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此後繼續前行,翻山越嶺走走停停,青盛國商賈往來繁華雖不及鬆瓶國,卻也算得上是心思活絡的新興王朝,樂意與四麵八方的國家開門做生意,隻是不知為何與臨近的虞杉國近些年紛爭不斷,雖然沒有什麽血流成河的亂戰慘況出現,可是兩國接壤的邊境處實在算不得太平,唯有鬆瓶國商貿若是從此處繞路而過兩國才願意賣幾分麵子稍稍停戰一段時間,可是一到了摩擦不斷的時候就是大打出手。
市井坊間多有傳聞,不過都是些編排那些朝廷廟堂掌權之人的言語,真假參半,有說虞杉國當年一位皇子前來青盛國遊玩山水的時候遭了意外直接死在了青盛國,也有說是虞杉國皇帝崇尚佛家無形壓製了皈依道門的青盛國皇帝,所以要在戰場分出個高下來,有些傳聞荒誕不經卻還是說的頭頭是道,隻是這些平頭百姓無聊之時隨口閑聊的話語,即便落在那些權貴耳朵裏多半也是一笑置之,誰也沒那心思管這些閑言碎語。
不過近幾年青盛國抽調舉國上下的青壯男子參軍入伍的事情倒是頻頻發生,所以也怪不得有些故意把胡話傳的有鼻子有眼的人了,實在是有些積怨心中,不願意為了些沒頭沒尾的緣由就上了戰場丟了性命還要害得多少人家家破人亡。可是青盛國也沒在此事上做得太過火,所以真正能夠往廟堂中樞遞上話的人不願意摻和,隻能是那些怨天尤人的百姓茶餘飯後多罵上幾句而已。
三個少年來到青盛國邊境時就犯了難,不是沒有其他法子可以去往鬆瓶國,可是那樣就要繞道其他兩座王國才能抵達鬆瓶國,拖延了遊學進程和時間損耗不說,還要多擔些沿途的意外風險,本來青盛國邊境這段時間已經好幾個月沒有什麽大戰事了,可是到了這座邊城才聽說最近又有不少斥候兵馬狹路相逢打打殺殺的事情,可能就是在為下一場戰局做鋪墊呢。
後來恰好有一隻要通過鬆瓶國去往虞杉國的商隊願意捎帶三個少年出城,隻是之後就沒法子同行了,這些走南闖北慣了的商隊自有自己的穿行門道由不得外人窺探,哪怕是三個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年輕人也不行。三人出了城之後盡量揀選人跡罕至的荒野地帶行走,盼望著早些看見那條橫跨青盛國和鬆瓶國落硯山的長河,可是這一日不遠處塵沙飛揚,依舊有一隊青盛國的斥候人馬圍住了三個少年。
本來以為少不得要被帶迴去邊城拷問一二再囚禁一段時日,可是那隊斥候裏麵領頭的那個年輕人卻沒有為難三個少年,反而笑著說可以稍稍繞路帶著他們去往落硯山山腳的長河,三個少年麵麵相覷,那個自稱名為米壑的年輕人卻大大咧咧帶著三個少年沿著青盛國掌握的隱蔽道路去往落硯山。
後來安安穩穩穿過邊境界線即將到達長河之前的一夜,米壑坐在篝火旁看著那些插科打諢的戰友同僚,笑了笑這才與三個少年坦誠相待:“幾年前我也遇見過像你們這樣奇怪的三人成行,那時我還沒有參軍入伍,隻是跟著鏢局的隊伍走商,遇見了那三個人一路同行,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來自道德穀,所以之前我一眼看見你們就開始猜測你們的來曆,隻是你們未曾自己言明來曆我也就不多打聽了,免得你們觸犯了什麽規矩。”
