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若有所思,鄭和一行,一去兩年,雖有些花費,見識最重要,可以去第二次、第 三次。再者,東西南北,四方遣使,交通諸國,長此以往,通事的確是個大事。他下意識地看了蹇義一眼,意思是吏部能不能想想辦法。
蹇義馬上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拱手道:“陛下,臣雖轄著吏部,各地官員中,通蒙語的不少,皇上的通譯、前元工部尚書李賢就是個高手;懂迴迴、女真語的也有一些,隻是, 懂其他番國語言的人就很難說了。”
“有現成的就用,沒有現成的就沒法子了?設個學館教習嘛!”片刻工夫,永樂似已 從言語不通、比手畫腳的尷尬境況中走出來,思慮成熟,“天生我才,才可濟世,後天之 才,亦可大用。既要用人,就需育人,這樣,”他衝著胡廣道,“就在翰林院設館,招收 舉子和年輕的國子監生入學,訓練通曉韃靼、女真、西番、迴迴、百夷、高昌、西天、緬 甸等多種語言的人才,名曰八館,一則為著像鄭和一樣的使臣出使方便,二則大明與番人 來往日多,有了各種語言的通譯,朝廷接待也方便多了。”
永樂的思緒瞬間馳騁千裏,真可謂才思敏捷,眾人卻麵有難色,不是跟不上,而是顧慮多。事關與番國交往,禮部尚書鄭賜,知道皇上不大待見他,也不得不說話,把其中的道理講出來。
“皇上的想法好。國子監和各地府學、縣學都在為國家培養人才,然最讓臣擔心的是, 監生和年輕的舉子們願不願丟了能助他一舉成名的《詩》《書》,鑽那些讓他們鄙視的番 邦夷語。”
蹇義、夏原吉、金忠也隨聲附和。 永樂想了想,也是,放下進士不考了,官員不做了,轉而去學番語,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這同各部的吏員有什麽區別?得讓他們有奔頭。 “也好辦,”永樂馬上有了思路,“朝廷的八館,對外就叫四夷館,設在翰林院,不是進士,卻已是翰林官員,這‘名’的難題就解決了。‘實’的問題嗎?學成之後,所有人員品級都比照翰林院官員,三年一考覆,也可以參加會試,德才卓能者則擢拔使用。”
“四夷館也算一個衙門,”頓了一下,永樂繼續,“任務有兩個,一個是專事培養夷 語通譯人員,多多益善,還可充實禮部等衙署;二就是專事夷語文書資料的翻譯和保存。 鄭和一往,也讓朕見識不少,夷人中也有不少書籍珍品,譯為我用,豈不快哉!”
“皇上深謀遠慮,盡善盡美。”蹇義道,“如此周全之法,臣下的事就好辦了。鄭尚 書就在這兒,我們下去一並和國子監祭酒胡儼商度,從舉子和監生中選些生員,再從各衙 門選出一些精曉番語的官員任教師,皇上身邊的李賢可在必選之例啊!”
“就依宜之所言。”解決了一件大事,永樂情緒很高,好像翰林院中已傳來了各種奇 怪的讀書聲,“若從官員中找不到老師,鄭賜就去和搭乘寶船同來的貢使商議,讓他們多 留些時日充當教習。”言畢,朝鄭和、王景弘使了個眼色。
“皇上聖明!”幾個人齊聲道。 見皇上有些倦了,大家施禮告辭。 “這一別就是兩年啊,讓朕一直牽掛著。”
鄭和知道皇上的心思,悄聲道:“奴才在兩萬餘人中挑選了三四十個最精幹的,由內 官陪著,每到一處,就把人撒出去拐著彎打探建文的下落,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不知建文是 誰,極少數人隻知他是以往的大明皇帝,其他就一概不知了。外間傳言他當時由鬼道遁出, 奴才以為,若活著,在荒山野徑躲躲藏藏還有可能,到外洋募兵似是沒有那麽大氣魄,募兵隻是齊泰哄人的話。”
一提到這件事,永樂的心裏就不是滋味。雖然說當年被逼無奈,但還是真刀真槍和朝廷幹了三年,這個皇位是從侄子手中奪來的,說到哪兒都不大光彩。
“朕當年起兵為不得已,當了這個皇帝也不自在。朕在擔心,數年之後再有個陰陽錯差, 倘他得了勢,將置朕於何地?置朕的子孫於何地?你還要出去,朕就不能讓他有那一日。”
永樂說罷,垂下頭,一副莫可奈何的樣子。 “敬請皇上寬心,奴才準備兩三個月後再次出航,這次走得再遠些,查訪再細些。” “查訪隻是你的庶務之一。”永樂補充道。 “奴才明白,帶上皇上敕書,多帶些中國盛產的棉布、絲綢、瓷器,使天下盡知我大明,盡知我大明永樂皇帝。” “就是這個說法。不過,不要等兩三個月了,如寶船並無大礙,冬季將至,盡快啟航吧。閑暇時多尋些奇技淫巧之器,利國利民者不拘價格。天下之奇器流往中國,我大明才會興盛強大,長久不衰。此外,”永樂話鋒一轉,“朕去年就令工部為你在三山街擇了一所宅第,看看去。以後你將長期在外,迴來後,就不用和宮裏的內臣們擠著了。有什麽事情,可隨時來見朕。” “謝皇上隆恩,三保粉身碎骨以報陛下。”鄭和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 永樂的倦是精神的倦,坐了半日了,處理了諸多要事,像一個辛勤的勞作者,鋤了幾個時辰的地,乏了,很需要歇下來,養養神。鄭和一走,便在宮女服侍下,換了一身常服, 出了武英殿。火赤、薛斌一抬手,十幾個侍衛不遠不近跟出來。
走出午門,想到宮外轉一轉,看看南京街頭,看看百姓的日常起居。一轉身,守門的侍衛站得筆直,口中卻在振振有詞,見皇上出來,才住口行禮。
永樂好奇,走過去問:“方才在默念什麽?” 侍衛千戶毫不猶豫道:“微臣在誦讀《佛經》,驚了聖駕,請皇上治罪。” 永樂以為,宮中嬪妃有信佛的,他的大軍師道衍也信佛,念念《佛經》沒什麽不對的。
當值的侍衛誦念《佛經》,永樂哭笑不得,方才的好心境此時頓無,揶揄道:“今天就怪了, 真就怪了,既有哭著喊著要當和尚的,還有在崗誦念《佛經》的,哭著喊著的朕都處理了, 難道你也要立地成佛,刀劍從此吃素嗎?抑或是來了惡人、歹人,念經就能念走了!”
