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這部描繪封建大家族興衰榮辱的宏偉史詩中,婚姻關係猶如一張錯綜複雜的網,而賈母對晚輩婚姻的態度,尤其是對薛寶釵以及林黛玉與賈寶玉姻緣的看法,更是這張網中最為微妙且關鍵的脈絡。深入探究賈母在這些婚姻事宜上的心思,不僅有助於我們解開書中人物關係的謎團,更能讓我們深刻洞察封建家族婚姻背後所潛藏的家族利益、個人情感與禮教規範之間的激烈博弈。


    一、賈母的性格、地位與家族影響力


    賈母,作為榮國府中輩分最高、資曆最深的長輩,她的一生見證了賈府的輝煌鼎盛與風雨飄搖。她的性格豐富而多麵,既有著曆經世事的沉穩與睿智,又不乏對晚輩寵溺的溫情一麵。在家族事務的決策中,盡管日常管理事務已逐漸交予王熙鳳等晚輩,但在涉及家族重大走向,尤其是子孫婚姻等關鍵問題上,賈母的意見依然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她的品味與喜好,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賈府的家族文化與社交氛圍。賈母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極高,偏好精致奢華、富有情趣的事物,無論是府中的裝飾布置、節慶慶典,還是日常的飲食娛樂,都必須符合她的審美標準。這種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不僅反映了她個人的身份地位,也成為她評判晚輩是否符合賈府家族形象的重要依據。


    二、薛寶釵的性格、形象與在賈府的處境


    薛寶釵出身於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自小接受嚴格的封建禮教教育,這使得她成長為一名端莊穩重、知書達理的標準淑女。她的言行舉止無不遵循著封建禮教的規範,時刻保持著端莊持重的形象,喜怒不形於色,給人一種沉穩內斂、平和可親的印象。在賈府居住期間,寶釵憑借其敏銳的洞察力和高超的人際交往技巧,迅速贏得了賈府上下眾多人的讚譽與好感。她對待長輩恭敬孝順,事無巨細皆考慮周全,總能在恰當的時候送上貼心的關懷與問候;與姐妹們相處時,她表現得寬容大度、善解人意,從不輕易與人發生爭執或矛盾;對待下人,她也秉持著寬厚仁慈的態度,不輕易責難或懲罰。然而,在這完美無缺的表象背後,寶釵實際上有著極為精明冷靜的內心世界。她深知家族的興衰榮辱與自己的命運緊密相連,因此在賈府中,她時刻留意著周圍人的一舉一動,揣摩著他們的心思與意圖,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與情商,在複雜的家族人際關係網中穿梭自如,努力為自己和家族謀求最大的利益與聲譽。她的這種性格特點和行為方式,既為她在賈府贏得了尊重與讚譽,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賈母等一些人的疑慮與保留。


    三、賈母對薛寶釵態度的多維度分析


    賈母對薛寶釵的態度,並非是簡單明了的喜歡或厭惡,而是在多種因素交織影響下呈現出的複雜多麵性。


    在一些公開的社交場合中,賈母曾對薛寶釵給予了言辭上的稱讚。例如,在為薛寶釵舉辦生日宴時,賈母特意拿出二十兩銀子作為賀禮,並當著眾人的麵誇讚寶釵穩重和平,聲稱其比自家的幾個姑娘還要出色。這一番看似熱情洋溢的褒獎之詞,初看之下似乎表明賈母對寶釵極為欣賞與認可。然而,若深入剖析當時的情境與賈母的一貫作風,便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諸多複雜的情感因素。一方麵,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賈母對寶釵品德和為人處世方式的肯定。寶釵在賈府的日常表現,她的沉穩、懂事與善於迎合他人喜好的特點,使得賈母在公開場合不得不給予其相應的尊重與讚揚,這也是維護家族和諧穩定、彰顯賈府包容好客形象的必要之舉。但另一方麵,這二十兩銀子的賀禮金額以及整個生日宴的規模與規格,相較於賈府以往為其他重要人物舉辦生日慶典時的奢華程度,卻顯得頗為寒酸。這無疑暗示著賈母對寶釵的誇讚或許並非出自真心的喜愛與高度認可,而更多的是一種出於社交禮儀和家族顏麵考慮的敷衍之辭。


