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皇上誇獎!”沈粲還在愣著,沈度忙拉了他跪下謝恩,“臣兄弟二人自幼習書以自娛,今遇聖主,英雄有用武之地,願肝腦塗地報陛下知遇之恩!”
永樂爽朗一笑:“度還博涉經史,為文不染浮華,又以書法見長,在朕左右,將來必 有大用。”
接著,永樂又見了自號九龍山人並以酒酣舉筆的王紱,叫著他的字:“孟端不事權貴, 不染銅臭,真君子也!來日朕得暇時,一定看你的醉翁亭畫,看看有無李太白鬥酒百篇的 氣魄。”
“皇上,酒酣握筆純是誤傳,臣飲酒尚有微量,酒後行書作畫似夢遊天姥,不敢有瀆 陛下聖聰。”
這麽多書法家來做謄工,永樂喜不自勝,仿佛立在鍾山的山巔之上,俯瞰遠方,山川 物景、往來行人盡收眼底,享受著這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從容和悠閑。
“起駕!”隨著黃儼那聲漂亮的、長長的吆喝聲,仿佛暮鼓晨鍾,把一座古老的帝王 之都瞬間喚醒了,道衍、解縉、劉季箎恭送到文淵閣外,其餘所有的人在值房內跪送,看 著皇上遠去的背影,每個人心中都漾出了無數的遐想。
永樂的一次巡幸,無論是見到、沒見到皇帝的,聽別人傳過來的、越傳越神的話,冥 冥之中就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歸屬感、關切感和士為知己者死的知遇感。深醇大雅,輝映 華章,這是否就是他們翹首以盼、望穿雙眼的所擇之木呢?怎麽和外間大肆屠戮建文諸臣 的皇帝判若兩人,這就是今上真正做皇帝的開始嗎?無論如何,儒士文臣們看到了剛剛出 了地平線的一線曙光,這光芒竟那麽強烈,就要把他們心中的陰影驅趕得無處可藏了。
“皇上,八百裏加急,征虜將軍、總兵官何福報:韃靼王子也先土幹圍攻寧夏甚急, 特報與皇上!”太監黃儼風風火火跑進坤寧宮,轉來了通政司送達的加急文書。
天近薄暮,忙碌了一整天的永樂在皇後徐儀華的寢宮剛用晚膳,皇後還特地吩咐她的 小膳房為皇上準備了一點他最愛吃的生芹,還沒吃上幾口呢。
“傳旨內閣,到武英殿候朕。”永樂說著隻將一小碗鬆子米粥喝下,胡亂吃了幾口生 芹,就匆匆去了。徐儀華知道,這就是他的性格,風風火火,國大於天!當燕王是這樣, 做了皇帝,變本加厲。看著一桌子飯菜,也隻能愛憐而無奈地歎息一聲。
永樂趕往武英殿時,滿心想著如何同七位閣員一同討論擊退敵兵的方略,見了隻有以 編修入職內閣的楊榮一人在此等候,遂大為光火,劈頭蓋臉道:“人都哪兒去了?”
“皇上不是也用膳去了嗎,”楊榮邊是玩笑邊是安慰和解釋,“陛下,天光已交申時, 幾位已散班迴家,臣在此值守,專候陛下隨時垂詢啊!”
“朕一急,倒把散班的事忘記了,”永樂有點尷尬,“隨他們去,也先土幹攻寧夏的 事你可知道?”楊榮已從小太監的口中知道了事件的梗概,早已成竹在胸。這時,他又故 意把奏章仔細看了一遍,看的皇上一個勁搓手,有些急不可耐。
“皇上大可不必為此事操心。” “為甚?”這樣一件緊要的告急奏疏在楊榮的手裏竟如此淡然,永樂不解。 “皇上或一時被它的外相迷惑了。臣揣度著,一則鎮守的何福將軍,沙場老將,久曆戰陣,對付也先土幹等小股韃靼遊騎正其用武之時;二則寧夏城堅器利,人皆習戰,屯守 戍卒武勇剽悍,又有何福攻防有素的訓練,料是無虞。估計是何福擔心也先之外還有後援, 萬一城池有失,反倒落一個‘匿不以聞’的罪名,所以上達聖聽。臣觀這言詞,並無向皇 上搬救兵、討主意的意思啊!”
