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四二一看她這是要秋後算賬,馬上就告了饒,“是,你一直都是咱家最有成算的,我剛剛就是著急,一不留神就說錯話了。”
小桐一路都在笑,既是看爹娘鬥嘴覺得好玩,也是一想到自己能進學塾讀書就想笑。
小桐有時會跟鄔四二一起下地幹活,他家的地跟鄔文家的正好在一起,因此小桐時不時地就會看到鄔文抱著一本書看。
小桐因為好奇,曾經湊到鄔文身邊看過,可他一點兒也看不懂。對於他來說,書上全是一些黑乎乎的圖案,他看不出有什麽好看的。
有一次,小桐忍不住問:“文叔,這個好看嗎?”
鄔文很和氣地看著他說:“好看。”
“哪裏好看呢?我怎麽看不出來?”
“書裏記著許多故事,也寫著許多道理,都很有意思,你看不出來是因為你還不識字。”鄔文耐心地解釋。
小桐頓時蔫了,因為他確實不識字,“文叔,你好厲害啊,我認識的人裏隻有你識字,還會看書。”
鄔文聽了這話,臉上卻沒有一點高興的神色,反而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澀。
但小桐記住了鄔文所說的話,他知道了書裏原來寫著許多有意思的故事,隻是他不識字,所以才看不懂。
村長家的小孫子今年十歲,也要去學塾,因此村長就讓大兒子趕牛車送侄兒一趟,順便把其他人也給捎上。
鄔四二夫妻帶著小桐很快到了村長家,像他們一樣要去學塾的還有好幾家人,差不多都是前後腳到。
翠嬸笑容滿麵地與村人一一打招唿,這時村長大兒子帶著侄兒出來了,翠嬸等人又忙著向他道謝。
人到齊後,眾人就上了牛車出發了。
幾個孩子都年紀相仿,是從小一塊兒玩大的,上了車就坐到一起,興高采烈地聊起天來。
大人們也不例外,一個年輕些的小媳婦說道:“翠嬸兒,還是你家好,兩個大兒子都成了親,家裏地裏的活兒都有個人分擔。你看我家,男人得下地去幹活,就我一個人送孩子。”
翠嬸笑道:“大夥兒快聽聽這話,你才多大?等你到了我這年紀,說不定孩子比我還多呢,還怕沒人給你幹活?”
車上眾人聞言都笑了,小媳婦一下子就紅了臉,低著頭抿嘴兒笑。
一旁的大娘也跟著湊熱鬧,“你們年輕人以後的日子是越來越好過咯!現在太太平平的,咱田地裏又種著糧食,不愁吃不愁喝,孩子到了年紀還能讀書識字,你們的福氣還在後頭呢!”
這話一出,立刻就獲得了所有人的讚同,大家嘰嘰喳喳地議論起地裏馬上就要成熟的土豆來。
一路歡聲笑語的,眾人隻覺得一晃神就到了學塾大門外。
看著眼前嶄新的大門,翠嬸忍不住說:“咱這學塾可真氣派!”
小桐等一幹孩子激動地臉都漲紅了,爭先恐後地跳下了牛車。他們本想直接跑進去,但又有點害怕門口站著的官兵,因此都站在原地踟躇著。
大人們隨後下了牛車,扛著行李向前走去,孩子們這才跟著上前。
翠嬸暗暗吸了口氣,堆著笑走近學塾門口的官兵,小心翼翼地問道:“官爺,我們是送孩子來的,現在可以進去嗎?”
兵士用當地土話答道:“大娘不必客氣,你們來得挺早,應該是附近人吧?現在可以進去,先到主屋找夫子登記,再去住處放行李。”
“是,我們就是附近的梧桐村寨的,謝謝官爺的指點。”
翠嬸聽到熟悉的鄉音,頓時放鬆不少,她和身後眾人都連聲向兵士道謝,然後才走進大門。
進門後,入目所見的是一個寬敞的院子,正對著大門的就是主屋了。
對於找夫子,翠嬸等人倒不怵,畢竟鄔文就是他們村的,她跟鄔文他娘關係一直也都不錯。
果然,他們一進主屋,鄔文就笑著同他們打招唿,“你們來了,我把孩子們的信息登記一下,一會兒你們就可以去右邊排房幫著孩子們安頓下來了。”
翠嬸等人都笑著應好。
在鄔文低頭寫字的時候,一行人的眼睛都在寬敞明亮的主屋裏打轉。
看到屋裏整整齊齊擺著的一排排嶄新的書桌和木凳時,他們眼前仿佛已出現了孩子們坐在這裏讀書的美好情景。
鄔文記錄好在場孩子們的信息後,就到門口給他們指了方向,並說:“你們來得早,那一排屋子基本都是空著的。你們可以選一個喜歡的屋子安頓,他們幾個也可以住在一起,以後來迴都便利。”
眾人自是心中歡喜,都覺得來得早果然沒壞處,謝過鄔文後就向右邊的排房走去。
這一排房間的門都是開著的,翠嬸挨個看過去,發現每個房間裏麵的陳設都是一模一樣。
翠嬸不由說道:“每間房都一樣,要不咱就選一個離主屋最近的?”
