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
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 作者:冰封的暴風大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甚至逐漸找到感覺的李誌斌,也一改剛才呆呆的模樣。
主動向著李陽,比劃起了手勢。
隻可惜李陽有係統,也沒法讀懂手語。
隻能一邊看著他一臉認真地“說話”,一邊緩緩點頭,一副會意了表情。
反正,雙方所要表達的意思都傳遞清楚了就好。
基本的情況,都已經了解得差不多了。
那麽接下來,就該進入正文了。
李陽自然而然地開始引導:
“行。”
“這樣,鄧江興大哥。”
“咱們從頭說起。”
“您不說他已經在那條街上,跟大家一起待了二十多年了嗎?”
“現在的李誌斌,已經和大家如同家人一樣親密了。”
“那咱們把時間倒迴到二十多年前。”
“您來跟我們說說,這最開始,究竟是怎麽一迴事兒?”
估計是受了二人的影響,現在李陽說話,也開始不由自主地做起了手勢。
雖然都是很簡單的抬手落手...
但無所謂,意思傳達到了就行。
鄧江興,對此自然也是沒什麽避諱。
稍稍在腦海中構思了一下來龍去脈之後,便伸出胳膊,拉住李誌斌的手,開口說道:
“我認識他...其實還沒有二十多年。”
“我跟他其實也就認識差不多八年吧...”
“我在江城這邊,開了一個小燒烤店。”
“當時我的店,就在一家蜀州夫妻倆開的飯店對麵。”
“當時的他,就住在那個飯店裏頭。”
“幫著人家掃掃地,擦擦桌子,處理下魚,洗洗菜什麽的。”
“江城這邊,大家應該都知道。”
“南方內陸城市,夏天熱的時候,能到四十多度,冬天冷的時候,又能竄到零下好幾度。”
“但他就在這條街上,幾乎什麽事情都做。”
“冬天有時候看見他幹活,他的兩隻手,都凍得和肉包子一樣...”
“不過街坊鄰居們,對他都很不錯。”
“平日裏經常也會多幫襯幫襯,照顧照顧。”
“像一些下雪的時候,他沒什麽衣服。”
“我們都會一起湊錢,去給他買。”
“還有一些大姐大媽什麽的,專門還給他買了鞋子褲子什麽的。”
“雖然他不會說話,但是他心裏明得很。”
“在金玉橋街這塊兒,這麽多年相處下來,大家基本也都像親人一樣了。”
李陽這邊也欣然點頭:
“明白了。”
“就是說,雖然這位誌斌兄弟,在語言表達這方麵存在一些障礙。”
“但他心地善良,為人友善,和街坊鄰居們都處得不錯。”
“雖然有麵臨著身體上的缺陷,但依然能憑借著自己純潔的內心,與大家處在一起。”
“能做到這些,還是相當不容易的。”
說著,還朝李誌斌的方向,豎了個大拇指。
方才講的話,李誌斌顯然沒太聽懂。
但這個大拇指表示稱讚,他倒是很清楚。
於是連忙點點頭,也迴敬了李陽一個。
這樣的場麵,倒顯得輕鬆了許多。
不論是因為交流問題略顯笨拙的李陽,還是對麵直白迴應著的李誌斌。
都給這個曾經滿載熱淚與遺憾的舞台,灑下了不少輕鬆愉悅的光輝。
“哈哈哈,看這麽多年陽哥的節目了,還是第一次看他這麽呆的樣子。”
“嗨,情有可原啦,畢竟也沒什麽正常人,會去專門學習手語的吧?”
“能看出來,這個李誌斌的確很聰明,陽哥胡亂比劃兩下他都能聽懂。”
“待會兒講的東西要是太多的話,陽哥的手會不會掄冒煙啊?”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
...
在與李誌斌相互豎過大拇指之後,李陽便接著繼續引導起了話題走向:
“對了。”
“誌斌兄弟,一開始是在那對蜀州夫妻開的店裏做小工。”
“但其他的街坊鄰居們,是怎麽知道他不是這家的人...或者說,他想找家的呢?”
