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半島征途
魂穿古代,特種兵太子逆襲 作者:關中九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乾國,曾雄踞東方大陸,往昔輝煌雖漸淡,底蘊威嚴仍令四方蠻夷敬畏。都城臨安,宮牆高聳,宮殿雕梁畫棟,街市熙熙攘攘,盡顯大國氣象,然而朝堂之上,實則暗流湧動。
李賢,出身皇室宗親,於宮廷權謀漩渦中成長。其爺爺,那位縱橫捭闔、開疆拓土的乾朝帝王,一生征戰無數,卻在征討高句麗一事上折戟沉沙,留下深深遺憾。高句麗地處朝鮮半島北部,山巒連綿,地勢崎嶇,關隘險峻,宛如一座難以攻克的堡壘。李賢爺爺數次派遣大軍征討,皆铩羽而歸,這些失敗的戰報,如巨石般壓在乾朝曆代帝王心頭。
李賢常於宮廷藏書閣,翻閱高句麗戰事的古籍與奏折,凝視羊皮紙上的山川地圖,將其山川走勢、關隘分布銘記於心。他深知,實現祖輩遺願征服高句麗絕非易事,但少年心中壯誌如熊熊烈火,從未熄滅。
大乾國女帝,這位朝堂上縱橫捭闔多年的傳奇人物,在秋意漸濃之日,李賢帶領的左右丞相和一眾大臣的要求下退位了,此舉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麵,在朝堂激起千層浪。李賢首先恢複了大唐的國號,李賢敏銳察覺到機會降臨,深知成就大業需先贏民心、穩根基。於是,女帝退位後,他推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百姓賦稅負擔,降低田租、商稅等雜稅征收比例,減少徭役征發,讓百姓安心從事農商。一時間,田野間麥浪翻滾,街市上商賈雲集,大唐經濟漸煥生機。
軍事方麵,李賢著眼武器改良,召集頂尖工匠與火器專家,在臨安隱秘工坊開啟武器革新。迫擊炮研製挑戰重重,工匠們需精確計算膛壓、射程、落點精度,經無數次試驗調整炮彈形狀、重量、裝藥比例,終研製出雛形,試射成功時,炮彈唿嘯準確命中目標,巨大爆炸聲令眾人振奮。手榴彈研發亦困難重重,從外殼材質到炸藥配比,經反複嚐試,選定堅硬輕便金屬作外殼,調整出最佳炸藥配方。連發槍凝聚無數心血,工匠們借鑒前朝火器技術與西方機械原理,經數月鑽研製成樣機,大大提升士兵戰場火力。武器研發過程中,李賢常親臨工坊鼓勵工匠,深知這些武器是征服高句麗的關鍵。
隨著武器改良推進,李賢著手選拔將領籌備戰爭。楊淩,出身行伍的猛將,軍事才能卓越,戰鬥風格勇猛無畏,在軍中聲名遠揚。李賢任命他為特種兵統帥,訓練五萬特種部隊。楊淩從各地挑選身體素質過硬、反應敏捷的士兵,在訓練場上對他們進行高強度訓練,從體能到戰術,從格鬥技巧到武器使用,皆嚴格要求,士兵們在其帶領下漸成精銳之師。
趙軒,火器營統領,對火器研究深入,對迫擊炮、手榴彈等新式火器性能了如指掌。李賢將火器營指揮權交予他,望其在戰場發揮新式火器威力。兵部尚書王大龍,掌管軍事事務多年,在軍隊調度、糧草籌備等方麵經驗豐富。李賢與他密切商議製定作戰計劃,王大龍統籌全國軍事資源,調配糧草、兵器,確保大軍後勤保障。李卓將軍,沉穩果敢,軍中威望極高,麾下將士忠心耿耿,李賢任命他為大軍副統帥,協助王大龍指揮三十萬後援部隊。
