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邊關告急,自是因為南宛派人進犯。


    但南宛軍隊的主帥卻不是顧雲烈。


    建昭帝與顧家父子商定好出征事宜後,當夜宿在了沈妃處。


    沈妃是三皇子蘇慕宇的生母,頗受建昭帝的寵愛,是後宮眾妃之首,地位僅次於皇後,有協理六宮之權。


    沈妃看建昭帝麵有不悅,款款扭著腰肢,輕移蓮步,給建昭帝上了杯茶:“陛下辛勞一天了,快歇歇吧。”


    說罷又跪坐在建昭帝身後替他揉肩。


    建昭帝很是受用,閉著眼睛享受了一會,拍拍沈妃的手:“好了好了,別累著你。你過來與朕說說話便可。”


    沈妃聽話地坐到建昭帝身旁。殿中靜了片刻,建昭帝歎了口氣。


    “愛妃,朕這些日子常常想到顧雲月。朕從前覺得她太爭強好勝,有意磨一磨她的性子,女兒家終歸是要嫁人的,哪裏能像她一樣整天舞刀弄槍,甚至學著男兒一般想爭個功名。”建昭帝品了口茶,“她倒好,不曉得朕的心意也便罷了,可連朕給她的恩德也辜負了。”


    沈妃聽建昭帝說起顧家,知道是個好機會:“陛下說的是。莫說陛下記得,臣妾也記得顧家九小姐,臣妾見她的時候,她還是個小姑娘,跟在她哥哥身後,不敢見人。可當時那個膽小的姑娘,怎麽能作出這樣的事!”


    聽沈妃這樣說,建昭帝也記起當初顧雲烈帶著十歲的顧雲月上殿,少年將軍立了戰功,卻不要封賞,隻希望聖上能給自己的妹妹一個軍職,好讓她留在軍營裏。


    若不是顧雲烈力薦,說顧雲月是難得的將才,建昭帝也不會允許女子得官職。也正是顧雲烈不遺餘力的教導,才讓顧雲月成了當世名將。


    要不是顧雲烈,顧雲月投靠西淩也不會對南宛造成這樣大的威脅。


    想到此處,建昭帝對派顧雲烈出兵一事又猶豫起來。


    沈妃見建昭帝不語,知道自己剛才那番話起了作用。當初顧雲烈兄妹感情甚篤,是南宛朝中流傳的佳話,說顧太師教子有方,嫡長子氣度非凡,對庶出的妹妹也如此上心。


    隻是當初的佳話,到了現在,就變成了橫亙在君臣之間的荊棘。不論顧雲烈知不知情,他與顧雲月的關係在那,建昭帝就不可能像原先一樣重用顧雲烈,尤其是與西淩有關的事上。


    建昭帝心裏有了計較:“愛妃,要是有一日朕將幕宇派出去領兵打仗,你可會心疼啊?”


    沈妃隻有蘇慕宇一個皇子,養尊處優地長大,哪裏舍得讓他去戰場上受苦。


    但她知道建昭帝既然這樣問,絕不是隨口一提。


    “臣妾不敢涉政,隻是幕宇不僅是臣妾的兒子,更是陛下的兒子。自然應該替陛下分憂,他一七尺男兒,若真有上戰場的一日,臣妾不會心疼,反而會替他驕傲呢。”


    建昭帝將沈妃攬在自己懷中:“還是你懂事。”


    而後將沈妃抱起,入了內帳之中。


    沈妃的宮人有眼色地退出,隻留帝妃二人在床榻上纏綿。


    第二日早朝之時,建昭帝和群臣說了要出兵西淩,以示南宛天威,震懾諸國。


    殿下群臣自是連聲讚同,說著“陛下聖明”。


    建昭帝又道:“既是要揚我南宛國威,朕決意讓三皇子蘇慕宇替朕掛帥,帶領護國軍兩萬和烈月軍三萬出征,顧雲烈任副帥。”


    說罷後,建昭帝看向站在文臣第一排的顧太師:“太師覺得如何?”