談起這事,鄧江興的眼神中,就顯得有些遺憾。
他看了看身邊一臉茫然的李誌斌,開口解釋道:
“因為每次過年的時候。”
“小妹她們一家,是蜀州人。”
“每年過年,都是要迴老家去的。”
“那個時候,就得把店先關上,閉門一段時間。”
“我呢,正好是本地的,江城人。”
“就算是過年的時候,基本也不怎麽收攤。”
“就算迴家了,也不遠。”
“有時候路過金玉橋街,就能看到他一個人在那邊,孤零零的。”
“過年時候,基本所有店鋪都要關門歇業。”
“他到處買不到吃的,就提前買一些方便麵,住在小妹的那個店裏麵,一個人湊合湊合。”
這樣的場麵,倒是也很好想到。
江城的冬天,大雪紛飛。
各處都洋溢著團圓幸福的氣息。
唯有幾乎全部歇業的金玉橋街上,還有一家蜀州餐館,微微亮著燈光。
李誌斌一個人,坐在他平時整日擦拭的桌子前。
用簡陋的電鍋,給自己煮上一碗泡麵。
若是來了興致,最多補上一根腸,一個蛋。
在這樣一個闔家團圓,幸福安康的節日裏。
伴隨新年的鍾聲敲響,屬於他的新年,便已經落下了帷幕。
見到這樣的景象,怎會有人不心生動容,主動過去打聽打聽情況呢?
從的描述中來看,金玉橋街的街坊們,基本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充滿熱心腸的好人。
有關李誌斌的事情,幾番打聽下來,便也漸漸傳開了。
也正是從此刻開始,幫助這位年輕人,尋找家鄉的願望。
開始在這條街道上流轉。
李陽一臉恍然大悟的表情,雖然轉了轉手,接著問道:
“那,在打聽消息的時候,也問過李誌斌相關的信息嗎?”
“比如他曾經住在哪裏,家裏有幾口人,爸爸媽媽叫什麽之類的。”
這些信息,李陽倒是知道。
但觀眾們,可需要一個引子,來了解這些相關的信息。
以此為引,讓當事人自己講述,便是最好的辦法。
鄧江興大哥點了點頭,開口說道:
“當時,我在小妹那裏,就專門找他來問。”
“問他,你家裏幾個孩子...”
鄧江興的習慣,在說話的時候,一定會配上相應的手語。
因此這個問題,旁邊的李誌斌,也看的十分清楚。
在鄧江興自問自答的時候,下意識地便伸出手來,與鄧江興同時,伸出了四根手指——
四個。
主動向著李陽,比劃起了手勢。
隻可惜李陽有係統,也沒法讀懂手語。
隻能一邊看著他一臉認真地“說話”,一邊緩緩點頭,一副會意了表情。
反正,雙方所要表達的意思都傳遞清楚了就好。
基本的情況,都已經了解得差不多了。
那麽接下來,就該進入正文了。
李陽自然而然地開始引導:
“行。”
“這樣,鄧江興大哥。”
“咱們從頭說起。”
“您不說他已經在那條街上,跟大家一起待了二十多年了嗎?”
“現在的李誌斌,已經和大家如同家人一樣親密了。”
“那咱們把時間倒迴到二十多年前。”
“您來跟我們說說,這最開始,究竟是怎麽一迴事兒?”
估計是受了二人的影響,現在李陽說話,也開始不由自主地做起了手勢。
雖然都是很簡單的抬手落手...
但無所謂,意思傳達到了就行。
鄧江興,對此自然也是沒什麽避諱。
稍稍在腦海中構思了一下來龍去脈之後,便伸出胳膊,拉住李誌斌的手,開口說道:
“我認識他...其實還沒有二十多年。”
“我跟他其實也就認識差不多八年吧...”
“我在江城這邊,開了一個小燒烤店。”
“當時我的店,就在一家蜀州夫妻倆開的飯店對麵。”
“當時的他,就住在那個飯店裏頭。”
“幫著人家掃掃地,擦擦桌子,處理下魚,洗洗菜什麽的。”
“江城這邊,大家應該都知道。”
“南方內陸城市,夏天熱的時候,能到四十多度,冬天冷的時候,又能竄到零下好幾度。”
“但他就在這條街上,幾乎什麽事情都做。”
“冬天有時候看見他幹活,他的兩隻手,都凍得和肉包子一樣...”