經三年精心籌備,李賢覺時機成熟,大軍於西京集結。西京頓時熱鬧非凡,楊淩率五萬特種兵,身著特製輕便戰甲,手持連發槍,精神抖擻站在校場。戰甲采用新型材料,輕便堅固可抵禦攻擊,連發槍在陽光下閃爍寒光。火器營士兵小心翼翼推著迫擊炮,背著裝滿手榴彈的行囊,眼神自信,深知手中武器是製勝法寶。王大龍和李卓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從各地趕來,步兵步伐整齊,鎧甲鮮明,騎兵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營帳連綿如灰色海洋。出征前夕,李賢登上西京城樓,望著雄壯大軍豪情萬丈,發表激昂演講激勵士氣:“將士們!我們肩負先輩遺願,此次出征,必將征服高句麗,揚我乾朝國威!”將士們呐喊聲震耳欲聾,“必勝!必勝!”口號聲響徹雲霄。
大軍從西京出發南下,至江南道和淮南道整頓。江南道“魚米之鄉”,物產豐富,淮南道商業發達。李賢與當地官員合作確保糧草充足,下令士兵休整恢複體力。整頓期間,楊淩根據高句麗地形和作戰特點,對特種兵進行最後的戰術演練,特種兵分組模擬戰鬥熟悉戰術。趙軒帶領火器營士兵調試檢查迫擊炮和手榴彈,確保其性能。王大龍和李卓將軍協調大軍部署,檢查裝備,深知戰爭不容有失,細節關乎勝負。
整頓後大軍乘龐大艦隊渡海向朝鮮半島進發,海上航行常遇狂風巨浪,將士們毫不畏懼堅守崗位。抵達半島海岸後,引起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警惕。高句麗王急忙加強邊境防禦,調集軍隊在關隘要道布下重兵。百濟國主心存觀望,新羅國主擔心大唐擴張威脅自身安全,與高句麗暗中聯絡商討抵禦之策。
大唐軍隊登陸後迅速向高句麗邊境推進,在一處山穀與高句麗守軍遭遇。楊淩率特種兵為先鋒率先戰鬥,高句麗士兵持長刀盾牌呐喊著衝向大唐軍隊,未等靠近,楊淩下令,特種兵手中連發槍噴出火舌,密集子彈射向敵軍,高句麗士兵紛紛倒下。同時,趙軒指揮火器營迅速部署迫擊炮,炮彈在高句麗陣營炸開,火光衝天,手榴彈如雨點般投出,炸得敵軍陣腳大亂。高句麗將領見狀組織撤退,卻被李卓將軍率領的後援部隊截斷退路,這支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首戰告捷,大唐軍隊士氣大振,李賢得知勝利消息大喜,堅信憑借軍隊和武器定能征服高句麗。
首戰勝利後大軍深入高句麗境內,地勢愈發險峻,防禦愈發嚴密。在一處山口,高句麗軍隊設下重重障礙,滾木礌石如暴雨般傾瀉而下,大唐軍隊陷入困境。楊淩迅速指揮特種兵尋找隱蔽處躲避,命令士兵用連發槍壓製敵軍火力,趙軒指揮火器營向山上發射迫擊炮,迫使敵軍暫停推下滾木礌石。王大龍和李卓將軍指揮大軍趁機清理障礙,士兵們冒著攻擊奮勇向前開辟通道。前進途中,大唐軍隊又遭遇高句麗伏兵,騎兵從兩側山穀殺出衝向側翼。李卓將軍臨危不亂,指揮步兵組成方陣用盾牌抵擋衝擊,弓箭手向騎兵射箭,楊淩帶領特種兵從側麵攻擊,經激烈拚殺擊退伏兵。
就在大唐軍隊與高句麗激戰正酣時,百濟國發生變故。百濟國主見大唐軍隊占上風,擔心被針對,決定與高句麗聯合,派使者商討聯合抗唐事宜,協議高句麗正麵抵禦,百濟襲擊大唐軍隊補給線。大唐探子將消息傳迴,李賢沉思後迅速製定應對之策,一方麵令王大龍和李卓將軍加強補給線防守,增派兵力設多重防線;另一方麵讓楊淩帶領特種兵深入百濟境內破壞軍事部署。
楊淩挑選一千精銳特種兵組成突擊隊,身著夜行衣趁夜色潛入百濟。突擊隊如鬼魅般穿梭,避開巡邏隊,在百濟重要軍糧庫附近潛伏。經偵察摸清防守情況後,夜晚月黑風高時,楊淩下令,特種兵衝向軍糧庫,持連發槍解決守衛,放置炸藥,軍糧庫燃起大火。百濟守軍趕來救援,楊淩已帶領特種兵撤離並設下埋伏,追兵進入埋伏圈後,特種兵發起攻擊,連發槍聲響徹夜空,百濟士兵大亂,楊淩等人趁機突圍返迴營地。此次特戰行動對百濟軍事部署破壞極大,百濟國主震怒,意識到大唐特種兵不容小覷,重新調整作戰計劃。
