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爸爸在哪,哪就是家
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 作者:冰封的暴風大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節目正式開播,雲州台的網絡直播間內,也逐漸變得熱鬧了起來。
“看起來,好像是個以訪談模式為主的節目啊。”
“這麽大的舞台上,就擺著一張沙發?待會兒不會有脫口秀看吧?”
“服了,要是就這種程度的話...我還不如去刷短視頻呢。”
“話說,舞台對麵的是個啥東西?一扇門?”
“舞台布景罷了,估計就是個裝飾品而已。”
“看到現在,我真是越來越搞不懂這個節目到底想幹啥了。”
“管他呢,反正有李陽我就看!”
不知不覺,直播間人數逐漸積多。
台上的李陽看時機已到,便微微抬手:
“那麽,有請我們今天的求助者上台。”
天花板上的燈光,稍稍調轉方向,瞄準了後台的入口處。
一位穿著墨綠色長裙,衣著樸素的女子,從那邊快步走了上來。
初次站在聚光燈下的她,顯得似乎有些拘謹,走路的姿勢十分緊繃,給人一種坐立難安的感覺。
如此業餘的表現,頓時讓直播間內的眾人爆發出一陣不滿:
“不是吧...這樣的人還要請到台上嗎?”
“又不好看,又沒有演技...也不知道看她幹啥。”
“樓上的,有沒有一種可能...人家壓根就不是演員呢?”
“啊?現在什麽年代了,誰家的真人秀不請演員啊?”
“哥們兒,你的認知怕不是已經被時代扭曲了,真人秀的初衷不就是一個【真】字嗎?真情實感,真心流露,這才是觀眾們共情的東西吧?”
“確實,誰願意整天抱著電視,看那些演員按照提前準備好的劇本嘻嘻哈哈啊?”
“我倒是覺得這個大姐的表現挺親切的,要是換我上台的話,估計也和她的反應差不了太多。”
“總有人覺得上節目好像是很簡單的事情,實際現實裏光是要你站在舞台上講話,就已經夠讓人頭皮發麻的了。”
“對啊...尤其還要想到下麵的攝像頭後麵,有成千上萬個人在注視著你...這感覺,光是想想就令人發毛。”
...
此時,台上的李陽顯然也看出了女子的拘謹。
便率先坐了下來,同時很自然地發出邀請:
“請坐吧,王女士。”
“可以向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對麵那位穿著墨綠裙子的女子點了點頭,連忙坐了下去,朝著下方的攝像頭欠了欠身:
“觀眾們好...我是求助人王小芳。”
雖然上台的時候有些緊張。
但一旦開口說話,就會發現。
方才的壓力,也隻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壓根沒什麽大不了的。
這是李陽自己總結的經驗,對於一些從未應對過這種場麵的新人來說,頗有成效。
於是乎,李陽便繼續引導她說起話來:
“那王女士今天來到這裏,是為了找什麽人呢?”
對麵的王小芳一字一句地說出了自己的訴求:
“我來這裏...是來幫我父親找家的。”
這一次,她的表情明顯輕鬆了不少,迴應起問題來,也不會顯得太過緊張了。
既然已經通過查閱,了解了她父親的往事。
那為了照顧到觀眾的觀感,李陽自然要提前梳理好信息,將故事一點一點從求助人口中引導出來。
不論怎樣的故事,還是由當事人口中親自說出,才最容易令人共情。
今天的李陽,並非是主導者,而是聆聽者。
他將帶著攝像機另一邊的觀眾們,共同聆聽一個來自普通人的故事...
李陽平靜地點點頭,開口問道:
“可以幫我們描述一下,你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嗎?”
這句話,打開了王小芳的話匣子。
“我爸爸...今年差不多快七十歲了。”
“在我的記憶裏麵,我的爸爸,他一直像個鐵人一樣...”
王小芳望著還並未上台的父親,將自己記憶中的故事娓娓道來。
“大概在我五歲左右,媽媽就生病去世了。”
“留下了我,一個兩歲的二弟,和一個隻有三個月不到的小弟。”
“那個時候,村子裏麵好多人都對父親說...”
“說他一個人帶三個小孩,怎麽可能把我們養活養大?”
“‘要不幹脆就把小的這兩個送給別人得了。”
“但那個時候,我爸爸隻是迴答...這是小孩,又不是小雞小鴨什麽的,怎麽就能隨便送人?”
“再怎麽樣,哪怕是要飯,我也要把他們養大成人...”