永樂又拿起奏章,從頭到尾,字斟句酌後,不再著急了。 楊榮繼續說,“皇上看這日子,從上奏至今已經十幾天了,臣估計早已解圍,陛下塌下心來,迴宮安寢,一二日之內必有捷報的。有臣在,非緊急要務就不攪擾皇上了。”
想不到,這樣一件緊急的軍務竟被三十出頭的楊榮如此輕鬆地處理了,永樂雖迴了坤寧宮,吃他的半截飯,心裏還是忐忑的。也是湊巧,夜半時,寧夏解圍的奏章果然送進了 大內,永樂從此歎服了楊榮的剖白和謀略。此後,但凡軍事上的大事他都要聽聽楊榮的想 法,幾次親征如影隨形,連代表皇上到邊關處理他部的歸降事務也非楊榮莫屬了。
第二天上朝,兵部尚書金忠再奏寧夏撤圍之事,永樂喜形於色,讚道:“楊榮等內閣 諸臣佐朕處理軍政庶務,參際戎事,恪謹奉職,從容輔弼,各著其美。其心以體國之竭, 求勞自奮之勵,事無壅滯之暢,襄讚之效,卓爾不群。或至夜半時分,勤慎不懈可圈可點, 為朕分憂,為民惠愛,裨益不在尚書之下。”
永樂環視眾臣,今日所言,就是要樹立榜樣,榮耀幹臣,“著賜楊榮、解縉等七名閣 臣二品服飾,以示褒獎!”解縉居首,七人齊刷刷出來謝恩。
建立內閣是永樂的首創。 洪武初年,實行中書省製和大都督府製。丞相統率百官,為中書省之最高長官,署理全國行政事務;大都督為大都督府之最高長官,署理國家軍政事務。開國元勳魏國公徐達、 鄭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等都曾做過丞相;大都督一職由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的侄子 朱文正擔任。十幾年過去了,太祖嫌丞相事權太重,處處掣肘不說,吆三喝五,前唿後擁, 簡直就成了第二朝廷。
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罪誅殺丞相胡惟庸,從此廢除中書省,以法定形式規定,不許再 設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處以重刑。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提高 六部的職權和地位,直對皇上負責;後來又擔心部權過重,還會危及皇權,遂對應六部設 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六到十二三人不等,首領官都給事中,才正七品。 品秩不高但事權很大,不但有諫議之權,還有彈劾和監察之權,對六部加以牽製和監督, 且比六部離皇上更近,就是和內閣一樣在大內辦公,皇上隨叫隨到。
軍政大權更不能忽視,親侄子也不能放心,更不能放過。和殺胡惟庸前後腳,以“親 近儒生,胸懷怨望”,朱元璋亂鞭打死侄子、大都督朱文正,分大都督府為前、後、左、 中、右五軍都督府,簡稱五府,各管轄數省軍隊,而任職、簡練之政令皆由兵部。
五府、六部及執掌風紀監察的都察院、專典刑獄的大理寺、上達章奏的通政司皆對皇 帝一人負責,自此,太祖再也不用擔心大權旁落了。大權不再旁落,接下來的困惑是,麵 對著堆積如山的奏折和政事,他一個人根本處理不過來,何況他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不 久,他就不得不設立了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等殿閣大學士,實際上就 是輔助他處理全國事務。
建文四年八月,剛做了一個多月皇帝的永樂就感覺到了庶政的龐雜和繁蕪,漫無頭緒,永無窮盡,一個人無論如何應付不了。於是,也用起了父皇使用殿閣大學士的作法,命召 對稱旨的翰林院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務,稱為閣臣。因人手太少,還 是顧首不顧尾,很快又命侍讀胡廣,編修楊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值文淵閣, 七名閣員一起,基本上能把那山堆的事擺布開了。雖都是六七品的小官,待遇卻迥異於眾 大臣,大內就餐,朝夕侍立,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兼備顧問,那是天子近臣啊,也不 免引起很多人的眼熱。
七人入值後,把全國各地的政務、軍務分為輕重緩急、分門別類排列起來,且在許多 冗長的奏章前都作了節略,使皇帝能夠提綱挈領,一目了然。永樂一下子輕鬆多了,所以 他對閣臣的辛苦和辛勤最為了解和稱道,更因為常在身邊的緣故,較外臣就有了更多的親 近,有時到了夜半十分就寢前仍賜坐榻前,議論機密重務。
