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後。
汴水東岸,中牟縣北,
魏延、太史慈站在高處,極目遠眺,隻見遠處塵土飛揚,一隊騎兵疾馳而來。兩人心中一緊,立刻派出哨騎前去打探。
片刻後,哨騎迴報,原來是劉禪的親衛軍。兩人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率部迎了上去。
“殿下,您怎麽來了?”兩人快步上前,朝劉禪行禮。
劉禪朗聲笑道:“此戰關係重大,本王放心不下,特親自前來督戰,順便還帶來了五百騎兵精銳,為你們助威!”
魏延上下打量著劉禪的裝束,臉上露出一絲戲謔:“殿下,您這是偷跑出來的吧?”
“哈哈,不要在意本王的裝扮,出來得匆忙,沒來得及換上鎧甲!”
他與周倉會合之後,為了追趕魏延、太史慈,一路星夜兼程,哪裏顧得上更換斥候套裝。甚至,當初溜出軍營時,連兵器都沒帶。
不過,既然已經趕上大部隊,劉禪也就不急了,迴頭朝周倉吩咐道:“元福,為本王著甲。”
好在周倉也沒有忘記他臨行前的囑托,把三人的鎧甲、兵刃也一並帶了過來。
“可有聯盟軍的消息?”劉禪穿戴整齊後,朝魏延問道。
“他們昨日已經渡河西進!人數不少,估摸著有三萬多人!”
“那可有董卓軍隊的消息?”
“未曾打探到!”
劉禪聽後麵露憂色,連忙吩咐道:“火速渡河!再多派斥候擴大探尋範圍!一定要摸清楚董卓軍隊的動向!”
“滎陽守將是誰?”
“是董卓麾下中郎將——徐榮!”
“徐榮啊!”劉禪迴憶起前世那個徐榮,一戰險殺曹操,二戰大破孫堅,三戰力竭而亡,足以躋身於名將之列。“此人善於騎射,又有統兵之才,不可小覷!”
魏延、太史慈不認識什麽徐榮,不過他們倆見弘農王說得非常鄭重,也就收起了輕視之心。
河內郡懷縣,城東一處清幽的別苑。
袁紹畢恭畢敬地朝著身前的白袍道人施禮道:“仙師,一切皆已依照您的指示妥善安排。”
“嗯,做得甚好。切記需派遣小股精銳部隊,擾亂洛陽以西的官道。”白袍道人微微頷首,整個透著一股高人風範。
“仙師,這有何深意?”袁紹不解。
白袍道人耐心解釋道:“眼看那董卓即將遷都長安,若不在其沿途設擾,豈不是讓他輕易得逞?如此一來,我們費盡心力圍攻洛陽城,卻放跑了皇帝,豈不是徒勞無功?”
“仙師何以斷定當今聖上尚且還在洛陽城中?”
“盟主不必擔心,老夫自有渠道,能打探到那皇帝小兒的行蹤。”
“如此便好!”袁紹轉身就打算告辭。
白袍道人也不挽留,隻是淡淡提醒道:“還請盟主記得先前的承諾。”
別苑門外,河內郡守王匡的馬車早已等待多時。
“本初,怎麽樣?”
“讓車駕先行,此處不是談論之地。”袁紹揮揮手,示意車夫啟程。
車夫得令後,策馬揚鞭,馬車一路疾馳,朝府衙駛去。
“公節,你說那位道長真的能夠幫助我們奪迴聖上?”
“本初不必擔心,我已安排人手去對岸打探董卓軍的情報,要不了多久便能驗證那道長獻上的布防圖究竟是真是假?”
王匡頓了頓,繼續說道:“此外,那五百黃巾力士的強大戰鬥力,你也親眼目睹。這足以說明那道長的能力,恐怕遠在張角之上。”
袁紹沉思片刻,轉而又想到什麽。
“公節,還有一事,奪迴當今聖上對我們真的有利嗎?”
“莫非本初你有南麵稱孤之意?本初若想稱帝,某願盡綿薄之力。”王匡盯著袁紹的雙眼,微微一笑,隨即話鋒一轉:“如今大漢餘德尚存,非稱帝之時啊!”
“我袁氏一族世代忠良,怎敢有此想法?公節莫要胡言。”袁紹也假意陪笑,瞬間掩飾住心中的想法。
“那倒是在下失言了。”王匡拱手賠禮。“我知道本初你的顧慮,當今聖上是董賊所立,而我們又都屬於大將軍這一派,理應恢複弘農王的帝位。”
“是啊!何進雖然無謀,卻也重義,對我等有恩,實不忍相背。”
“本初不必拘泥此事。”王匡繼續勸說道:“當今聖上也是先帝之子,登基之時,謹告宗廟,昭示天下,早已名正言順,莫非你還想再來一次迎立新帝之舉不成?”
“這……”袁紹聞言,不禁陷入沉思。
王匡見狀,趁熱打鐵,繼續說道:“本初大可不必如此,隻需效仿那董卓,挾天子以令天下,屆時又有誰敢不從?如此一來,天下諸侯都將聽命於你,何愁大業不成?”
