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鄒平出了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便是張華東公。這一年,聖上降下聖旨,著他前往南嶽祭祀。這可是天大的榮耀,張華東公自然不敢有絲毫懈怠,忙收拾行囊,一路曉行夜宿,風風火火朝著南嶽趕去。
這一日,行至江淮之間,眼瞧著天邊那紅日漸漸西沉,天色愈發暗沉。張華東公抬頭望了望四周,見不遠處有一座驛亭,便揚了揚馬鞭,高聲吩咐道:“今日便在這驛亭落腳,大夥都早些歇息,明日再趕路。”
話還沒落音,他的前驅小廝慌慌張張地跑了過來,跑得是氣喘籲籲,臉上神色驚恐萬分,結結巴巴地說道:“大人……大人呐,可使不得啊!這驛亭邪門得很呐,聽說一到夜裏就有各種怪異的事兒發生,要是住下,指不定得惹出多大的亂子來!”
張華東公一聽,把臉一板,佯裝生氣地瞪了小廝一眼,哼了一聲道:“你這小子,平日裏挺機靈的,怎麽如今這般膽小怕事?莫要聽那些市井流言,淨說些神神鬼鬼的事兒來嚇唬人。我可不信這些,照常住下便是!”
到了半夜,萬籟俱寂,驛亭裏安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張華東公卻毫無睡意,他穿戴得整整齊齊,頭戴一頂烏紗帽,帽上的珠子在昏暗的燈光下閃爍著微光;腰間佩著一把鋒利的寶劍,那劍鞘上的花紋在燭光映照下顯得格外神秘。他端坐在椅子上,腰杆挺得筆直,活脫脫像一座威嚴的雕像,心裏想著:“我倒要瞧瞧,這驛亭裏到底能有什麽古怪玩意兒。”
就在這時,一陣“篤篤篤”的靴聲從遠處傳來,在這寂靜的夜裏顯得格外清晰。張華東公耳朵一豎,眼睛瞬間瞪得如同銅鈴一般,緊緊盯著門口,右手不自覺地握住了劍柄,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
隻見一個頭發花白的老頭兒,邁著慢悠悠的步子走了進來。這老頭兒身著一襲皂紗黑袍,衣服上的褶皺隨著他的走動輕輕擺動,倒也有幾分仙風道骨的模樣。他手裏還拿著一根長長的旱煙杆,一邊走,一邊“吧嗒吧嗒”地抽著煙,那煙霧繚繞在他的周圍,更給他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張華東公心中滿是詫異,不禁開口問道:“你是何人?為何半夜三更出現在此處?莫不是有什麽企圖?”
老頭兒不慌不忙,把旱煙杆從嘴裏拿出來,在鞋底輕輕磕了磕,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個大禮,臉上堆滿了笑容,說道:“大人呐,莫要驚慌。我是這驛亭的庫官,在這兒為大人掌管財物可有好些年頭啦。今日可算把您給盼來了,這下我可算是能卸下這沉甸甸的擔子咯!”
張華東公一聽,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來,追問道:“哦?你是庫官?那這庫裏到底存了多少財物?快如實說來。”
庫官老頭兒笑眯眯地,眼睛眯成了一條縫,伸出兩根手指晃了晃,又翻了翻手掌,說道:“迴大人的話,庫裏一共有二萬三千五百金。這數目,小老兒可是記得清清楚楚,一絲一毫都不敢記錯呐!”
