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土飛揚的商路官道上,車水馬龍絡繹不絕,道路兩側的原野一望無際,青山連綿起伏。
在眼界不遠處,有茶園宛如台階拾級而上,頭戴鬥笠身披短衫的農夫和婦人彎腰行走其間,似笑著高聲唱和。馱載著貨物和護鏢人的馬車吱呀吱呀前行,還有懸刀佩劍的江湖人騎著高頭大馬忽地唿嘯而過,餘下酒香和清風繚繞煙沙細碎。
三個少年騎在毛驢背上沿著道路側沿緩緩踱步,有一襲道袍獨自行走於前,遮掩在鬥笠之下的頭顱微微垂落,隨著道路起伏一點一點,少年的肩膀耷拉著搖晃起來,可是脊背卻挺得筆直,也不知究竟是在昏昏欲睡還是為了躲避日光。
身後身披袈裟的小和尚眯起眼睛轉動手中掌心的念珠,視線餘光卻落在道路一旁的原野上,似乎對於那些吹動草莖飛舞和碎屑扶搖的清風痕跡頗有興趣。
身穿儒衫的少年卷起袖管搭在手臂上,雙手捧著一卷竹簡埋頭細細研讀,日光灑落照耀著竹簡泛起流水般的光芒溢彩,少年卻看的入神,身子結結實實地坐在毛驢背上,似乎都已經忘卻了自己還是行走於道路之上,眼前早就是書桌燭燈相伴。
這是少年從張謙弱的書箱裏找到的一卷海外軼事傳記,張謙弱翻來覆去已經看了許多遍,聽說是他小時候好不容易在道殿角落裏找到的一本閑書,對於從小就是研讀那些道卷經書的張謙弱來說,這是難得的珍寶,所以這麽多年來一直就藏在床頭,就連這次出遠門都特地帶在了身上,算是解乏也算是一種安心的壓艙石。
少年已經將幾人帶出道德穀的書都看了個遍,無論是道藏、佛經還是儒家聖賢書,最後還是為了幫賴床的張謙弱收拾行李才翻到了這本“閑書”。
趕路的這些天,少年就一直在琢磨這本其實文字沒多少故事也算不上如何出奇的話本,好像非要從中看出個聖賢端坐談天說地來似的,張謙弱倒是無所謂把書放在少年這裏,畢竟在珍重愛護書卷這方麵兩人還真是不相上下,恐怕許多道德穀山上修身齊平的書院讀書人都要自愧不如。
書上寫的是一個海外的江湖故事,似乎是有人醉酒之後隨手提筆潑墨書寫,字跡疏狂離散卻內蘊神華精髓,讓人所見第一眼有觸目嶙峋山石的詫異,轉瞬卻也有透過清澈溪水看見堆疊細石的安穩心境,忍不住地便要伸出手去探入水中輕輕觸碰,好像隻要有那一刻的真實接洽,就能直抵文字背後的光陰流轉和歲月厚重。
書上寫的是一個少年英雄短暫卻波瀾壯闊的一生,他出生於一座日漸衰敗的島嶼上,從小孤苦無依流落千裏,直到在一座城池裏靠著給酒樓和漕幫打雜才勉強為繼。
他像許許多多的少年一般,憧憬著意氣風發任俠逍遙的江湖武林,可是貧寒積弱的他根本沒有那個底蘊和錢財去習武,隻能在去往武館做幫工的時候偷偷學些打熬體魄的拳架和拳樁,在夜深人靜或清晨拂曉的時候獨自麵對著橋洞下的河水走樁練拳,竟是就這樣給他練出了一身堅韌體魄和積攢起了一口綿長深厚的武夫真氣。
本該就這樣平平淡淡熬過餘生的他遇見了那個改變一生的武道師父,卻倒不如說他卓絕的天賦資質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了這樣一個被武道宗師青睞的機會,從那之後短短幾年,他就迅速成長為了那座島嶼之上就連島主都不是對手的武道高手,然後在一個風平浪靜的午後泛舟離開了這座島嶼,開始了漂泊曆練汪洋江湖的人生之旅。
