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幹擾阻斷了通訊,超量的輻射侵蝕了他的生機。接應部隊把他從軍用越野車中扶出來,脫掉外骨骼裝甲時,他渾身的皮膚已經潰爛起泡,一隻眼睛脫離了眼眶被神經拉扯著掛在臉頰上。
他已經失去了說話的能力,脖頸處的淋巴結因為接受了超量輻射變得腫大,壓迫了聲帶。他的手中有一張字條,帶著他的皮膚,被他的血和體液浸透。
字條很簡單,隻有五十八個字。
秦嶺指揮部受到飽和打擊,小隊前進至距離主通道出口三十公裏已無法前進。目視觀測山體崩塌,主通道被掩蓋。沿途發現其他小隊,皆已犧牲。
為了這五十八個字,犧牲了155人。
在這之後,戰鬥群收攏部隊,尋找各處位於白於山區的戰備倉庫獲得補給。沒有開啟密匙,他們沒有直接破壞那些可以抵抗輻射的裝甲防爆門,而是用炸藥炸開側麵的山體。獲取補給,安置傷員,部署防禦兵力,然後大部隊開始向周邊城鎮散開,搜索幸存者。
陝xi省作為當年三線戰略的重要支點和秦嶺核長城的所在地,遍布全省的重工業基地隨時可以轉化為軍工企業。這自然也成為核打擊的重點目標,幾乎每座城市都成了飽和打擊的目標。
這幾乎斷絕了這支旅級戰鬥群的最後一線生機。
搜尋幸存者的行動沒有什麽成果,幾乎所有的城市都被核彈覆蓋,那些位於城市或者城郊的庇護所要麽被核彈直接命中,要麽被海量的瓦礫和輻射徹底封死。僅憑旅級戰鬥群的裝備和人力根本沒有辦法幫助他們,隻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慢慢死去。
倒是在白於山區內的一些自然村鎮得以幸免,幸存者被他們找到收攏。
他們甚至在山區找到了一處核彈發射井。
最後,算上戰鬥群自己的兵力,幸存者團體總人數到達了六萬人。
這裏是華夏中部地區的反導防空重要節點之一,除了已經裝填了“東風7a”的五座發射井外,從防空導彈防空激光炮到中段反導係統應有盡有。
核彈發射井的守衛部隊是一個加強營的內衛,算上操作人員也有差不多千人。這些固定式的發射井本來就是核大戰時的第一打擊目標,但這個基地並沒有遭到核打擊,應該是被來自其他方向的攔截火力擋了下來。這裏當然也有為守衛部隊提供後勤保障的宿舍,車庫,彈藥庫。地下還有一個容積五千人的小型庇護所。
這讓大家有了個喘息之地,讓那些幸存下來的老弱有個棲身之所。
五千人容積的庇護所裝不下六萬人,各處的戰備倉庫也沒有那麽多的地方讓所有人住下來。他們就用戰備倉庫中的工程裝備開鑿岩壁,用戰壕掘進機挖出戰壕,所有能幹活的男男女女拿著一切能找得到的工具沿著戰壕向下挖,挖出地坑,在連點成線。
這和第十七號庇護所的幸存者采用的方法一樣,幸運的是,這裏的幸存者人數更多。不幸的是,死去的人也更多。
等到和四號避難所的偵查小隊建立聯係的時候,六萬幸存者隻剩下了一半,那一半人死於塌方,死於過量輻射,死於徹底絕望後的自我了解。
剩下的幸存者也是搖搖欲墜,躲在小型庇護所中的隻有女人和孩子。老人們主動走出庇護所,奪下青年女人手中的工具,繼續刨著岩壁挖著坑道,直到輻射奪走他們最後一線生機。
李成福派出了幾乎所有的雷鷹機群來增援這些幸存者,林浩跟著第一波次來到了這裏。機群帶來了抗輻射建築構件,抗輻射藥劑,幹淨的食物飲水,還有第三合成旅一個營的兵力和大量軍醫。
建築構件被組裝成戰地醫院,幸存者們按照傷情程度被分批送進醫院緊急治療,情況還算穩定的就直接搭載清空貨物的雷鷹返迴前進基地。林浩帶來的那個營幫助軍醫隊營救傷員,分發食品飲水。
林浩看著腳下的山穀默默無語,這裏是安葬死者的地方。死去的人被安置在坑中,然後蓋上一層浮土一層生石灰。新到的死者就放在那層薄薄的浮土上,在蓋上同樣的一層浮土一層生石灰。
幸存者沒有多餘的力氣為死者安葬,這裏的防輻射服隻有不過千套,絕大多數人都隻能把自己暴露在輻射中。
