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殿試放榜
夫人當家:都別躺,給我起來卷! 作者:柿柿就試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考生們不知道,就在他們激烈討論的時候,太子殿下也親臨了這場考試。
借著屏風的掩飾,太子在每個考場都聽了一會兒,越發覺得夏書顏出得這個主意極好。
此刻所有的考官們匯聚禦書房,要一起為這次的殿試定一個結果了。
白尚書把手中整理出的考官意見和打分表呈給太子。
“殿下,所有入選殿試的九十九位考生的成績都在這裏了,請殿下過目。”
太子從樂公公手裏接過成績單。
“九十九?孤記得是百人入圍啊。”
白尚書的臉上閃過一絲無奈。
“是,隻是第一日麵試過後,有一位考生因為過於緊張而腹瀉不止,根本無法參加第二日的小組討論,所以……”
太子輕笑著搖搖頭。
“這種考試竟然讓大家如此有壓力嗎?”
夏翰林上前一步。
“迴殿下,考生們沒見過這種形式,緊張也是難免的。
不過從考試的結果來看,確實能發現考生身上的很多問題,優點顯著,缺點也不少。”
太子一張一張翻看著考核記錄。
“那……諸位愛卿,對於三甲之位可有何想法?”
站著的幾人對視了一眼,白尚書迴話。
“迴殿下,在這次表現不錯的考生當中,來自洛州的範永源尤為出眾,沉穩老練、遊刃有餘,既見解獨特,綜合能力也無明顯短板,臣等以為,可為狀元。
其次便是肖家子肖雲卓,眼界開闊,言之有物,顧全大局、器宇不凡。
衡州的學子石勘,雖然言辭表達上並不出眾,但心係民生、言必有據,尤其是對於水利工程,很有自己的想法。聽說,他家祖上是治水官,可謂家學淵源。”
太子殿下點點頭。
“孤記得還有幾位考生,在會試放榜時成績都不錯的,入不得三甲嗎?”
何大人上前一步。
“迴殿下,會元為江南百川書院的學子公孫良,此子才學不凡、出口成章,確實是一表人才。
但……微臣幾人都對這位學子有個統一的判定,便是過於圓滑世故。
尤其是在第二日的小組討論當中,明明同組人提出的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但他都能不偏不倚地給與肯定和讚美,可以說在展示完自己的優勢之後,公孫良並不在意最後是否能達成共識、得出結論。
經營人際關係於他而言,更勝於有效推進工作。”
太子沒有說話,微微扯了扯嘴角。
那日他也聽到了公孫良那一組的討論,確實如何大人所說,他自己的觀點十分精彩,甚至因為學業的優勢,旁征博引、引古證今,一看就是大書院出來的逸群之才。
但是其他人討論的時候,即使與他想法完全相悖,他也不會得罪人說出反對的意見,過於在意自己的好人緣了。
“孤記得亞元是一位姓曹的考生?”
何大人頷首。
“殿下記得沒錯,亞元名叫曹威,兗州人,天賦不凡,少年成名,故而……頗有些恃才傲物、狂悖自滿。”
太子仿佛想起了什麽。
“那個總是不耐煩聽旁人說話的考生?”