張華東公一聽,好家夥,這麽一大筆錢財!心裏不禁犯起了嘀咕,這麽多金子,可得小心謹慎,要是出了差錯,那可沒法向聖上交代。於是便板起臉,嚴肅地說道:“等我迴來的時候,定要仔細盤驗一番,你可得給我好好看管著,要是少了一文錢,我唯你是問!”庫官老頭兒連連點頭,口中稱是,而後慢悠悠地退了出去,那背影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有些佝僂。
張華東公到了南中,那可是風光無限。當地的官員們聽說京裏來了個欽差大臣,一個個都爭著巴結討好,各種奇珍異寶、名貴特產像流水一樣往他的住處送。張華東公收禮收到手軟,心裏別提多得意了。
等他辦完祭祀的差事往迴走,又路過那個驛亭,便照舊住了進去。剛安頓好,還沒來得及喝口茶,就見那庫官老頭兒又滿臉堆笑地跑了出來,一邊跑,一邊還喊著:“大人,您可算迴來啦!小老兒等您好久了。”
張華東公想起之前庫裏的財物,便放下茶杯,問道:“我之前交代你看管的庫物,如今可還安好?”
庫官老頭兒卻不緊不慢地從懷裏掏出旱煙杆,又“吧嗒吧嗒”地抽了起來,吐了個煙圈,這才說道:“迴大人,那些財物都已經撥作遼東的兵餉啦。”
張華東公一聽,眼睛瞪得溜圓,差點沒把手裏的茶杯給摔了,滿臉驚訝地說道:“你說什麽?之前可不是這麽說的,怎麽突然就把庫物給撥走了?你這不是糊弄我嗎?”
庫官老頭兒也不著急,慢悠悠地把旱煙杆從嘴裏拿出來,笑著解釋道:“大人呐,您先消消氣。這人世間的福祿命運,那可都是有定數的,就像老天爺早就寫好了劇本,一絲一毫都不能增減。大人您這次出行,該得到的都已經得到了,又何必再多求呢?您想想,您這一路收的禮品,加起來不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嗎?”說完,也不等張華東公再問,把旱煙杆往腰間一插,施施然轉身離去,那背影看著還有些得意洋洋。
張華東公站在原地,愣了好一會兒,嘴巴張得大大的,半天都合不攏。過了好半天才迴過神來,他細細一算自己這一路所獲的財物,好家夥,竟然和庫官老頭兒之前說的庫存數目絲毫不差!他不禁連連搖頭,心中暗自感歎:“真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看來這世間之事,可不能胡亂強求啊!” 從那以後,張華東公行事收斂了許多,再也不敢隨意收受禮品了,就怕壞了這冥冥之中的定數。
這一日,行至江淮之間,眼瞧著天邊那紅日漸漸西沉,天色愈發暗沉。張華東公抬頭望了望四周,見不遠處有一座驛亭,便揚了揚馬鞭,高聲吩咐道:“今日便在這驛亭落腳,大夥都早些歇息,明日再趕路。”
話還沒落音,他的前驅小廝慌慌張張地跑了過來,跑得是氣喘籲籲,臉上神色驚恐萬分,結結巴巴地說道:“大人……大人呐,可使不得啊!這驛亭邪門得很呐,聽說一到夜裏就有各種怪異的事兒發生,要是住下,指不定得惹出多大的亂子來!”
張華東公一聽,把臉一板,佯裝生氣地瞪了小廝一眼,哼了一聲道:“你這小子,平日裏挺機靈的,怎麽如今這般膽小怕事?莫要聽那些市井流言,淨說些神神鬼鬼的事兒來嚇唬人。我可不信這些,照常住下便是!”
到了半夜,萬籟俱寂,驛亭裏安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張華東公卻毫無睡意,他穿戴得整整齊齊,頭戴一頂烏紗帽,帽上的珠子在昏暗的燈光下閃爍著微光;腰間佩著一把鋒利的寶劍,那劍鞘上的花紋在燭光映照下顯得格外神秘。他端坐在椅子上,腰杆挺得筆直,活脫脫像一座威嚴的雕像,心裏想著:“我倒要瞧瞧,這驛亭裏到底能有什麽古怪玩意兒。”
就在這時,一陣“篤篤篤”的靴聲從遠處傳來,在這寂靜的夜裏顯得格外清晰。張華東公耳朵一豎,眼睛瞬間瞪得如同銅鈴一般,緊緊盯著門口,右手不自覺地握住了劍柄,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
隻見一個頭發花白的老頭兒,邁著慢悠悠的步子走了進來。這老頭兒身著一襲皂紗黑袍,衣服上的褶皺隨著他的走動輕輕擺動,倒也有幾分仙風道骨的模樣。他手裏還拿著一根長長的旱煙杆,一邊走,一邊“吧嗒吧嗒”地抽著煙,那煙霧繚繞在他的周圍,更給他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張華東公心中滿是詫異,不禁開口問道:“你是何人?為何半夜三更出現在此處?莫不是有什麽企圖?”