竹簡書頁上的文字隨性勾勒,有時著筆於少年英雄幼時成長處的環境之艱辛和社會之磨難,筆鋒一轉卻又隨著少年英雄的視線看見了青山綠水的鬱鬱蔥蔥。筆墨灑脫不羈如字裏行間少年英雄出拳出刀時的身影,衣衫隨風起伏搖曳似天邊雲海卷舒,逍遙可遊千萬裏。
離開島嶼之前,少年英雄在街角的鐵匠鋪子打造了一把通體漆黑的長刀,此後遠遊海外路見不平行俠仗義,力壓無數武道豪閥宗門的天之驕子,挑落了許多江湖上身負盛名的前輩宗師,看得人心潮激蕩熱血沸騰,最後少年英雄遇見了那個相約一生的女子,兩人在一處草長鶯飛楊柳依依的山間水畔成婚,整座島嶼的飛鳥都齊聚盤旋,仙人在雲端奏響樂曲和鳴。
少年英雄已經不再年少,名聲也早就威震整座汪洋大海,竹簡書頁上以一大段筆墨駢文勾畫了那個英雄的種種奇遇,有些甚至都觸碰到了虛無縹緲的神明和仙界,可是不知為何卻給翻閱之人一種唯有如此才與那個英雄相稱的錯覺。
打敗了那麽多的邪祟也為那麽多的百姓蒼生帶來了光明,好像最終應該落下一個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然而字跡卻停頓在了那個英雄獨自走上一座孤山,山上有一個舉世無敵的惡魔君主,而英雄放下了神器,獨自背對眾生,挑戰人間神靈。
故事截然而止,閱者閉上眼睛似能看見那個英雄獨自走上孤山台階的蕭索背影,人間烽火狼煙生靈塗炭,而他肩挑日月付光明,一如年少時哪怕深處泥沼陰暗,卻始終願意心懷希冀和熱忱,全然獻出此生體魄和神魂,毫無怨懟。
故事中有意掠去了許多遺憾和血淋淋的現實,比如那個帶著一個孩子又懷著身孕的女子應該何去何從,又比如那個為了英雄同樣登上那座覆滅島嶼的醫仙又是什麽下場?
行走道德穀山下的這段遠遊路上,君策不是沒有聽過話本故事,江湖上的悲歡離合也早就混著茶水和飯蔬嚼進了肚子裏,有唏噓也有感慨,卻隻是遠在天邊的故事。
可是就如當初張謙弱第一次看見這本書那樣,君策還是被那筆墨入木三分的故事深深勾住了心魂,好像在那些一筆掠過的山水之間,在那行文嚴謹又疏狂灑脫的江湖曆練中,藏著一個和君策遙遙對望的身影,麵貌模糊卻似曾相識。
君策清楚記得這種感受,就像當初在方寸島上的小院中,他第一次看見了那個站在對麵小院裏的年輕人一般。明明相貌隻能算得上清秀,不如棱角分明風神俊朗的徐從稚多矣,可隻是初見那一眼,君策就覺得那個年輕人好像曾在哪裏見過,那樣熟悉,那樣難以忘卻。所以即便後來君策謹慎又警惕地疏遠著那幾個年輕的鄰居,卻一直小心翼翼地打量旁觀,好像希望能夠從那個年輕人雕琢木頭和擇菜劈柴的痕跡中瞧見分毫相熟的影子。
小時候君策也會纏著二叔多說上一些江湖上跌宕起伏的故事,因為在那時的孩子眼中,二叔其實就已經是世間最為厲害出彩的江湖宗師,雖然諭璟從不讓君策攪和進守平閣和方寸島的事情中,可是君策卻也看得出來那些時不時出現在村子裏的陌生人的與眾不同,還有二叔發號施令時的氣定神閑。
那是君策憧憬向往卻深埋心中的秘密,孩子哪怕再喜歡那些江湖故事卻絕不會動上分毫習武遠遊的念頭,小小年紀的他就像是一個已經曆經世事變遷的大人了,可以抑著自己的心性,也可以想著就那樣在村子裏陪著娘親度過餘生就足以了。
在二叔說起的許多江湖傳說中,君策閑暇時獨自琢磨,居然發現其中許多故事就像是一串手鏈上的珠子一般可以綿延成線,勾畫出一個人的模樣,也描繪了一幅壯闊山河的潑墨畫卷。
