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惠民藥局(上)
大明:開局朱棣被困雨林 作者:武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何秋廢了小十天的時間,終於把這本《赤腳醫生手冊》抄完了,就立馬又拿到書院的蠟印機上刻了幾百份。
喊上何能,讓他帶一份送迴北平城,先給朱棣,然後再給朱玉穎留一份,放在侯府自用。
至於剩下的,何秋全部用在了書院,書院的藏書樓裏放上五份,再給那些學生夫子們,人手一份。
等到何秋把這本書發下去的時候,書院的人臉色都是蒙蒙的,且不說醫書的真假,按照何秋的行事來看,醫書肯定沒什麽問題。
但這可是能傳家的手藝呀!何秋就這麽無私地全部給了他們,這可真的是感動。
有的學生們當場就哭得稀裏嘩啦的,看那模樣,那真真是打算一輩子為何秋效死了。
何秋也沒想到,他這手操作還能有這麽大的威力,弄得還挺尷尬的。
私底下他問了自己的三個學生,為什麽大家都如此激動。
陳四維奇怪的看了他一眼,說道:“老師免了他們學費在前,還供給食宿,又不遺餘力的教導他們知識,現在又給他們最稀少的醫書,他們如何能不感動?”
原來,大明的醫書是最稀少的,別說平民了,就是一般的有錢人家裏也沒有。
全大明最多的書,除了《大誥》以外,就是《四書五經》和《佛經》了,甚至《四書五經》都不一定有《佛經》的存世量大。
至於專業性比較強的書,比如醫書,那真的是少得可憐,這種書一般都是傳家的,有些行醫十幾年的人家,可能都沒幾本醫書。
聽到這,何秋真的震驚了!
“這……這連醫書都沒有,也能行醫十幾年?他懂醫術嗎,這不是要治死人了?!”
陳四維歎了口氣,“很多行醫的醫生也就懂一兩個方子,甚至有些村裏的醫生就不識字,治病全看經驗。”
何秋的三觀受到極大的衝擊,他隻是從新中國建立的曆史上,想像覺得大明的醫療條件很差,但萬萬沒想到,大明的醫療差到這等地步!
朱高熾兩兄弟也是不諳世事,畢竟一直都是在王府,對外麵的情況並不了解。
朱高熾就有些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情況,忍不住問道:“不是有惠民藥局嗎?”
說起這惠民藥局,其實就是明朝的公立醫院和免費藥材庫,朱元璋以前下過令,讓藥材產出地用課稅的方式提供。
可是地方上的百姓賦稅多了去了,惠民藥局又是個用藥大戶,還是免費用藥,沒有收入,隻進不出,這才沒多久,就已經破落的很了。
陳四維也很直白的講了,京城那邊的情況還好,聽說城裏的惠民藥局還在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但落到縣裏,就現在書院一些學生家裏所在的縣,惠民藥局已經是可有可無的機構了,缺醫生,缺藥材,有人生病都不會過去,藥局也不收治。
陳四維還有些猶豫的說道:“聽他們有些人說,惠民藥局也不是真的沒藥材,隻是掌管藥局的官員把庫房的藥材拿出去倒賣了,很多藥房的藥材就是從惠民藥局來的。”
朱高熾兩兄弟滿臉怒容,狠狠地說:“又是這群貪官!”
何秋也是苦笑連連,他是在沒想到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就惠民藥局的這群醫官都敢貪,這種風氣可真的是。
也就是現在朱元璋沒注意到這種半官方的機構,主要精力都放到整頓官場上了,要是被他知道這種事,那這群醫官還能有的好?
何秋又跟三個徒弟聊了聊,抽查了下他們的學習情況,結果還是陳四維的最好,他雖然底子薄,但向來是用功的。
朱高熾和朱高煦到底是沒吃過苦,對學習雖說上心,但還是貪玩,特別是朱高煦,之前在王府是個熊孩子,到了書院好一點了,也還是個孩子頭,更喜歡帶著人一起踢蹴鞠。
何秋之前就跟朱棣講過,不過朱棣也沒多管,能不讓他像以往那麽不懂事就好了,至於閑暇之餘是不是孩子頭,對朱棣來說都無所謂。
……
朱棣這邊收到何秋的《赤腳醫生手冊》,趁著空閑仔細研讀了一番,雖然他不懂裏麵的醫術對不對,但王府上有人懂。
朱棣讓王府的醫官過來看看這本書,給出一個評價。
燕王府的這位醫官叫林朔,林朔的醫術也是家傳的,自幼行醫,且行醫多年,是在燕王就藩的時候,被聘請過來的。
目的就是想利用官方身份,多接觸些平時找不全的醫書,燕王這邊就很容易滿足,而且他每月還要抽出來最少五天在城裏給窮苦百姓治病。
以往林朔借著燕王的身份,看了不少有前朝名醫們點評過的醫書比如《千金方》、《金匱要略》等,還有很多官方收藏的醫案。
沒想到這次能看到這麽一本名字有些奇怪的醫書,雖然這書名字奇怪了些,但是這裏麵的方子什麽的那可是真的不能再真了!
