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英雄讚歌
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 作者:冰封的暴風大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譚僑望著老人的臉,緩緩開口:
“這是...”
“當初那位郭靜華大哥,年輕時的照片。”
“是我們專程帶過來的。”
“我們,是在甘州慶城,找到了您那位郭大哥的家。”
“我們現在,已經聯係上他的家人了。”
“他的家人告訴我們說...”
“您要找的這位郭大哥,其實是一九三零年生人。”
“在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二年左右,參加了華夏的誌願軍。”
“他在部隊裏麵,是一位衛生兵。”
“在抗米戰爭結束之後,他就迴到了自己的老家。”
“在戰爭結束的童年,他也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
“大概在五五年的時候,他生了他的大兒子。”
“在六四年的時候,生了他的二兒子。”
“一直到九零年,他在當地的衛生院退休了。”
“他的晚年生活得,其實非常幸福...”
聽到這裏,李勤忠老人臉上的表情,都還算平穩。
可譚僑接下來的話,卻開始敘述那些令人難以接受的遺憾:
“但,我要告訴您的是...”
“您的這位郭靜華大哥。”
“他已經在零三年的那一年,因為突發疾病,而去世了。”
一下子...
李勤忠還有些沒太反應過來的樣子。
他微微 一側頭,看向了身旁的譚僑,下意識地問了一句:
“哪一年?”
他自上台開始,都一直沒有表現出耳背之類的情況。
更何況,譚僑吐字清晰,聲音適中。
台下的所有人,都聽得極為真切。
絕不可能,出現沒有聽清的情況。
出現這種情況,隻可能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李勤忠,選擇性地錯過了這段信息。
不過,本著負責的態度。
譚僑還是轉過頭來,無比認真,也無比低沉地開口重複了一遍:
“二零零三年。”
“走的時候,他七十三歲。”
李勤忠微微張大嘴巴,“哦”了一聲。
隨後,並沒有立刻說話。
而是靜靜地站在原地,抬頭望著照片,久久不曾開口。
隨後,才緩緩低下頭去。
朝著那張照片,重重地鞠了一躬。
既是向一位英雄,致以最高的敬意。
也是向曾經那位親切的大哥,致以深沉的懷念。
彎腰,沉默了許久。
兩行清淚,才終於從李勤忠的臉頰上緩緩流下。
他的手中,一直捧著自己帶來的那個紅布。
紅布上麵,完完整整地擺放著三枚古樸的紀念章。
看李勤忠老人的臉上,逐漸浮現出了明顯的情緒波動。
譚僑這才稍稍上前,攙扶著他的身子,開口說道:
“別急,李老。”
“您剛才不是說過嗎?”
“如果見不到郭大哥的話,也要把這些東西交給他的後人。”
“是不是?”
李勤忠老人隻是顫抖著身子,一言不發。
“在我們聯係到他的家人之後,他的侄子和孫子,代表他們全家人,特意趕來了雲州。”
“他們都非常地感謝您。”
“此時的他們,就站在這扇門後。”
李勤忠老人緩緩迴過頭去。
又一次,望向了緊閉著的門扉。
譚僑與主舞台上的李陽對視一眼,稍稍點了點頭 。
而後,望向大門,開口說道:
“請再次打開希望之門。”
隨著“哢噠”的聲響...
大門又一次打開。
年紀不同的二人,從門後緩步走了出來。
這二位,便分別是郭靜華的侄兒與孫兒。
兩代人的堅守,三代人的相會...
台下的觀眾們,望著眼前的一幕,頓時無比感慨。
彈幕之中,也漸漸熱鬧了起來。
譚僑站在旁邊,主動攙扶著李老,迎向了門內走出的二人。
並站在李老旁邊,為李老介紹起了這二人的身份:
“這位是郭大哥的孫子郭洪甲,這位則是侄兒,郭立民。”
郭老伸出自己不住顫抖的雙手,與眼前的二人緊緊相握。
神色顯得無比激動,眼中滿含著熱淚:
“快七十年了...”
“七十年了...”