    從一些細微的情節與日常相處的細節中,我們更能清晰地洞察到賈母內心深處對薛寶釵的真實態度。例如,在元宵家宴這樣的重要家族聚會場合,賈母命寶釵點戲點菜。寶釵為了迎合賈母喜好熱鬧、偏好甜爛食物的口味特點,刻意選擇了幾出熱鬧非凡的戲文和一些甜膩軟爛的菜肴。賈母表麵上雖然呈現出高興愉悅的神情,但這種刻意為之的迎合與討好,並未真正觸及賈母的內心深處。相比之下,林黛玉那種率真自然、才情橫溢且毫不掩飾自己個性與情感的行事風格,反而更能吸引賈母的目光,贏得她的真心喜愛。又如,在賈府眾人商議螃蟹宴等活動時,寶釵提出的一些節儉實用的建議,雖然得到了部分人的認可與讚賞,但賈母對此卻並未表現出過多的熱情與支持。這表明賈母與寶釵在生活情趣與價值觀念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賈母更傾向於享受生活的奢華與精致,而寶釵的務實與節儉在賈母眼中或許略顯小家子氣。


    四、賈府是否有趕薛寶釵之意的深度探究


    賈府在對待薛寶釵及其薛家親屬在府中居住一事上,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了委婉的驅趕之意,盡管這種意圖並未以直白生硬的方式表達出來,而是通過一係列隱晦微妙的行為和暗示來傳達。


    其一,在賈寶玉的奶娘李嬤嬤因阻止寶玉飲酒而引發的一場激烈風波中,寶玉一怒之下摔了茶杯,此事驚動了賈母。賈母得知後大為震怒,不僅嚴厲訓斥了李嬤嬤,還做出了攆走茜雪這一頗為嚴厲的決定。當時眾人恰好齊聚在梨香院,而薛家母女也在現場。賈母如此大動幹戈地處理這一事件,表麵上看是為了整頓寶玉身邊的仆從紀律,維護家族內部的秩序與規矩,但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分析,這很可能是賈母借機對薛家母女敲響的一記警鍾。通過這種方式,賈母意在暗示薛家母女,她們在賈府居住期間需要嚴格遵守賈府的各項規矩與禮儀,切不可因自身的行為或影響力而對寶玉產生不良的引導或幹擾。這一事件無疑在無形中給薛家母女傳達了一種微妙的壓力與警示信號,暗示她們在賈府的處境並非如表麵上那般穩固與自在。


    其二,在籌備元春省親這一重大家族事務的過程中,賈政提出讓薛姨媽母子搬出梨香院,以便為從姑蘇采買來的小戲子們騰出居住和排練的場地。賈政此舉看似是基於合理的空間規劃與資源調配需求,但實際上卻蘊含著深刻的暗示意義。梨香院作為薛家在賈府的臨時住處,一直以來都是薛家在賈府地位與身份的一種象征。如今,賈府卻以籌備元春省親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求薛家騰出梨香院,這無疑是在向薛家表明,賈府對他們在府中的長期居住安排已經產生了動搖與改變的意圖。盡管這一驅趕的意圖表達得較為委婉含蓄,但對於心思細膩、深諳世故的薛姨媽母女來說,必然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的深意與不尋常之處。


    其三,賈母在一些特定場合的言行舉止,更是直接或間接地透露出了對薛家期望落空以及對寶釵與寶玉婚事不支持的態度,從而進一步強化了賈府驅趕薛家母女的潛在意圖。例如,在清虛觀打醮這一重要的宗教活動場合中,張道士當著眾人的麵為寶玉提親,提及了一位家境殷實、品貌出眾的小姐。賈母對此的迴應極為果斷且明確,她不僅當場拒絕了這門親事,還特意強調寶玉不宜早娶,聲稱寶玉命裏注定不該過早成婚,需要等年齡再大一些、心智更加成熟之後再考慮婚姻大事。雖然賈母並未直接提及薛寶釵的名字,但這一番表態無疑是對“金玉良緣”這一說法的沉重打擊。在當時的情境下,眾人皆知薛家一直以來都在暗中推動寶釵與寶玉的婚事,而賈母的這番言論,無疑是在公開場合向薛家母女以及整個賈府上下表明,她對寶釵成為寶玉妻子這一可能性並不看好,甚至持反對態度。這一態度的明確表達,從側麵反映出賈府對薛家在府中繼續滯留並期望促成“金玉良緣”的不滿與抵製,也可視為一種更為強烈、更為直接的驅趕薛家母女的潛台詞。