此時看著眼前這本無落款提名的“閑書”,對照著那些風起雲湧的江湖故事,君策好像看見了那個人的背影,然後多走近了幾步,隻要伸出手去就能觸碰到衣角發端。
如果還是當年小時候的君策,看見了這本書可能會為那些意氣風發為民除害的壯舉而拍手叫好,可能會為少年英雄力壓當代無數天驕而麵紅耳赤,可能會為那些飲酒山水間的逍遙灑脫而心懷憧憬,可能會為那個不再年少的英雄一步步登頂武道山巔舉世無敵而感慨向往。
可是這幾日翻看著眼前竹簡書頁的君策,卻每每都會停步於筆墨落在少年英雄走入一個僻靜安寧村落的時候,會沉湎於那個藏起鮮血淋漓的長刀坐在石頭上為牧童吹響竹笛的少年,會仔細看著那一段記載少年英雄第一次飲酒而牽腸掛肚的字句。
炊煙篝火、原野荒草、山林溪澗、雲海晚霞,這些平凡事物好像都隻是隨處可見的落葉碎石,可是不知為何,遠遊山外路程遙遙的君策就會不自覺地溺在這些再尋常不過的敘述中,一字一句翻來覆去地看著,幾乎就要把那些墨痕字跡都牢牢刻在腦海裏。
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獨自坐在客棧屋中秉燭翻閱,居然看著那一段記述少年英雄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不自覺地流下淚來,就連君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可就像是有人拿起一根細針在心上戳了一下,那種震顫神魂和骨血的顫栗感讓他不由自主地伸手撫摸著那些文字的痕跡,如身臨其境如感同身受。
走在最前方的張謙弱打著哈欠抬起頭,不遠處的巍峨城池已經輪廓分明,他轉頭看了一眼,身後那兩個家夥還在自顧自沉溺於各自的思緒中,張謙弱揪住毛驢的鬃毛,放緩腳步輕輕一掌拍在真頁的鬥笠邊沿,把眯著眼睛輕頌佛法的小和尚喚醒了過來,迷迷糊糊的真頁瞪了一眼張謙弱,背著桃木劍的小道士卻已經搖頭晃腦踱步至君策身邊了。
他一把按住君策捧在手裏的竹簡上,嚇得君策趕緊雙手攥住書頁,張謙弱無奈道:“雖然你平時看起來老氣橫秋卻實在年紀不大,可是也不至於還像個孩子一樣對這些江湖故事如此神往念念不忘吧,我是因為小時候在道藏之外唯有與其作伴才情感深刻些,你倒是怎麽手不釋卷起來了?”
君策輕輕將書卷收起,拍了拍毛驢的腦袋然後摘下水壺喝了一口水,答非所問:“寶鹽城到了?”張謙弱也不再調侃,打著哈欠點點頭,真頁也已經重新與他們並肩行走。
寶鹽城不愧是鬆瓶國四大名城之一,更不愧是“金瓶潭十三城”之首,臨近城門口不遠處,三個少年就已經聽見了震天響的喧囂聲從城池內逸散而出,他們手牽毛驢跟在綿延不絕的商隊鏢局車馬身後靜靜等待入城,竟是足足等了半個時辰才終於將文牒路引遞給城門守衛。
城門口附近有許多簡易搭建的茶攤酒肆,若是等待入城太過漫長煩悶,花上幾顆銅板喝一口涼茶也是不錯的消遣,那些茶攤酒肆的店小二都熱情熟絡地招攬過往行客,看著臉上洋溢的笑意,看來一日的收成也不錯才對。
三個少年入了城,將毛驢賣給了城門附近的一家客棧,然後三人就站在摩肩接踵車水馬龍的街道上茫然四顧,來自天南海北的行人商客猶如溪澗河流一般湧動著,三人最後不得已隻能站在街角的僻靜處才能稍稍歇口氣,張謙弱扶著腰嘶了一聲,低聲道:“咱們好像不知道荀家在哪啊?”
