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宮廷的權謀鬥爭中,武媚娘深知權力的鞏固離不開親信的支持。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她開始精心挑選和大力培植那些有潛力且對她忠心不二的官員。


    在一次宮廷宴會上,武媚娘目光敏銳地觀察著在場的官員們。她注意到了一位年輕的官員,名叫趙宇。趙宇出身貧寒,但才華橫溢,在處理政務時表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果斷。


    武媚娘微笑著向趙宇走去,說道:“趙大人,本宮聽聞你在處理地方事務時頗有建樹,不知可有什麽心得?”


    趙宇受寵若驚,連忙躬身行禮道:“皇後娘娘過獎了,下官隻是盡自己的職責,為朝廷效力。”


    武媚娘微微頷首:“趙大人過謙了,本宮觀你氣宇軒昂、才思敏捷,實乃可塑之才啊!假以時日,必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她那美眸流轉之間,流露出對趙宇的讚賞之意。


    自那日起,武媚娘隔三岔五便會傳召趙宇入宮覲見,二人於禦書房內共同商討國家大事,針對當前朝政的種種利弊,武媚娘總會不吝賜教,對趙宇予以悉心指點。而趙宇也不負所望,每每都能提出獨到見解,令武媚娘刮目相看。


    一日,在某次私密的會麵中,武媚娘麵色凝重地看著趙宇,緩聲道:“趙宇啊,現今這朝廷局勢可謂錯綜複雜,波譎雲詭。本宮身邊急需如你這般既有非凡才能,又忠心耿耿之人從旁輔佐,方可保我大唐江山穩固,社稷安寧。”


    聞得此言,趙宇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抱拳拱手,言辭懇切地道:“娘娘但請寬心,下官承蒙娘娘厚愛,得以一展抱負。從今往後,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下官亦願為娘娘披荊斬棘,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其聲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武媚娘見狀,麵露欣慰之色,親自上前將趙宇扶起,柔聲道:“如此甚好,本宮自然信得過你。隻要你盡心盡力為本宮辦事,本宮定然不會虧待於你。”說罷,還輕輕地拍了拍趙宇的肩膀。


    未幾,武媚娘瞅準時機,趁李治心情愉悅之時,適時地提及趙宇此人,並將其才華和忠心一一詳述。李治聽後龍顏大悅,欣然應允,遂下令擢升趙宇至一關鍵要職。


    就在趙宇即將走馬上任之際,武媚娘特意再次宣他進宮麵聖。


    武媚娘叮囑道:“趙宇,此次你肩負重任,定要好好表現,莫要辜負本宮對你的期望。”


    趙宇堅定地說:“娘娘放心,下官定當竭盡全力,為娘娘排憂解難。”


    除了趙宇,還有一位名叫孫明的官員也進入了武媚娘的視線。孫明為人機靈,善於察言觀色,對武媚娘更是忠心耿耿。


    武媚娘對孫明說道:“孫明,本宮有意栽培你,你可要爭氣。”


    孫明感激涕零:“娘娘大恩,下官沒齒難忘,定當肝腦塗地報答娘娘。”


    武媚娘笑了笑:“好,本宮相信你。”


    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媚娘不斷地提拔和重用這些親信。


    在一次宮廷會議上,武媚娘提議讓趙宇負責一項重要的改革項目。


    一位大臣提出質疑:“皇後娘娘,趙宇資曆尚淺,恐怕難以擔當此重任。”


    武媚娘反駁道:“本宮看趙宇有勇有謀,定能勝任。”


    其他大臣見狀,也不敢再多言。


    在趙宇和孫明的官邸中,他們也在私下交流。


    孫明說道:“趙兄,我們能有今日,全靠皇後娘娘的提拔,日後定要忠心耿耿為娘娘辦事。”


    趙宇點頭道:“那是自然,我們定要為娘娘鞏固勢力,不辜負娘娘的信任。”


    在武媚娘的扶植下,趙宇和孫明等人在朝廷中逐漸掌握了重要的權力,成為了武媚娘的得力助手。


    在後宮中,武媚娘與趙宇秘密會麵。


    武媚娘說道:“趙宇,如今朝廷中仍有一些人對本宮心懷不滿,你要多加留意。”


    趙宇說道:“娘娘放心,下官已經安排人手暗中監視,一旦有風吹草動,立刻向娘娘稟報。”


    武媚娘滿意地說:“甚好。還有,本宮交代你的事情,要盡快辦理。”


    趙宇應道:“娘娘,下官明白,已經在著手處理。”


    又一日,孫明前來向武媚娘匯報工作。


    孫明說道:“娘娘,最近有幾位大臣在私下串聯,似乎有所圖謀。”


    武媚娘眼神一冷:“哼,密切關注他們的動向,必要時采取措施。”


    孫明迴道:“是,娘娘。”


    通過培植親信,武媚娘在朝廷中的勢力日益壯大,她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


    然而,這也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擔憂。


    在一次朝堂辯論中,一位老臣站出來說道:“皇後娘娘,您如此培植親信,恐怕會擾亂朝廷的正常秩序。”


    武媚娘臉色陰沉:“本宮所做皆是為了朝廷的穩定和大唐的繁榮,你莫要在此胡言亂語。”


    盡管麵臨著種種質疑和反對,但武媚娘依然堅定不移地推行著她的親信培植計劃,為自己的權力之路鋪平道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海雲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海雲間並收藏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