...
看著王小芳斷斷續續,笨拙講述往事的模樣。
直播間裏的彈幕,忽然變得安靜了不少。
“這...我好像可以確定,她不是提前招來的演員了。”
“她講故事的時候磕磕絆絆的,感覺像是在一邊迴憶一遍描述,想到哪裏說到哪裏,邏輯性不強,但都相互關聯,如果是劇本的話,哪怕是背不全的劇本,也不會有這種感覺。”
“更主要的是,我爸爸也是這樣的...但我家裏隻有我一個獨生子,難以想象她爸爸是怎麽頂住壓力,硬生生養大三個孩子的。”
“雖然說著最樸素的話,但父親對孩子的愛是真誠的。”
“這個姐姐看上去好像三四十歲的樣子...她五歲的時候,大概是最晚也是三十五年前了,那個年代的鄉下,光是養活自己都相當費勁,更別說把三個孩子拉扯大了...”
雖然隻是開頭,但直播間裏顯然已經有人開始共情了起來。
隻是他們還不知道...
對於這期節目真正的主角,王爾慶老先生來說。
這還僅僅隻是故事的開頭而已。
...
“我還記得爸爸他...以前做的工作,是那種農村裏常見的木匠活兒。”
“我們沒有固定住的地方,爸爸也沒有固定工作的地方...”
鏡頭前,王小芳慢慢講述。
李陽也適時地將之前查閱係統時轉錄出的素材,一並貼在了身後的大屏幕上。
一套無比陳舊的木匠工具,一個極為寒酸的小小村莊。
王小芳的童年,就是在這裏度過的。
“還記得,大概在我六七歲的時候。”
“爸爸手上牽著二弟,背上背著小弟,”
“肩膀上,還得挑著我們當時所有的行李和家當。”
“就這樣一直走...一直走,直到天黑也沒能趕迴村子。”
“所以,當時,他就在路邊找了一塊比較寬敞的地方...”
“爸爸睡在馬路邊上,我們就睡在他身後。”
“那時候覺得...天雖然很黑,也很冷。”
“但,抬頭就能看到星星,轉身就能看到爸爸堅實的後背,所以心裏特別踏實,也不害怕。”
“那時候的我覺得,爸爸在哪裏,哪裏就是我們的家。”
“看起來,好像是個以訪談模式為主的節目啊。”
“這麽大的舞台上,就擺著一張沙發?待會兒不會有脫口秀看吧?”
“服了,要是就這種程度的話...我還不如去刷短視頻呢。”
“話說,舞台對麵的是個啥東西?一扇門?”
“舞台布景罷了,估計就是個裝飾品而已。”
“看到現在,我真是越來越搞不懂這個節目到底想幹啥了。”
“管他呢,反正有李陽我就看!”
不知不覺,直播間人數逐漸積多。
台上的李陽看時機已到,便微微抬手:
“那麽,有請我們今天的求助者上台。”
天花板上的燈光,稍稍調轉方向,瞄準了後台的入口處。
一位穿著墨綠色長裙,衣著樸素的女子,從那邊快步走了上來。
初次站在聚光燈下的她,顯得似乎有些拘謹,走路的姿勢十分緊繃,給人一種坐立難安的感覺。
如此業餘的表現,頓時讓直播間內的眾人爆發出一陣不滿:
“不是吧...這樣的人還要請到台上嗎?”
“又不好看,又沒有演技...也不知道看她幹啥。”
“樓上的,有沒有一種可能...人家壓根就不是演員呢?”
“啊?現在什麽年代了,誰家的真人秀不請演員啊?”
“哥們兒,你的認知怕不是已經被時代扭曲了,真人秀的初衷不就是一個【真】字嗎?真情實感,真心流露,這才是觀眾們共情的東西吧?”
“確實,誰願意整天抱著電視,看那些演員按照提前準備好的劇本嘻嘻哈哈啊?”
“我倒是覺得這個大姐的表現挺親切的,要是換我上台的話,估計也和她的反應差不了太多。”
“總有人覺得上節目好像是很簡單的事情,實際現實裏光是要你站在舞台上講話,就已經夠讓人頭皮發麻的了。”
“對啊...尤其還要想到下麵的攝像頭後麵,有成千上萬個人在注視著你...這感覺,光是想想就令人發毛。”
...