    五、薛寶釵對賈府態度的敏銳感知與無奈應對


    薛寶釵作為一個聰慧過人、心思縝密的女子,她不可能對賈府上下對自己及家族的這些微妙態度毫無察覺。相反,她對自己在賈府中所處的尷尬且微妙的處境有著極為清晰的認識,並在內心深處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與權衡。


    從她在一些關鍵事件後的表現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她對賈府態度的敏銳感知。例如,在賈母為她舉辦生日宴並表現出那種看似熱情實則敷衍的態度之後,寶釵深知賈母捐資二十兩並非是真正出自對自己的看重與喜愛,而是一種基於社交禮儀和家族顏麵的無奈之舉。因此,在點戲和點菜的過程中,她格外謹慎小心,極力揣摩賈母的喜好與心思,試圖通過刻意迎合賈母的口味來改善自己在賈母心中的印象,扭轉這一不利局麵。她明白,自己在賈府的形象與地位直接關係到家族的聲譽與利益,任何一點細微的失誤或疏忽都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又如,在聽到賈母於清虛觀打醮時關於寶玉婚事的明確表態後,盡管寶釵在表麵上依舊保持著鎮定自若、從容不迫的形象,沒有顯露出絲毫明顯的情緒波動或失態之舉,但她的內心必然受到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她深知,賈母的這一態度意味著自己一直以來所期待的“金玉良緣”之路將會麵臨巨大的阻礙與挑戰。


    然而,盡管寶釵清楚地認識到賈府對自己及家族的態度,她卻無法輕易地選擇離開賈府。這其中有著多方麵複雜而深刻的原因。


    一方麵,她的母親薛姨媽和哥哥薛蟠在賈府客居多年,家族事務與賈府之間已經形成了千絲萬縷、難以割舍的緊密聯係。薛家在金陵的家族生意與社會地位在近年來逐漸出現了下滑與不穩定的趨勢,他們寄希望於通過與賈府的聯姻以及在賈府的庇護下,能夠重振家族的雄風,恢複昔日的輝煌與榮耀。因此,作為薛家的重要成員,寶釵深知自己肩負著家族的使命與期望,她不能僅僅因為個人在賈府所遭遇的一些不愉快或壓力就輕易地放棄這一目標。她必須在賈府堅守下去,努力尋找機會來改善家族與賈府之間的關係,為實現“金玉良緣”創造有利條件。


    另一方麵,寶釵自身對“金玉良緣”也抱有一絲難以割舍的希望與幻想。她堅信憑借自己的品德、才華以及在賈府多年來所積累的良好口碑與人際關係,或許能夠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成功地改變賈母等人的態度,最終贏得他們的認可與支持,從而順利地成為寶玉的妻子。在她看來,寶玉作為賈府的嫡孫,其身份地位與未來的家族繼承權都使得他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婚姻對象。而且,她與寶玉在日常相處中也逐漸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礎,盡管這種感情並非如寶黛之間那般濃烈熾熱、刻骨銘心,但在寶釵眼中,這已經足以成為她堅持下去的動力與理由。因此,她選擇了忍耐與等待,以一種看似從容淡定、泰然自若的姿態繼續在賈府中周旋應對,試圖在這複雜多變的家族環境中謀求一線生機與轉機。


    六、賈母對寶黛姻緣的態度剖析


    賈母對林黛玉與賈寶玉之間的姻緣,其態度同樣充滿了複雜性與矛盾性。


    從情感層麵來看,賈母對黛玉有著深厚的疼愛之情。黛玉是賈母唯一的女兒賈敏的親生女兒,這種血緣親情使得賈母對黛玉格外憐惜。自黛玉幼年喪母之後,賈母便將她接到自己身邊撫養,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在生活起居方麵,賈母為黛玉配備了與寶玉同等規格的丫鬟仆役,確保她在賈府中的生活舒適安逸;在教育培養上,賈母也十分注重對黛玉才情的發掘與培養,鼓勵她讀書識字、吟詩作畫,與賈府的姐妹們一同接受良好的教育熏陶。這種種行為都充分體現了賈母對黛玉的寵愛有加,從情感基礎上來說,賈母無疑是希望黛玉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歸宿,而寶玉作為賈母最為疼愛的孫子,將黛玉許配給寶玉,讓這兩個她最心愛的晚輩結為夫妻,在情感上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在考慮寶黛姻緣時,賈母又不得不麵對諸多現實因素的製約與幹擾。