輻射量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大風會帶來超量的輻射,就會多死一些人。有時候,大風也會帶走輻射,那就少死些人。
這裏不缺食物和飲水,三處戰備倉庫裏儲存的給養足夠這六萬幸存者食用幾年,每天都在死人,算下來,富裕的食物越來越多。這些食物雖然都受到了輻射影響,但還是能吃的。
人餓了,什麽都能吃,包括同類。
林浩轉身看向南方,秦嶺指揮部就在那裏。
那裏的情況比燕京更糟糕。
燕京隻是個象征,是精神圖騰。而秦嶺核長城則是脊梁,集工業產能,人口,物資儲備,指揮中樞於一體。如果真的能摧毀這裏,那就徹底打斷了華夏國的脊梁。
所以這裏受到的核打擊也是最多的,盾與矛的攻防持續了整整三天。李成福的預判成為了現實,核彈,髒彈,生化彈頭,毒氣彈頭。幾十年三代人精心養護的鬱鬱蔥蔥的秦嶺已經成了死地,連微生物都無法生存的死地。
按理說,到了這裏,李成福應該不惜代價的衝破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封鎖線,和秦嶺指揮部建立聯係,但他並沒有那麽做。反而是在此處核彈發射井建立前進基地,調配了大量的輻射中和消殺液,準備沿著山區公路慢慢推進。
在核彈落下後,陝xi省北部的屍群為之一空,連變異生物的數量都少得可憐,現在能幹擾工程進度的隻有時間。
繞開那些遭到核彈蹂躪的城市,利用山區公路,這些做法林浩能理解,不過李成福不緊不慢的態度讓他有些疑惑。
除非,除非四號避難所和秦嶺指揮部的聯係一直沒斷過!
這是唯一合理的理由!
可是,是怎麽做到的?
林浩再次放棄思考,也沒有詢問的打算。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夠了,該自己知道的,不需去問。不該自己知道的,問了反而自討沒趣。這點做人的分寸,林浩還是知道的。
他已經失去了說話的能力,脖頸處的淋巴結因為接受了超量輻射變得腫大,壓迫了聲帶。他的手中有一張字條,帶著他的皮膚,被他的血和體液浸透。
字條很簡單,隻有五十八個字。
秦嶺指揮部受到飽和打擊,小隊前進至距離主通道出口三十公裏已無法前進。目視觀測山體崩塌,主通道被掩蓋。沿途發現其他小隊,皆已犧牲。
為了這五十八個字,犧牲了155人。
在這之後,戰鬥群收攏部隊,尋找各處位於白於山區的戰備倉庫獲得補給。沒有開啟密匙,他們沒有直接破壞那些可以抵抗輻射的裝甲防爆門,而是用炸藥炸開側麵的山體。獲取補給,安置傷員,部署防禦兵力,然後大部隊開始向周邊城鎮散開,搜索幸存者。
陝xi省作為當年三線戰略的重要支點和秦嶺核長城的所在地,遍布全省的重工業基地隨時可以轉化為軍工企業。這自然也成為核打擊的重點目標,幾乎每座城市都成了飽和打擊的目標。
這幾乎斷絕了這支旅級戰鬥群的最後一線生機。
搜尋幸存者的行動沒有什麽成果,幾乎所有的城市都被核彈覆蓋,那些位於城市或者城郊的庇護所要麽被核彈直接命中,要麽被海量的瓦礫和輻射徹底封死。僅憑旅級戰鬥群的裝備和人力根本沒有辦法幫助他們,隻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慢慢死去。
倒是在白於山區內的一些自然村鎮得以幸免,幸存者被他們找到收攏。
他們甚至在山區找到了一處核彈發射井。
最後,算上戰鬥群自己的兵力,幸存者團體總人數到達了六萬人。
這裏是華夏中部地區的反導防空重要節點之一,除了已經裝填了“東風7a”的五座發射井外,從防空導彈防空激光炮到中段反導係統應有盡有。