此時,台上的李陽顯然也看出了女子的拘謹。
便率先坐了下來,同時很自然地發出邀請:
“請坐吧,王女士。”
“可以向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對麵那位穿著墨綠裙子的女子點了點頭,連忙坐了下去,朝著下方的攝像頭欠了欠身:
“觀眾們好...我是求助人王小芳。”
雖然上台的時候有些緊張。
但一旦開口說話,就會發現。
方才的壓力,也隻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壓根沒什麽大不了的。
這是李陽自己總結的經驗,對於一些從未應對過這種場麵的新人來說,頗有成效。
於是乎,李陽便繼續引導她說起話來:
“那王女士今天來到這裏,是為了找什麽人呢?”
對麵的王小芳一字一句地說出了自己的訴求:
“我來這裏...是來幫我父親找家的。”
這一次,她的表情明顯輕鬆了不少,迴應起問題來,也不會顯得太過緊張了。
既然已經通過查閱,了解了她父親的往事。
那為了照顧到觀眾的觀感,李陽自然要提前梳理好信息,將故事一點一點從求助人口中引導出來。
不論怎樣的故事,還是由當事人口中親自說出,才最容易令人共情。
今天的李陽,並非是主導者,而是聆聽者。
他將帶著攝像機另一邊的觀眾們,共同聆聽一個來自普通人的故事...
李陽平靜地點點頭,開口問道:
“可以幫我們描述一下,你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嗎?”
這句話,打開了王小芳的話匣子。
“我爸爸...今年差不多快七十歲了。”
“在我的記憶裏麵,我的爸爸,他一直像個鐵人一樣...”
王小芳望著還並未上台的父親,將自己記憶中的故事娓娓道來。
“大概在我五歲左右,媽媽就生病去世了。”
“留下了我,一個兩歲的二弟,和一個隻有三個月不到的小弟。”
“那個時候,村子裏麵好多人都對父親說...”
“說他一個人帶三個小孩,怎麽可能把我們養活養大?”
“‘要不幹脆就把小的這兩個送給別人得了。”
“但那個時候,我爸爸隻是迴答...這是小孩,又不是小雞小鴨什麽的,怎麽就能隨便送人?”
“再怎麽樣,哪怕是要飯,我也要把他們養大成人...”
...
看著王小芳斷斷續續,笨拙講述往事的模樣。
直播間裏的彈幕,忽然變得安靜了不少。
“這...我好像可以確定,她不是提前招來的演員了。”
“她講故事的時候磕磕絆絆的,感覺像是在一邊迴憶一遍描述,想到哪裏說到哪裏,邏輯性不強,但都相互關聯,如果是劇本的話,哪怕是背不全的劇本,也不會有這種感覺。”
“更主要的是,我爸爸也是這樣的...但我家裏隻有我一個獨生子,難以想象她爸爸是怎麽頂住壓力,硬生生養大三個孩子的。”
“雖然說著最樸素的話,但父親對孩子的愛是真誠的。”
“這個姐姐看上去好像三四十歲的樣子...她五歲的時候,大概是最晚也是三十五年前了,那個年代的鄉下,光是養活自己都相當費勁,更別說把三個孩子拉扯大了...”
雖然隻是開頭,但直播間裏顯然已經有人開始共情了起來。
隻是他們還不知道...
對於這期節目真正的主角,王爾慶老先生來說。
這還僅僅隻是故事的開頭而已。
...
“我還記得爸爸他...以前做的工作,是那種農村裏常見的木匠活兒。”
“我們沒有固定住的地方,爸爸也沒有固定工作的地方...”
鏡頭前,王小芳慢慢講述。
李陽也適時地將之前查閱係統時轉錄出的素材,一並貼在了身後的大屏幕上。
一套無比陳舊的木匠工具,一個極為寒酸的小小村莊。
王小芳的童年,就是在這裏度過的。
“還記得,大概在我六七歲的時候。”
“爸爸手上牽著二弟,背上背著小弟,”
“肩膀上,還得挑著我們當時所有的行李和家當。”
“就這樣一直走...一直走,直到天黑也沒能趕迴村子。”
“所以,當時,他就在路邊找了一塊比較寬敞的地方...”
“爸爸睡在馬路邊上,我們就睡在他身後。”
“那時候覺得...天雖然很黑,也很冷。”
“但,抬頭就能看到星星,轉身就能看到爸爸堅實的後背,所以心裏特別踏實,也不害怕。”
“那時候的我覺得,爸爸在哪裏,哪裏就是我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