說著,米壑往火堆裏丟進一根枯枝,搖搖頭笑道:“別看這一路走的穩妥風平浪靜,其實都是在為下一場大戰蓄勢,沒準再過個一兩天就要有大戰掀起了,所以現在的邊境處反而是最安靜的地方,斥候也會慢慢少一些,像我們這些其實已經不是打探情報巡守邊界了,而是要找到那些事先布置在戰場上的暗手一一拔除,為今後大軍開拔掃清障礙。”
說著,米壑歉意看著三個少年,年紀輕輕滿麵風沙便顯得成熟穩重許多的年輕人輕聲說道:“抱歉,這些事情你們應該不愛聽。”
三個少年都搖搖頭,米壑指了指那些嬉笑打鬧的斥候兵士,其實一個個也都年紀不大,還有的看起來甚至不過和君策差不多歲數,可是這些人眼神裏都有些不同於這個年齡該有的沉穩和堅毅,米壑低聲說道:“所以你們這一路不用因為我們的護送就牽掛感恩,其實我們也有些私心,就是不想那麽快迴去城裏,若是能夠沿途多做些事情哪怕就是多隨意看看沿路的景色也好,因為誰也不知道我們下一場戰事是不是就再也沒那機會多走幾步路了,能活一天是一天嘛。”
那些圍繞著篝火言語交談無所忌諱的斥候兵士開始低聲唱著歌,此處靠近鬆瓶國邊境的落硯山,沒那麽多的顧忌了,他們唱著鄉野的民謠,是那地方的風俗方言,三個少年聽不明白,可是那些低低吟唱的聲音伴著篝火焰花劈啪作響便多了幾分悠揚氣息,米壑雙手輕輕拍打膝蓋,這個年紀輕輕卻已經經曆過好幾場戰事的年輕人開始迴憶其實並不久遠的往事,然後就有些懷念路途迢迢的家鄉。
距離落硯山下的長河還有一兩天的路程,有一天黃昏裏米壑帶著那些斥候兵士燃起篝火,有生性大大咧咧的漢子問那個坐在不遠處的樹下讀書的儒衫少年認識的字多不多,那個沉默寡言的少年點點頭說還湊合,然後那個漢子就問能不能寫一寫自己的名字,說是這麽多年都沒學過自己的名字怎麽寫,有讀書識字過的同僚就要出言取笑,結果就被米壑攬住脖子說不話來,米壑看著不遠處的儒衫少年,輕輕搖了搖頭,臉上有些歉意,君策收起書卷在腰間,點點頭笑著說道:“沒問題。”
然後君策從樹下撿起一根枯枝就走到篝火旁,借著火光和黃昏餘暉詢問一個個斥候兵士的名字,還會相信問過名字是否有甚含義是否知曉大略如何書寫,以免有那同音卻意思迥異的文字,最後地上寫了齊齊整整的一行文字。
君策一一輕聲講解過去,有些是真的大字不識一個就聚精會神瞪大眼睛看著,手中也拎著一根枯枝隨便勾勒,那些知曉些筆墨的也都饒有興致聽著,聽那讀書人規規矩矩的說文解字,即便是那些一聽就是村野隨便起的糊塗名字,少年也要一筆一劃地細細說明,就像是一個教授學塾蒙童開化的教書先生,黃昏中張謙弱和真頁站在不遠處看著君策,會心一笑。
夜色中三個少年盤腿坐在篝火旁,閉眼休憩,君策沒什麽困意就抬頭望向頭頂月色,突然聽見身邊有些細碎聲響,他轉頭望去,一個平日裏葷話嬉笑最多的漢子蹲在不遠處正背對著所有人好像在寫寫畫畫,似乎還念叨著什麽,君策記起這個漢子好像在所有人都學過了自己的名字過後還有些不好意思地特意找到自己,說想要再多學幾個名字,君策沒有拒絕,漢子學的很認真,君策能夠從他的眼神裏看見那一筆一劃的痕跡,纂刻在眼中也在心底。
君策收迴視線,微微低下頭伸出手指在身前輕輕書寫一個個名字,最終地麵上最多的卻是一個少年自小時候練字起就喜歡的“衣”字,鋒芒淩厲行雲流水,君策伸出手掌輕輕抹去那些名字,最後隻剩下一個“君”字和一個“衣”字。
他手掌按在地上一動不動,低著頭的少年神色好像有些悲傷和愧疚,誰也不知道當年那個娘親、二叔和姨娘眼中早慧成長的孩子,在每一次獨自一人看見那些家中兄弟姐妹成群的孩子能夠圍繞在父母長輩身邊嘰嘰喳喳纏著要糖葫蘆時心中有多孤獨,也不知道孩子一次次停步遠遠看著同齡孩子聚在一起放飛紙鳶時有多渴望也能有人與他一起玩耍。