老頭兒不慌不忙,把旱煙杆從嘴裏拿出來,在鞋底輕輕磕了磕,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個大禮,臉上堆滿了笑容,說道:“大人呐,莫要驚慌。我是這驛亭的庫官,在這兒為大人掌管財物可有好些年頭啦。今日可算把您給盼來了,這下我可算是能卸下這沉甸甸的擔子咯!”
張華東公一聽,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來,追問道:“哦?你是庫官?那這庫裏到底存了多少財物?快如實說來。”
庫官老頭兒笑眯眯地,眼睛眯成了一條縫,伸出兩根手指晃了晃,又翻了翻手掌,說道:“迴大人的話,庫裏一共有二萬三千五百金。這數目,小老兒可是記得清清楚楚,一絲一毫都不敢記錯呐!”
張華東公一聽,好家夥,這麽一大筆錢財!心裏不禁犯起了嘀咕,這麽多金子,可得小心謹慎,要是出了差錯,那可沒法向聖上交代。於是便板起臉,嚴肅地說道:“等我迴來的時候,定要仔細盤驗一番,你可得給我好好看管著,要是少了一文錢,我唯你是問!”庫官老頭兒連連點頭,口中稱是,而後慢悠悠地退了出去,那背影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有些佝僂。
張華東公到了南中,那可是風光無限。當地的官員們聽說京裏來了個欽差大臣,一個個都爭著巴結討好,各種奇珍異寶、名貴特產像流水一樣往他的住處送。張華東公收禮收到手軟,心裏別提多得意了。
等他辦完祭祀的差事往迴走,又路過那個驛亭,便照舊住了進去。剛安頓好,還沒來得及喝口茶,就見那庫官老頭兒又滿臉堆笑地跑了出來,一邊跑,一邊還喊著:“大人,您可算迴來啦!小老兒等您好久了。”
張華東公想起之前庫裏的財物,便放下茶杯,問道:“我之前交代你看管的庫物,如今可還安好?”
庫官老頭兒卻不緊不慢地從懷裏掏出旱煙杆,又“吧嗒吧嗒”地抽了起來,吐了個煙圈,這才說道:“迴大人,那些財物都已經撥作遼東的兵餉啦。”
張華東公一聽,眼睛瞪得溜圓,差點沒把手裏的茶杯給摔了,滿臉驚訝地說道:“你說什麽?之前可不是這麽說的,怎麽突然就把庫物給撥走了?你這不是糊弄我嗎?”
庫官老頭兒也不著急,慢悠悠地把旱煙杆從嘴裏拿出來,笑著解釋道:“大人呐,您先消消氣。這人世間的福祿命運,那可都是有定數的,就像老天爺早就寫好了劇本,一絲一毫都不能增減。大人您這次出行,該得到的都已經得到了,又何必再多求呢?您想想,您這一路收的禮品,加起來不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嗎?”說完,也不等張華東公再問,把旱煙杆往腰間一插,施施然轉身離去,那背影看著還有些得意洋洋。
張華東公站在原地,愣了好一會兒,嘴巴張得大大的,半天都合不攏。過了好半天才迴過神來,他細細一算自己這一路所獲的財物,好家夥,竟然和庫官老頭兒之前說的庫存數目絲毫不差!他不禁連連搖頭,心中暗自感歎:“真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看來這世間之事,可不能胡亂強求啊!” 從那以後,張華東公行事收斂了許多,再也不敢隨意收受禮品了,就怕壞了這冥冥之中的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