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又該如何拯救大漢?”


    劉禪知道大漢的結局,在經曆魏、蜀、吳三國鼎力之後,最終合歸於晉。


    “也就是說,在晉之後,中原將陷入一片地獄般的噩夢之中!”在劉禪看來,那些畫麵隻可能來自於後世。


    不然,他或多或少會有所耳聞。


    劉禪也曾想過,讓王權永固。可惜他最終發現,沒有人能逃離王朝輪迴的巍巍大山。


    “愛妃,本王想……找孔融談談!”


    “那臣妾去陪太後!”唐姬聽懂了劉禪的話外之意,主動提出暫避。


    “殿下!”孔融上了車駕,朝劉禪拱手行禮道。


    “文舉不必多禮,且座!”


    待孔融正襟危坐,劉禪緩緩開口,問道:“文舉,你說儒家的道究竟是什麽?”


    “儒家之道?”孔融被問了個猝不及防。“殿下何故有此一問?”


    “昔日,武帝尊儒學為唯一國策,以為用儒道來引導士族,便能開萬世之太平,不料百年之後,就有王莽篡漢,天下大亂。幸有光武中興,力挽狂瀾,然而,傳至今也不過百餘年,卻又有黃巾之亂,董卓篡權,亂世將至。”


    “適才,大殿之內,我仿佛看到了後世!”


    “那如地獄般的亂世,降臨在這片土地上。所過之處山河破碎,屍橫遍野,慘不忍睹!因而才有此一問。”


    “孤很疑惑,我們所信奉的儒道,究竟是什麽?”


    “為何不能永保太平?”


    前世今生的記憶交織,令劉禪十分渴望知曉這個答案。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樣的呐喊,為何不過百餘年,就被淹沒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勢之中。


    身為儒家聖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從小博覽儒家經典的孔融,在聽了弘農王的話,也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想起當下弘農王與自己的窘迫處境,同樣感到困惑。


    為何大漢獨尊儒術三百餘年,如今卻落得一個分崩離析,氣數將盡的局麵。


    “難道真的是因為儒道?”孔融不敢去想。


    “整個大漢的局勢,為何與儒道所提倡的背道而馳。”


    “儒家養士三百餘年,又得到了些什麽?”


    “或許是仁愛!”孔融首先想到的,是這兩個字。


    所謂仁者“愛人”而“親仁”,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的人,並親近有仁德之人。


    但黃巾肆虐,直到現在都未曾平息。那些原本應該“被愛”的人,卻高舉大旗,造了這群“仁者”的反。


    為富不仁,為官不仁者,比比皆是。想到此處,孔融終究未能說出口。


    “或者是三綱五常?”


    君主謹守君道,臣子恪守臣道,做父親的,要盡父道,做兒子,要盡子道。


    而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方麵的道德準則。


    按理這一連串的行為準則下來,不應該是君臣相得,父慈子孝,夫唱妻隨,有仁、守義、知禮、明智、誠信,天下一派祥和的景象嗎?


    然而,正好相反,大漢三百年以來,卻屢屢有奸臣當道,禍亂綱常,外戚幹政,最後導致皇權孱弱不堪,底層民眾苦不堪言。


    孔融望向一旁的劉禪,頓感慚愧。


    這位弘農王昔日被廢黜帝位的畫麵,那滿朝文武噤若寒蟬的模樣,所謂的倫理綱常,竟抵不住三千西涼,可悲可歎!


    “又或者是,忠恕之道?”


    如今,豪強並起,門閥林立,他們眼中的忠誠與寬恕,就如同一個笑話。


    他們不再忠於大漢帝國,隻忠於自身的利益。


    他們不再寬容底層的民眾,相反,更加無情地剝削、壓榨,以至於才有了席卷天下的黃巾之亂。


    孔融的內心已有點絕望。他突然發現,那信奉了大半輩子的儒道,竟也無法拯救這風雨飄搖的大漢。


    孔融突然想到一人。


    那日董卓廢帝之時,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孤勇地站立在朝堂之上,怒斥董卓。


    這位老者,正是尚書盧植,一名年過半百的儒家子弟。


    “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


    盧植隻用一句話,就揭開董卓內心深處的狼子野心。也難怪董卓聽完頓時火冒三丈,要殺之而後快。


    這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浩然正氣!