林朔還沒看完,就迫不及待的找到朱棣,要求他帶自己去見一麵這位寫書的大醫。
林朔畢竟不傻,他從朱棣的態度就看出來,這書是今人寫的。
朱棣聽了他的要求,麵色古怪,說他可能要失望了,寫書的那個人應該不懂什麽醫術。
林朔有些傻眼,堅持說到,這不可能啊,能寫出如此醫書的人,醫術上最少也是一名大國手,比他林朔強多了。
朱棣也沒多解釋,隻是領著他一起,到了城外的知行書院,來找何秋了。
朱棣帶著一個陌生的人找上門來,何秋先是有些警惕,這是又給他找了什麽活嗎?
至於林朔,那就是震驚了,因為何秋的年紀實在太小了!
醫生這個行當講究天賦是不錯,但更吃的是經驗,一個醫生見識的病例,治療的病人少了,那肯定是成不了什麽國手的。
像何秋這麽年輕的國手,林朔是真的沒有見過。
這就讓他有些不確定,那本《赤腳醫生手冊》到底是不是出自眼前這位少年之手了。
但是朱棣領他過來見作者,朱棣沒必要在這種問題上騙他呀。
拿別人的醫書當自己的這種事情,隻要懂行的一問不就全都露餡了,在燕王麵前弄虛作假,是覺得燕王的刀子不夠利嗎?
何秋看了兩眼林朔,然後懶懶的跟朱棣打了個招唿:“王爺,哦不,嶽父大人好啊,您這過來有什麽事?”
聽到何秋的稱唿,林朔覺得自己什麽都懂了,原來是燕王的女婿,那想來他手中的書稿大概率是從別人手中巧取豪奪來的吧?
林朔心中有些厭惡,又開始祈禱那位素未謀麵的同行一定要好好地,他還想去和他好好探討一下醫術呢。
朱棣給何秋講了下來意,何秋看著麵色寡淡的林朔,有些頭疼,隻能麵上熱情的給林朔打了招唿。
先把兩人請到小院裏坐下,把茶泡好給他們兩個。
然後看向林朔說道:“林醫官可能要失望了,我不是這本書的作者。”
林朔雖然心裏早有預料,明知道不可能是何秋,但還是忍不住有些失望。
林朔還在這胡思亂想,就聽到何秋又講道:“這書算是我師父和他幾個好友一起編簒的,收錄了他們這天南海北的行醫經驗。”
林朔忍不住問道:“不知令師……”
何秋歉意的說道:“已然不在世上,連著幾個好友都已經去世了。”
林朔心裏更加失望了,不過看何秋的樣子,應該也不是真的殺人奪書的那種人,心裏想要和作者探討醫術的心思也淡了下去。
隻是何秋看到林朔隱隱有些失望的麵孔有些不好意思了。
何秋就絞盡腦汁的迴憶自己前世的一些記憶,他前世還有一個好友是學醫的,不過學的是西醫,但有些東西總是相同的。
何秋就給林朔好好地講了講如何建立患者的醫案,醫學統計學,解剖學等等零零散散的知識。
林朔剛開始還不以為意,但後麵越聽越認真,忍不住和何秋探討了起來。
何秋講的建立醫案,和那個醫學統計學聽起來就很棒。
林朔不是那種食古不化的人,他最是清楚不過,每個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用藥也不一樣,若是能建立一個完善的醫案,每次生病的情況都有記載,就能減少用藥失誤的情況。
至於醫學統計學,這可不止是一般的病症可以通過統計學的方法歸納總結,就是藥材的藥性也是能用得上的。
同一種藥材,因為年份、產地、采摘和炮製方法不同,造成的藥性不同的情況,完全可以通過總結,定下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統籌用藥分量。
雖然林朔也希望每個醫生都能做到像他這樣,按照患者情況的不一樣,區分用藥。
但這世上還是庸醫更多,有些人一張方子在手,傷寒用它,頭疼用它,腹瀉也用它,治好了是自己醫術高明,治不好那就是天意,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著實誤人!