君策小心翼翼顛了顛背後的包袱,斟酌著說道:“荀家應該在寶鹽城也不是岌岌無名之輩,否則無法走那麽遠的路去行商,找個過路人請教請教應該也能找到去處,早知道離開前問一問雷尚了,他來過寶鹽城又和林家相識,總比我們抓瞎要好。”
張謙弱唿出一口氣,麵帶笑容走出街角,與一個行色匆匆的過路商人輕聲請教,那人聽到張謙弱是打聽荀家,居然饒有興致地停下了腳步,反問道:“你們認識荀家?”張謙弱愣了愣,笑著道:“曾與荀家家主有過一麵之緣,途經此地特來拜訪。”
那人上下打量了一眼張謙弱的道袍打扮,又探頭探腦看了看身後的君策和真頁,這才說道:“那你們應該很久沒見過荀家家主了吧,他都臥病在床三四個月了,如今恐怕已是病入膏肓。這不,荀家祠堂這幾日都在議事,我們這些隻是負責管理名下產業的掌櫃和主事隻能靜等結果了。唉,隻希望下任家主是個和荀老先生一樣願意以誠待下人的,不然我們可就有罪受嘍。”
張謙弱微微皺眉,輕聲問道:“荀踽老先生臥病在床已久?”那人點點頭,看來這段時間也是心憂前途不吐不快,走到街角處就一股腦地說了一大堆荀家這幾個月的事情。
最後他歎息一聲道:“說來也是唏噓,荀家能有如今的名望地位還不都是荀老先生一力支撐的,結果了了那些祠堂老祖宗卻要橫插一腳為了血脈傳承說幾句‘公道話’,可憐荀老先生唯一的子嗣年紀輕輕就沒了,如今那一脈就隻剩下個女子和在外行走江湖的少年,真是難以為繼了啊。”那人搖著頭,可是很快就又開始唉聲歎氣地抱怨著前途未卜,心焦荀家祠堂議事結果。
三個少年對視一眼,最後還是耐心聽過了那人口幹舌燥的一吐為快,張謙弱才輕聲問出了荀家所在,那人離去之前還碎碎念叨著,說不知道該不該直接掏出家當從荀家手裏盤下那幾間車馬鋪子,張謙弱隻能附和了幾句,也不知道那人是否會放在心上。那人走遠之後,張謙弱手指輕敲牆麵,君策沉聲道:“沒想到荀老先生遭此變故,按理來說荀家的地位名望應該是能找到名醫為荀老先生診治的,既然過了這麽久都不見好轉,恐怕真是惡疾纏身了。”
真頁雙手合十頌了一聲佛號,然後輕聲道:“我們就快些趕去荀家看一看荀老先生吧。”張謙弱點點頭,然後看了一眼眉頭緊鎖的君策,說道:“先看一看。”
君策抬頭看著張謙弱,然後點了點頭。
三人很快邁步啟程,荀家祖宅在城西,距離三人入城處至少要跨越半座城池才能走到,雖然荀家的產業遍及整座寶鹽城,可是向來念舊的荀踽還是更願意住在荀家祠堂所在的祖宅,連帶著一大家子荀家人都住在祖宅,比起富麗堂皇的林家和其他寶鹽城世家都要低調許多,想來也和荀踽當年曾是儒家門生有關。
荀家在許多年前不過是寶鹽城中不入流的世家門庭,依附於其他世家商賈勉強為生,直到不再執著於考取功名的荀踽走到台前,這才有了荀家慢慢占據寶鹽城商貿一席之地的機遇,荀踽這麽多年也都事必躬親,就連遠走其他脈和山穀的走商都要親曆親為,這些年走南闖北才積攢起了荀家如今的家大業大。
可是荀踽隻有一個早逝的子嗣,此外便再無嫡係血脈,所以這才有了如今那些仰仗荀踽已久的祠堂長老和其他晚輩要站出來爭奪那個家主之位的勾心鬥角。
荀修仁不久前遠遊江湖,現在也不知是否趕了迴來,荀家就隻剩下一個荀念竹整日奔走於家族產業之間,哪怕遭受了許多叔伯長輩的冷眼,可是荀念竹依舊埋頭咬牙支撐,贏得了許多祠堂長老的青眼相加,願意在議事上為她說上幾句好話,否則這個家主之位恐怕就要落下定論了。