“聽君一席話,如醍醐灌頂。他日若能富貴,定不敢忘公之教誨。”袁紹拉起王匡的雙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隻是……”
“公節但說無妨。”
“不知那道長所求何事?”王匡終於還是問出了心中疑惑。
“他要我劃撥五千精兵給他。”見王匡對自己如此忠心,袁紹也就不再隱瞞。
“五千兵馬能有何用?”王匡自言自語,放眼整個司隸地區,五千兵實在是不夠看的。
正當袁紹思慮之際,馬車突然停了。
郡府到了,袁紹在下車之前又對王匡吩咐道:“明日便要圍攻洛陽,至於糧草一事就全賴公節你了。”
“請盟主放心!”
次日,黃河北岸,孟津渡口。
王匡麾下從事韓浩領軍兩萬,準備南渡。而袁紹則親率大軍一萬五千人,護衛其左翼。
“仙師,我等按照約定三麵圍攻,洛陽簡直就是囊中之物!”袁紹站在土坡之上,看著陣容整齊的軍隊,對身側的白袍道人說道。
然而,那白袍道人卻一語未發,像是完全沒有聽到袁紹所說的話。
正在此時,一名斥候疾速朝這邊奔來。
“稟報盟主!發現敵軍主力往平陰渡而去!”
“哦?有多少人?”
“不下三萬。”
袁紹聽後,倒吸一口涼氣,“這董卓老賊,夠陰的啊!想從平陰渡北上,企圖抄了我軍的後路。”
“傳令!命韓浩親率主力兩萬馳援平陰渡,阻擋敵軍北渡。”
“諾。”
傳令兵剛離開不久,天空中驀然出現了一隻白鷹,猶如一道閃電般朝白袍道人疾馳而下。
令人驚奇的是,道人稍稍抬起了左手,那隻白鷹竟然異常乖巧地停在他的臂膀之上,口中還發出陣陣低鳴,似乎在傳遞著什麽。
道人緊閉雙眸,輕柔地撫摸著白鷹的背部,一道細微得難以察覺的紅色亮光,從白鷹眼中倏地一閃而過。
隨即,道人緩緩睜開雙眼,看向一旁呆愣的袁紹,沉聲道:“盟主!平陰渡的敵軍不過是些故布疑陣的幌子,其真實人數僅有五千人。”
“此言當真?”袁紹滿臉狐疑。
“老夫什麽時候騙過盟主您?”道人一臉篤定,語氣格外堅定。
袁紹雖然多疑,但他最終還是相信了白袍道人的情報,於是連忙找軍師逢紀、許攸商議去了。
汴水東岸,中牟縣北,
魏延、太史慈站在高處,極目遠眺,隻見遠處塵土飛揚,一隊騎兵疾馳而來。兩人心中一緊,立刻派出哨騎前去打探。
片刻後,哨騎迴報,原來是劉禪的親衛軍。兩人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率部迎了上去。
“殿下,您怎麽來了?”兩人快步上前,朝劉禪行禮。
劉禪朗聲笑道:“此戰關係重大,本王放心不下,特親自前來督戰,順便還帶來了五百騎兵精銳,為你們助威!”
魏延上下打量著劉禪的裝束,臉上露出一絲戲謔:“殿下,您這是偷跑出來的吧?”
“哈哈,不要在意本王的裝扮,出來得匆忙,沒來得及換上鎧甲!”
他與周倉會合之後,為了追趕魏延、太史慈,一路星夜兼程,哪裏顧得上更換斥候套裝。甚至,當初溜出軍營時,連兵器都沒帶。
不過,既然已經趕上大部隊,劉禪也就不急了,迴頭朝周倉吩咐道:“元福,為本王著甲。”
好在周倉也沒有忘記他臨行前的囑托,把三人的鎧甲、兵刃也一並帶了過來。
“可有聯盟軍的消息?”劉禪穿戴整齊後,朝魏延問道。
“他們昨日已經渡河西進!人數不少,估摸著有三萬多人!”
“那可有董卓軍隊的消息?”
“未曾打探到!”
劉禪聽後麵露憂色,連忙吩咐道:“火速渡河!再多派斥候擴大探尋範圍!一定要摸清楚董卓軍隊的動向!”
“滎陽守將是誰?”
“是董卓麾下中郎將——徐榮!”
“徐榮啊!”劉禪迴憶起前世那個徐榮,一戰險殺曹操,二戰大破孫堅,三戰力竭而亡,足以躋身於名將之列。“此人善於騎射,又有統兵之才,不可小覷!”
魏延、太史慈不認識什麽徐榮,不過他們倆見弘農王說得非常鄭重,也就收起了輕視之心。
河內郡懷縣,城東一處清幽的別苑。
袁紹畢恭畢敬地朝著身前的白袍道人施禮道:“仙師,一切皆已依照您的指示妥善安排。”
“嗯,做得甚好。切記需派遣小股精銳部隊,擾亂洛陽以西的官道。”白袍道人微微頷首,整個透著一股高人風範。
“仙師,這有何深意?”袁紹不解。
白袍道人耐心解釋道:“眼看那董卓即將遷都長安,若不在其沿途設擾,豈不是讓他輕易得逞?如此一來,我們費盡心力圍攻洛陽城,卻放跑了皇帝,豈不是徒勞無功?”