可是少年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長大了,他知道娘親、二叔和姨娘護著自己曆盡千辛萬苦來到方寸島有多不容易,哪怕這些長輩其實很少說起這些往事,但是當年還是個孩子的少年卻慢慢地就自己拚湊起真相和內幕,他知道在遙遠的那座島嶼上留下了許多性命,而那些人有自己的至親之人和其他的叔叔姨娘。
最後他還知道有個名叫“君衣”的孩子比自己年長幾歲,自己應該喊上一聲兄長,而那個孩子永遠地留在了那座遙遠島嶼上,所以少年在獨自一人慢慢長大的那段歲月裏,總是喜歡書寫“君衣”這個名字,自娛自樂,幻想著如果自己也有一個兄長的話,是不是就也會有人教自己如何爬樹下水,是不是遇到了有人欺負自己兄長也會擋在自己身前。
君策從來沒有和任何人說過這些事情,哪怕是娘親也同樣如此,因為君策知道娘親隻會比自己更加思念,心中也會有更多的傷痛,所以孩子每一次都會因為自己幻想著兄長和父親還在的話是不是自己就能開心些而自責愧疚,覺得自己不該這樣惹娘親傷心,可其實他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所以孩子就這樣慢慢長大了,習慣了把所有事情藏在心裏,在不斷的自責愧疚和悲傷思念裏成為了一個少年,一個坐在距離家鄉極遠也距離過去極遠的地方眺望頭頂月色的儒衫少年,一個好像其實還沒讀過多少書的讀書人。
落硯山下的長河蜿蜒流淌,河麵寬闊驚濤駭浪,屹立水麵的石橋寬敞平整,足夠那些行走天下的商隊安穩度過,米壑和手下的斥候兵士沒有直接和三個少年去往那座石橋附近,而是在遠處就停下了腳步,免得遇上了商隊引起不必要的騷亂,米壑坐在馬上看著三個少年,抱拳笑道:“山高路遠,希望還能有緣再見。”三位少年各自還禮,分別是道門佛門和儒家的正統禮儀,米壑燦爛一笑,調轉馬頭,幾人已經遠去,隻有塵沙席卷身後。
三人在原地站立許久,這才動身穿過落硯山去往鬆瓶國,君策低聲呢喃:“由來征戰地。”張謙弱抬眼望向遠處,他雙手籠袖,輕聲說道:“其實道德穀山下一直不是很太平,除了毗鄰赤野又連貫至道德穀的霍眠穀,其他地方大多都是這樣摩擦不斷紛爭不停的格局,像是塵停穀與簡鳴穀就要時常有大戰綿延。
不是說道德穀的教化之功不足,也不是道德穀看似固步自封的獨居山上太過不近人情,而是人心素來便是世間最大的學問,山上求真問道修行的不也是個心境和心性?
所以道德穀的山下行走不是看得越多就要失望,也不是不去看便無事發生,而是要看見了這些注定不隻是書上文字的紛雜世事,迴頭再去看自己引以為傲的道德學問是不是太過務虛淺薄,還要去看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有那伏線千裏足以牽連人事脈絡萬千?”
真頁點點頭輕聲說道:“漸次悟才有頓悟至,不是今日修習佛法,鑽研精深幾分有人當頭棒喝就能參透悟盡,就像那山間溪澗潺潺而流,匯江而後入海,滔滔不絕源源不斷,隻有那些細微點滴連綿成江河湖泊,最終才能有汪洋大海,若是隻靠高處的雨幕潤澤人間,或是依靠地底深處的水源不絕,難道比之世間無數島嶼疆域都要遼闊無數的汪洋大海就能憑空造就了?”