要說永樂選人的眼光也是洞見萬裏的。文辭華章,議論風生,當首推解縉,機樞之事 不誤,兼職大類書總裁官的事也是駕輕就熟,很讓皇帝滿意;楊榮機敏幹練,表裏洞達, 於山川形勢了然於心,長於軍政,放眼高遠;楊士奇舉止恭謹,學行高雅,忠義激發,正 氣凜然;黃淮論事如立高岡;胡廣為人能持大體;金幼孜長於文學;胡儼通天文氣候之學。 高矮胖瘦,各有所長,小到叢脞細事,大到宏政方略,參謀顧問,拾遺補闕,成就萬全之 策。永樂之興奮,溢於言表。所以他曾在多種場合多次誇讚幾位閣臣,並和蹇義、鬱新、 夏原吉等尚書們也說起過七人考滿的留任之事。
“陛下,臣有一議欲奏,不知當否?”永樂還沉浸在內心的歡喜中,翰林院編修楊溥 遠遠奏道。永樂居高臨下,掃視眾臣,每人每天言一事,數百臣工就是百事,一年下來就 有了幾萬件國計民生之大事,政無壅蔽乃朝廷之福,天下蒼生之福。
“朕也是古之賢明帝王的作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什麽想法盡管說來。” “皇上,”楊溥略往前走走,他很羨慕受到旌表的閣臣,聲音因激動而有些沙啞,“去年,直隸、北京、山東、河南遇水旱之災,各地雖按聖上之意開倉放糧,卻遇到了新的不 便。災地官倉或是不足或是空虛,賑濟所用需從遠處調用,甚時,遠水不解近渴。臣考查 舊事,洪武年間曾定製,每縣四境均設官倉,歲豐時以官鈔糴穀,以備歲荒賑貸之需。又 於鄉間修築濱江及近河堤岸,開浚陂塘為官田,所收糧穀也入官倉,以備水旱之災。”
他偷眼看看,皇上和大臣都在認真聆聽,遂加重語氣,“然數十年來,因有司庶務日 漸繁雜,便民之事反倒猝不暇及,一遇災荒,東籌西挪,莫知所措。近聞南方官倉十有九 空,甚者連倉都沒了。至於農事,更不堪言,堤岸坍塌,閘壩損壞,原所開陂塘也多被土豪侵占為私田。臣以為,須令有司遵依舊製,除被災郡縣外,凡豐稔之地仍用官鈔糴入穀粟,以備荒年。其政績納入吏部三年考滿,由按察司及巡按禦史勘驗實績,欺弊怠事者一 律治罪。”
一語中的,實實在在的民生,有了這樣的臣子,何愁耳邊不聞恤民之聲。永樂心中一動, 斯民小康不是他自己的事,事關大明千秋萬代,他日立了太子,太子身邊有這樣的人才妥當。
他默默點頭,問戶部尚書:“鬱新有何見解?” “祖宗的恤民之法考慮長遠,無可厚非,然施政已久,人心玩忽,非下力整治不能複歸原途。故而臣讚同楊溥的奏議。” 鬱新是個老成持重的人,在任職戶部的十年裏,運籌度支,國用不絀,又因其人坦蕩無私,時論頗高,稱為廉勤能的高手。他的最大膽的主張是將親王的俸祿由每年五萬石減 為一萬石,郡王們依次遞減,可謂膽識過人,高瞻遠矚。永樂做藩王時對鬱新的此舉很不 以為意,及至即位,看法則迅速轉變了。是啊,一代一代下去,王爺日多,甚至有一天會 數不勝數,開國之君時不予規劃,後世則後患無窮。所以,永樂一即位,就把建文年間迴 家養病的鬱新找迴來仍舊做了戶部尚書。
“先帝嚐言,”鬱新又向皇帝拱拱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楊溥所提切中時弊, 利國利民,臣以為新君嗣位,最宜雷厲風行。”
永樂看看工部尚書黃福、都察院左都禦史陳瑛,見他們無話,頒旨道:“著戶部、工 部移文各布政司,恢複官倉,修浚堤岸陂塘;著都察院遣禦史分巡天下,有司奸貪、屍位 素餐、有旨不行者一律逮治。”
“臣有二事請皇上聖斷。”禮部尚書李至剛出班,“其一,國子監北方歲貢之生員虛 度光陰,入學數年仍不能中試,按例當充作吏員,不該留在監裏濫竽充數了。二則壬午之 年為大比之歲,因靖難不舉,遵陛下旨意,已於去年八月補行,各省舉人將於明年元月抵 京參加會試,請陛下指定考試官和選士數目。”
所謂中試就是中舉。由各省薦來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們,要麽臨時抽到衙門中做事,辦 事利索,深得皇上賞識的,當時就能授個一官半職,如夏原吉等人;否則,就得參加三年 一度的鄉試,考中舉人。次年初春,隨中舉的文人在京師參加會試,這一年稱為大比之年, 之後就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最終確定進士的名次及出身。
永樂看了李至剛一眼,瘦削的身材,骨骨棱棱,顴骨凸出到恨不能把眼睛隱藏起來。 真是話如其人,說出來就不叫人受用,怎麽能說是濫竽充數?若不是拔尖的廩生,還推不 到國子監來呢!你李至剛不也是舉明經來的嗎?想想靖難的幾年,不無慚愧,北方各省,屢遭兵燹,命都顧不了,誰還有心思塌下心來讀書?