其他人都沒有異議。說實話,看到這麽多幹淨整潔的新屋子,他們哪兒還有什麽好挑剔的,隻覺得隨便哪一間都好得很。
有了決定後,他們就迴到了剛剛看過的第一間房,麻利地開始鋪床和放東西。
小桐等孩子在家都是會幫著幹活的,這時也沒有站在旁邊幹看著,都跑上前幫忙。
沒過多久,他們帶來的東西就收拾好了。大人們臨走前不免又對自家孩子好一番叮囑,諸如一定要聽夫子的話,不要調皮,也不能亂跑,等休息的時候他們會過來接之類。
翠嬸等人出了房間準備迴去時,院子裏已又來了許多人,都跟他們剛來時一樣,或扛著或拎著好些東西。
雖說官府的通知是住得遠不方便迴家的可以在學塾內住,但離此處最近的村寨也有一定距離,孩子們自己跑來跑去家人難免不放心,因此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在學塾內住。
隻見一部分人正往排房走來,另一部分人則是去了主屋,明顯是還沒有到夫子處登記。
空蕩的院子來了這麽多人,一下子就熱鬧起來。
翠嬸等人與迎麵走來的兩家人並不相識,但大家臉上都是笑意,因此很自然地就打起了招唿,還禮貌性地把對方的孩子好一通誇。
翠嬸等人原本還想跟鄔文打個招唿再走,到了門外卻看到鄔文身邊站著不少人,現在忙得很,就紛紛打消了這個念頭。
小桐一路都在笑,既是看爹娘鬥嘴覺得好玩,也是一想到自己能進學塾讀書就想笑。
小桐有時會跟鄔四二一起下地幹活,他家的地跟鄔文家的正好在一起,因此小桐時不時地就會看到鄔文抱著一本書看。
小桐因為好奇,曾經湊到鄔文身邊看過,可他一點兒也看不懂。對於他來說,書上全是一些黑乎乎的圖案,他看不出有什麽好看的。
有一次,小桐忍不住問:“文叔,這個好看嗎?”
鄔文很和氣地看著他說:“好看。”
“哪裏好看呢?我怎麽看不出來?”
“書裏記著許多故事,也寫著許多道理,都很有意思,你看不出來是因為你還不識字。”鄔文耐心地解釋。
小桐頓時蔫了,因為他確實不識字,“文叔,你好厲害啊,我認識的人裏隻有你識字,還會看書。”
鄔文聽了這話,臉上卻沒有一點高興的神色,反而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澀。
但小桐記住了鄔文所說的話,他知道了書裏原來寫著許多有意思的故事,隻是他不識字,所以才看不懂。
村長家的小孫子今年十歲,也要去學塾,因此村長就讓大兒子趕牛車送侄兒一趟,順便把其他人也給捎上。
鄔四二夫妻帶著小桐很快到了村長家,像他們一樣要去學塾的還有好幾家人,差不多都是前後腳到。
翠嬸笑容滿麵地與村人一一打招唿,這時村長大兒子帶著侄兒出來了,翠嬸等人又忙著向他道謝。
人到齊後,眾人就上了牛車出發了。
幾個孩子都年紀相仿,是從小一塊兒玩大的,上了車就坐到一起,興高采烈地聊起天來。
大人們也不例外,一個年輕些的小媳婦說道:“翠嬸兒,還是你家好,兩個大兒子都成了親,家裏地裏的活兒都有個人分擔。你看我家,男人得下地去幹活,就我一個人送孩子。”
翠嬸笑道:“大夥兒快聽聽這話,你才多大?等你到了我這年紀,說不定孩子比我還多呢,還怕沒人給你幹活?”