到了荀家家門外,雖然那個滿臉怨氣的門房眼神不耐,卻還是走進祖宅中通報三個少年的到來。
本在賬房中查賬的荀念竹竟是親自出門相迎,三個少年站在門外看著那個腳步匆匆趕來的年輕女子,雖然麵容依舊溫婉和煦,卻頭發微微散亂雙袖卷起,眼神異常明亮,嘴角掛著微微的笑意,讓人如沐春風。
張謙弱打了個稽首,真頁雙手合十微微頷首,君策作揖行禮。荀念竹恭敬還禮。
在眼界不遠處,有茶園宛如台階拾級而上,頭戴鬥笠身披短衫的農夫和婦人彎腰行走其間,似笑著高聲唱和。馱載著貨物和護鏢人的馬車吱呀吱呀前行,還有懸刀佩劍的江湖人騎著高頭大馬忽地唿嘯而過,餘下酒香和清風繚繞煙沙細碎。
三個少年騎在毛驢背上沿著道路側沿緩緩踱步,有一襲道袍獨自行走於前,遮掩在鬥笠之下的頭顱微微垂落,隨著道路起伏一點一點,少年的肩膀耷拉著搖晃起來,可是脊背卻挺得筆直,也不知究竟是在昏昏欲睡還是為了躲避日光。
身後身披袈裟的小和尚眯起眼睛轉動手中掌心的念珠,視線餘光卻落在道路一旁的原野上,似乎對於那些吹動草莖飛舞和碎屑扶搖的清風痕跡頗有興趣。
身穿儒衫的少年卷起袖管搭在手臂上,雙手捧著一卷竹簡埋頭細細研讀,日光灑落照耀著竹簡泛起流水般的光芒溢彩,少年卻看的入神,身子結結實實地坐在毛驢背上,似乎都已經忘卻了自己還是行走於道路之上,眼前早就是書桌燭燈相伴。
這是少年從張謙弱的書箱裏找到的一卷海外軼事傳記,張謙弱翻來覆去已經看了許多遍,聽說是他小時候好不容易在道殿角落裏找到的一本閑書,對於從小就是研讀那些道卷經書的張謙弱來說,這是難得的珍寶,所以這麽多年來一直就藏在床頭,就連這次出遠門都特地帶在了身上,算是解乏也算是一種安心的壓艙石。
少年已經將幾人帶出道德穀的書都看了個遍,無論是道藏、佛經還是儒家聖賢書,最後還是為了幫賴床的張謙弱收拾行李才翻到了這本“閑書”。
趕路的這些天,少年就一直在琢磨這本其實文字沒多少故事也算不上如何出奇的話本,好像非要從中看出個聖賢端坐談天說地來似的,張謙弱倒是無所謂把書放在少年這裏,畢竟在珍重愛護書卷這方麵兩人還真是不相上下,恐怕許多道德穀山上修身齊平的書院讀書人都要自愧不如。
書上寫的是一個海外的江湖故事,似乎是有人醉酒之後隨手提筆潑墨書寫,字跡疏狂離散卻內蘊神華精髓,讓人所見第一眼有觸目嶙峋山石的詫異,轉瞬卻也有透過清澈溪水看見堆疊細石的安穩心境,忍不住地便要伸出手去探入水中輕輕觸碰,好像隻要有那一刻的真實接洽,就能直抵文字背後的光陰流轉和歲月厚重。
書上寫的是一個少年英雄短暫卻波瀾壯闊的一生,他出生於一座日漸衰敗的島嶼上,從小孤苦無依流落千裏,直到在一座城池裏靠著給酒樓和漕幫打雜才勉強為繼。
他像許許多多的少年一般,憧憬著意氣風發任俠逍遙的江湖武林,可是貧寒積弱的他根本沒有那個底蘊和錢財去習武,隻能在去往武館做幫工的時候偷偷學些打熬體魄的拳架和拳樁,在夜深人靜或清晨拂曉的時候獨自麵對著橋洞下的河水走樁練拳,竟是就這樣給他練出了一身堅韌體魄和積攢起了一口綿長深厚的武夫真氣。
本該就這樣平平淡淡熬過餘生的他遇見了那個改變一生的武道師父,卻倒不如說他卓絕的天賦資質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了這樣一個被武道宗師青睞的機會,從那之後短短幾年,他就迅速成長為了那座島嶼之上就連島主都不是對手的武道高手,然後在一個風平浪靜的午後泛舟離開了這座島嶼,開始了漂泊曆練汪洋江湖的人生之旅。