高句麗王得知百濟聯合後稍感寬慰,決定全力防守與大唐展開持久戰。他召集將領製定詳細防禦計劃,在重要關隘和城池部署重兵,在都城周圍挖掘深壕、修建壁壘,加強都城防禦。為應對大唐新式火器,高句麗工匠研製防禦武器,製造巨大盾牌抵擋炮彈子彈,在城牆上設置投石機。同時,高句麗王派人前往新羅,希望新羅加入抗唐聯盟,然而新羅國主麵對請求陷入兩難。朝堂上大臣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加入聯盟抵禦大唐威脅,另一派主張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戰爭。新羅國主深思熟慮後決定保持中立,認為此舉既能避免與大唐直接衝突,又能觀察局勢尋找有利機會。新羅的決定讓高句麗和百濟失望,大唐軍隊得知後,李賢暗喜,因新羅中立減少了敵人,可專注對付高句麗和百濟。
解決百濟威脅後,大唐軍隊繼續向高句麗都城推進,終於來到都城之下。此都城城牆高聳,城門堅固,城樓上站滿嚴陣以待的士兵,高句麗王親自指揮,眼神中既有堅定又有恐懼。李賢下令攻城,楊淩的特種兵冒著箭雨衝向城牆,利用繩索和雲梯攀爬,高句麗士兵拚命抵抗,不斷投擲石塊、箭矢。趙軒指揮火器營將迫擊炮對準城樓,城樓被炸得火光衝天,手榴彈投向城牆上敵軍,血肉橫飛。王大龍和李卓將軍指揮大軍推著攻城車撞擊城門,城門發出沉悶響聲。高句麗士兵用熱油澆灌攻城車阻止進攻,戰場上喊殺聲、爆炸聲、慘叫聲交織,雙方皆頑強抵抗。
激烈攻城戰中,大唐軍隊雖憑借新式火器有優勢,但高句麗頑強抵抗使攻城進展緩慢,雙方傷亡巨大。關鍵時刻轉機突現,楊淩帶領特種兵攻城時,發現城牆一處隱蔽且防守薄弱之處,迅速組織敢死隊悄悄攀爬。敢死隊隊員身手敏捷,避開巡邏成功登上城牆,與敵軍展開近身搏鬥,連發槍在近距離發揮巨大威力,高句麗士兵紛紛倒下。同時,趙軒指揮火器營集中火力攻擊此處城牆,為敢死隊提供支援。敢死隊成功打開缺口,大唐軍隊士氣大振,從缺口湧入城中。高句麗王見城牆被攻破大驚,連忙調集城內軍隊堵缺口,但大唐軍隊如潮水般湧入,高句麗防線逐漸崩潰。
隨著大唐軍隊如洪流般湧入高句麗都城,城內頓時喊殺聲四起。高句麗士兵雖拚死抵抗,但在大唐軍隊的猛烈攻擊下,已漸漸力不從心。大街小巷中,到處是激烈拚殺的身影。
李賢騎著高頭大馬,在親衛的簇擁下緩緩進入都城。他目光冷峻地審視著這座曆經戰火的城市,心中既有勝利的豪情,也有對戰爭殘酷的感慨。此刻,他深知,祖輩們多年的心願,終於在他手中得以實現。
高句麗王在慌亂中試圖組織最後的抵抗,但大勢已去。他看著如狼似虎的大唐士兵,心中充滿了絕望。曾經不可一世的高句麗,如今已無力迴天。在侍衛的拚死保護下,高句麗王退入了王宮。
然而,大唐軍隊很快便包圍了王宮。楊淩率領著特種兵,如鬼魅般穿梭在王宮的迴廊之間,迅速解決了沿途的抵抗力量。王大龍和李卓將軍則指揮大軍,將王宮圍得水泄不通,不給高句麗王任何逃脫的機會。
趙軒也帶領著火器營,將迫擊炮和手榴彈部署在王宮周圍,隨時準備給予高句麗王致命一擊。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高句麗王最終無奈地選擇了投降。他身著素服,帶著一眾大臣,緩緩走出王宮,向李賢獻上了象征著高句麗統治權的印璽。