“不過街坊鄰居們,對他都很不錯。”
“平日裏經常也會多幫襯幫襯,照顧照顧。”
“像一些下雪的時候,他沒什麽衣服。”
“我們都會一起湊錢,去給他買。”
“還有一些大姐大媽什麽的,專門還給他買了鞋子褲子什麽的。”
“雖然他不會說話,但是他心裏明得很。”
“在金玉橋街這塊兒,這麽多年相處下來,大家基本也都像親人一樣了。”
李陽這邊也欣然點頭:
“明白了。”
“就是說,雖然這位誌斌兄弟,在語言表達這方麵存在一些障礙。”
“但他心地善良,為人友善,和街坊鄰居們都處得不錯。”
“雖然有麵臨著身體上的缺陷,但依然能憑借著自己純潔的內心,與大家處在一起。”
“能做到這些,還是相當不容易的。”
說著,還朝李誌斌的方向,豎了個大拇指。
方才講的話,李誌斌顯然沒太聽懂。
但這個大拇指表示稱讚,他倒是很清楚。
於是連忙點點頭,也迴敬了李陽一個。
這樣的場麵,倒顯得輕鬆了許多。
不論是因為交流問題略顯笨拙的李陽,還是對麵直白迴應著的李誌斌。
都給這個曾經滿載熱淚與遺憾的舞台,灑下了不少輕鬆愉悅的光輝。
“哈哈哈,看這麽多年陽哥的節目了,還是第一次看他這麽呆的樣子。”
“嗨,情有可原啦,畢竟也沒什麽正常人,會去專門學習手語的吧?”
“能看出來,這個李誌斌的確很聰明,陽哥胡亂比劃兩下他都能聽懂。”
“待會兒講的東西要是太多的話,陽哥的手會不會掄冒煙啊?”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
...
在與李誌斌相互豎過大拇指之後,李陽便接著繼續引導起了話題走向:
“對了。”
“誌斌兄弟,一開始是在那對蜀州夫妻開的店裏做小工。”
“但其他的街坊鄰居們,是怎麽知道他不是這家的人...或者說,他想找家的呢?”
談起這事,鄧江興的眼神中,就顯得有些遺憾。
他看了看身邊一臉茫然的李誌斌,開口解釋道:
“因為每次過年的時候。”
“小妹她們一家,是蜀州人。”
“每年過年,都是要迴老家去的。”
“那個時候,就得把店先關上,閉門一段時間。”
“我呢,正好是本地的,江城人。”
“就算是過年的時候,基本也不怎麽收攤。”
“就算迴家了,也不遠。”
“有時候路過金玉橋街,就能看到他一個人在那邊,孤零零的。”
“過年時候,基本所有店鋪都要關門歇業。”
“他到處買不到吃的,就提前買一些方便麵,住在小妹的那個店裏麵,一個人湊合湊合。”
這樣的場麵,倒是也很好想到。
江城的冬天,大雪紛飛。
各處都洋溢著團圓幸福的氣息。
唯有幾乎全部歇業的金玉橋街上,還有一家蜀州餐館,微微亮著燈光。
李誌斌一個人,坐在他平時整日擦拭的桌子前。
用簡陋的電鍋,給自己煮上一碗泡麵。
若是來了興致,最多補上一根腸,一個蛋。
在這樣一個闔家團圓,幸福安康的節日裏。
伴隨新年的鍾聲敲響,屬於他的新年,便已經落下了帷幕。
見到這樣的景象,怎會有人不心生動容,主動過去打聽打聽情況呢?
從的描述中來看,金玉橋街的街坊們,基本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充滿熱心腸的好人。
有關李誌斌的事情,幾番打聽下來,便也漸漸傳開了。
也正是從此刻開始,幫助這位年輕人,尋找家鄉的願望。
開始在這條街道上流轉。
李陽一臉恍然大悟的表情,雖然轉了轉手,接著問道:
“那,在打聽消息的時候,也問過李誌斌相關的信息嗎?”
“比如他曾經住在哪裏,家裏有幾口人,爸爸媽媽叫什麽之類的。”
這些信息,李陽倒是知道。
但觀眾們,可需要一個引子,來了解這些相關的信息。
以此為引,讓當事人自己講述,便是最好的辦法。
鄧江興大哥點了點頭,開口說道:
“當時,我在小妹那裏,就專門找他來問。”
“問他,你家裏幾個孩子...”
鄧江興的習慣,在說話的時候,一定會配上相應的手語。
因此這個問題,旁邊的李誌斌,也看的十分清楚。
在鄧江興自問自答的時候,下意識地便伸出手來,與鄧江興同時,伸出了四根手指——
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