竹簡書頁上的文字隨性勾勒,有時著筆於少年英雄幼時成長處的環境之艱辛和社會之磨難,筆鋒一轉卻又隨著少年英雄的視線看見了青山綠水的鬱鬱蔥蔥。筆墨灑脫不羈如字裏行間少年英雄出拳出刀時的身影,衣衫隨風起伏搖曳似天邊雲海卷舒,逍遙可遊千萬裏。
離開島嶼之前,少年英雄在街角的鐵匠鋪子打造了一把通體漆黑的長刀,此後遠遊海外路見不平行俠仗義,力壓無數武道豪閥宗門的天之驕子,挑落了許多江湖上身負盛名的前輩宗師,看得人心潮激蕩熱血沸騰,最後少年英雄遇見了那個相約一生的女子,兩人在一處草長鶯飛楊柳依依的山間水畔成婚,整座島嶼的飛鳥都齊聚盤旋,仙人在雲端奏響樂曲和鳴。
少年英雄已經不再年少,名聲也早就威震整座汪洋大海,竹簡書頁上以一大段筆墨駢文勾畫了那個英雄的種種奇遇,有些甚至都觸碰到了虛無縹緲的神明和仙界,可是不知為何卻給翻閱之人一種唯有如此才與那個英雄相稱的錯覺。
打敗了那麽多的邪祟也為那麽多的百姓蒼生帶來了光明,好像最終應該落下一個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然而字跡卻停頓在了那個英雄獨自走上一座孤山,山上有一個舉世無敵的惡魔君主,而英雄放下了神器,獨自背對眾生,挑戰人間神靈。
故事截然而止,閱者閉上眼睛似能看見那個英雄獨自走上孤山台階的蕭索背影,人間烽火狼煙生靈塗炭,而他肩挑日月付光明,一如年少時哪怕深處泥沼陰暗,卻始終願意心懷希冀和熱忱,全然獻出此生體魄和神魂,毫無怨懟。
故事中有意掠去了許多遺憾和血淋淋的現實,比如那個帶著一個孩子又懷著身孕的女子應該何去何從,又比如那個為了英雄同樣登上那座覆滅島嶼的醫仙又是什麽下場?
行走道德穀山下的這段遠遊路上,君策不是沒有聽過話本故事,江湖上的悲歡離合也早就混著茶水和飯蔬嚼進了肚子裏,有唏噓也有感慨,卻隻是遠在天邊的故事。
可是就如當初張謙弱第一次看見這本書那樣,君策還是被那筆墨入木三分的故事深深勾住了心魂,好像在那些一筆掠過的山水之間,在那行文嚴謹又疏狂灑脫的江湖曆練中,藏著一個和君策遙遙對望的身影,麵貌模糊卻似曾相識。
君策清楚記得這種感受,就像當初在方寸島上的小院中,他第一次看見了那個站在對麵小院裏的年輕人一般。明明相貌隻能算得上清秀,不如棱角分明風神俊朗的徐從稚多矣,可隻是初見那一眼,君策就覺得那個年輕人好像曾在哪裏見過,那樣熟悉,那樣難以忘卻。所以即便後來君策謹慎又警惕地疏遠著那幾個年輕的鄰居,卻一直小心翼翼地打量旁觀,好像希望能夠從那個年輕人雕琢木頭和擇菜劈柴的痕跡中瞧見分毫相熟的影子。
小時候君策也會纏著二叔多說上一些江湖上跌宕起伏的故事,因為在那時的孩子眼中,二叔其實就已經是世間最為厲害出彩的江湖宗師,雖然諭璟從不讓君策攪和進守平閣和方寸島的事情中,可是君策卻也看得出來那些時不時出現在村子裏的陌生人的與眾不同,還有二叔發號施令時的氣定神閑。
那是君策憧憬向往卻深埋心中的秘密,孩子哪怕再喜歡那些江湖故事卻絕不會動上分毫習武遠遊的念頭,小小年紀的他就像是一個已經曆經世事變遷的大人了,可以抑著自己的心性,也可以想著就那樣在村子裏陪著娘親度過餘生就足以了。
在二叔說起的許多江湖傳說中,君策閑暇時獨自琢磨,居然發現其中許多故事就像是一串手鏈上的珠子一般可以綿延成線,勾畫出一個人的模樣,也描繪了一幅壯闊山河的潑墨畫卷。