兩位後輩,麵帶著感激的笑容。
望著眼前的老人,頗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感動。
這一份情誼,名為傳承。
自從郭靜華離開了李勤忠的家,將三枚紀念章作為信物托付給李勤忠之後。
距今,已經將近七十餘年。
而時至今日...
那份留存於紀念章中的情誼,終於物歸原主。
稍稍寒暄了一陣後,李陽便將那邊的四人招唿了過來。
在譚僑的引導下,四人一同走迴,坐在了沙發上。
而李勤忠,也小心翼翼地將三枚紀念章,收迴到了那個古樸的子彈盒子中。
又拿來紅布,像當初的母親一樣。
鄭重其事地,將其包了起來。
看著坐在一起,熱情交流的兩家人。
李陽望向台下的觀眾,緩緩開口:
“時隔近七十年,李勤忠老人一家,終於兌現了自己當初的陳諾。”
“把這三枚紀念章,親手交換給了郭家的後人。”
“從他的老母親,再到李老自己。”
“兩代人的心願,終於完成了。”
“其實,正是無數像郭靜華一樣的誌願軍戰士們。”
“不顧自身的安危,浴血奮戰,保家衛國...”
“才拚來了我們今天的山河無恙,祖國的欣欣向榮。”
“這些為華夏,為人民而戰的英雄兒女們。”
“我們也將永遠銘記。”
“七十多年前,是我們的誌願軍戰士們,肩負人民的重托...”
“雄赳赳氣昂昂,跨入戰場。”
“發揚偉大的自我奉獻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曆經了兩年零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
“最終,贏得了抗米戰爭的偉大勝利,鍛造了堅持不懈的精神。”
“我們也相信,這樣的精神,會跨越時空,曆久彌新。”
“必將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在這裏,我也想趁著這個機會...”
“帶著大家一起,向那些最可愛的人們致敬。”
話語過後,全場起立,紛紛鼓起掌來。
甚至就連許多屏幕外的觀眾,都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麵對著電視站起了身。
胸中的熱血,仿佛被點燃。
英雄的讚歌,仍在耳畔迴蕩。
這一份感動,無以言喻。
但每一個華夏兒女,應該都能體會...
“這是...”
“當初那位郭靜華大哥,年輕時的照片。”
“是我們專程帶過來的。”
“我們,是在甘州慶城,找到了您那位郭大哥的家。”
“我們現在,已經聯係上他的家人了。”
“他的家人告訴我們說...”
“您要找的這位郭大哥,其實是一九三零年生人。”
“在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二年左右,參加了華夏的誌願軍。”
“他在部隊裏麵,是一位衛生兵。”
“在抗米戰爭結束之後,他就迴到了自己的老家。”
“在戰爭結束的童年,他也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
“大概在五五年的時候,他生了他的大兒子。”
“在六四年的時候,生了他的二兒子。”
“一直到九零年,他在當地的衛生院退休了。”
“他的晚年生活得,其實非常幸福...”
聽到這裏,李勤忠老人臉上的表情,都還算平穩。
可譚僑接下來的話,卻開始敘述那些令人難以接受的遺憾:
“但,我要告訴您的是...”
“您的這位郭靜華大哥。”
“他已經在零三年的那一年,因為突發疾病,而去世了。”
一下子...
李勤忠還有些沒太反應過來的樣子。
他微微 一側頭,看向了身旁的譚僑,下意識地問了一句:
“哪一年?”
他自上台開始,都一直沒有表現出耳背之類的情況。
更何況,譚僑吐字清晰,聲音適中。
台下的所有人,都聽得極為真切。
絕不可能,出現沒有聽清的情況。
出現這種情況,隻可能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李勤忠,選擇性地錯過了這段信息。
不過,本著負責的態度。
譚僑還是轉過頭來,無比認真,也無比低沉地開口重複了一遍:
“二零零三年。”
“走的時候,他七十三歲。”
李勤忠微微張大嘴巴,“哦”了一聲。
隨後,並沒有立刻說話。
而是靜靜地站在原地,抬頭望著照片,久久不曾開口。
隨後,才緩緩低下頭去。
朝著那張照片,重重地鞠了一躬。
既是向一位英雄,致以最高的敬意。
也是向曾經那位親切的大哥,致以深沉的懷念。
彎腰,沉默了許久。
兩行清淚,才終於從李勤忠的臉頰上緩緩流下。
他的手中,一直捧著自己帶來的那個紅布。
紅布上麵,完完整整地擺放著三枚古樸的紀念章。
看李勤忠老人的臉上,逐漸浮現出了明顯的情緒波動。
譚僑這才稍稍上前,攙扶著他的身子,開口說道:
“別急,李老。”
“您剛才不是說過嗎?”