君策走在石橋上,一步一步,他的耳中聽著流水拍岸,聽著浪花撞上頑石,聽著遊魚躍出水麵又落下,少年的腳印落在石橋上沒有絲毫痕跡,可是卻有一條細微脈絡從少年腳底蔓延開去,而後是數之不盡的無數脈絡細線鋪灑在大地上,串聯著一個個文字,也牽連著一個個故事。
少年身穿儒衫腰懸書卷,卻好似在這一刻才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讀書人,步伐緩慢卻堅定,自有浩然氣。
市井坊間多有傳聞,不過都是些編排那些朝廷廟堂掌權之人的言語,真假參半,有說虞杉國當年一位皇子前來青盛國遊玩山水的時候遭了意外直接死在了青盛國,也有說是虞杉國皇帝崇尚佛家無形壓製了皈依道門的青盛國皇帝,所以要在戰場分出個高下來,有些傳聞荒誕不經卻還是說的頭頭是道,隻是這些平頭百姓無聊之時隨口閑聊的話語,即便落在那些權貴耳朵裏多半也是一笑置之,誰也沒那心思管這些閑言碎語。
不過近幾年青盛國抽調舉國上下的青壯男子參軍入伍的事情倒是頻頻發生,所以也怪不得有些故意把胡話傳的有鼻子有眼的人了,實在是有些積怨心中,不願意為了些沒頭沒尾的緣由就上了戰場丟了性命還要害得多少人家家破人亡。可是青盛國也沒在此事上做得太過火,所以真正能夠往廟堂中樞遞上話的人不願意摻和,隻能是那些怨天尤人的百姓茶餘飯後多罵上幾句而已。
三個少年來到青盛國邊境時就犯了難,不是沒有其他法子可以去往鬆瓶國,可是那樣就要繞道其他兩座王國才能抵達鬆瓶國,拖延了遊學進程和時間損耗不說,還要多擔些沿途的意外風險,本來青盛國邊境這段時間已經好幾個月沒有什麽大戰事了,可是到了這座邊城才聽說最近又有不少斥候兵馬狹路相逢打打殺殺的事情,可能就是在為下一場戰局做鋪墊呢。
後來恰好有一隻要通過鬆瓶國去往虞杉國的商隊願意捎帶三個少年出城,隻是之後就沒法子同行了,這些走南闖北慣了的商隊自有自己的穿行門道由不得外人窺探,哪怕是三個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年輕人也不行。三人出了城之後盡量揀選人跡罕至的荒野地帶行走,盼望著早些看見那條橫跨青盛國和鬆瓶國落硯山的長河,可是這一日不遠處塵沙飛揚,依舊有一隊青盛國的斥候人馬圍住了三個少年。
本來以為少不得要被帶迴去邊城拷問一二再囚禁一段時日,可是那隊斥候裏麵領頭的那個年輕人卻沒有為難三個少年,反而笑著說可以稍稍繞路帶著他們去往落硯山山腳的長河,三個少年麵麵相覷,那個自稱名為米壑的年輕人卻大大咧咧帶著三個少年沿著青盛國掌握的隱蔽道路去往落硯山。
後來安安穩穩穿過邊境界線即將到達長河之前的一夜,米壑坐在篝火旁看著那些插科打諢的戰友同僚,笑了笑這才與三個少年坦誠相待:“幾年前我也遇見過像你們這樣奇怪的三人成行,那時我還沒有參軍入伍,隻是跟著鏢局的隊伍走商,遇見了那三個人一路同行,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來自道德穀,所以之前我一眼看見你們就開始猜測你們的來曆,隻是你們未曾自己言明來曆我也就不多打聽了,免得你們觸犯了什麽規矩。”
說著,米壑往火堆裏丟進一根枯枝,搖搖頭笑道:“別看這一路走的穩妥風平浪靜,其實都是在為下一場大戰蓄勢,沒準再過個一兩天就要有大戰掀起了,所以現在的邊境處反而是最安靜的地方,斥候也會慢慢少一些,像我們這些其實已經不是打探情報巡守邊界了,而是要找到那些事先布置在戰場上的暗手一一拔除,為今後大軍開拔掃清障礙。”
