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那三人正是橋蕤之妻楊氏和兩個女兒。


    “太後說夫君也在此,所以就邀妾身等人一同前來。”


    “太後?”


    橋蕤有些詫異,他們此次來濮陽隻是為了接迴何太後一行人,但這其中並不包括他的家眷。


    “夫君,怎麽了?”楊氏頓時察覺到橋蕤麵色異樣。


    “耶耶。”兩名孩童無比欣喜地撲進橋蕤的懷中,打斷了他的思緒。


    “婉兒!霜兒!”橋蕤擠出一臉的慈愛,溫柔地看向兩個女兒。“許久不見,你們又長高了不少。”


    “耶耶,太後沒有騙人,她說要帶婉兒、霜兒來此與父親大人見麵的。”


    聽女兒這麽說,橋蕤此刻哪裏還不知道何太後的用意,這哪裏是邀請,分明就是綁架人質。


    橋蕤一時也不知道自己哪裏做錯了,竟讓他們如此防備。難道就因為他是橋氏族人?


    他這幾個月跟隨弘農王東征西討,可謂是盡職盡責。


    之前他兄長確實有奪權之意,但是念在弘農王一片赤誠,為大漢效力的份上,後來又將兵權悉數交給了劉禪。


    難道這樣還要被人質疑?他著實有些搞不懂弘農王心中所想。


    其實,劉禪之所以暗地裏接迴橋蕤的妻女,不僅僅是為了防備他,同時也在保護他。


    一直以來,劉禪為何能如此順利地奪取橋蕤的兵權?


    而橋瑁又為何突然變得大方了,把之前的幾千兵馬直接送給了劉禪。


    這中間有著更深一層的布局。


    劉禪也想把橋蕤留在身邊,為此才讓賈詡略施小計,將他的家人也一並請了過來。


    當橋蕤還沉浸在與家人重逢的喜悅之中,太後突然朝這邊走了過來。


    “民婦楊氏,參見太後。”橋蕤之妻最先看清來人,連忙屈身一禮。


    “不必多禮。”何太後頷首,示意她們平身,轉而又看向楊氏身後的兩位稚童。“橋校尉的兩位小女可真是標致,日後長大了定然也是一對絕色美人。”


    “太後謬讚了。”橋蕤謙遜地迴了一禮。


    “以後她們就跟著本宮學習些禮儀和琴棋書畫,可好?”何太後見橋氏小女長得可愛,頓時也起了憐愛之心。


    “這……!”橋蕤想拒絕,卻又發現找不到合適的借口。


    “那就多謝太後了。”


    一旁的楊氏卻不等她夫君出聲,連忙應承了下來。她想著何太後身份尊貴,教出來的女子身份、地位自然比現在要強上百倍。


    見橋蕤夫婦有些不舍,何太後也出言安慰:“你們也不用擔心,本宮定會把她們當做女兒一般。”


    “多謝太後垂憐,此乃小女的福氣。”橋蕤暗自歎了一口氣,最後隻得同意。


    何太後此舉也是為了報答橋氏。


    她明白弘農王和橋氏之間更多的是相互利用,但多了橋蕤這一道緩衝,至少表麵上和氣不少,還依舊能成為盟友。


    而橋蕤卻一直被蒙在鼓裏,並不知道這一點。


    在他看來,他是聽從兄長吩咐才效忠弘農王的,此次能把家人一並接到平原郡,也不算壞事。


    橋氏若像甄氏、荀氏那樣,舉族投靠弘農王,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橋蕤思慮再三,最終才鼓起勇氣找到賈詡,說明了去意。


    “賈師,末將想在濮陽再待幾天,看望一番兄長,也好勸說他一起去平原郡。”


    哪料到賈詡當頭就潑上一盆冷水:“其實你去或不去,都改變不了你兄長的想法。”


    “賈師,何出此言?”


    “你兄長之前當過兗州刺史吧?”


    “是的。”


    橋蕤有些摸不著頭腦,他搞不明白這兩者之間有什麽直接聯係。


    “因為在權力的欲望麵前,人往往容易錯判形勢。”賈詡說完,轉身飄然離去。


    橋蕤還是沒能聽懂,隻是覺得這老頭說話真是古怪,跟打啞謎似的。


    不過既然他沒有再反對,橋蕤就當是默許了。


    趕在樓船起航之前,牽馬下船,往濮陽縣城馳騁而去。


    東郡,濮陽城。


    橋瑁剛從酸棗縣迴到了濮陽。


    一路風塵仆仆的他卻連家都沒迴,直奔府衙而去,如今那裏已是何太後的行宮。


    “微臣橋瑁,求見太後。”宮門外,橋瑁朗聲稟報。


    “太後已出宮多時,還不曾迴來。”為首的侍衛長如實答道。


    “太後何時出的宮?去哪裏了?”


    橋瑁感覺有些不對勁,因為他印象中的何太後幾乎都宅在濮陽的行宮裏,很少出門。


    “這……!”侍衛們吞吞吐吐,有關太後的行蹤,他們也不便透露。


    “快說,不然出了大事,唯你們是問。”橋瑁犀利的言辭中,夾雜著一股威脅。


    雖然守衛行宮的侍衛們早已換了人,不再隸屬於他橋瑁,但也禁不起這般的恐嚇。


    侍衛們在心中權衡了一二,最終隻好如實相告。


    原來今日一早太後與弘農王妃等人便出城去了,像是去郊遊,同行的還有上千士卒。


    沒見著何太後,橋瑁隻好調頭迴府。


    他來找何太後,是為了稟報聯盟軍的動向。


    這半個月以來,聯盟軍倒是早已各自就位,按照原定的部署,將洛陽城圍了個半圓形的圈,可是卻遲遲不肯發起進攻。


    盟主袁紹總是找各種理由搪塞,今日說糧草不足,隔日又說箭矢不夠,總之,整日置高酒會,卻依舊按兵不動。


    其實這也是袁紹的性格所致,少了些霸氣和決斷。他不敢冒險,生怕一腳不慎就輸掉所有的名聲和利益。


    也正因為這一點,當初他才被董卓的三千西涼兵趕出了洛陽城。


    橋瑁算看出來了,這些人哪是想真刀實槍討伐董卓啊,他們這隻是在搞軍事威懾,為的就是防止董卓染指京畿以外的地盤。


    這些會盟的諸侯們,整日高歌暢飲、招兵買馬,但就是不進攻,這完全就是沽名釣譽,趁機吸納人才,發展自身。


    可惜橋瑁哪裏知道,討董詔書不過是由荀攸指導,何太後主演的一場戲罷了。


    而真正入戲的,隻有他橋瑁一人而已。


    除了橋瑁,似乎還有一人,此人就是曹操。


    駐紮在酸棗縣的曹操,此時也是一臉的悶悶不樂。


    剛才,他又去找了頂頭上司——陳留太守張邈,請求他準許自己領兵出戰,討伐董卓。


    隻是沒有任何意外,他再次被拒絕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阿鬥穿越昭寧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樸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樸鴨並收藏阿鬥穿越昭寧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