“如果見不到郭大哥的話,也要把這些東西交給他的後人。”
“是不是?”
李勤忠老人隻是顫抖著身子,一言不發。
“在我們聯係到他的家人之後,他的侄子和孫子,代表他們全家人,特意趕來了雲州。”
“他們都非常地感謝您。”
“此時的他們,就站在這扇門後。”
李勤忠老人緩緩迴過頭去。
又一次,望向了緊閉著的門扉。
譚僑與主舞台上的李陽對視一眼,稍稍點了點頭 。
而後,望向大門,開口說道:
“請再次打開希望之門。”
隨著“哢噠”的聲響...
大門又一次打開。
年紀不同的二人,從門後緩步走了出來。
這二位,便分別是郭靜華的侄兒與孫兒。
兩代人的堅守,三代人的相會...
台下的觀眾們,望著眼前的一幕,頓時無比感慨。
彈幕之中,也漸漸熱鬧了起來。
譚僑站在旁邊,主動攙扶著李老,迎向了門內走出的二人。
並站在李老旁邊,為李老介紹起了這二人的身份:
“這位是郭大哥的孫子郭洪甲,這位則是侄兒,郭立民。”
郭老伸出自己不住顫抖的雙手,與眼前的二人緊緊相握。
神色顯得無比激動,眼中滿含著熱淚:
“快七十年了...”
“七十年了...”
兩位後輩,麵帶著感激的笑容。
望著眼前的老人,頗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感動。
這一份情誼,名為傳承。
自從郭靜華離開了李勤忠的家,將三枚紀念章作為信物托付給李勤忠之後。
距今,已經將近七十餘年。
而時至今日...
那份留存於紀念章中的情誼,終於物歸原主。
稍稍寒暄了一陣後,李陽便將那邊的四人招唿了過來。
在譚僑的引導下,四人一同走迴,坐在了沙發上。
而李勤忠,也小心翼翼地將三枚紀念章,收迴到了那個古樸的子彈盒子中。
又拿來紅布,像當初的母親一樣。
鄭重其事地,將其包了起來。
看著坐在一起,熱情交流的兩家人。
李陽望向台下的觀眾,緩緩開口:
“時隔近七十年,李勤忠老人一家,終於兌現了自己當初的陳諾。”
“把這三枚紀念章,親手交換給了郭家的後人。”
“從他的老母親,再到李老自己。”
“兩代人的心願,終於完成了。”
“其實,正是無數像郭靜華一樣的誌願軍戰士們。”
“不顧自身的安危,浴血奮戰,保家衛國...”
“才拚來了我們今天的山河無恙,祖國的欣欣向榮。”
“這些為華夏,為人民而戰的英雄兒女們。”
“我們也將永遠銘記。”
“七十多年前,是我們的誌願軍戰士們,肩負人民的重托...”
“雄赳赳氣昂昂,跨入戰場。”
“發揚偉大的自我奉獻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曆經了兩年零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
“最終,贏得了抗米戰爭的偉大勝利,鍛造了堅持不懈的精神。”
“我們也相信,這樣的精神,會跨越時空,曆久彌新。”
“必將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在這裏,我也想趁著這個機會...”
“帶著大家一起,向那些最可愛的人們致敬。”
話語過後,全場起立,紛紛鼓起掌來。
甚至就連許多屏幕外的觀眾,都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麵對著電視站起了身。
胸中的熱血,仿佛被點燃。
英雄的讚歌,仍在耳畔迴蕩。
這一份感動,無以言喻。
但每一個華夏兒女,應該都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