“迴殿下,正是此人。”
太子沒再說什麽,拿起了朱砂筆。
“洛州範永源,狀元之才,實至名歸。
這……肖雲卓與石勘……”
太子猶豫了片刻。
“石勘為榜眼,點肖雲卓為探花,肖家子風流俊逸、翩翩少年,瓊林宴上簪花也好看些。”
幾位大臣都被太子殿下的話逗笑了。
確實,這位石勘石榜眼身高八尺,虎背熊腰,確實沒有肖雲卓來的玉樹臨風。
太子又仔細翻看了一下其他人的成績,並沒有什麽異議。
“傳鱸便是宋忻鐸,其他人的名次也按幾位愛卿擬好的公布吧。”
“微臣遵旨。”
殿試放榜,可以說是對會試成績的重新洗牌。
範永源高中狀元也就算了,這個石勘都不知道是哪裏冒出來的,竟然拿下了榜眼的名頭。
肖雲卓的名次眾人倒是沒有什麽異議,這位在國子監的時候成績就好,再加上出身不凡,比旁人強些也是應當。
而那些之前備受矚目的考生卻在前十之列查無此人。
幸而結果與大家猜想的一致,太子殿下今年確實放寬了人數限製,不然這些考生簡直要無顏迴鄉了。
公孫良看著自己第十九名的成績,不是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裏。
作為學子他自然是出色的,但如果殿試是在選拔朝中官員,他確實中庸了些,很難被考官們選中。
而曹威,則是心有餘悸地看著自己排在二十九名的成績。
還好今年殿試錄取三十人,若是同往年一樣,他必然沒機會上榜。
曹威的心中不敢有怨氣,他對這個結果還是服氣的,麵試和小組討論這種形式,確實暴露了他性格上的很多缺點,放在以往,這些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畢竟同窗之中,他本就是佼佼者,讓所有人都聽他說話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如今身在京都,天子腳下,他才第一次感受到了身份上的差異。
他們這些人不是來考試的,是來通過朝廷的甄選將來做官為民的。
會試的成績隻能代表書讀得好,但為人、為官都是全新的另外一門課程,他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至於劉喜,他沒有上榜,已經氣哄哄地準備收拾東西迴家了。
但是此時的大榜也沒有給他憤世嫉俗的機會,範永源出身洛州,本來也不是多麽富庶的地方,不過是仗著離擎州近,借了些將軍府的光。
那石勘更不必說,家鄉比他還不如,甚至石勘家的祖上都是負責水利工程的,在他眼裏都算不得當官,頂多是個高級些的工匠。
肖雲卓算是這些人中出身最好的,但他當時和肖雲卓在同一個考場,看見了人家的表現,沒什麽可不服氣的,要不是肖雲卓,他們那組人的討論怕是都沒什麽結果,還會因為情緒問題被考官們集體扣分。
劉喜確實是生氣,不過更多地是生自己的氣,若是他能穩住性子,也不至於在太子殿下擴招的這一年還落榜。
不過還好,他還有機會,大不了三年後再來過,範永源不是也考了好幾次嘛。
他現在已經知道殿試的流程了,也算比旁人更有了些經驗,他就不信三年後他的名字還不能出現在這張皇榜之上!
借著屏風的掩飾,太子在每個考場都聽了一會兒,越發覺得夏書顏出得這個主意極好。
此刻所有的考官們匯聚禦書房,要一起為這次的殿試定一個結果了。
白尚書把手中整理出的考官意見和打分表呈給太子。
“殿下,所有入選殿試的九十九位考生的成績都在這裏了,請殿下過目。”
太子從樂公公手裏接過成績單。
“九十九?孤記得是百人入圍啊。”
白尚書的臉上閃過一絲無奈。
“是,隻是第一日麵試過後,有一位考生因為過於緊張而腹瀉不止,根本無法參加第二日的小組討論,所以……”
太子輕笑著搖搖頭。
“這種考試竟然讓大家如此有壓力嗎?”
夏翰林上前一步。
“迴殿下,考生們沒見過這種形式,緊張也是難免的。
不過從考試的結果來看,確實能發現考生身上的很多問題,優點顯著,缺點也不少。”
太子一張一張翻看著考核記錄。
“那……諸位愛卿,對於三甲之位可有何想法?”
站著的幾人對視了一眼,白尚書迴話。
“迴殿下,在這次表現不錯的考生當中,來自洛州的範永源尤為出眾,沉穩老練、遊刃有餘,既見解獨特,綜合能力也無明顯短板,臣等以為,可為狀元。
其次便是肖家子肖雲卓,眼界開闊,言之有物,顧全大局、器宇不凡。
衡州的學子石勘,雖然言辭表達上並不出眾,但心係民生、言必有據,尤其是對於水利工程,很有自己的想法。聽說,他家祖上是治水官,可謂家學淵源。”
太子殿下點點頭。
“孤記得還有幾位考生,在會試放榜時成績都不錯的,入不得三甲嗎?”