“眾所周知,”永樂悵然遠望,不無感慨,“人有‘三能學’,心誌舒泰則能學,四 體不勞則能學,衣食溫飽則能學,方才所謂監生、士子們可有此等優裕之享?沒有!責人 之功當量其力,諭人之罪當明其情。北方近年兵戈擾攘,諸生舍俎豆而事軍旅,舍詩書而 從耕耘,既有挽粟輸運之勞苦,又有顛沛流離之困厄,心誌不舒,四體勞頓,衣食堪憂, 再顧上學業也真世間奇人了!故朕以為,監生們心中有苦,眼中有淚,其事可憫,其情可 諒,還是不要做吏員吧。發迴原學,學上幾年,下次再試,仍不能中舉者,按例安置也不 晚。至於大比的進士數目,朕尚未想好,洪武年間每科有多少人?”
李至剛揚揚眉,信心滿滿的姿態,這是他的長項,如數家珍一般。他說:“每科都不 同,多時數百人,少時隻有區區三十人。洪武十八年最多,錄用了四百七十二人,那是因 為,此前停了十五年。故臣以為,取士多少由陛下酌定,不必延循舊日之例。”
永樂沒有馬上迴答,心思飛轉。士子文人罵他篡位的比比皆是,殺伐不是辦法,防民 之口甚於防川,那就來個大禹治水,以疏代堵,破天荒地開科取士,切身體驗新皇帝的氣 度和作為,讓你罵都罵不起來。
“朕即位以來初次取士,”他淡淡一笑,“又耽擱了一年,就按最多時的數目定, 下不為例。以翰林學士解縉、編修黃淮為考試官,會試天下舉人。”
“臣遵旨。”二人出班跪謝。 又是隆恩了,解縉兼著大類書總裁,且居內閣之首,如今又成了新科進士的座師,大紅大紫,免不了引起眾人的嫉妒,李至剛率先投來了很不屑的一眼,接著是都察院陳瑛, 錦衣衛使紀綱。
“囊螢夜讀,鑿壁借光,士子們十年寒窗,成才不易,列位也都該有同感。朕的取士 標準是,為文不尚虛華,論事要有章法,言之有物,樸實真切最好。你等閱卷時,有個別 語病而無礙大局的,不要過分挑剔,唯才是舉。反過來說,科舉又是國家得到人才的第一 要徑,朕雖有數目之限,也要寧缺毋濫,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 諤諤,把握好分寸要緊。”
“謝陛下信任,臣當竭盡心智為皇上選取經濟之才。”解縉、黃淮又一次叩首。 “說到選人用人,朕還要多說幾句,”二十年的藩王生活,切切實實的為官感受,永樂洞悉官場的一切,一人之賢而惠及鄉裏,一人之惡而殃及池魚,所以,他對用人有著自 己獨到的見解。
“國家雖通過科舉而選拔人才,但也不宜過於繁衍。朕近來觀察,吏部錄用之官員已比舊額增了幾倍,此風斷不可長。古雲:‘官不必備,惟其人。’親民之官,得其人則百廢興,不得其人則百弊興。不知吏部於此有何看法?” 憨厚的吏部尚書蹇義趕忙出班:“皇上眼明,一擊而切中要害,臣亦有同感。部議議決,正要稟明陛下:在京各官,額外添設者,一並由吏部考察安置,各衙門不得擅自留任; 在外各官,令有司嚴行考核,報吏部備案。再就是開春所取的一甲、二甲、三甲進士,大 部分擬留用翰林院,小部分分隸諸司任觀政,官員有空缺時再行補任。各王府教授、伴讀 缺額的,皆於三甲內選用,其餘進士則全部迴各地府州縣學任教諭。陛下以為如何?”