    首先,家族的利益與聲譽是賈母必須優先考量的重要因素。在封建家族的婚姻觀念中,婚姻並非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感情結合,更是兩個家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地位的聯盟。雖然林黛玉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林家,且與賈府有著深厚的家族淵源,但隨著林如海的去世,林家的家族勢力與經濟實力都已大幅衰落。相比之下,薛寶釵背後的薛家雖然也麵臨著一些家族內部的問題,但畢竟其家族在商業領域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與財富基礎。賈母深知,寶玉作為賈府未來的家族繼承人,他的婚姻對於賈府的興衰榮辱至關重要。因此,在選擇寶玉的妻子時,賈母不得不權衡林、薛兩家的家族背景與實力,從家族利益的最大化角度出發來做出決策。


    其次,封建禮教的規範與約束也對賈母的態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封建禮教的嚴格框架下,婚姻的締結需要遵循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一係列繁瑣的程序與規範。寶黛之間雖然感情深厚,但他們的感情發展在封建禮教的眼中卻屬於“私情”範疇,是不被認可與鼓勵的。賈母作為封建家族的長輩,她必須維護封建禮教的權威與尊嚴,不能輕易地違背這些傳統規範來成全寶黛的感情。而且,黛玉的性格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封建禮教所倡導的淑女標準存在著偏差。黛玉天性敏感多疑、情感細膩且喜怒無常,她在與寶玉相處過程中時常流露出的小性兒與真性情,雖然在賈母眼中具有一定的可愛之處,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性格可能不利於她在家族中扮演好一個端莊穩重、相夫教子的主母角色。


    再者,寶玉的個人發展與前途也是賈母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麵。賈母深知寶玉的性格特點較為叛逆不羈,對功名利祿缺乏強烈的追求欲望。她希望通過為寶玉選擇一位合適的妻子,能夠對寶玉起到一定的規勸與引導作用,幫助他走上家族期望的仕途經濟之路。在賈母看來,寶釵的穩重端莊、精明能幹以及對封建禮教的嚴格遵循,或許更有助於她在婚後對寶玉進行有效的管理與引導,使寶玉能夠收心斂性,專注於家族事務與個人的前程發展。而黛玉與寶玉在思想觀念上較為契合,他們都對封建禮教的束縛有著一定的抵觸情緒,如果寶黛成婚,可能會進一步助長寶玉對功名利祿的輕視態度,不利於寶玉的個人成長與家族的長遠發展。


    綜上所述,賈母對寶黛姻緣的態度是在情感與現實利益、封建禮教規範之間不斷權衡與掙紮的結果。她既疼愛黛玉,又不得不考慮家族的整體利益、封建禮教的約束以及寶玉的未來發展,這種矛盾複雜的態度使得寶黛姻緣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波折。


    七、總結


    賈母在薛寶釵與林黛玉、賈寶玉的婚姻關係問題上,其態度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呈現出極為複雜微妙的狀態。對於薛寶釵,賈母表麵上有過誇讚,但內心深處因性格、觀念等差異而有所保留,賈府也通過一係列隱晦行為傳達出驅趕之意,而寶釵雖洞悉一切卻因家族利益和個人期待而選擇堅守。在寶黛姻緣方麵,賈母雖有情感上的支持基礎,但家族利益、封建禮教和寶玉前途等因素又讓她陷入矛盾與權衡之中。這些複雜的態度和關係,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家族婚姻背後所隱藏的家族利益權衡、個人情感糾葛以及封建禮教束縛等多重困境。它們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紅樓夢》中人物關係與情節發展的重要脈絡,也為我們深入理解這部偉大作品所描繪的封建家族社會提供了關鍵的切入點。通過對賈母態度的深入剖析,我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的長河,走進那個充滿權謀與情感紛爭的封建大家族,感受其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無奈與掙紮,進而更加深刻地領略《紅樓夢》這部文學巨著所蘊含的思想深度與藝術魅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夢解析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毅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毅宸並收藏紅樓夢解析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