    顧太師聽聞蘇慕宇為主帥,就是一愣,不曉得昨日說好之事為何突然出了變故。


    建昭帝這句話在別人看來是重視太師的意見,但顧太師自己心裏清楚,若當真是蘇慕宇為主帥,那自然功勞都是皇子的,而任何一點錯處,都會是顧雲烈的。這樣一來,莫說此次出征會再給顧雲烈增加軍功,不出錯已是極難。籌謀許久,結果卻是為他人做嫁衣。


    但若說自己覺得這一安排有誤,那就證明他並非是為了南宛著想才勸建昭帝出兵,而是為了顧家爭權奪利。這自然是萬萬不能承認的。


    顧太師左右為難,但不敢露出猶疑之色,內心雖是天人交戰,表麵上卻是立即出班,朗聲道:“吾皇聖明,臣自無任何異議。”


    建昭帝感到滿意,點了點頭,又商議了其他朝事,罷後,宣了退朝。


    三皇子蘇慕宇下朝之後,片刻不敢耽擱,去了沈府。


    沈家老爺是當朝正二品吏部尚書,是六部之首,雖然比顧太師低了一品,實則呈分庭抗禮之勢。


    沈府管家不敢怠慢,將三皇子引入沈尚書的書房。


    屏退了下人,蘇慕宇也不隱藏自己的緊張:“外祖,今日殿上您怎麽不為我分辯,戰場上刀劍無眼,我怎麽去得?”


    尚書大人很是淡定:“老臣為何要阻攔,這與殿下而言是難得的增加政績的好機會。”


    蘇慕宇大為不解,但看著外祖篤定的神色,他心裏也安定了不少。


    尚書繼續勸道:“殿下細想,那顧雲烈征戰多年,行兵之事自不必讓殿下操心。而殿下是主帥他是副帥,他必然得事事順著殿下的心意,不然便是違抗軍令的大罪。”


    話是開心鎖,蘇慕宇一聽此言,滿心驚慌全部散去,一想到顧雲烈對自己言聽計從的樣子,更覺得開心。


    “殿下此去,甚至可以將顧雲烈置於死地。”


    蘇慕宇大驚:“此話何意?還請外祖詳說。”


    沈尚書輕扣桌案:“既然是出兵西淩,殿下隻需找個機會激木葉出戰,讓他兄妹二人在陣前相見,那時可多的是機會治顧雲烈一個通敵之罪。”


    沈尚書的一番話大大寬慰了蘇慕宇,出沈府時連腳步也輕快起來。迴了自己的府邸,讓下人給自己準備出征的的東西。


    與他的輕鬆愉悅不同,烈月軍中已經要吵翻天了。


    本來多兩萬護國軍就帶來不少麻煩,護國軍與烈月軍不同,步兵居多。


    烈月軍全是騎兵,本就以速度見長,帶上這兩萬步兵,行軍速度卻是被大大拖慢了。


    不過此事雖然麻煩,但這些人經驗豐富,也能解決。


    更叫他們生氣的是主帥並不是顧雲烈,而是蘇慕宇。


    軍中品級分明,哪怕蘇慕宇對戰事一無所知,他是主帥,諸將就得按他的命令行事。


    “他奶奶的,一個京裏長大的公子哥,就因為是皇上的兒子,就能做五萬人的主帥。把咱弟兄當什麽了,老子才不服他!”慶義性子急躁,跳著腳罵娘。


    他看顧雲烈臉上沒什麽表情,更是生氣:“我說老大,你難道能咽的下這口氣?誰不知道他蘇慕宇和老大你不對付,平日裏就仗著自己的身份打壓你,如今當了主帥,誰知道要怎麽欺負咱們兄弟呢!”