“吏部慮事在前,深體朕心,就依蹇義所言。為君倚仗大臣以成治績,為臣不輔是不忠, 各府、部、院、司其如吏部、戶部,朕複何憂!上天立君以養民,為君不恤臣民是不敬天。 通政司也要一改往日之積習,除軍國大政外,事關百姓休戚的奏疏,事雖小亦必以奏聞。”
三大殿之首的奉天殿外,四百多名順利通過了會試的幸運舉子們等在丹墀下,忐忑不 安地期待著十年寒窗後即將到來的最激動人心的殿試,也就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測試,被 皇上看中、欽定為前三甲的,那就是“天子門生”,曆經千辛萬苦的鯉魚涅盤重生般的一 跳,就算是真正跳進深邃、輝煌的龍門,世間所謂的顏如玉和黃金屋隻有在此後才能從那 些幾乎翻爛的書裏隱隱走出。
永樂爽朗一笑:“度還博涉經史,為文不染浮華,又以書法見長,在朕左右,將來必 有大用。”
接著,永樂又見了自號九龍山人並以酒酣舉筆的王紱,叫著他的字:“孟端不事權貴, 不染銅臭,真君子也!來日朕得暇時,一定看你的醉翁亭畫,看看有無李太白鬥酒百篇的 氣魄。”
“皇上,酒酣握筆純是誤傳,臣飲酒尚有微量,酒後行書作畫似夢遊天姥,不敢有瀆 陛下聖聰。”
這麽多書法家來做謄工,永樂喜不自勝,仿佛立在鍾山的山巔之上,俯瞰遠方,山川 物景、往來行人盡收眼底,享受著這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從容和悠閑。
“起駕!”隨著黃儼那聲漂亮的、長長的吆喝聲,仿佛暮鼓晨鍾,把一座古老的帝王 之都瞬間喚醒了,道衍、解縉、劉季箎恭送到文淵閣外,其餘所有的人在值房內跪送,看 著皇上遠去的背影,每個人心中都漾出了無數的遐想。
永樂的一次巡幸,無論是見到、沒見到皇帝的,聽別人傳過來的、越傳越神的話,冥 冥之中就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歸屬感、關切感和士為知己者死的知遇感。深醇大雅,輝映 華章,這是否就是他們翹首以盼、望穿雙眼的所擇之木呢?怎麽和外間大肆屠戮建文諸臣 的皇帝判若兩人,這就是今上真正做皇帝的開始嗎?無論如何,儒士文臣們看到了剛剛出 了地平線的一線曙光,這光芒竟那麽強烈,就要把他們心中的陰影驅趕得無處可藏了。
“皇上,八百裏加急,征虜將軍、總兵官何福報:韃靼王子也先土幹圍攻寧夏甚急, 特報與皇上!”太監黃儼風風火火跑進坤寧宮,轉來了通政司送達的加急文書。
天近薄暮,忙碌了一整天的永樂在皇後徐儀華的寢宮剛用晚膳,皇後還特地吩咐她的 小膳房為皇上準備了一點他最愛吃的生芹,還沒吃上幾口呢。
“傳旨內閣,到武英殿候朕。”永樂說著隻將一小碗鬆子米粥喝下,胡亂吃了幾口生 芹,就匆匆去了。徐儀華知道,這就是他的性格,風風火火,國大於天!當燕王是這樣, 做了皇帝,變本加厲。看著一桌子飯菜,也隻能愛憐而無奈地歎息一聲。
永樂趕往武英殿時,滿心想著如何同七位閣員一同討論擊退敵兵的方略,見了隻有以 編修入職內閣的楊榮一人在此等候,遂大為光火,劈頭蓋臉道:“人都哪兒去了?”
“皇上不是也用膳去了嗎,”楊榮邊是玩笑邊是安慰和解釋,“陛下,天光已交申時, 幾位已散班迴家,臣在此值守,專候陛下隨時垂詢啊!”
“朕一急,倒把散班的事忘記了,”永樂有點尷尬,“隨他們去,也先土幹攻寧夏的 事你可知道?”楊榮已從小太監的口中知道了事件的梗概,早已成竹在胸。這時,他又故 意把奏章仔細看了一遍,看的皇上一個勁搓手,有些急不可耐。
“皇上大可不必為此事操心。” “為甚?”這樣一件緊要的告急奏疏在楊榮的手裏竟如此淡然,永樂不解。 “皇上或一時被它的外相迷惑了。臣揣度著,一則鎮守的何福將軍,沙場老將,久曆戰陣,對付也先土幹等小股韃靼遊騎正其用武之時;二則寧夏城堅器利,人皆習戰,屯守 戍卒武勇剽悍,又有何福攻防有素的訓練,料是無虞。估計是何福擔心也先之外還有後援, 萬一城池有失,反倒落一個‘匿不以聞’的罪名,所以上達聖聽。臣觀這言詞,並無向皇 上搬救兵、討主意的意思啊!”
