
張彤聞聲抬頭,見是兄長,便起身迎了上去:“公祺哥哥,你怎麽來了?”
張魯笑著走進廂房,手中捧著一個靈鴿晃了晃說道:“你的皇帝哥哥來信了!”
“真的嗎?”張彤頓時歡喜雀躍,哪裏還有半分哀愁。
她口中的的皇帝哥哥,不是當朝天子,而是那位被擼了帝位的弘農王,也就是被劉禪魂穿的那位少年。
張彤急切地伸手去搶:“快把信拿來看看。”
“不給!”
張魯故意高高舉起手中信筒,使出身法,就向後方退去。
“彤妹,你都快相思成疾了,為兄倒要看看你那皇帝哥哥寫了什麽,竟有如此大的法力。”
“兄長!”張彤頓時急了,嬌嗔一聲,連忙也施展身法朝他追去。
哪料,張彤的身法更勝一籌,隻見她身形如鬼魅般在張魯麵前一晃而過,卻已將信筒搶了過來。
“沒勁!就不能陪兄長多玩一會嗎?整日待在這翠雲觀,實在無聊得很。”
張魯抱怨了幾句,卻又驚歎不已:“沒想到妹妹竟將迷蹤步法修煉至大成。”
迷蹤步法正是翠雲觀的絕學之一,
張彤年僅十六,就能修煉到如此境界,實乃天賦異稟。
張彤沒有理會兄長的驚歎,她急切地打開信筒,取出其中一小段絹帛。
寥寥幾行字,卻對她隻字未提,信上寫的是關於救人的事情。
張彤空歡喜一場。
她原以為劉禪傳信來,是為了與她訴說情愫呢,心中頓時充滿了失落。
劉禪,雖然繼承了原主的所有記憶,但他卻無法體會心中的這份情感,此時的他隻想著如何一統天下,哪裏還有這位青梅竹馬的影子。
張魯見妹妹表情似有異樣,伸手搶過絹帛讀了起來。
他眉頭微皺:“看來你的皇帝哥哥遇到了一些麻煩。”
他明白張彤內心的想法,連忙安慰:“或許他隻是救人心切罷。”
張彤心中頓時多了一絲明亮,心情好轉了許多,似乎也接受了兄長的這種說法。
“那如何才能找到神醫張仲景呢?”張彤轉而追問。
雖然劉禪對她冷漠,但她仍然把劉禪的事當做自己的事。
“應該在南陽,父親在世時還曾去拜會過他。”
“那咱們趕緊出發吧!我去牽馬!”張彤說道,轉身就消失在廂房門口。
“都說女大不從留,古人誠不欺我。”張魯不禁搖搖頭。
晌午時分,伊闕關外。
張彤、張魯兩人四騎輕裝簡行,一路馳騁。
他們此去南陽郡涅陽縣,是為了尋找神醫張仲景。
按照劉禪信中所說,他們需拿到治療蟲病的藥方,再用靈鴿傳信至幽州涿縣。
整個過程看起來簡單,事實上卻又許多不確定,劉禪也在賭。
南陽郡是帝鄉。
昔日雲台二十八將有十一人出自南陽郡,所以當地尚文、尚武的風氣濃厚,加上人口眾多,是此時大漢人口規模第一的郡縣。
從洛陽到南陽的馳道,既寬闊又平坦,宛如一條巨龍穿過軒轅山脈。從伊闕關,經梁縣、魯陽,再到涅陽,有將近四百裏的路程。
而張彤、張魯兩人一路不眠不休,竟隻用了兩天就已經抵達。
但長時間的奔馳、顛簸,幾乎耗盡了他們所有的精力。也多虧他們都是修行之人,沒有被活活顛死,但有兩匹坐騎已經力竭而亡,而另外兩匹再也跑不動了。
他們隻好下馬步行,又經過大半天的探訪,才終於找到張神醫的醫廬。
兩人仿佛看到了救星一般,跌跌撞撞就衝了進去。
此時的張彤完全就是僅憑一股意誌在支撐著,而張魯則更不好受。
當他們進入醫廬後,卻立刻當成病患救治了起來。兩人氣若遊絲、身神俱疲的模樣,看起來確實與重病纏身之人,一般無二。
“張神醫!”張彤稍稍緩和過來,望向麵前這位中年男子。
張仲景一手把著脈,示意她別說話。
隻見他眉頭緊皺,全神貫注地診斷著,屋內的氣氛頓時變得十分肅靜。
良久,張仲景開口說道:“姑娘隻是心脈受了些損傷,並無大礙,老朽開幾副滋補藥品即可。”
接著又替張魯把了脈,吩咐身後醫童:“再添幾副滋補藥品。”
張魯口不能言,這麽長距離的奔馳險些令他吐血。他默默地點頭,表示感激。
張彤一恢複過來,連忙急切地解釋道:“張神醫,我們遠道而來,是想替一位重病之人求一藥方。”
“求藥方?重病之人在哪?”張仲景不解。
“病人遠在幽州並未來此!”張彤如實迴答。
“幽州?見不到病人,又如何開具藥方?”張仲景似有不悅。
胡亂用藥,那是對病患的不負責任。
“小女隻知那人得了一種罕見的蟲病,病症就如這信中所說。”張彤又拿出劉禪寄過來的那封帛書,遞了過去。
張仲景接過帛書,仔細地讀起來。
“寒戰、發熱,泄瀉不止……!這倒像老夫曾診療過的一種蟲積病。”
“隻是姑娘可知?這看病講究的是望聞問切,你這患病之人都未至,讓老夫如何望其氣,如何切其脈,又如何開藥方啊!”
“人命關天,小女懇求神醫賜方。”張彤苦苦哀求道。
張仲景仍然搖頭,這種違背流程的診療方式與他的行事風格嚴重不符。
張彤見拿不到藥方,又想到自己如此盡力,仍然沒有辦好劉禪交代的事情,突然就抽泣著哭了起來。
“小娘莫哭啊!”張仲景看著少女哭得花枝亂顫,也於心不忍。
“張神醫,請聽我一言。”張魯總算恢複了過來,能開口說話了。
張魯勸說道:“如今重病之人遠在幽州,且已無藥可治,唯有等死而已。”
“但若有了張神醫的藥方,我等星夜兼程將藥方送至,病人尚有一絲活命的機會。”
“若藥不對症,唯死而已,而他本就是將死之人,神醫又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如今神醫已知其病症,何不賭上一賭,若成功救治,則功德無量矣!”
張魯所說的,不過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簡單道理。
張仲景聽完沉默了片刻,又來迴踱了幾步。
“這位公子說的倒是有幾分道理,隻是若藥不對症,切莫責怪老夫醫術不精。”
“萬不敢責怪神醫。無論活命與否,我兄妹二人都銘感神醫大德!”張魯拱手拜道。
見事情有所轉機,張彤也不哭了。她抹掉眼角淚痕,也朝張神醫行了大禮。
張仲景轉身寫下一張藥方遞給了兩人。
“這就是治療蟲積病的藥方,煮湯飲服。若有效,三日即可痊愈。痊愈後的半年內,再帶患病來此複診。”
“謹遵神醫囑咐!”張彤接過藥方,又將其謄抄在一小片絹帛之上。
梔子、黃芩、大薊……,張彤寫完,又小心翼翼地將絹帛卷入竹筒,然後從隨行馬背上取來靈鴿,將竹筒仔細綁在它腿上。
“一定要趕上啊!”
她輕輕撫摸著靈鴿的羽毛,祈禱了幾句,立刻朝北放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