李賢接過印璽,高高舉起,大聲宣告:“高句麗已滅,乾朝威加四海!”一時間,歡唿聲在都城上空迴蕩。至此,困擾乾朝多年的高句麗,終於被征服。這場曆經波折的戰爭,以大唐的勝利而告終,李賢的名字,也將永遠銘刻在乾朝的曆史長河之中,成為後世傳頌的英雄。而乾朝,也將在這片新征服的土地上,開啟一段新的曆史篇章。
李賢,出身皇室宗親,於宮廷權謀漩渦中成長。其爺爺,那位縱橫捭闔、開疆拓土的乾朝帝王,一生征戰無數,卻在征討高句麗一事上折戟沉沙,留下深深遺憾。高句麗地處朝鮮半島北部,山巒連綿,地勢崎嶇,關隘險峻,宛如一座難以攻克的堡壘。李賢爺爺數次派遣大軍征討,皆铩羽而歸,這些失敗的戰報,如巨石般壓在乾朝曆代帝王心頭。
李賢常於宮廷藏書閣,翻閱高句麗戰事的古籍與奏折,凝視羊皮紙上的山川地圖,將其山川走勢、關隘分布銘記於心。他深知,實現祖輩遺願征服高句麗絕非易事,但少年心中壯誌如熊熊烈火,從未熄滅。
大乾國女帝,這位朝堂上縱橫捭闔多年的傳奇人物,在秋意漸濃之日,李賢帶領的左右丞相和一眾大臣的要求下退位了,此舉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麵,在朝堂激起千層浪。李賢首先恢複了大唐的國號,李賢敏銳察覺到機會降臨,深知成就大業需先贏民心、穩根基。於是,女帝退位後,他推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百姓賦稅負擔,降低田租、商稅等雜稅征收比例,減少徭役征發,讓百姓安心從事農商。一時間,田野間麥浪翻滾,街市上商賈雲集,大唐經濟漸煥生機。
軍事方麵,李賢著眼武器改良,召集頂尖工匠與火器專家,在臨安隱秘工坊開啟武器革新。迫擊炮研製挑戰重重,工匠們需精確計算膛壓、射程、落點精度,經無數次試驗調整炮彈形狀、重量、裝藥比例,終研製出雛形,試射成功時,炮彈唿嘯準確命中目標,巨大爆炸聲令眾人振奮。手榴彈研發亦困難重重,從外殼材質到炸藥配比,經反複嚐試,選定堅硬輕便金屬作外殼,調整出最佳炸藥配方。連發槍凝聚無數心血,工匠們借鑒前朝火器技術與西方機械原理,經數月鑽研製成樣機,大大提升士兵戰場火力。武器研發過程中,李賢常親臨工坊鼓勵工匠,深知這些武器是征服高句麗的關鍵。
隨著武器改良推進,李賢著手選拔將領籌備戰爭。楊淩,出身行伍的猛將,軍事才能卓越,戰鬥風格勇猛無畏,在軍中聲名遠揚。李賢任命他為特種兵統帥,訓練五萬特種部隊。楊淩從各地挑選身體素質過硬、反應敏捷的士兵,在訓練場上對他們進行高強度訓練,從體能到戰術,從格鬥技巧到武器使用,皆嚴格要求,士兵們在其帶領下漸成精銳之師。
趙軒,火器營統領,對火器研究深入,對迫擊炮、手榴彈等新式火器性能了如指掌。李賢將火器營指揮權交予他,望其在戰場發揮新式火器威力。兵部尚書王大龍,掌管軍事事務多年,在軍隊調度、糧草籌備等方麵經驗豐富。李賢與他密切商議製定作戰計劃,王大龍統籌全國軍事資源,調配糧草、兵器,確保大軍後勤保障。李卓將軍,沉穩果敢,軍中威望極高,麾下將士忠心耿耿,李賢任命他為大軍副統帥,協助王大龍指揮三十萬後援部隊。
經三年精心籌備,李賢覺時機成熟,大軍於西京集結。西京頓時熱鬧非凡,楊淩率五萬特種兵,身著特製輕便戰甲,手持連發槍,精神抖擻站在校場。戰甲采用新型材料,輕便堅固可抵禦攻擊,連發槍在陽光下閃爍寒光。火器營士兵小心翼翼推著迫擊炮,背著裝滿手榴彈的行囊,眼神自信,深知手中武器是製勝法寶。王大龍和李卓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從各地趕來,步兵步伐整齊,鎧甲鮮明,騎兵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營帳連綿如灰色海洋。出征前夕,李賢登上西京城樓,望著雄壯大軍豪情萬丈,發表激昂演講激勵士氣:“將士們!我們肩負先輩遺願,此次出征,必將征服高句麗,揚我乾朝國威!”將士們呐喊聲震耳欲聾,“必勝!必勝!”口號聲響徹雲霄。