永樂又拿起奏章,從頭到尾,字斟句酌後,不再著急了。 楊榮繼續說,“皇上看這日子,從上奏至今已經十幾天了,臣估計早已解圍,陛下塌下心來,迴宮安寢,一二日之內必有捷報的。有臣在,非緊急要務就不攪擾皇上了。”
想不到,這樣一件緊急的軍務竟被三十出頭的楊榮如此輕鬆地處理了,永樂雖迴了坤寧宮,吃他的半截飯,心裏還是忐忑的。也是湊巧,夜半時,寧夏解圍的奏章果然送進了 大內,永樂從此歎服了楊榮的剖白和謀略。此後,但凡軍事上的大事他都要聽聽楊榮的想 法,幾次親征如影隨形,連代表皇上到邊關處理他部的歸降事務也非楊榮莫屬了。
第二天上朝,兵部尚書金忠再奏寧夏撤圍之事,永樂喜形於色,讚道:“楊榮等內閣 諸臣佐朕處理軍政庶務,參際戎事,恪謹奉職,從容輔弼,各著其美。其心以體國之竭, 求勞自奮之勵,事無壅滯之暢,襄讚之效,卓爾不群。或至夜半時分,勤慎不懈可圈可點, 為朕分憂,為民惠愛,裨益不在尚書之下。”
永樂環視眾臣,今日所言,就是要樹立榜樣,榮耀幹臣,“著賜楊榮、解縉等七名閣 臣二品服飾,以示褒獎!”解縉居首,七人齊刷刷出來謝恩。
建立內閣是永樂的首創。 洪武初年,實行中書省製和大都督府製。丞相統率百官,為中書省之最高長官,署理全國行政事務;大都督為大都督府之最高長官,署理國家軍政事務。開國元勳魏國公徐達、 鄭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等都曾做過丞相;大都督一職由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的侄子 朱文正擔任。十幾年過去了,太祖嫌丞相事權太重,處處掣肘不說,吆三喝五,前唿後擁, 簡直就成了第二朝廷。
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罪誅殺丞相胡惟庸,從此廢除中書省,以法定形式規定,不許再 設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處以重刑。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提高 六部的職權和地位,直對皇上負責;後來又擔心部權過重,還會危及皇權,遂對應六部設 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六到十二三人不等,首領官都給事中,才正七品。 品秩不高但事權很大,不但有諫議之權,還有彈劾和監察之權,對六部加以牽製和監督, 且比六部離皇上更近,就是和內閣一樣在大內辦公,皇上隨叫隨到。
軍政大權更不能忽視,親侄子也不能放心,更不能放過。和殺胡惟庸前後腳,以“親 近儒生,胸懷怨望”,朱元璋亂鞭打死侄子、大都督朱文正,分大都督府為前、後、左、 中、右五軍都督府,簡稱五府,各管轄數省軍隊,而任職、簡練之政令皆由兵部。
五府、六部及執掌風紀監察的都察院、專典刑獄的大理寺、上達章奏的通政司皆對皇 帝一人負責,自此,太祖再也不用擔心大權旁落了。大權不再旁落,接下來的困惑是,麵 對著堆積如山的奏折和政事,他一個人根本處理不過來,何況他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不 久,他就不得不設立了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等殿閣大學士,實際上就 是輔助他處理全國事務。
建文四年八月,剛做了一個多月皇帝的永樂就感覺到了庶政的龐雜和繁蕪,漫無頭緒,永無窮盡,一個人無論如何應付不了。於是,也用起了父皇使用殿閣大學士的作法,命召 對稱旨的翰林院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務,稱為閣臣。因人手太少,還 是顧首不顧尾,很快又命侍讀胡廣,編修楊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值文淵閣, 七名閣員一起,基本上能把那山堆的事擺布開了。雖都是六七品的小官,待遇卻迥異於眾 大臣,大內就餐,朝夕侍立,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兼備顧問,那是天子近臣啊,也不 免引起很多人的眼熱。
七人入值後,把全國各地的政務、軍務分為輕重緩急、分門別類排列起來,且在許多 冗長的奏章前都作了節略,使皇帝能夠提綱挈領,一目了然。永樂一下子輕鬆多了,所以 他對閣臣的辛苦和辛勤最為了解和稱道,更因為常在身邊的緣故,較外臣就有了更多的親 近,有時到了夜半十分就寢前仍賜坐榻前,議論機密重務。