但若是推行了何秋所講的這些學問和製度,再配合上這本《赤腳醫生手冊》,那就真的不一樣了。
</p>
何秋廢了小十天的時間,終於把這本《赤腳醫生手冊》抄完了,就立馬又拿到書院的蠟印機上刻了幾百份。
喊上何能,讓他帶一份送迴北平城,先給朱棣,然後再給朱玉穎留一份,放在侯府自用。
至於剩下的,何秋全部用在了書院,書院的藏書樓裏放上五份,再給那些學生夫子們,人手一份。
等到何秋把這本書發下去的時候,書院的人臉色都是蒙蒙的,且不說醫書的真假,按照何秋的行事來看,醫書肯定沒什麽問題。
但這可是能傳家的手藝呀!何秋就這麽無私地全部給了他們,這可真的是感動。
有的學生們當場就哭得稀裏嘩啦的,看那模樣,那真真是打算一輩子為何秋效死了。
何秋也沒想到,他這手操作還能有這麽大的威力,弄得還挺尷尬的。
私底下他問了自己的三個學生,為什麽大家都如此激動。
陳四維奇怪的看了他一眼,說道:“老師免了他們學費在前,還供給食宿,又不遺餘力的教導他們知識,現在又給他們最稀少的醫書,他們如何能不感動?”
原來,大明的醫書是最稀少的,別說平民了,就是一般的有錢人家裏也沒有。
全大明最多的書,除了《大誥》以外,就是《四書五經》和《佛經》了,甚至《四書五經》都不一定有《佛經》的存世量大。
至於專業性比較強的書,比如醫書,那真的是少得可憐,這種書一般都是傳家的,有些行醫十幾年的人家,可能都沒幾本醫書。
聽到這,何秋真的震驚了!
“這……這連醫書都沒有,也能行醫十幾年?他懂醫術嗎,這不是要治死人了?!”
陳四維歎了口氣,“很多行醫的醫生也就懂一兩個方子,甚至有些村裏的醫生就不識字,治病全看經驗。”
何秋的三觀受到極大的衝擊,他隻是從新中國建立的曆史上,想像覺得大明的醫療條件很差,但萬萬沒想到,大明的醫療差到這等地步!
朱高熾兩兄弟也是不諳世事,畢竟一直都是在王府,對外麵的情況並不了解。
朱高熾就有些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情況,忍不住問道:“不是有惠民藥局嗎?”
說起這惠民藥局,其實就是明朝的公立醫院和免費藥材庫,朱元璋以前下過令,讓藥材產出地用課稅的方式提供。
可是地方上的百姓賦稅多了去了,惠民藥局又是個用藥大戶,還是免費用藥,沒有收入,隻進不出,這才沒多久,就已經破落的很了。
陳四維也很直白的講了,京城那邊的情況還好,聽說城裏的惠民藥局還在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但落到縣裏,就現在書院一些學生家裏所在的縣,惠民藥局已經是可有可無的機構了,缺醫生,缺藥材,有人生病都不會過去,藥局也不收治。
陳四維還有些猶豫的說道:“聽他們有些人說,惠民藥局也不是真的沒藥材,隻是掌管藥局的官員把庫房的藥材拿出去倒賣了,很多藥房的藥材就是從惠民藥局來的。”
朱高熾兩兄弟滿臉怒容,狠狠地說:“又是這群貪官!”
何秋也是苦笑連連,他是在沒想到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就惠民藥局的這群醫官都敢貪,這種風氣可真的是。
也就是現在朱元璋沒注意到這種半官方的機構,主要精力都放到整頓官場上了,要是被他知道這種事,那這群醫官還能有的好?
何秋又跟三個徒弟聊了聊,抽查了下他們的學習情況,結果還是陳四維的最好,他雖然底子薄,但向來是用功的。
朱高熾和朱高煦到底是沒吃過苦,對學習雖說上心,但還是貪玩,特別是朱高煦,之前在王府是個熊孩子,到了書院好一點了,也還是個孩子頭,更喜歡帶著人一起踢蹴鞠。
何秋之前就跟朱棣講過,不過朱棣也沒多管,能不讓他像以往那麽不懂事就好了,至於閑暇之餘是不是孩子頭,對朱棣來說都無所謂。
……
朱棣這邊收到何秋的《赤腳醫生手冊》,趁著空閑仔細研讀了一番,雖然他不懂裏麵的醫術對不對,但王府上有人懂。
朱棣讓王府的醫官過來看看這本書,給出一個評價。
燕王府的這位醫官叫林朔,林朔的醫術也是家傳的,自幼行醫,且行醫多年,是在燕王就藩的時候,被聘請過來的。
目的就是想利用官方身份,多接觸些平時找不全的醫書,燕王這邊就很容易滿足,而且他每月還要抽出來最少五天在城裏給窮苦百姓治病。
以往林朔借著燕王的身份,看了不少有前朝名醫們點評過的醫書比如《千金方》、《金匱要略》等,還有很多官方收藏的醫案。
沒想到這次能看到這麽一本名字有些奇怪的醫書,雖然這書名字奇怪了些,但是這裏麵的方子什麽的那可是真的不能再真了!