大軍從西京出發南下,至江南道和淮南道整頓。江南道“魚米之鄉”,物產豐富,淮南道商業發達。李賢與當地官員合作確保糧草充足,下令士兵休整恢複體力。整頓期間,楊淩根據高句麗地形和作戰特點,對特種兵進行最後的戰術演練,特種兵分組模擬戰鬥熟悉戰術。趙軒帶領火器營士兵調試檢查迫擊炮和手榴彈,確保其性能。王大龍和李卓將軍協調大軍部署,檢查裝備,深知戰爭不容有失,細節關乎勝負。
整頓後大軍乘龐大艦隊渡海向朝鮮半島進發,海上航行常遇狂風巨浪,將士們毫不畏懼堅守崗位。抵達半島海岸後,引起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警惕。高句麗王急忙加強邊境防禦,調集軍隊在關隘要道布下重兵。百濟國主心存觀望,新羅國主擔心大唐擴張威脅自身安全,與高句麗暗中聯絡商討抵禦之策。
大唐軍隊登陸後迅速向高句麗邊境推進,在一處山穀與高句麗守軍遭遇。楊淩率特種兵為先鋒率先戰鬥,高句麗士兵持長刀盾牌呐喊著衝向大唐軍隊,未等靠近,楊淩下令,特種兵手中連發槍噴出火舌,密集子彈射向敵軍,高句麗士兵紛紛倒下。同時,趙軒指揮火器營迅速部署迫擊炮,炮彈在高句麗陣營炸開,火光衝天,手榴彈如雨點般投出,炸得敵軍陣腳大亂。高句麗將領見狀組織撤退,卻被李卓將軍率領的後援部隊截斷退路,這支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首戰告捷,大唐軍隊士氣大振,李賢得知勝利消息大喜,堅信憑借軍隊和武器定能征服高句麗。
首戰勝利後大軍深入高句麗境內,地勢愈發險峻,防禦愈發嚴密。在一處山口,高句麗軍隊設下重重障礙,滾木礌石如暴雨般傾瀉而下,大唐軍隊陷入困境。楊淩迅速指揮特種兵尋找隱蔽處躲避,命令士兵用連發槍壓製敵軍火力,趙軒指揮火器營向山上發射迫擊炮,迫使敵軍暫停推下滾木礌石。王大龍和李卓將軍指揮大軍趁機清理障礙,士兵們冒著攻擊奮勇向前開辟通道。前進途中,大唐軍隊又遭遇高句麗伏兵,騎兵從兩側山穀殺出衝向側翼。李卓將軍臨危不亂,指揮步兵組成方陣用盾牌抵擋衝擊,弓箭手向騎兵射箭,楊淩帶領特種兵從側麵攻擊,經激烈拚殺擊退伏兵。
就在大唐軍隊與高句麗激戰正酣時,百濟國發生變故。百濟國主見大唐軍隊占上風,擔心被針對,決定與高句麗聯合,派使者商討聯合抗唐事宜,協議高句麗正麵抵禦,百濟襲擊大唐軍隊補給線。大唐探子將消息傳迴,李賢沉思後迅速製定應對之策,一方麵令王大龍和李卓將軍加強補給線防守,增派兵力設多重防線;另一方麵讓楊淩帶領特種兵深入百濟境內破壞軍事部署。
楊淩挑選一千精銳特種兵組成突擊隊,身著夜行衣趁夜色潛入百濟。突擊隊如鬼魅般穿梭,避開巡邏隊,在百濟重要軍糧庫附近潛伏。經偵察摸清防守情況後,夜晚月黑風高時,楊淩下令,特種兵衝向軍糧庫,持連發槍解決守衛,放置炸藥,軍糧庫燃起大火。百濟守軍趕來救援,楊淩已帶領特種兵撤離並設下埋伏,追兵進入埋伏圈後,特種兵發起攻擊,連發槍聲響徹夜空,百濟士兵大亂,楊淩等人趁機突圍返迴營地。此次特戰行動對百濟軍事部署破壞極大,百濟國主震怒,意識到大唐特種兵不容小覷,重新調整作戰計劃。