要說永樂選人的眼光也是洞見萬裏的。文辭華章,議論風生,當首推解縉,機樞之事 不誤,兼職大類書總裁官的事也是駕輕就熟,很讓皇帝滿意;楊榮機敏幹練,表裏洞達, 於山川形勢了然於心,長於軍政,放眼高遠;楊士奇舉止恭謹,學行高雅,忠義激發,正 氣凜然;黃淮論事如立高岡;胡廣為人能持大體;金幼孜長於文學;胡儼通天文氣候之學。 高矮胖瘦,各有所長,小到叢脞細事,大到宏政方略,參謀顧問,拾遺補闕,成就萬全之 策。永樂之興奮,溢於言表。所以他曾在多種場合多次誇讚幾位閣臣,並和蹇義、鬱新、 夏原吉等尚書們也說起過七人考滿的留任之事。
“陛下,臣有一議欲奏,不知當否?”永樂還沉浸在內心的歡喜中,翰林院編修楊溥 遠遠奏道。永樂居高臨下,掃視眾臣,每人每天言一事,數百臣工就是百事,一年下來就 有了幾萬件國計民生之大事,政無壅蔽乃朝廷之福,天下蒼生之福。
“朕也是古之賢明帝王的作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什麽想法盡管說來。” “皇上,”楊溥略往前走走,他很羨慕受到旌表的閣臣,聲音因激動而有些沙啞,“去年,直隸、北京、山東、河南遇水旱之災,各地雖按聖上之意開倉放糧,卻遇到了新的不 便。災地官倉或是不足或是空虛,賑濟所用需從遠處調用,甚時,遠水不解近渴。臣考查 舊事,洪武年間曾定製,每縣四境均設官倉,歲豐時以官鈔糴穀,以備歲荒賑貸之需。又 於鄉間修築濱江及近河堤岸,開浚陂塘為官田,所收糧穀也入官倉,以備水旱之災。”
他偷眼看看,皇上和大臣都在認真聆聽,遂加重語氣,“然數十年來,因有司庶務日 漸繁雜,便民之事反倒猝不暇及,一遇災荒,東籌西挪,莫知所措。近聞南方官倉十有九 空,甚者連倉都沒了。至於農事,更不堪言,堤岸坍塌,閘壩損壞,原所開陂塘也多被土豪侵占為私田。臣以為,須令有司遵依舊製,除被災郡縣外,凡豐稔之地仍用官鈔糴入穀粟,以備荒年。其政績納入吏部三年考滿,由按察司及巡按禦史勘驗實績,欺弊怠事者一 律治罪。”
一語中的,實實在在的民生,有了這樣的臣子,何愁耳邊不聞恤民之聲。永樂心中一動, 斯民小康不是他自己的事,事關大明千秋萬代,他日立了太子,太子身邊有這樣的人才妥當。
他默默點頭,問戶部尚書:“鬱新有何見解?” “祖宗的恤民之法考慮長遠,無可厚非,然施政已久,人心玩忽,非下力整治不能複歸原途。故而臣讚同楊溥的奏議。” 鬱新是個老成持重的人,在任職戶部的十年裏,運籌度支,國用不絀,又因其人坦蕩無私,時論頗高,稱為廉勤能的高手。他的最大膽的主張是將親王的俸祿由每年五萬石減 為一萬石,郡王們依次遞減,可謂膽識過人,高瞻遠矚。永樂做藩王時對鬱新的此舉很不 以為意,及至即位,看法則迅速轉變了。是啊,一代一代下去,王爺日多,甚至有一天會 數不勝數,開國之君時不予規劃,後世則後患無窮。所以,永樂一即位,就把建文年間迴 家養病的鬱新找迴來仍舊做了戶部尚書。
“先帝嚐言,”鬱新又向皇帝拱拱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楊溥所提切中時弊, 利國利民,臣以為新君嗣位,最宜雷厲風行。”
永樂看看工部尚書黃福、都察院左都禦史陳瑛,見他們無話,頒旨道:“著戶部、工 部移文各布政司,恢複官倉,修浚堤岸陂塘;著都察院遣禦史分巡天下,有司奸貪、屍位 素餐、有旨不行者一律逮治。”
“臣有二事請皇上聖斷。”禮部尚書李至剛出班,“其一,國子監北方歲貢之生員虛 度光陰,入學數年仍不能中試,按例當充作吏員,不該留在監裏濫竽充數了。二則壬午之 年為大比之歲,因靖難不舉,遵陛下旨意,已於去年八月補行,各省舉人將於明年元月抵 京參加會試,請陛下指定考試官和選士數目。”
所謂中試就是中舉。由各省薦來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們,要麽臨時抽到衙門中做事,辦 事利索,深得皇上賞識的,當時就能授個一官半職,如夏原吉等人;否則,就得參加三年 一度的鄉試,考中舉人。次年初春,隨中舉的文人在京師參加會試,這一年稱為大比之年, 之後就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最終確定進士的名次及出身。
永樂看了李至剛一眼,瘦削的身材,骨骨棱棱,顴骨凸出到恨不能把眼睛隱藏起來。 真是話如其人,說出來就不叫人受用,怎麽能說是濫竽充數?若不是拔尖的廩生,還推不 到國子監來呢!你李至剛不也是舉明經來的嗎?想想靖難的幾年,不無慚愧,北方各省,屢遭兵燹,命都顧不了,誰還有心思塌下心來讀書?