    這股敢與強權作鬥爭的精神!


    是氣節!


    儒家聖人們孜孜不倦,刻進大漢骨子裏的,正是這股浩然正氣,正是這份氣節。


    “昔日伯夷、叔齊寧可餓死,也不食周粟。”


    “蘇武北海牧羊,百折不撓!”


    “這些都是有大氣節的人,他們有的棄生命於不顧,隻為舍身求仁,有的忍辱負重,隻為心中之誌。”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這份氣節才是我大漢最後的脊梁!才是我大漢子民骨子裏的道!”孔融情緒激昂地訴說著,此時他的內心如雲開霧散,豁然開朗。


    “那為何終究敵不過大勢呢?”劉禪反問。


    “佛家有雲,毀我佛法者,必為穿我佛衣者。同樣的道理,此時撕裂儒道的,也正是那些打著儒家旗號的士族門閥、地主豪強。”


    “文舉說得對!士族門閥才是我大漢的毒瘤。”劉禪讚同道。


    “世間偽儒,大多迷失於權力爭鬥之中,囚困在門生故吏之間。”


    “那該如何是好?”


    “殿下也不必過於擔心,儒家並沒有殿下想得那樣不堪。泱泱大漢養士三百餘年,天下忠義之士絕不會少!”


    聽孔融這麽說,劉禪腦海中再次浮現一道身影:他的阿父——劉備。


    劉備一生踐行仁愛兩字,百折不撓,最終成就一番偉業。


    不過,迴想起劉備的一生,是成也仁義,敗也仁義。


    “咳咳!”正當兩人討論到激烈之處,車窗外一聲咳嗽聲傳來。


    劉禪拉開車簾一看,那人正是荀攸。


    “請殿下恕罪!非是微臣有意偷聽,實在是文舉的話語過於大聲!”


    “公達你!偷聽我君臣談話,還巧言詭辯!實非君子所為!”孔融怒道。


    “我乃是法家,君子與我何幹?人性本惡,所謂的君子實乃偽善!”荀攸立即反駁道。他作為荀子的後代,所繼承的自然也是法家學派。


    “逃亡路上,公達也是無處可避!”劉禪連忙出來打圓場。他見荀攸有不同想法,於是主動邀請道:“所謂事有疑惑,辯之則明。理有疑義,解之則通!或許公達有不一樣的見解,還請上車一敘!”


    “那微臣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哼!”孔融本就對他偷聽的行為很是不滿。見荀攸還要來砸場子,那就更不爽了。


    “恕在下直言,文舉的言論,不是亂世取勝之道!”荀攸絲毫沒給同僚孔融留任何麵子。


    “你!!”孔融氣得滿臉通紅。


    “難道王上不曾聽說?亂世用法,治世用儒!如今亂世降臨,焉能用儒道來平定?如果那樣的話,豈不如同自縛手腳一般,無所作為!”


    “願聞公達高見!”


    “大愛乃愛天下,大仁當舍小義,王者需包容萬物,又豈能拘泥於一家之所長!”


    “轟!”荀攸的一番話,擲地有聲,頓時令他內心激蕩不已。


    “今日殿下得以脫困,猶如蛟龍歸海,隻需靜待羽翼豐滿之時,便可號令天下忠義之士,殺入洛陽,匡服漢室!”


    “受教了!”劉禪拱手朝孔融、荀攸二人深深一禮。“卿等皆是當世大才,定當成為我大漢之中流砥柱!”


    “殿下過譽了!”孔融、荀攸迴禮答道。


    雖然荀攸隻有寥寥幾言,卻都說到了劉禪的心坎裏。


    在他看來,荀攸之才,十倍於孔融。但礙於孔融的麵子,劉禪不好表現得太過。要知道當今的大漢,以儒學治國,孔融的地位非常高。


    多年的困惑得以解開,劉禪心中又重新燃起年少時的諸多理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阿鬥穿越昭寧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樸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樸鴨並收藏阿鬥穿越昭寧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