“臣有罪,請皇上處罰。” 永樂沒好氣道:“誦經誦不來千戶官,也防不了奸人借機生亂。宿衛的職責是什麽?
瞪大眼睛,伸長耳朵,耳聽六路,眼觀八方,一門心思防範奸人。不出紕漏,沒有差錯, 才是盡職。閑暇之際,不當值的時候,朕告訴你誦念什麽最是有用,就是太祖禦製的《武 臣大誥》,它會告訴你怎麽做人、怎麽守法,那才是趨吉避兇、永保富貴的良方,每日誦 讀不輟,於身於家大有益處!”
“微臣遵旨。”千戶俯伏在地,使勁磕著頭,生怕此時一抬起,皇上就會把他的頭取走。 一個憨實魁梧的武臣,可憐兮兮的,永樂又心生憐憫,緩了一口氣,語重心長道:“若真心修善,心存忠孝是首要。用心守備、勤勉王事是忠,敬事父母、噓寒問暖是孝,有了這兩點,不違法、不越製,本人、家人、親人自然有不盡之福。”
一番話讓侍衛千戶感動不已,跪地良久,竟不知皇上朝哪兒走了。
蹇義馬上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拱手道:“陛下,臣雖轄著吏部,各地官員中,通蒙語的不少,皇上的通譯、前元工部尚書李賢就是個高手;懂迴迴、女真語的也有一些,隻是, 懂其他番國語言的人就很難說了。”
“有現成的就用,沒有現成的就沒法子了?設個學館教習嘛!”片刻工夫,永樂似已 從言語不通、比手畫腳的尷尬境況中走出來,思慮成熟,“天生我才,才可濟世,後天之 才,亦可大用。既要用人,就需育人,這樣,”他衝著胡廣道,“就在翰林院設館,招收 舉子和年輕的國子監生入學,訓練通曉韃靼、女真、西番、迴迴、百夷、高昌、西天、緬 甸等多種語言的人才,名曰八館,一則為著像鄭和一樣的使臣出使方便,二則大明與番人 來往日多,有了各種語言的通譯,朝廷接待也方便多了。”
永樂的思緒瞬間馳騁千裏,真可謂才思敏捷,眾人卻麵有難色,不是跟不上,而是顧慮多。事關與番國交往,禮部尚書鄭賜,知道皇上不大待見他,也不得不說話,把其中的道理講出來。
“皇上的想法好。國子監和各地府學、縣學都在為國家培養人才,然最讓臣擔心的是, 監生和年輕的舉子們願不願丟了能助他一舉成名的《詩》《書》,鑽那些讓他們鄙視的番 邦夷語。”
蹇義、夏原吉、金忠也隨聲附和。 永樂想了想,也是,放下進士不考了,官員不做了,轉而去學番語,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這同各部的吏員有什麽區別?得讓他們有奔頭。 “也好辦,”永樂馬上有了思路,“朝廷的八館,對外就叫四夷館,設在翰林院,不是進士,卻已是翰林官員,這‘名’的難題就解決了。‘實’的問題嗎?學成之後,所有人員品級都比照翰林院官員,三年一考覆,也可以參加會試,德才卓能者則擢拔使用。”
“四夷館也算一個衙門,”頓了一下,永樂繼續,“任務有兩個,一個是專事培養夷 語通譯人員,多多益善,還可充實禮部等衙署;二就是專事夷語文書資料的翻譯和保存。 鄭和一往,也讓朕見識不少,夷人中也有不少書籍珍品,譯為我用,豈不快哉!”