車上眾人聞言都笑了,小媳婦一下子就紅了臉,低著頭抿嘴兒笑。
一旁的大娘也跟著湊熱鬧,“你們年輕人以後的日子是越來越好過咯!現在太太平平的,咱田地裏又種著糧食,不愁吃不愁喝,孩子到了年紀還能讀書識字,你們的福氣還在後頭呢!”
這話一出,立刻就獲得了所有人的讚同,大家嘰嘰喳喳地議論起地裏馬上就要成熟的土豆來。
一路歡聲笑語的,眾人隻覺得一晃神就到了學塾大門外。
看著眼前嶄新的大門,翠嬸忍不住說:“咱這學塾可真氣派!”
小桐等一幹孩子激動地臉都漲紅了,爭先恐後地跳下了牛車。他們本想直接跑進去,但又有點害怕門口站著的官兵,因此都站在原地踟躇著。
大人們隨後下了牛車,扛著行李向前走去,孩子們這才跟著上前。
翠嬸暗暗吸了口氣,堆著笑走近學塾門口的官兵,小心翼翼地問道:“官爺,我們是送孩子來的,現在可以進去嗎?”
兵士用當地土話答道:“大娘不必客氣,你們來得挺早,應該是附近人吧?現在可以進去,先到主屋找夫子登記,再去住處放行李。”
“是,我們就是附近的梧桐村寨的,謝謝官爺的指點。”
翠嬸聽到熟悉的鄉音,頓時放鬆不少,她和身後眾人都連聲向兵士道謝,然後才走進大門。
進門後,入目所見的是一個寬敞的院子,正對著大門的就是主屋了。
對於找夫子,翠嬸等人倒不怵,畢竟鄔文就是他們村的,她跟鄔文他娘關係一直也都不錯。
果然,他們一進主屋,鄔文就笑著同他們打招唿,“你們來了,我把孩子們的信息登記一下,一會兒你們就可以去右邊排房幫著孩子們安頓下來了。”
翠嬸等人都笑著應好。
在鄔文低頭寫字的時候,一行人的眼睛都在寬敞明亮的主屋裏打轉。
看到屋裏整整齊齊擺著的一排排嶄新的書桌和木凳時,他們眼前仿佛已出現了孩子們坐在這裏讀書的美好情景。
鄔文記錄好在場孩子們的信息後,就到門口給他們指了方向,並說:“你們來得早,那一排屋子基本都是空著的。你們可以選一個喜歡的屋子安頓,他們幾個也可以住在一起,以後來迴都便利。”
眾人自是心中歡喜,都覺得來得早果然沒壞處,謝過鄔文後就向右邊的排房走去。
這一排房間的門都是開著的,翠嬸挨個看過去,發現每個房間裏麵的陳設都是一模一樣。
翠嬸不由說道:“每間房都一樣,要不咱就選一個離主屋最近的?”
其他人都沒有異議。說實話,看到這麽多幹淨整潔的新屋子,他們哪兒還有什麽好挑剔的,隻覺得隨便哪一間都好得很。
有了決定後,他們就迴到了剛剛看過的第一間房,麻利地開始鋪床和放東西。
小桐等孩子在家都是會幫著幹活的,這時也沒有站在旁邊幹看著,都跑上前幫忙。
沒過多久,他們帶來的東西就收拾好了。大人們臨走前不免又對自家孩子好一番叮囑,諸如一定要聽夫子的話,不要調皮,也不能亂跑,等休息的時候他們會過來接之類。
翠嬸等人出了房間準備迴去時,院子裏已又來了許多人,都跟他們剛來時一樣,或扛著或拎著好些東西。
雖說官府的通知是住得遠不方便迴家的可以在學塾內住,但離此處最近的村寨也有一定距離,孩子們自己跑來跑去家人難免不放心,因此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在學塾內住。
隻見一部分人正往排房走來,另一部分人則是去了主屋,明顯是還沒有到夫子處登記。
空蕩的院子來了這麽多人,一下子就熱鬧起來。
翠嬸等人與迎麵走來的兩家人並不相識,但大家臉上都是笑意,因此很自然地就打起了招唿,還禮貌性地把對方的孩子好一通誇。
翠嬸等人原本還想跟鄔文打個招唿再走,到了門外卻看到鄔文身邊站著不少人,現在忙得很,就紛紛打消了這個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