“仙師何以斷定當今聖上尚且還在洛陽城中?”
“盟主不必擔心,老夫自有渠道,能打探到那皇帝小兒的行蹤。”
“如此便好!”袁紹轉身就打算告辭。
白袍道人也不挽留,隻是淡淡提醒道:“還請盟主記得先前的承諾。”
別苑門外,河內郡守王匡的馬車早已等待多時。
“本初,怎麽樣?”
“讓車駕先行,此處不是談論之地。”袁紹揮揮手,示意車夫啟程。
車夫得令後,策馬揚鞭,馬車一路疾馳,朝府衙駛去。
“公節,你說那位道長真的能夠幫助我們奪迴聖上?”
“本初不必擔心,我已安排人手去對岸打探董卓軍的情報,要不了多久便能驗證那道長獻上的布防圖究竟是真是假?”
王匡頓了頓,繼續說道:“此外,那五百黃巾力士的強大戰鬥力,你也親眼目睹。這足以說明那道長的能力,恐怕遠在張角之上。”
袁紹沉思片刻,轉而又想到什麽。
“公節,還有一事,奪迴當今聖上對我們真的有利嗎?”
“莫非本初你有南麵稱孤之意?本初若想稱帝,某願盡綿薄之力。”王匡盯著袁紹的雙眼,微微一笑,隨即話鋒一轉:“如今大漢餘德尚存,非稱帝之時啊!”
“我袁氏一族世代忠良,怎敢有此想法?公節莫要胡言。”袁紹也假意陪笑,瞬間掩飾住心中的想法。
“那倒是在下失言了。”王匡拱手賠禮。“我知道本初你的顧慮,當今聖上是董賊所立,而我們又都屬於大將軍這一派,理應恢複弘農王的帝位。”
“是啊!何進雖然無謀,卻也重義,對我等有恩,實不忍相背。”
“本初不必拘泥此事。”王匡繼續勸說道:“當今聖上也是先帝之子,登基之時,謹告宗廟,昭示天下,早已名正言順,莫非你還想再來一次迎立新帝之舉不成?”
“這……”袁紹聞言,不禁陷入沉思。
王匡見狀,趁熱打鐵,繼續說道:“本初大可不必如此,隻需效仿那董卓,挾天子以令天下,屆時又有誰敢不從?如此一來,天下諸侯都將聽命於你,何愁大業不成?”
“聽君一席話,如醍醐灌頂。他日若能富貴,定不敢忘公之教誨。”袁紹拉起王匡的雙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隻是……”
“公節但說無妨。”
“不知那道長所求何事?”王匡終於還是問出了心中疑惑。
“他要我劃撥五千精兵給他。”見王匡對自己如此忠心,袁紹也就不再隱瞞。
“五千兵馬能有何用?”王匡自言自語,放眼整個司隸地區,五千兵實在是不夠看的。
正當袁紹思慮之際,馬車突然停了。
郡府到了,袁紹在下車之前又對王匡吩咐道:“明日便要圍攻洛陽,至於糧草一事就全賴公節你了。”
“請盟主放心!”
次日,黃河北岸,孟津渡口。
王匡麾下從事韓浩領軍兩萬,準備南渡。而袁紹則親率大軍一萬五千人,護衛其左翼。
“仙師,我等按照約定三麵圍攻,洛陽簡直就是囊中之物!”袁紹站在土坡之上,看著陣容整齊的軍隊,對身側的白袍道人說道。
然而,那白袍道人卻一語未發,像是完全沒有聽到袁紹所說的話。
正在此時,一名斥候疾速朝這邊奔來。
“稟報盟主!發現敵軍主力往平陰渡而去!”
“哦?有多少人?”
“不下三萬。”
袁紹聽後,倒吸一口涼氣,“這董卓老賊,夠陰的啊!想從平陰渡北上,企圖抄了我軍的後路。”
“傳令!命韓浩親率主力兩萬馳援平陰渡,阻擋敵軍北渡。”
“諾。”
傳令兵剛離開不久,天空中驀然出現了一隻白鷹,猶如一道閃電般朝白袍道人疾馳而下。
令人驚奇的是,道人稍稍抬起了左手,那隻白鷹竟然異常乖巧地停在他的臂膀之上,口中還發出陣陣低鳴,似乎在傳遞著什麽。
道人緊閉雙眸,輕柔地撫摸著白鷹的背部,一道細微得難以察覺的紅色亮光,從白鷹眼中倏地一閃而過。
隨即,道人緩緩睜開雙眼,看向一旁呆愣的袁紹,沉聲道:“盟主!平陰渡的敵軍不過是些故布疑陣的幌子,其真實人數僅有五千人。”
“此言當真?”袁紹滿臉狐疑。
“老夫什麽時候騙過盟主您?”道人一臉篤定,語氣格外堅定。
袁紹雖然多疑,但他最終還是相信了白袍道人的情報,於是連忙找軍師逢紀、許攸商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