“皇上深謀遠慮,盡善盡美。”蹇義道,“如此周全之法,臣下的事就好辦了。鄭尚 書就在這兒,我們下去一並和國子監祭酒胡儼商度,從舉子和監生中選些生員,再從各衙 門選出一些精曉番語的官員任教師,皇上身邊的李賢可在必選之例啊!”
“就依宜之所言。”解決了一件大事,永樂情緒很高,好像翰林院中已傳來了各種奇 怪的讀書聲,“若從官員中找不到老師,鄭賜就去和搭乘寶船同來的貢使商議,讓他們多 留些時日充當教習。”言畢,朝鄭和、王景弘使了個眼色。
“皇上聖明!”幾個人齊聲道。 見皇上有些倦了,大家施禮告辭。 “這一別就是兩年啊,讓朕一直牽掛著。”
鄭和知道皇上的心思,悄聲道:“奴才在兩萬餘人中挑選了三四十個最精幹的,由內 官陪著,每到一處,就把人撒出去拐著彎打探建文的下落,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不知建文是 誰,極少數人隻知他是以往的大明皇帝,其他就一概不知了。外間傳言他當時由鬼道遁出, 奴才以為,若活著,在荒山野徑躲躲藏藏還有可能,到外洋募兵似是沒有那麽大氣魄,募兵隻是齊泰哄人的話。”
一提到這件事,永樂的心裏就不是滋味。雖然說當年被逼無奈,但還是真刀真槍和朝廷幹了三年,這個皇位是從侄子手中奪來的,說到哪兒都不大光彩。
“朕當年起兵為不得已,當了這個皇帝也不自在。朕在擔心,數年之後再有個陰陽錯差, 倘他得了勢,將置朕於何地?置朕的子孫於何地?你還要出去,朕就不能讓他有那一日。”
永樂說罷,垂下頭,一副莫可奈何的樣子。 “敬請皇上寬心,奴才準備兩三個月後再次出航,這次走得再遠些,查訪再細些。” “查訪隻是你的庶務之一。”永樂補充道。 “奴才明白,帶上皇上敕書,多帶些中國盛產的棉布、絲綢、瓷器,使天下盡知我大明,盡知我大明永樂皇帝。” “就是這個說法。不過,不要等兩三個月了,如寶船並無大礙,冬季將至,盡快啟航吧。閑暇時多尋些奇技淫巧之器,利國利民者不拘價格。天下之奇器流往中國,我大明才會興盛強大,長久不衰。此外,”永樂話鋒一轉,“朕去年就令工部為你在三山街擇了一所宅第,看看去。以後你將長期在外,迴來後,就不用和宮裏的內臣們擠著了。有什麽事情,可隨時來見朕。” “謝皇上隆恩,三保粉身碎骨以報陛下。”鄭和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 永樂的倦是精神的倦,坐了半日了,處理了諸多要事,像一個辛勤的勞作者,鋤了幾個時辰的地,乏了,很需要歇下來,養養神。鄭和一走,便在宮女服侍下,換了一身常服, 出了武英殿。火赤、薛斌一抬手,十幾個侍衛不遠不近跟出來。
走出午門,想到宮外轉一轉,看看南京街頭,看看百姓的日常起居。一轉身,守門的侍衛站得筆直,口中卻在振振有詞,見皇上出來,才住口行禮。
永樂好奇,走過去問:“方才在默念什麽?” 侍衛千戶毫不猶豫道:“微臣在誦讀《佛經》,驚了聖駕,請皇上治罪。” 永樂以為,宮中嬪妃有信佛的,他的大軍師道衍也信佛,念念《佛經》沒什麽不對的。
當值的侍衛誦念《佛經》,永樂哭笑不得,方才的好心境此時頓無,揶揄道:“今天就怪了, 真就怪了,既有哭著喊著要當和尚的,還有在崗誦念《佛經》的,哭著喊著的朕都處理了, 難道你也要立地成佛,刀劍從此吃素嗎?抑或是來了惡人、歹人,念經就能念走了!”
“臣有罪,請皇上處罰。” 永樂沒好氣道:“誦經誦不來千戶官,也防不了奸人借機生亂。宿衛的職責是什麽?
瞪大眼睛,伸長耳朵,耳聽六路,眼觀八方,一門心思防範奸人。不出紕漏,沒有差錯, 才是盡職。閑暇之際,不當值的時候,朕告訴你誦念什麽最是有用,就是太祖禦製的《武 臣大誥》,它會告訴你怎麽做人、怎麽守法,那才是趨吉避兇、永保富貴的良方,每日誦 讀不輟,於身於家大有益處!”
“微臣遵旨。”千戶俯伏在地,使勁磕著頭,生怕此時一抬起,皇上就會把他的頭取走。 一個憨實魁梧的武臣,可憐兮兮的,永樂又心生憐憫,緩了一口氣,語重心長道:“若真心修善,心存忠孝是首要。用心守備、勤勉王事是忠,敬事父母、噓寒問暖是孝,有了這兩點,不違法、不越製,本人、家人、親人自然有不盡之福。”
一番話讓侍衛千戶感動不已,跪地良久,竟不知皇上朝哪兒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