“眾所周知,”永樂悵然遠望,不無感慨,“人有‘三能學’,心誌舒泰則能學,四 體不勞則能學,衣食溫飽則能學,方才所謂監生、士子們可有此等優裕之享?沒有!責人 之功當量其力,諭人之罪當明其情。北方近年兵戈擾攘,諸生舍俎豆而事軍旅,舍詩書而 從耕耘,既有挽粟輸運之勞苦,又有顛沛流離之困厄,心誌不舒,四體勞頓,衣食堪憂, 再顧上學業也真世間奇人了!故朕以為,監生們心中有苦,眼中有淚,其事可憫,其情可 諒,還是不要做吏員吧。發迴原學,學上幾年,下次再試,仍不能中舉者,按例安置也不 晚。至於大比的進士數目,朕尚未想好,洪武年間每科有多少人?”
李至剛揚揚眉,信心滿滿的姿態,這是他的長項,如數家珍一般。他說:“每科都不 同,多時數百人,少時隻有區區三十人。洪武十八年最多,錄用了四百七十二人,那是因 為,此前停了十五年。故臣以為,取士多少由陛下酌定,不必延循舊日之例。”
永樂沒有馬上迴答,心思飛轉。士子文人罵他篡位的比比皆是,殺伐不是辦法,防民 之口甚於防川,那就來個大禹治水,以疏代堵,破天荒地開科取士,切身體驗新皇帝的氣 度和作為,讓你罵都罵不起來。
“朕即位以來初次取士,”他淡淡一笑,“又耽擱了一年,就按最多時的數目定, 下不為例。以翰林學士解縉、編修黃淮為考試官,會試天下舉人。”
“臣遵旨。”二人出班跪謝。 又是隆恩了,解縉兼著大類書總裁,且居內閣之首,如今又成了新科進士的座師,大紅大紫,免不了引起眾人的嫉妒,李至剛率先投來了很不屑的一眼,接著是都察院陳瑛, 錦衣衛使紀綱。
“囊螢夜讀,鑿壁借光,士子們十年寒窗,成才不易,列位也都該有同感。朕的取士 標準是,為文不尚虛華,論事要有章法,言之有物,樸實真切最好。你等閱卷時,有個別 語病而無礙大局的,不要過分挑剔,唯才是舉。反過來說,科舉又是國家得到人才的第一 要徑,朕雖有數目之限,也要寧缺毋濫,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 諤諤,把握好分寸要緊。”
“謝陛下信任,臣當竭盡心智為皇上選取經濟之才。”解縉、黃淮又一次叩首。 “說到選人用人,朕還要多說幾句,”二十年的藩王生活,切切實實的為官感受,永樂洞悉官場的一切,一人之賢而惠及鄉裏,一人之惡而殃及池魚,所以,他對用人有著自 己獨到的見解。
“國家雖通過科舉而選拔人才,但也不宜過於繁衍。朕近來觀察,吏部錄用之官員已比舊額增了幾倍,此風斷不可長。古雲:‘官不必備,惟其人。’親民之官,得其人則百廢興,不得其人則百弊興。不知吏部於此有何看法?” 憨厚的吏部尚書蹇義趕忙出班:“皇上眼明,一擊而切中要害,臣亦有同感。部議議決,正要稟明陛下:在京各官,額外添設者,一並由吏部考察安置,各衙門不得擅自留任; 在外各官,令有司嚴行考核,報吏部備案。再就是開春所取的一甲、二甲、三甲進士,大 部分擬留用翰林院,小部分分隸諸司任觀政,官員有空缺時再行補任。各王府教授、伴讀 缺額的,皆於三甲內選用,其餘進士則全部迴各地府州縣學任教諭。陛下以為如何?”
“吏部慮事在前,深體朕心,就依蹇義所言。為君倚仗大臣以成治績,為臣不輔是不忠, 各府、部、院、司其如吏部、戶部,朕複何憂!上天立君以養民,為君不恤臣民是不敬天。 通政司也要一改往日之積習,除軍國大政外,事關百姓休戚的奏疏,事雖小亦必以奏聞。”
三大殿之首的奉天殿外,四百多名順利通過了會試的幸運舉子們等在丹墀下,忐忑不 安地期待著十年寒窗後即將到來的最激動人心的殿試,也就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測試,被 皇上看中、欽定為前三甲的,那就是“天子門生”,曆經千辛萬苦的鯉魚涅盤重生般的一 跳,就算是真正跳進深邃、輝煌的龍門,世間所謂的顏如玉和黃金屋隻有在此後才能從那 些幾乎翻爛的書裏隱隱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