    齊宇看他說的越來越離譜,顧雲烈雖不說話,但能看出已是不悅,一把捂住慶義的嘴:“你個夯貨,趕緊住嘴。當真是什麽話都敢說。”


    他雖攔住了慶義,自己其實也多有不滿,隻是不敢像慶義那樣無所顧忌:“大帥,這事確實讓人生氣。本來咱兄弟三萬一去,多省事多幹脆,就非得再多加兩萬拖我們的後腿。”


    慶義此時掙開了齊宇的手,還要繼續罵,顧雲烈一抬手,製止了他:“此事聖意已決,你們就是把口水罵幹,也改不了。不如多想想這仗怎麽打。”


    說到打仗,齊宇又來了精神,他壓低了聲音:“大帥,這次咱們去打西淩,你說有沒有機會見到月牙?”


    慶義也是振奮,滿臉期待地看向顧雲烈。


    顧雲烈聽到齊宇的詢問,就是麵色一沉:“不得胡說。”


    “你在皇上和你太師父親麵前裝裝樣子就算了,在咱弟兄麵前就不用端著了。”齊宇揭穿顧雲烈的佯怒,“大帥,別說你,咱兄弟們也想著月牙呢,也不知道那丫頭這些日子怎麽樣,會被會被人欺負了去。”


    “小九那個性子,如今又是身份尊貴,想來會比在南宛過的舒服。”顧雲烈低聲說,不知是在迴答齊宇,還是在安慰自己。


    “我倒希望這次碰不上她,有三皇子在旁,見了反而不好。”顧雲烈又看向座下眾人“這次除了打仗,其他的事都不許做,三殿下是主帥,不可不尊,你們都明白了?”


    一幹偏副將看顧雲烈麵色嚴肅,沒有開玩笑的意思,雖是不情不願,但依然齊聲答應道“末將明白了。”


    顧雲烈本來想好要盡可能避免與蘇慕宇爭吵,他是烈月軍主帥,他若與蘇慕宇不睦,烈月軍就不會服從蘇慕宇的命令。軍中不和,乃是大忌,為了軍心穩固,他寧願自己受些蘇慕宇的氣。


    但出征不過五天,顧雲烈就忍不住自己的怒氣了。


    烈月軍正常情況下,每日可行軍五十裏。如今有了兩萬步兵,顧雲烈等人估計著雖然慢些,但一日三十裏是可以的。


    卻不曾想蘇慕宇養尊處優地長大,受不住馬上顛簸,第一日行了三十裏後,從第二天開始便叫軍隊慢了下來。為著自己的舒服,一日竟然隻能行軍十五裏。


    顧雲烈心急如焚,五萬大軍,一日要消耗糧草多少,如今行軍速度這樣慢,糧草消耗就是翻了一倍。


    他也顧不上自己不與蘇慕宇起糾紛的打算,要去主帳裏與他理論一番。


    卻沒想到被帳門前的衛兵攔住:“顧帥且慢,殿下說了不許旁人打擾。”


    顧雲烈更是心頭火起,厲聲讓衛兵退下,自己進了大帳。


    帳中場景更讓顧雲烈怒火中燒,帳中滿是酒味,蘇慕宇擺了一桌酒宴,身邊還有兩個貌美的侍女伺候著。


    “軍中不得飲酒,更不能帶侍女行軍,殿下此舉未免太不妥當!”顧雲烈盡力壓著怒火,質問蘇慕宇。


    蘇慕宇見有人進帳,仔細一看是顧雲烈,大怒:“本帥說過不許旁人進來,顧雲烈你這是違抗軍令。”


    顧雲烈絲毫不懼:“殿下,行軍不比您遊山玩水。若是為了殿下舒適,就隻日行十五裏,所浪費的糧草可不是小數目。”


    蘇慕宇臉漲得通紅:“顧雲烈,我才是主帥!行軍速度我說了算,你胡言亂語擾動軍心,罪該萬死。”


    又扯著嗓子衝帳外喊:“來人,把顧雲烈綁了,本帥要罰他杖責三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陛下,您的將軍皇後是個兄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麻雀的葉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麻雀的葉子並收藏陛下,您的將軍皇後是個兄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