此時看著眼前這本無落款提名的“閑書”,對照著那些風起雲湧的江湖故事,君策好像看見了那個人的背影,然後多走近了幾步,隻要伸出手去就能觸碰到衣角發端。
如果還是當年小時候的君策,看見了這本書可能會為那些意氣風發為民除害的壯舉而拍手叫好,可能會為少年英雄力壓當代無數天驕而麵紅耳赤,可能會為那些飲酒山水間的逍遙灑脫而心懷憧憬,可能會為那個不再年少的英雄一步步登頂武道山巔舉世無敵而感慨向往。
可是這幾日翻看著眼前竹簡書頁的君策,卻每每都會停步於筆墨落在少年英雄走入一個僻靜安寧村落的時候,會沉湎於那個藏起鮮血淋漓的長刀坐在石頭上為牧童吹響竹笛的少年,會仔細看著那一段記載少年英雄第一次飲酒而牽腸掛肚的字句。
炊煙篝火、原野荒草、山林溪澗、雲海晚霞,這些平凡事物好像都隻是隨處可見的落葉碎石,可是不知為何,遠遊山外路程遙遙的君策就會不自覺地溺在這些再尋常不過的敘述中,一字一句翻來覆去地看著,幾乎就要把那些墨痕字跡都牢牢刻在腦海裏。
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獨自坐在客棧屋中秉燭翻閱,居然看著那一段記述少年英雄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不自覺地流下淚來,就連君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可就像是有人拿起一根細針在心上戳了一下,那種震顫神魂和骨血的顫栗感讓他不由自主地伸手撫摸著那些文字的痕跡,如身臨其境如感同身受。
走在最前方的張謙弱打著哈欠抬起頭,不遠處的巍峨城池已經輪廓分明,他轉頭看了一眼,身後那兩個家夥還在自顧自沉溺於各自的思緒中,張謙弱揪住毛驢的鬃毛,放緩腳步輕輕一掌拍在真頁的鬥笠邊沿,把眯著眼睛輕頌佛法的小和尚喚醒了過來,迷迷糊糊的真頁瞪了一眼張謙弱,背著桃木劍的小道士卻已經搖頭晃腦踱步至君策身邊了。
他一把按住君策捧在手裏的竹簡上,嚇得君策趕緊雙手攥住書頁,張謙弱無奈道:“雖然你平時看起來老氣橫秋卻實在年紀不大,可是也不至於還像個孩子一樣對這些江湖故事如此神往念念不忘吧,我是因為小時候在道藏之外唯有與其作伴才情感深刻些,你倒是怎麽手不釋卷起來了?”
君策輕輕將書卷收起,拍了拍毛驢的腦袋然後摘下水壺喝了一口水,答非所問:“寶鹽城到了?”張謙弱也不再調侃,打著哈欠點點頭,真頁也已經重新與他們並肩行走。
寶鹽城不愧是鬆瓶國四大名城之一,更不愧是“金瓶潭十三城”之首,臨近城門口不遠處,三個少年就已經聽見了震天響的喧囂聲從城池內逸散而出,他們手牽毛驢跟在綿延不絕的商隊鏢局車馬身後靜靜等待入城,竟是足足等了半個時辰才終於將文牒路引遞給城門守衛。
城門口附近有許多簡易搭建的茶攤酒肆,若是等待入城太過漫長煩悶,花上幾顆銅板喝一口涼茶也是不錯的消遣,那些茶攤酒肆的店小二都熱情熟絡地招攬過往行客,看著臉上洋溢的笑意,看來一日的收成也不錯才對。
三個少年入了城,將毛驢賣給了城門附近的一家客棧,然後三人就站在摩肩接踵車水馬龍的街道上茫然四顧,來自天南海北的行人商客猶如溪澗河流一般湧動著,三人最後不得已隻能站在街角的僻靜處才能稍稍歇口氣,張謙弱扶著腰嘶了一聲,低聲道:“咱們好像不知道荀家在哪啊?”