說著,米壑歉意看著三個少年,年紀輕輕滿麵風沙便顯得成熟穩重許多的年輕人輕聲說道:“抱歉,這些事情你們應該不愛聽。”
三個少年都搖搖頭,米壑指了指那些嬉笑打鬧的斥候兵士,其實一個個也都年紀不大,還有的看起來甚至不過和君策差不多歲數,可是這些人眼神裏都有些不同於這個年齡該有的沉穩和堅毅,米壑低聲說道:“所以你們這一路不用因為我們的護送就牽掛感恩,其實我們也有些私心,就是不想那麽快迴去城裏,若是能夠沿途多做些事情哪怕就是多隨意看看沿路的景色也好,因為誰也不知道我們下一場戰事是不是就再也沒那機會多走幾步路了,能活一天是一天嘛。”
那些圍繞著篝火言語交談無所忌諱的斥候兵士開始低聲唱著歌,此處靠近鬆瓶國邊境的落硯山,沒那麽多的顧忌了,他們唱著鄉野的民謠,是那地方的風俗方言,三個少年聽不明白,可是那些低低吟唱的聲音伴著篝火焰花劈啪作響便多了幾分悠揚氣息,米壑雙手輕輕拍打膝蓋,這個年紀輕輕卻已經經曆過好幾場戰事的年輕人開始迴憶其實並不久遠的往事,然後就有些懷念路途迢迢的家鄉。
距離落硯山下的長河還有一兩天的路程,有一天黃昏裏米壑帶著那些斥候兵士燃起篝火,有生性大大咧咧的漢子問那個坐在不遠處的樹下讀書的儒衫少年認識的字多不多,那個沉默寡言的少年點點頭說還湊合,然後那個漢子就問能不能寫一寫自己的名字,說是這麽多年都沒學過自己的名字怎麽寫,有讀書識字過的同僚就要出言取笑,結果就被米壑攬住脖子說不話來,米壑看著不遠處的儒衫少年,輕輕搖了搖頭,臉上有些歉意,君策收起書卷在腰間,點點頭笑著說道:“沒問題。”
然後君策從樹下撿起一根枯枝就走到篝火旁,借著火光和黃昏餘暉詢問一個個斥候兵士的名字,還會相信問過名字是否有甚含義是否知曉大略如何書寫,以免有那同音卻意思迥異的文字,最後地上寫了齊齊整整的一行文字。
君策一一輕聲講解過去,有些是真的大字不識一個就聚精會神瞪大眼睛看著,手中也拎著一根枯枝隨便勾勒,那些知曉些筆墨的也都饒有興致聽著,聽那讀書人規規矩矩的說文解字,即便是那些一聽就是村野隨便起的糊塗名字,少年也要一筆一劃地細細說明,就像是一個教授學塾蒙童開化的教書先生,黃昏中張謙弱和真頁站在不遠處看著君策,會心一笑。
夜色中三個少年盤腿坐在篝火旁,閉眼休憩,君策沒什麽困意就抬頭望向頭頂月色,突然聽見身邊有些細碎聲響,他轉頭望去,一個平日裏葷話嬉笑最多的漢子蹲在不遠處正背對著所有人好像在寫寫畫畫,似乎還念叨著什麽,君策記起這個漢子好像在所有人都學過了自己的名字過後還有些不好意思地特意找到自己,說想要再多學幾個名字,君策沒有拒絕,漢子學的很認真,君策能夠從他的眼神裏看見那一筆一劃的痕跡,纂刻在眼中也在心底。
君策收迴視線,微微低下頭伸出手指在身前輕輕書寫一個個名字,最終地麵上最多的卻是一個少年自小時候練字起就喜歡的“衣”字,鋒芒淩厲行雲流水,君策伸出手掌輕輕抹去那些名字,最後隻剩下一個“君”字和一個“衣”字。
他手掌按在地上一動不動,低著頭的少年神色好像有些悲傷和愧疚,誰也不知道當年那個娘親、二叔和姨娘眼中早慧成長的孩子,在每一次獨自一人看見那些家中兄弟姐妹成群的孩子能夠圍繞在父母長輩身邊嘰嘰喳喳纏著要糖葫蘆時心中有多孤獨,也不知道孩子一次次停步遠遠看著同齡孩子聚在一起放飛紙鳶時有多渴望也能有人與他一起玩耍。
可是少年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長大了,他知道娘親、二叔和姨娘護著自己曆盡千辛萬苦來到方寸島有多不容易,哪怕這些長輩其實很少說起這些往事,但是當年還是個孩子的少年卻慢慢地就自己拚湊起真相和內幕,他知道在遙遠的那座島嶼上留下了許多性命,而那些人有自己的至親之人和其他的叔叔姨娘。