林朔還沒看完,就迫不及待的找到朱棣,要求他帶自己去見一麵這位寫書的大醫。
林朔畢竟不傻,他從朱棣的態度就看出來,這書是今人寫的。
朱棣聽了他的要求,麵色古怪,說他可能要失望了,寫書的那個人應該不懂什麽醫術。
林朔有些傻眼,堅持說到,這不可能啊,能寫出如此醫書的人,醫術上最少也是一名大國手,比他林朔強多了。
朱棣也沒多解釋,隻是領著他一起,到了城外的知行書院,來找何秋了。
朱棣帶著一個陌生的人找上門來,何秋先是有些警惕,這是又給他找了什麽活嗎?
至於林朔,那就是震驚了,因為何秋的年紀實在太小了!
醫生這個行當講究天賦是不錯,但更吃的是經驗,一個醫生見識的病例,治療的病人少了,那肯定是成不了什麽國手的。
像何秋這麽年輕的國手,林朔是真的沒有見過。
這就讓他有些不確定,那本《赤腳醫生手冊》到底是不是出自眼前這位少年之手了。
但是朱棣領他過來見作者,朱棣沒必要在這種問題上騙他呀。
拿別人的醫書當自己的這種事情,隻要懂行的一問不就全都露餡了,在燕王麵前弄虛作假,是覺得燕王的刀子不夠利嗎?
何秋看了兩眼林朔,然後懶懶的跟朱棣打了個招唿:“王爺,哦不,嶽父大人好啊,您這過來有什麽事?”
聽到何秋的稱唿,林朔覺得自己什麽都懂了,原來是燕王的女婿,那想來他手中的書稿大概率是從別人手中巧取豪奪來的吧?
林朔心中有些厭惡,又開始祈禱那位素未謀麵的同行一定要好好地,他還想去和他好好探討一下醫術呢。
朱棣給何秋講了下來意,何秋看著麵色寡淡的林朔,有些頭疼,隻能麵上熱情的給林朔打了招唿。
先把兩人請到小院裏坐下,把茶泡好給他們兩個。
然後看向林朔說道:“林醫官可能要失望了,我不是這本書的作者。”
林朔雖然心裏早有預料,明知道不可能是何秋,但還是忍不住有些失望。
林朔還在這胡思亂想,就聽到何秋又講道:“這書算是我師父和他幾個好友一起編簒的,收錄了他們這天南海北的行醫經驗。”
林朔忍不住問道:“不知令師……”
何秋歉意的說道:“已然不在世上,連著幾個好友都已經去世了。”
林朔心裏更加失望了,不過看何秋的樣子,應該也不是真的殺人奪書的那種人,心裏想要和作者探討醫術的心思也淡了下去。
隻是何秋看到林朔隱隱有些失望的麵孔有些不好意思了。
何秋就絞盡腦汁的迴憶自己前世的一些記憶,他前世還有一個好友是學醫的,不過學的是西醫,但有些東西總是相同的。
何秋就給林朔好好地講了講如何建立患者的醫案,醫學統計學,解剖學等等零零散散的知識。
林朔剛開始還不以為意,但後麵越聽越認真,忍不住和何秋探討了起來。
何秋講的建立醫案,和那個醫學統計學聽起來就很棒。
林朔不是那種食古不化的人,他最是清楚不過,每個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用藥也不一樣,若是能建立一個完善的醫案,每次生病的情況都有記載,就能減少用藥失誤的情況。
至於醫學統計學,這可不止是一般的病症可以通過統計學的方法歸納總結,就是藥材的藥性也是能用得上的。
同一種藥材,因為年份、產地、采摘和炮製方法不同,造成的藥性不同的情況,完全可以通過總結,定下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統籌用藥分量。
雖然林朔也希望每個醫生都能做到像他這樣,按照患者情況的不一樣,區分用藥。
但這世上還是庸醫更多,有些人一張方子在手,傷寒用它,頭疼用它,腹瀉也用它,治好了是自己醫術高明,治不好那就是天意,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著實誤人!
但若是推行了何秋所講的這些學問和製度,再配合上這本《赤腳醫生手冊》,那就真的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