君策小心翼翼顛了顛背後的包袱,斟酌著說道:“荀家應該在寶鹽城也不是岌岌無名之輩,否則無法走那麽遠的路去行商,找個過路人請教請教應該也能找到去處,早知道離開前問一問雷尚了,他來過寶鹽城又和林家相識,總比我們抓瞎要好。”
張謙弱唿出一口氣,麵帶笑容走出街角,與一個行色匆匆的過路商人輕聲請教,那人聽到張謙弱是打聽荀家,居然饒有興致地停下了腳步,反問道:“你們認識荀家?”張謙弱愣了愣,笑著道:“曾與荀家家主有過一麵之緣,途經此地特來拜訪。”
那人上下打量了一眼張謙弱的道袍打扮,又探頭探腦看了看身後的君策和真頁,這才說道:“那你們應該很久沒見過荀家家主了吧,他都臥病在床三四個月了,如今恐怕已是病入膏肓。這不,荀家祠堂這幾日都在議事,我們這些隻是負責管理名下產業的掌櫃和主事隻能靜等結果了。唉,隻希望下任家主是個和荀老先生一樣願意以誠待下人的,不然我們可就有罪受嘍。”
張謙弱微微皺眉,輕聲問道:“荀踽老先生臥病在床已久?”那人點點頭,看來這段時間也是心憂前途不吐不快,走到街角處就一股腦地說了一大堆荀家這幾個月的事情。
最後他歎息一聲道:“說來也是唏噓,荀家能有如今的名望地位還不都是荀老先生一力支撐的,結果了了那些祠堂老祖宗卻要橫插一腳為了血脈傳承說幾句‘公道話’,可憐荀老先生唯一的子嗣年紀輕輕就沒了,如今那一脈就隻剩下個女子和在外行走江湖的少年,真是難以為繼了啊。”那人搖著頭,可是很快就又開始唉聲歎氣地抱怨著前途未卜,心焦荀家祠堂議事結果。
三個少年對視一眼,最後還是耐心聽過了那人口幹舌燥的一吐為快,張謙弱才輕聲問出了荀家所在,那人離去之前還碎碎念叨著,說不知道該不該直接掏出家當從荀家手裏盤下那幾間車馬鋪子,張謙弱隻能附和了幾句,也不知道那人是否會放在心上。那人走遠之後,張謙弱手指輕敲牆麵,君策沉聲道:“沒想到荀老先生遭此變故,按理來說荀家的地位名望應該是能找到名醫為荀老先生診治的,既然過了這麽久都不見好轉,恐怕真是惡疾纏身了。”
真頁雙手合十頌了一聲佛號,然後輕聲道:“我們就快些趕去荀家看一看荀老先生吧。”張謙弱點點頭,然後看了一眼眉頭緊鎖的君策,說道:“先看一看。”
君策抬頭看著張謙弱,然後點了點頭。
三人很快邁步啟程,荀家祖宅在城西,距離三人入城處至少要跨越半座城池才能走到,雖然荀家的產業遍及整座寶鹽城,可是向來念舊的荀踽還是更願意住在荀家祠堂所在的祖宅,連帶著一大家子荀家人都住在祖宅,比起富麗堂皇的林家和其他寶鹽城世家都要低調許多,想來也和荀踽當年曾是儒家門生有關。
荀家在許多年前不過是寶鹽城中不入流的世家門庭,依附於其他世家商賈勉強為生,直到不再執著於考取功名的荀踽走到台前,這才有了荀家慢慢占據寶鹽城商貿一席之地的機遇,荀踽這麽多年也都事必躬親,就連遠走其他脈和山穀的走商都要親曆親為,這些年走南闖北才積攢起了荀家如今的家大業大。
可是荀踽隻有一個早逝的子嗣,此外便再無嫡係血脈,所以這才有了如今那些仰仗荀踽已久的祠堂長老和其他晚輩要站出來爭奪那個家主之位的勾心鬥角。
荀修仁不久前遠遊江湖,現在也不知是否趕了迴來,荀家就隻剩下一個荀念竹整日奔走於家族產業之間,哪怕遭受了許多叔伯長輩的冷眼,可是荀念竹依舊埋頭咬牙支撐,贏得了許多祠堂長老的青眼相加,願意在議事上為她說上幾句好話,否則這個家主之位恐怕就要落下定論了。
到了荀家家門外,雖然那個滿臉怨氣的門房眼神不耐,卻還是走進祖宅中通報三個少年的到來。
本在賬房中查賬的荀念竹竟是親自出門相迎,三個少年站在門外看著那個腳步匆匆趕來的年輕女子,雖然麵容依舊溫婉和煦,卻頭發微微散亂雙袖卷起,眼神異常明亮,嘴角掛著微微的笑意,讓人如沐春風。
張謙弱打了個稽首,真頁雙手合十微微頷首,君策作揖行禮。荀念竹恭敬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