高句麗王得知百濟聯合後稍感寬慰,決定全力防守與大唐展開持久戰。他召集將領製定詳細防禦計劃,在重要關隘和城池部署重兵,在都城周圍挖掘深壕、修建壁壘,加強都城防禦。為應對大唐新式火器,高句麗工匠研製防禦武器,製造巨大盾牌抵擋炮彈子彈,在城牆上設置投石機。同時,高句麗王派人前往新羅,希望新羅加入抗唐聯盟,然而新羅國主麵對請求陷入兩難。朝堂上大臣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加入聯盟抵禦大唐威脅,另一派主張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戰爭。新羅國主深思熟慮後決定保持中立,認為此舉既能避免與大唐直接衝突,又能觀察局勢尋找有利機會。新羅的決定讓高句麗和百濟失望,大唐軍隊得知後,李賢暗喜,因新羅中立減少了敵人,可專注對付高句麗和百濟。
解決百濟威脅後,大唐軍隊繼續向高句麗都城推進,終於來到都城之下。此都城城牆高聳,城門堅固,城樓上站滿嚴陣以待的士兵,高句麗王親自指揮,眼神中既有堅定又有恐懼。李賢下令攻城,楊淩的特種兵冒著箭雨衝向城牆,利用繩索和雲梯攀爬,高句麗士兵拚命抵抗,不斷投擲石塊、箭矢。趙軒指揮火器營將迫擊炮對準城樓,城樓被炸得火光衝天,手榴彈投向城牆上敵軍,血肉橫飛。王大龍和李卓將軍指揮大軍推著攻城車撞擊城門,城門發出沉悶響聲。高句麗士兵用熱油澆灌攻城車阻止進攻,戰場上喊殺聲、爆炸聲、慘叫聲交織,雙方皆頑強抵抗。
激烈攻城戰中,大唐軍隊雖憑借新式火器有優勢,但高句麗頑強抵抗使攻城進展緩慢,雙方傷亡巨大。關鍵時刻轉機突現,楊淩帶領特種兵攻城時,發現城牆一處隱蔽且防守薄弱之處,迅速組織敢死隊悄悄攀爬。敢死隊隊員身手敏捷,避開巡邏成功登上城牆,與敵軍展開近身搏鬥,連發槍在近距離發揮巨大威力,高句麗士兵紛紛倒下。同時,趙軒指揮火器營集中火力攻擊此處城牆,為敢死隊提供支援。敢死隊成功打開缺口,大唐軍隊士氣大振,從缺口湧入城中。高句麗王見城牆被攻破大驚,連忙調集城內軍隊堵缺口,但大唐軍隊如潮水般湧入,高句麗防線逐漸崩潰。
隨著大唐軍隊如洪流般湧入高句麗都城,城內頓時喊殺聲四起。高句麗士兵雖拚死抵抗,但在大唐軍隊的猛烈攻擊下,已漸漸力不從心。大街小巷中,到處是激烈拚殺的身影。
李賢騎著高頭大馬,在親衛的簇擁下緩緩進入都城。他目光冷峻地審視著這座曆經戰火的城市,心中既有勝利的豪情,也有對戰爭殘酷的感慨。此刻,他深知,祖輩們多年的心願,終於在他手中得以實現。
高句麗王在慌亂中試圖組織最後的抵抗,但大勢已去。他看著如狼似虎的大唐士兵,心中充滿了絕望。曾經不可一世的高句麗,如今已無力迴天。在侍衛的拚死保護下,高句麗王退入了王宮。
然而,大唐軍隊很快便包圍了王宮。楊淩率領著特種兵,如鬼魅般穿梭在王宮的迴廊之間,迅速解決了沿途的抵抗力量。王大龍和李卓將軍則指揮大軍,將王宮圍得水泄不通,不給高句麗王任何逃脫的機會。
趙軒也帶領著火器營,將迫擊炮和手榴彈部署在王宮周圍,隨時準備給予高句麗王致命一擊。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高句麗王最終無奈地選擇了投降。他身著素服,帶著一眾大臣,緩緩走出王宮,向李賢獻上了象征著高句麗統治權的印璽。
李賢接過印璽,高高舉起,大聲宣告:“高句麗已滅,乾朝威加四海!”一時間,歡唿聲在都城上空迴蕩。至此,困擾乾朝多年的高句麗,終於被征服。這場曆經波折的戰爭,以大唐的勝利而告終,李賢的名字,也將永遠銘刻在乾朝的曆史長河之中,成為後世傳頌的英雄。而乾朝,也將在這片新征服的土地上,開啟一段新的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