核彈發射井的守衛部隊是一個加強營的內衛,算上操作人員也有差不多千人。這些固定式的發射井本來就是核大戰時的第一打擊目標,但這個基地並沒有遭到核打擊,應該是被來自其他方向的攔截火力擋了下來。這裏當然也有為守衛部隊提供後勤保障的宿舍,車庫,彈藥庫。地下還有一個容積五千人的小型庇護所。
這讓大家有了個喘息之地,讓那些幸存下來的老弱有個棲身之所。
五千人容積的庇護所裝不下六萬人,各處的戰備倉庫也沒有那麽多的地方讓所有人住下來。他們就用戰備倉庫中的工程裝備開鑿岩壁,用戰壕掘進機挖出戰壕,所有能幹活的男男女女拿著一切能找得到的工具沿著戰壕向下挖,挖出地坑,在連點成線。
這和第十七號庇護所的幸存者采用的方法一樣,幸運的是,這裏的幸存者人數更多。不幸的是,死去的人也更多。
等到和四號避難所的偵查小隊建立聯係的時候,六萬幸存者隻剩下了一半,那一半人死於塌方,死於過量輻射,死於徹底絕望後的自我了解。
剩下的幸存者也是搖搖欲墜,躲在小型庇護所中的隻有女人和孩子。老人們主動走出庇護所,奪下青年女人手中的工具,繼續刨著岩壁挖著坑道,直到輻射奪走他們最後一線生機。
李成福派出了幾乎所有的雷鷹機群來增援這些幸存者,林浩跟著第一波次來到了這裏。機群帶來了抗輻射建築構件,抗輻射藥劑,幹淨的食物飲水,還有第三合成旅一個營的兵力和大量軍醫。
建築構件被組裝成戰地醫院,幸存者們按照傷情程度被分批送進醫院緊急治療,情況還算穩定的就直接搭載清空貨物的雷鷹返迴前進基地。林浩帶來的那個營幫助軍醫隊營救傷員,分發食品飲水。
林浩看著腳下的山穀默默無語,這裏是安葬死者的地方。死去的人被安置在坑中,然後蓋上一層浮土一層生石灰。新到的死者就放在那層薄薄的浮土上,在蓋上同樣的一層浮土一層生石灰。
幸存者沒有多餘的力氣為死者安葬,這裏的防輻射服隻有不過千套,絕大多數人都隻能把自己暴露在輻射中。
輻射量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大風會帶來超量的輻射,就會多死一些人。有時候,大風也會帶走輻射,那就少死些人。
這裏不缺食物和飲水,三處戰備倉庫裏儲存的給養足夠這六萬幸存者食用幾年,每天都在死人,算下來,富裕的食物越來越多。這些食物雖然都受到了輻射影響,但還是能吃的。
人餓了,什麽都能吃,包括同類。
林浩轉身看向南方,秦嶺指揮部就在那裏。
那裏的情況比燕京更糟糕。
燕京隻是個象征,是精神圖騰。而秦嶺核長城則是脊梁,集工業產能,人口,物資儲備,指揮中樞於一體。如果真的能摧毀這裏,那就徹底打斷了華夏國的脊梁。
所以這裏受到的核打擊也是最多的,盾與矛的攻防持續了整整三天。李成福的預判成為了現實,核彈,髒彈,生化彈頭,毒氣彈頭。幾十年三代人精心養護的鬱鬱蔥蔥的秦嶺已經成了死地,連微生物都無法生存的死地。
按理說,到了這裏,李成福應該不惜代價的衝破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封鎖線,和秦嶺指揮部建立聯係,但他並沒有那麽做。反而是在此處核彈發射井建立前進基地,調配了大量的輻射中和消殺液,準備沿著山區公路慢慢推進。
在核彈落下後,陝xi省北部的屍群為之一空,連變異生物的數量都少得可憐,現在能幹擾工程進度的隻有時間。
繞開那些遭到核彈蹂躪的城市,利用山區公路,這些做法林浩能理解,不過李成福不緊不慢的態度讓他有些疑惑。
除非,除非四號避難所和秦嶺指揮部的聯係一直沒斷過!
這是唯一合理的理由!
可是,是怎麽做到的?
林浩再次放棄思考,也沒有詢問的打算。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夠了,該自己知道的,不需去問。不該自己知道的,問了反而自討沒趣。這點做人的分寸,林浩還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