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索性朱元璋的動作很快,確實沒在居延澤停留多久,在他看來,在居延澤待太久,也不是什麽好事。


    畢竟這邊的蒙古人不像東北的,已經被大明吸收了不少,至少暫時不敢對大明舉起刀子。


    這裏可就不一樣了,就算沒人催促,朱元璋也不願在這多待。


    雖然已經有了藍玉的提醒,但是黑區還是沒有想到,從居延澤迴到大明的路途,竟會如此艱難。


    這一條路,本來就不短,還全都是黃沙漫天,將士們因為熱死、累死的就不下百人。


    讓何秋心中極為不安,這一路茫茫大漠,若是在遠處看,自然會覺得天公治下,無奇不有,風景壯觀。


    但真的把人放進來走一趟,就是再樂觀的人也不願意走第二遍了,至少何秋是如此。


    朱高熾應該也是問過朱元璋他們了,後來還和何秋探討過環境保護的事情,可是何秋不得不很是遺憾的告訴他。


    想要在大明保護環境,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最簡單的一點,西北本就缺水,若是把水用來種樹,誰幫他們交稅,誰給他們糧食?


    再進一步說,不讓他們砍伐樹木,冬天如何取暖?整年裏,怎麽燒夥做飯?


    不知道朱高熾聽完是怎麽想的,反正臉色頗為難看。


    可能何秋的這番話會讓他在心中記上很久吧,這肯定會讓他明白一個道理,就算是權勢滔天,就算是皇帝下令,也有做不到的事。


    其實事情的難度,遠不止何秋說的這麽簡單。


    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大明壓根找不到能夠抗旱的樹種。


    別看後世西北治沙造林,幹的風風光光的,可那是建立在新中國找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治沙手法。


    還有各種可以抗旱的樹種,相互維持。


    這些樹種都是經過精心培育的,可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挑出來的。


    而且就以大明的生產力,種下去一百棵樹,能活下來十幾顆就頂天了,這點樹木,在大明的西北,能起到什麽作用?


    其中的靡費多少?朝廷是否能維持百年不變?


    政策要是沒有延續性,最多不過一代人的時間,一切就會恢複舊觀,隻是勞民傷財罷了。


    何秋在心裏默默想著,微微有些黯然。


    隨後何秋就跟著大部隊,慢慢走到了嘉峪關,這座大明的玉門關,這裏已經是大明的領地了。


    何秋也是鬆了口氣,經過這一趟,他隻想早早迴到京城,老婆孩子熱炕頭。


    未來誰想讓他何秋再多跑幾趟,門都沒有!


    就隻說在漠南漠北這一路,他何秋吃了多少沙子?


    可能朱高熾和朱元璋要好很多,畢竟天子攆車,帳幔較多,能擋住不少風沙。


    可他們這些當臣子的就沒這麽好運了,天天在外麵風吹日曬的,風沙打在臉上,後來何秋都不感覺疼了,習慣了。


    抬眼望去,跟著朱元璋出巡的這些臣子們一個個都灰頭土臉的,看起來像是老了十來歲。


    雖然已經來到了大明境內,但行軍的速度並沒有放緩,這是朱元璋下的命令。


    畢竟大明的西北殘破如斯,壓根撐不起大軍的長時間逗留。


    就算朱元璋能夠免除當地的一定賦稅,可整體算下來,依然是不劃算的。


    特別是河西走廊一帶,以往漢唐的繁華早就不見蹤影,破碎的像是再也拚不好的拚圖。


    不管怎麽看,朱元璋都不可能在這長期停留,唯有快速通過此處,才能減緩對當地的負擔。


    雖然朱元璋下令快速通過河西走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不能好好看看當地的情況了。


    要知道,大明的水泥道路已經修通了西北,畢竟這裏是軍事重地,第一條水泥路是北平到南京的。


    第二條就是南京到西北的,這樣大大緩解了河西走廊一帶的軍儲壓力。


    既然水泥路修好了,沿著水泥路沿線的其實也就是當地最繁華的地方了。


    在河西走廊,也不用看別的,隻用看他的農業就行了。


    這邊又沒有什麽工商業,城池都不用進去。


    可是這一路上,朱元璋看到的情況,可算不上好。


    這讓朱元璋有些神色鬱鬱,你道是為何?


    在沿線的農田裏,幾乎一半都是種的高粱,剩下一部分是小米,至於麥子和紅薯、土豆這三者加起來大概也不過十之三四。


    要知道,高粱的產量是很低的,而且一般都是用它來釀酒,誰沒事種這個吃?


    但朱元璋也是種過地的,當然知道西北為何會選擇多種高粱和小米,因為這兩者能抗旱!


    小麥的生產需要的水太多了,以西北當地的情況壓根不可能支撐的起來小麥的種植。


    這也是當地百姓們出於無奈的一種選擇了。


    隻是,明明有了高產的紅薯和土豆,但為什麽甘肅一帶的官員們沒有好好推廣呢?


    朱元璋的心中有些怒氣,但暫時是將這些怒氣收在心裏,隻等著見了甘肅的布政使等人,再行發作。


    很快,朱元璋的車架就來到了蘭州,這裏也是大明西北的一處重鎮了。


    明初的陝西雖然很大,但是數得上號的幾座大城裏都少不了蘭州。


    無他,河湟一帶都是青藏高原的土司,形成不了什麽大的城市,河西走廊太過殘破,這兩者就幾乎沒有什麽存在感。


    而關中是漢唐故地,雖然不複舊觀,但還是有不少大城的,比如西安。


    可真正靠近蒙古這一代,能算得上大城市的,也就唯有靠著黃河的蘭州了。


    蘭州處在黃河和其支流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所以農田水利修建的很是不錯。


    這一點上,朱元璋還是比較滿意的。


    還沒進蘭州城,陝西布政使等人已經在蘭州城迎駕了。


    朱元璋下了攆車,看著他們沒等他們先開口問好,朱元璋就率先發難。


    “河西走廊一帶的紅薯、土豆為何沒有多做推廣?明明這兩樣作物都是抗旱利器!”


    眼前這幾人苦笑著對視了一眼,最後由布政使出麵迴答道。


    “陛下有所不知,陝西的民眾太窮了!縱然這兩種良種,朝廷一直喊著推廣,可是它們的根莖都是要錢的。


    能買得起這兩種作物的,終究是少數人。


    而且也是因為太窮,她們實在擔不起一丁點風險,若是貿貿然讓他們換種紅薯、土豆,恐怕沒幾個人願意。


    所以臣等主要是讓他們自行考慮,是否要換種紅薯、土豆。”


    朱元璋聽完心中一震,有些難以置信的說道。


    “這兩者的種子朕不是有明令要免費推行天下嗎?”


    這下三人不敢說話了,可他們不說,朱元璋就不知道是怎麽迴事了嗎?


    朱元璋是真的沒有想到,居然會有如此不怕死的人,他都已經殺了這麽多人了,怎麽還有這樣貪婪的人?


    是覺得他朱元璋的刀子不夠利了嗎?


    朱元璋的眼神一片冰冷,對陝西省的幾個頭頭腦腦們說道。


    “等入了城再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開局朱棣被困雨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武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武渣並收藏大明:開局朱棣被困雨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