何大人上前一步。
“迴殿下,會元為江南百川書院的學子公孫良,此子才學不凡、出口成章,確實是一表人才。
但……微臣幾人都對這位學子有個統一的判定,便是過於圓滑世故。
尤其是在第二日的小組討論當中,明明同組人提出的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但他都能不偏不倚地給與肯定和讚美,可以說在展示完自己的優勢之後,公孫良並不在意最後是否能達成共識、得出結論。
經營人際關係於他而言,更勝於有效推進工作。”
太子沒有說話,微微扯了扯嘴角。
那日他也聽到了公孫良那一組的討論,確實如何大人所說,他自己的觀點十分精彩,甚至因為學業的優勢,旁征博引、引古證今,一看就是大書院出來的逸群之才。
但是其他人討論的時候,即使與他想法完全相悖,他也不會得罪人說出反對的意見,過於在意自己的好人緣了。
“孤記得亞元是一位姓曹的考生?”
何大人頷首。
“殿下記得沒錯,亞元名叫曹威,兗州人,天賦不凡,少年成名,故而……頗有些恃才傲物、狂悖自滿。”
太子仿佛想起了什麽。
“那個總是不耐煩聽旁人說話的考生?”
“迴殿下,正是此人。”
太子沒再說什麽,拿起了朱砂筆。
“洛州範永源,狀元之才,實至名歸。
這……肖雲卓與石勘……”
太子猶豫了片刻。
“石勘為榜眼,點肖雲卓為探花,肖家子風流俊逸、翩翩少年,瓊林宴上簪花也好看些。”
幾位大臣都被太子殿下的話逗笑了。
確實,這位石勘石榜眼身高八尺,虎背熊腰,確實沒有肖雲卓來的玉樹臨風。
太子又仔細翻看了一下其他人的成績,並沒有什麽異議。
“傳鱸便是宋忻鐸,其他人的名次也按幾位愛卿擬好的公布吧。”
“微臣遵旨。”
殿試放榜,可以說是對會試成績的重新洗牌。
範永源高中狀元也就算了,這個石勘都不知道是哪裏冒出來的,竟然拿下了榜眼的名頭。
肖雲卓的名次眾人倒是沒有什麽異議,這位在國子監的時候成績就好,再加上出身不凡,比旁人強些也是應當。
而那些之前備受矚目的考生卻在前十之列查無此人。
幸而結果與大家猜想的一致,太子殿下今年確實放寬了人數限製,不然這些考生簡直要無顏迴鄉了。
公孫良看著自己第十九名的成績,不是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裏。
作為學子他自然是出色的,但如果殿試是在選拔朝中官員,他確實中庸了些,很難被考官們選中。
而曹威,則是心有餘悸地看著自己排在二十九名的成績。
還好今年殿試錄取三十人,若是同往年一樣,他必然沒機會上榜。
曹威的心中不敢有怨氣,他對這個結果還是服氣的,麵試和小組討論這種形式,確實暴露了他性格上的很多缺點,放在以往,這些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畢竟同窗之中,他本就是佼佼者,讓所有人都聽他說話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如今身在京都,天子腳下,他才第一次感受到了身份上的差異。
他們這些人不是來考試的,是來通過朝廷的甄選將來做官為民的。
會試的成績隻能代表書讀得好,但為人、為官都是全新的另外一門課程,他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至於劉喜,他沒有上榜,已經氣哄哄地準備收拾東西迴家了。
但是此時的大榜也沒有給他憤世嫉俗的機會,範永源出身洛州,本來也不是多麽富庶的地方,不過是仗著離擎州近,借了些將軍府的光。
那石勘更不必說,家鄉比他還不如,甚至石勘家的祖上都是負責水利工程的,在他眼裏都算不得當官,頂多是個高級些的工匠。
肖雲卓算是這些人中出身最好的,但他當時和肖雲卓在同一個考場,看見了人家的表現,沒什麽可不服氣的,要不是肖雲卓,他們那組人的討論怕是都沒什麽結果,還會因為情緒問題被考官們集體扣分。
劉喜確實是生氣,不過更多地是生自己的氣,若是他能穩住性子,也不至於在太子殿下擴招的這一年還落榜。
不過還好,他還有機會,大不了三年後再來過,範永源不是也考了好幾次嘛。
他現在已經知道殿試的流程了,也算比旁人更有了些經驗,他就不信三年後他的名字還不能出現在這張皇榜之上!