最後他還知道有個名叫“君衣”的孩子比自己年長幾歲,自己應該喊上一聲兄長,而那個孩子永遠地留在了那座遙遠島嶼上,所以少年在獨自一人慢慢長大的那段歲月裏,總是喜歡書寫“君衣”這個名字,自娛自樂,幻想著如果自己也有一個兄長的話,是不是就也會有人教自己如何爬樹下水,是不是遇到了有人欺負自己兄長也會擋在自己身前。
君策從來沒有和任何人說過這些事情,哪怕是娘親也同樣如此,因為君策知道娘親隻會比自己更加思念,心中也會有更多的傷痛,所以孩子每一次都會因為自己幻想著兄長和父親還在的話是不是自己就能開心些而自責愧疚,覺得自己不該這樣惹娘親傷心,可其實他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所以孩子就這樣慢慢長大了,習慣了把所有事情藏在心裏,在不斷的自責愧疚和悲傷思念裏成為了一個少年,一個坐在距離家鄉極遠也距離過去極遠的地方眺望頭頂月色的儒衫少年,一個好像其實還沒讀過多少書的讀書人。
落硯山下的長河蜿蜒流淌,河麵寬闊驚濤駭浪,屹立水麵的石橋寬敞平整,足夠那些行走天下的商隊安穩度過,米壑和手下的斥候兵士沒有直接和三個少年去往那座石橋附近,而是在遠處就停下了腳步,免得遇上了商隊引起不必要的騷亂,米壑坐在馬上看著三個少年,抱拳笑道:“山高路遠,希望還能有緣再見。”三位少年各自還禮,分別是道門佛門和儒家的正統禮儀,米壑燦爛一笑,調轉馬頭,幾人已經遠去,隻有塵沙席卷身後。
三人在原地站立許久,這才動身穿過落硯山去往鬆瓶國,君策低聲呢喃:“由來征戰地。”張謙弱抬眼望向遠處,他雙手籠袖,輕聲說道:“其實道德穀山下一直不是很太平,除了毗鄰赤野又連貫至道德穀的霍眠穀,其他地方大多都是這樣摩擦不斷紛爭不停的格局,像是塵停穀與簡鳴穀就要時常有大戰綿延。
不是說道德穀的教化之功不足,也不是道德穀看似固步自封的獨居山上太過不近人情,而是人心素來便是世間最大的學問,山上求真問道修行的不也是個心境和心性?
所以道德穀的山下行走不是看得越多就要失望,也不是不去看便無事發生,而是要看見了這些注定不隻是書上文字的紛雜世事,迴頭再去看自己引以為傲的道德學問是不是太過務虛淺薄,還要去看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有那伏線千裏足以牽連人事脈絡萬千?”
真頁點點頭輕聲說道:“漸次悟才有頓悟至,不是今日修習佛法,鑽研精深幾分有人當頭棒喝就能參透悟盡,就像那山間溪澗潺潺而流,匯江而後入海,滔滔不絕源源不斷,隻有那些細微點滴連綿成江河湖泊,最終才能有汪洋大海,若是隻靠高處的雨幕潤澤人間,或是依靠地底深處的水源不絕,難道比之世間無數島嶼疆域都要遼闊無數的汪洋大海就能憑空造就了?”
君策走在石橋上,一步一步,他的耳中聽著流水拍岸,聽著浪花撞上頑石,聽著遊魚躍出水麵又落下,少年的腳印落在石橋上沒有絲毫痕跡,可是卻有一條細微脈絡從少年腳底蔓延開去,而後是數之不盡的無數脈絡細線鋪灑在大地上,串聯著一個個文字,也牽連著一個個故事。
少年身穿儒衫腰懸書卷,卻好似在這一刻才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讀書人,步伐緩慢卻堅定,自有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